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最大的災難發生在1991年,成都軍區司令員張太恒、副司令員張德福帶領工作組沿中尼邊境調研,乘直升機返回時,第二架飛機在轉彎過程中突然遭遇下降氣流,撞山墜毀,機上13人全部遇難,包括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張德福中將、西藏軍區參謀長毛海清大校。
前不久,一架隸屬北海艦隊的水上飛機墜毀于膠州灣,6名機組成員殉職。這是今年中國軍方發生的第二起墜機事故。事實上,只要進行軍事訓練,就不可能避免事故。而一直以來,中國軍方在努力打贏一場與軍事事故的“戰爭”。
粗糙的蘇制飛機
早期因為歷史原因,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的裝備落后,質量不穩定,尤其在大躍進和“文革”期間,飛機的生產和維護質量都大幅下降。中國軍工企業在引進蘇制飛機并仿制的過程中,盲目簡化工藝、任意修改工藝流程,例如,將鎂合金零件的熱處理保溫時間,原工藝流程規定為13至14小時。仿制時,不經試驗就隨意改為8至9小時。一家制造廠在檢查發動機時,發現不符合技術要求的問題零件達到1.5萬多個。
上世紀60年代,中國成功仿制蘇式轟6轟炸機,這種飛機也曾多次發生事故。轟6裝備的彈射救生裝置操作程序繁瑣、可靠性低,尤其是部分機組成員是向下彈射,幾乎沒有生還可能。一旦出現事故,機組成員寧愿竭盡全力將飛機飛回機場,或者迫降,也不愿意彈射。但大多數遭遇事故的飛行員沒有迎來奇跡。
1995年3月,空軍某部的轟6起飛后不久,便發生發動機停止運作、操縱失控的嚴重故障。指揮員命令機組成員跳傘,但隨后便失去聯絡。飛機墜毀,大部分機組成員未來得及彈射出飛機。
出事的不僅僅是仿蘇制的國產裝備,進口的美國飛機也曾經連續發生重大事故。1984年開始,中國軍方一共從美國引進了24架“黑鷹”直升機,用于高原運輸。然而在1987年10月,其中一架就在配合紀錄片拍攝時,發生機械故障墜毀,造成3人死亡、15人受傷。事后經過調查,發現造成事故的是一個傳動軸斷裂。
最大的災難發生在1991年,成都軍區司令員張太恒、副司令員張德福帶領工作組沿中尼邊境調研,乘直升機返回時,第二架飛機在轉彎過程中突然遭遇下降氣流,撞山墜毀,機上13人全部遇難,包括成都軍區副司令員張德福中將、西藏軍區參謀長毛海清大校。
反坦克導彈射向主席臺
面對突發的軍事事故,因為裝備水平的局限,中國軍人所能依靠的,更多的是個人意志。
1978年春,炮兵要舉行“紅箭73”反坦克導彈打靶定型審查報告會,徐向前元帥,時任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以及各總部的首長,坐在主席臺上。指揮員下達開始射擊的口令后,前兩發都精確命中目標,第三發射擊時,沒想到飛出沒有幾百米,彈體就180度轉身,“砰”的一聲摔在主席臺前面,又彈跳起來擦著主席臺上檐落在左側,把地砸了一個坑,哧哧冒煙,還在坑里打轉……有人大喊一聲“臥倒”,主席臺下的人都臥倒在地。
經過檢查,研發人員報告說這是一枚故障彈。羅瑞卿大發雷霆,一時氣氛緊張。徐向前向主席臺的人們招招手,讓大家坐下,然后說沒有關系,發生點事故是正常的,然后命令炮兵副司令接著打。
軍事事故正在減少
改革開放之后,一批優秀軍人為國防力量提升付出了重大犧牲。
福州軍區司令員皮定均,可以說是在軍事事故中殉職的最高將領,他在1976年指揮演習時,因米8直升機失事而犧牲。事故中殉職的還有軍工科研人員。
2006年6月3日,一架由運8改裝的預警機在安徽失事,機上40名人員全部遇難。事實上,中國的軍事事故正在越來越少。以飛行事故為例,經統計,1984年之后事故數量明顯下降。其原因在于,1985年部隊進行精簡整編之后,人員思想穩定,技術水平得到了提高。
78年徐向前元帥遇險:反坦克導彈飛向主席臺
核心提示:這時候,徐向前向主席臺的人們招招手,讓大家坐下,然后慢條斯里地說:“沒有關系,沒有關系,發生點事故是正常的,常有的。”接著問那位炮兵副司令:“還有幾發?”炮兵副司令員說:“還有兩發。”徐向前和藹地說:“接著打,接著打。”
中央軍委秘書長羅瑞卿,對我軍武器研發非常重視。1978年春,有一天炮兵呈上來“紅箭73”導彈打靶定型的審查報告。時間定好后,羅瑞卿讓秘書給軍委辦公廳打電話,請一位老帥參加審查。當時葉劍英元帥和聶榮臻元帥都因身體不適住醫院了,只有請徐向前元帥。徐向前按分工不管武器裝備,當他聽我們報告說葉帥和聶帥都住院了,就欣然同意了。
