383年淝水(今中國安徽瓦埠湖一帶)
淝水之戰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它確定了南北朝時期長期分裂的格局。
西晉末年的腐敗政治,引發了社會大動亂,中國歷史進入了分裂割據的南北朝時期。在南方,晉瑯邪王司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東晉,占據了漢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區。在北方,各少數民族政權紛爭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國先后滅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據國,統一了黃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東晉的梁(今陜西漢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前秦皇帝[url]苻堅因此躊躇滿志,欲圖以“疾風之掃秋葉”之勢,一舉蕩平偏安江南的東晉,統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堅親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羽林郎(禁衛軍)3萬,共90萬大軍從長安南下,同時,苻堅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師7萬從巴蜀順流東下,向建康進軍。近百萬行軍隊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東西萬里,水陸齊進!避迗则溈竦匦Q:“以吾之眾旅,投鞭于江,足斷其流!边@就是著名典故“投鞭斷流”的來歷。
東晉王朝在強敵壓境,面臨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以丞相謝安為首的主戰派決意奮起抵御。經謝安舉薦,晉帝任命謝安之弟謝石為征討大都督,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斗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派胡彬率領水軍5千增援戰略要地壽陽(今安徽壽縣)。又任名桓沖為江州刺史,率10萬晉軍控制長江中游,阻止秦巴蜀軍順江東下。
10月18日,苻堅之弟苻融率秦前鋒部隊攻占了壽陽,俘虜晉軍守將徐元喜。與此同時,秦軍慕容垂部攻占了鄖城(今湖北鄖縣)。奉命率水軍馳援壽陽的胡彬在半路上得知壽陽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硤石(今安徽鳳臺西南),等待與謝石、謝玄的大軍會合。苻融又率軍攻打硤石。苻融部將梁成率兵5萬進攻洛澗(在今安徽淮南東),截斷淮河交通,阻斷了胡彬的退路。胡彬困守硤石,糧草用盡,難以支撐,寫信向謝石告急,但送信的晉兵被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堅報告了晉軍兵少,糧草缺乏的情況,建議迅速起兵,以防晉軍逃遁。苻堅得報,把大軍留在項城,親率8千騎兵疾趨壽陽。
苻堅一到壽陽,立即派原東晉襄陽守將朱序到晉軍大營去勸降。朱序到晉營后,不但沒有勸降,反而向謝石提供了秦軍的情況。他說:“秦軍雖有百萬之眾,但還在進軍中,如果兵力集中起來,晉軍將難以抵御,F在情況不同,應趁秦軍沒能全部抵達的時機,迅速發動進攻,只要能擊敗其前鋒部隊,挫其銳氣,就能擊破秦百萬大軍!敝x石起初認為秦軍兵強大,打算堅守不戰,待敵疲憊再伺機反攻。聽了朱序的話后,認為很有道理,便改變了作戰方針,決定轉守為攻,主動出擊。