審查現場設在南口靶場,那天天氣很好。主席臺設在靶場的北端,工作人員在臺下。徐帥和羅秘書長、各總部的首長、炮兵的首長坐在主席臺上。金濤副主任拉我坐在主席臺上后側。
指揮員下達了開始射擊的口令后,大家都拿著望遠鏡觀察導彈的落點。前兩發都精確地命中目標,大家都很高興,等待第三發的射擊。我們只聽見一聲“放”的口令,瞬時間“嗖”的一聲長嘯,第三發“紅箭73”呼嘯而去,沒想到飛出不到幾百米,彈體被線拉了一個180度轉身,向主席臺飛來。隨著現場人們的驚呼,導彈“砰”的一聲摔在主席臺前面,又彈跳起來擦著主席臺上檐落在左側,把地砸了一個坑,哧哧冒煙的“紅箭73”在坑里打轉……現場的人有些驚慌,不知是誰大喊一聲“臥倒”,主席臺下的人都臥倒在地,人們忐忑不安地等待著結果……此時金濤大聲喊:“老傅,下去看看!”我應聲三步并作兩步跑下主席臺,一看哧哧的聲音沒有了,沒有爆炸,是一大塊燒黑了的、不完整的連著線的導彈外殼,沒有彈芯,當然就聽不到爆炸聲了。可人們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研發人員跑上臺來給炮兵副司令匯報幾句,主席臺上首長都問是怎么回事?炮兵副司令只說故障彈、故障彈。此時我看到羅瑞卿臉都氣青了,拉得很長,用四川話指著炮兵副司令說:“啥子啊,你咋個搞的嘛?”那位炮兵副司令緊張得滿頭汗水,斷斷續續地說:“首……長……是一枚……故障彈。”羅瑞卿說:“你咋個知道是故障彈?為什么不事先檢查好,你不懂安全第一嗎!”那位炮兵副司令下不了臺,主席臺上一時氣氛緊張。
這時候,徐向前向主席臺的人們招招手,讓大家坐下,然后慢條斯里地說:“沒有關系,沒有關系,發生點事故是正常的,常有的。”接著問那位炮兵副司令:“還有幾發?”炮兵副司令員說:“還有兩發。”徐向前和藹地說:“接著打,接著打。”
徐帥為炮兵副司令解了圍,也使羅秘書長下了臺。
金濤讓我問徐帥,打完兩發是否回家?徐帥點頭表示同意。我又給羅瑞卿說,打完兩發,咱就回家。羅瑞卿也點頭同意。我就顧不得看最后兩發打靶了,告訴警衛處按首長順序把車子調好,后面兩發打完了,攙扶著首長上車。
第二天,炮兵的領導覺得驚嚇了首長,出了事故,打電話給徐帥,要登門去道歉。徐帥堅決不讓去,說這是個小事,也是正常的事,不必道歉。徐帥對下屬的諒解,可欽可敬。
“躍進”號的準確位置在蘇巖礁方位148度、距離1.2海里,即北緯32度06分、東經125度11分42秒。其沉坐狀態為船身左舷平臥海底,船首向北偏東15度。破損情況是,摸到破洞3處,凹陷5處,舭龍骨折裂一處。對蘇巖礁的探摸情況是,在其西南角處發現一塊長約3.5米、寬不到1米的平坦巖礁,巖礁有遭受觸撞的明顯痕跡,在被撞處的周圍有很多巖石碎片,當時還取回8塊。有3名潛水員在水下見到部分礁石上有紫紅色油漆皮存在。同時對“躍進”號船體3段合攏的兩條焊縫,經多次核查,未發現破損或異常變化。
至此,終于弄清了“躍進”號并非魚雷擊沉,而是觸礁沉沒的。也排除了對造船工藝有問題而沉沒的猜疑。“躍進”號在巖礁給它致命一擊之后,拖了長長的兩公里路程,用了兩個多小時的時間才沉入水底。
6月1日下午,編隊傳達周總理通過總參轉達的指示:鑒于調查作業已基本完成,編隊應于6月2日、3日返航。6月2日清晨,編隊最后一次組織潛水復查,取出了“躍進”號航向記錄紙、國旗和有關資料。除棄掉“海設”鉤住船艙的一只錨外,其余器材俱已收拾齊備。水面上沒有留下一絲痕跡。
新華社發表聲明
6月3日,編隊撤離作業區,歷時15天的水下偵查工作結束了,新華通訊社同時發出了電稿:
中國交通部為了進一步查明“躍進”號沉沒的真實原因而派出的調查作業船隊和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協助調查的艦艇在蘇巖礁周圍海域經過15天的調查作業,在北緯32度6分東經125度11分42秒處發現沉沒了的“躍進”號船體,經過周密調查,已經證實“躍進”號是因觸礁而沉沒的。
時任上海打撈局局長的張智魁曾提議打撈沉船。但鑒于有關國際保險公司(“躍進”號購買了該公司保險)愿付出能購買兩條“躍進”號的保險金,中國政府決定不再打撈“躍進”號沉船。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1981.html
相關閱讀: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