11月,謝玄派譴勇將劉牢之率精兵5千奔襲洛澗,揭開了淝水大戰的序幕。秦將梁成率部5萬在洛澗邊上列陣迎擊。劉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秦軍陣后,斷其歸路;自己率兵強渡洛水,猛攻秦陣。秦軍驚慌失措,勉強抵擋一陣,就土崩瓦解,主將梁成和其弟梁云戰死,官兵爭先恐后渡過淮河逃命,1.5萬余人喪生。洛澗大捷,極大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謝石揮軍水陸并進,直抵淝水(今淝河,在安徽壽縣南)東岸,在八公山邊扎下大營,與壽陽的秦軍隔岸對峙。苻堅站在壽陽城樓上,一眼望去,只見對岸晉軍布陣整齊,將士精銳。連八公山上的草木,他也感到類似人形,誤認為是晉兵,頗為驚慌,對苻融說:“此亦勁敵,何謂弱也?”這就是著名的典故“草木皆兵”的來歷。
由于秦軍緊逼淝水西岸布陣,晉軍無法渡河,只能隔岸對峙。謝玄就派使者去見苻融,用激將法對他說:“君懸軍深入,而置陣逼水,此乃持久之計,非欲速戰者也。若移陣少卻,使晉兵得渡,以決勝負,不亦善乎?”秦軍諸將都表示反對,但苻堅認為可以將計就計,讓軍隊稍向后退,待晉軍半渡過河時,再以騎兵沖殺,這樣就可以取得勝利。苻融對苻堅的計劃也表示贊同,于是就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后撤。但秦兵士氣低落,結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陣勢大亂。謝玄率領8千多騎兵,趁勢搶渡淝水,向秦軍猛攻。朱序則在秦軍陣后大叫:“秦兵敗矣!秦兵敗矣!”秦兵信以為真,于是轉身競相奔逃。苻融眼見大勢不妙,急忙騎馬前去阻止,以圖穩住陣腳,不料戰馬被亂兵沖倒,被晉軍追兵殺死。失去主將的秦兵越發混亂,徹底崩潰。前鋒的潰敗,引起后續部隊的驚恐,也隨之潰逃,行成連鎖反應,結果全軍潰逃,向北敗退。秦軍潰兵沿途不敢停留,聽到風聲鶴唳,都以為是晉軍追來(這就是著名典故“風聲鶴唳”的來歷)。晉軍乘勝追擊,一直到達壽陽附近的青岡。秦兵人馬相踏而死的,滿山遍野,充塞大河。苻堅本人也中箭負傷,單槍匹馬逃回烙陽。
晉軍收復壽陽,謝石和謝玄派飛馬往建康報捷。當時謝安正跟客人在家下棋。他看完了謝石送來的捷報,不露聲色,隨手把捷報放在旁邊,照樣下棋。客人知道是前方送來的戰報,忍不住問謝安:“戰況怎樣?”謝安慢吞吞地說:“孩子們到底把秦人打敗了。”客人聽了,高興得不想再下棋,想趕快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別人,就告別走了。謝安送走客人,回到內宅去,他的興奮心情再也按捺不住,跨過門檻的時候,踉踉蹌蹌的,把腳上的木屐的齒也碰斷了。這是著名的典故“折屐齒”的來歷。
淝水之戰,前秦軍被殲和逃散的共有70多萬。唯有鮮卑慕容垂部的3萬人馬尚完整無損。苻堅統一南北的希望徹底破滅,不僅如此,北方暫時統一的局面也隨之解體,再次分裂成更多的地方民族政權,鮮卑族的慕容垂和羌族的姚萇等他族貴族重新崛起,各自建立了新的國家,苻堅本人也在兩年后被姚萇俘殺,前秦隨之滅亡。此戰的勝利者東晉王朝雖無力恢復全中國的統治權,但卻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數民族的南下侵擾,為江南地區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淝水之戰確定了南北朝的長期分裂。以后南朝的劉裕于公元417年入長安,不能久駐。北朝的侯景反復叛變,也曾于公元548年陷建康,不久即為部下所殺,都去統一全國的目標甚遠。直到公元589年才有隋文帝楊堅的“天下大同”“區宇一家”。至此已去淝水之戰206年。
淝水之戰也成為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載入軍事史,對后世兵家的戰爭觀念和決戰思想產生著久遠影響。
五胡十六國時期,基本完成北方統一的前秦與盤踞江左的東晉政權于公元383年在淮南淝水展開了一場“規模驚人”的大戰。這是一場北國勇武雄健之風與江左雍容散淡之氣的世紀對決,也是一次決定五胡時代中國命運的交鋒。這場戰爭的結果完全出乎當時很多人的意料之外,史書告訴我們,東晉軍隊以少勝多,八萬晉軍戰勝了號稱九十七萬的前秦大軍。
這場令人錯愕不已的戰爭,所引發的影響和余波遠遠超出了戰爭本身,中國中古時代三世紀、四世紀的政治格局因此發生了改變。淝水之戰直接導致了前秦統治的分崩離析,后來前秦主苻堅也被叛亂者姚萇縊殺。而偏居江左的東晉,則賴此戰得以繼續維持其政權,漢文化正朔也藉此傳承下來。中國大分裂、大混亂的局面不但未能終結,還愈演愈烈,南北統一,被整整推后了兩個世紀?梢哉f,沒有前秦在淝水之戰后的崩潰,就不會有拓拔氏北魏的崛起,長達一百六十余年的南北朝也無從談起,更遑論承襲于北魏北周的隋唐時代了。
淝水之戰的歷史影響是如此的重大,人們便熱衷于傳奇性的記述而忽略真實的歷史。千百年來,“投鞭斷流”、“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等成語令人耳熟能詳。苻堅的剛愎自用,謝安的紋枰談兵,都已成了無數文人和史家的談資。不少人認為,淝水之戰是一場偶然性壓倒必然性的戰爭。然而,淝水之戰不是一個孤立的歷史事件,欲了解淝水之戰的動因和影響,過程和細節,不能離開五胡亂華以來南北歷史的總進程。本文試圖探討“偶然性事件”背后的必然性因素,并著重過程解析而不輕易給出簡單的結論。
一、前秦的崛起與統一北方的征程
五胡亂華,始于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自永嘉之禍后,塞外胡族紛紛登上中國的歷史舞臺,他們陸續統治了古代中國的核心地帶——關中、關東和華北等地域。這一期間,漢人漸漸退出了北方的政治舞臺。在南北朝以前的整整一百多年的時間里,北方大地上五胡雜立,兵戈不休,各方勢力互爭雄長,諸如匈奴、羯、氐、羌、鮮卑等胡族走馬燈似的稱王建國,這一時期史稱五胡十六國時期。
前秦苻堅是五胡十六國時期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苻堅于公元357年發動宮廷政變后登上前秦王位。從公元357年至淝水之戰前的大約二十六年里,先秦軍隊東征西討,最后統一了北方大部。
前秦于公元357年消滅了以姚襄為首的羌族勢力,接著剿滅了后趙張平等地方諸侯。公元366年,前秦平定了匈奴右賢王曹轂、左賢王劉衛辰的叛亂。
公元370年,前秦命王猛、鄧羌率步騎六萬伐慕容鮮卑的前燕。前燕、前秦兩國,論經濟,人口,疆土,和軍力,前燕都強于前秦。也許苻堅的初衷只是討伐前燕,并無滅燕的企圖。然而戰事的進展卻大大出乎雙方的意料。王猛、鄧羌打敗了前燕太傅慕容評率領的四十余萬前燕軍隊。隨后苻堅親率十萬大軍支援王猛,進而徹底消滅了前燕的軍事力量。建國六十余年的前燕遂告滅亡。
公元373年,前秦發兵五萬,攻取隸屬東晉的梁州(今陜西漢中地區)和益州(今四川),將勢力擴展到長江和漢水上游。梁益二州,分別是漢高祖劉邦和蜀昭烈帝劉備王祚興起之地。早年梁益二州由東晉桓溫收復,并入東晉時間并不長,屬于東晉的戰略邊緣地帶,當時尚處于地方軍閥的半割據狀態。因而丟掉梁益二州,對東晉來說損失雖大,但未傷及元氣。
公元376年,前秦在東西線幾乎同時開辟了兩個戰場。前秦命茍萇、毛盛、梁熙、姚萇等將率步騎十三萬進兵涼州姑臧,前涼主張天錫兵敗投降,前涼滅。西線戰事尚未完全結束,苻堅命苻洛為北討大都督,率領幽冀兵十萬,又命俱難、鄧羌等率步騎二十萬人,另從西線涼州戰場抽調八千騎兵,分路進攻拓拔鮮卑的代國,代國遂宣告滅亡。此次滅代之役,前秦動用的總兵力約為三十萬人。前涼和代國被滅后,苻堅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大部。
前秦統一北方的征程是一部武功赫赫的征伐史!稌x書?苻堅載紀》稱,“(前秦)平燕定蜀,擒代吞涼,跨三分之二,居九州之七!苯刂逛撬畱鹨郧埃煜滦蝿,除荊州、淮南與江南以外,前秦已得十之七八。前秦的疆域,已是“東極滄海,西連龜茲,南苞襄陽,北盡沙漠”[1]。東方的新羅、肅慎,西域的大宛、康居、于闐,以及天竺等諸國,都遣使和前秦建立友好關系。這一時期前秦十分強大,“雖五胡之盛,莫之比也!盵2]
然而,翻開《晉書》和《資治通鑒》的相關章節,我們會發現這部武功赫赫的征伐史同時也是一部叛亂不斷、戰禍頻仍、民族沖突此起彼伏的歷史。自公元357年苻堅登位至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前,前秦發生戰爭的頻率相當驚人。除公元362年、363年外,每一年都有戰事。這些戰事中,除了上述“平燕定蜀,擒代吞涼”的統一戰爭及與東晉發生一系列小規模的戰爭外,大多數都屬于平定各類叛亂。內戰發生的頻率與外戰相當,說明前秦的統治并不穩固。
前秦在平定叛亂或征服鄰國之后,采取懲罰性移民,通過強制措施,把敵對方的部族大量遷至關中、關東與河北等地,企圖瓦解對方在原住地的統治。例如,公元358年,苻堅遷張平部民三千余戶于長安。360年,十月,烏桓獨孤部、鮮卑沒奕干各帥眾數萬降秦,先遷置塞南,后被遷至塞北。365年,前秦擊敗匈奴右賢王曹轂后徙其豪杰六千余戶于長安。370年前秦滅前燕后徙慕容以下鮮卑豪族四萬多戶至長安。371年苻堅徙關東豪杰及雜夷十五萬戶于關中,又遷烏桓部落于馮翊、北地,遷丁零翟斌部于新安、澠池。376年,九月,前秦滅前涼后將七千多戶豪強世族遷徙到關中。同年,滅代后遷散拓拔鮮卑部落,安置于北部邊陲。[3]
強制性移民措施來源已久,兩漢、曹魏、西晉、后趙等朝均有大規模遷徙豪強、胡族的記載。統治階級為了消除這些勢力在原住地的影響,往往采取這種移民手段。前秦治下這種遷徙遠多于前朝,這與頻繁發生的民族沖突是相關的。苻堅的做法與前朝略有不同的是,他總是將戰敗一方遷徙至戰略核心地帶,如關中、中原,以及北部要塞北地、雁門等郡。這些被遷徙者到了新的居住地后,不少貴族淪為貧民。例如,前燕被滅后,有的鮮卑貴族竟在長安街頭販賣草鞋度日。這種遷徙政策雖并未真正起到加強統治的作用,相反,卻大大加劇了不同民族間的仇恨。一旦天下有變,這些部族都將成為不安定的因素。
二、北方統一表象下潛藏的各種民族勢力
苻堅之統一北方,是武力擴張的必然結果。其內部各種勢力間政治、軍事的整合,以及北方各民族的融合遠未完成。此時各方軍事勢力被前秦強大的軍力暫時所壓制。這些勢力都是日后導致前秦在淝水之戰后統治土崩瓦解的重要因素。稍作分析歸總,當時前秦版圖內割據或隱伏的軍事勢力大致分為以下若干部[4]:
?慕容鮮卑。慕容鮮卑是當時鮮卑族里最強大的一支。慕容氏所建立的前燕國,雖被前秦所滅,但鮮卑人被大量遷移至關中、關東等地,仍是逐群而居,易于聚集起事。慕容氏中的顯貴們,如慕容?、慕容垂、慕容沖、慕容泓等人,紛紛出任前秦高官,并擁有一定的兵權。這種分散但并未消亡的勢力在淝水之戰后東山再起,建立了西燕和后燕。
?拓拔鮮卑。由于拓跋部眾還梳著辮子,故當時人又稱之為“索頭”鮮卑。拓拔鮮卑曾建立代國,從山西北部到漠北以南的廣大區域均在代國的實際控制中。前秦滅代后,苻堅的詔書中曾說,“索頭世跨朔北,中分區域,東賓穢貊,西引烏孫,控弦百萬,虎視云中!盵5]可見拓拔鮮卑的強大。代國的最后一任統治者為拓跋什翼犍。淝水之戰僅僅三年后,即公元386年,拓拔什翼犍之孫拓拔?在內蒙牛川稱王,拉開了建立北魏的序幕。
?羌族。羌族為關隴地區的主要民族之一。后趙時期,舉族被遷徙到關東。后趙末年,其首領姚戈仲降晉。姚戈仲死后其子姚襄叛晉,企圖以洛陽為基地建國。姚襄部先為東晉桓溫所敗,后為前秦所滅。后姚襄之弟姚萇率部眾降秦,姚萇屢立戰功,成為苻堅的愛將之一。淝水之戰后,姚萇率羌族建立后秦。公元385年,苻堅為姚萇俘獲后被縊死。
?前涼。公元376年,統治了七十多年的張氏前涼為前秦所滅。淝水之戰中,張天錫于陣前降東晉。前涼張氏的勢力在淝水之戰后不曾恢復。前涼的疆域后為略陽氐族呂光所控制。
?略陽氐呂光部。臨渭氐苻氏與略陽氐呂氏均來自隴右。呂光曾為前秦大將,曾屢立戰功,對苻堅也忠心不貳。淝水之戰前呂光曾率七萬步騎遠征西域,討平西域三十六國。淝水之戰后呂光部卻并未返回關中救援苻堅,而是擊敗前秦涼州刺史梁熙,在涼州建立割據政權,史稱后涼,并繼續控制西域。
?鐵弗匈奴劉衛辰部。北人稱胡父鮮卑母為“鐵弗”。鐵弗匈奴劉衛辰部,早期時而降秦,時而降燕,反復無常。前秦滅代后,苻堅以黃河為界,河西歸屬劉衛辰。淝水之戰后劉衛辰占據朔方地,后被北魏拓跋?所滅。劉衛辰之子為劉勃勃,即是后來建立大夏國的赫連勃勃大王。大夏國亦為北魏所滅。
?鐵弗匈奴劉庫仁部。劉庫仁原為代國的南部大人,前秦滅代后歸附前秦,被封為廣武將軍。黃河以東,前代國雁門、上谷、代郡等重鎮歸劉庫仁統轄。劉庫仁死后其弟劉頭眷代領部眾。
?烏桓。烏桓內附后散居于河北、關東等地。淝水之戰后烏桓人大都效忠于慕容垂,成為反對前秦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并為建立后燕國立下了功勞。烏桓族以張驤部、劉大為部、魯利部為最強。公元398年(天興元年),張驤子張超據渤海郡南皮(今河北省南皮縣),自稱烏丸王,被北魏滅。
?丁零族翟氏。前秦統一北方后丁零部被遷于新安、澠池等地。淝水之戰后首領翟斌率先起兵反秦,翟氏所部丁零人曾長期在中原與鮮卑人角逐。丁零部曾統治河北七郡,三萬余戶人口。翟斌率丁零族歸附后燕慕容垂后被殺,族眾被納入后燕。
?隴西鮮卑乞伏國仁。一支在隴西一帶輾轉遷徙的鮮卑族,首領為乞伏國仁。曾接受前秦統治,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當年)率部叛亂。公元385年乞伏國仁自稱大都督、大將軍、大單于,史稱西秦。
?后趙殘余勢力。后趙將領張平、李歷、高昌曾遣使投降后燕,又降東晉,最后又歸附前秦,各受爵位,一些人甚至同時擁有這三國的爵位。他們搖擺不定的目的是為了中立自固,這樣一來,也使中原局勢徒生變數。勢力最大者為張平,曾一度占領山西全境。張平后被前秦所滅,張平本人被任命為大將軍。張平的養子為猛將張蠔,曾參加淝水之戰。
苻堅雖統一了北方,部族兵制依舊保留下來,各民族的軍事勢力并未被完全消除,民族喪亂的根源依然存在。正如公元360年苻融勸諫苻堅時所稱的那樣,各胡族雖表面臣服前秦,“實貪地利,非懷德也;不敢犯邊,實憚兵威,非感恩也!盵6]前秦大舉進攻東晉時,各部勢力都在等待淝水之戰的結局。前秦勝,對他們并無不利,各部首領都可加官進爵。若前秦敗,也許這也是他們所盼望的,他們可以伺機再起,割據稱王。淝水之戰,對苻堅來說,是一場命運攸關、勝得敗不得大戰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488355.html
相關閱讀:自亂陣腳的苻堅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東晉的時尚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