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愛喝,到死都把酒當成最好的朋友。據野史《格格春秋》記載,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自號五柳先生,生于公元352(或365)年,卒于公元427年,私謚靖節,故世稱靖節先生。他祖籍潯陽柴桑,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不僅是東晉至南朝劉宋初年的偉大詩人,并且還有個光榮的出身,曾祖父陶侃是東晉的開國名將。從這一點上說,他在東晉還應該算是一個紅色后人。不過,老陶可不是趴在功勞簿上吃祖宗飯的啃老族,人家本事大著哩!一般的宵小之輩還難入他的法眼。他最后的職務是彭澤縣的縣長,因為看不慣下來調研工作的上級領導,情愿不拿這份工資也不曲意逢迎,干脆炒了老板的魷魚。做縣長前后不過八十天,落下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佳話。
說實在話,陶淵明還真不是個當干部的材料。這樣的人做學問是把好手,當領導絕對是個錯誤,那是對人才的極大浪費!陡窀翊呵铩飞险f,陶淵明的生活是詩的生活,也是酒的生活。他滿肚子都是詩,但那些好詞好句還需用酒精激發出來。他也常常念著酒,想著酒。義熙元年(公元405年)八月,陶淵明擔任了彭澤縣的一把手。當時的縣政府都有“公田”,這類田地產權歸縣政府,分給政府屬官耕種?磥砟菚r的干部還是很講自力更生的。有了這塊自留地,愿種什么就種點什么吧!陶淵明倒好,馬上就決定全部種上釀酒專用谷物。為此,他老兩口發生了激烈爭執。老婆堅決反對這個種植計劃。男人還是怕老婆的多,最后還是老陶做了讓步,他說留下一半我說了算,剩下的那一半你愛種什么種什么!只可惜他光有種沒有收,時間太短了,只有八十天的時間,什么莊稼能夠成熟?就是這樣一個整天想著酒、惦著酒的詩人,偏偏就有人讓他做行政一把手,當時的說法肯定是重視人才,埋沒人才有罪哦!可讓一個整天醉醺醺的人主持一個縣的工作,再怎么說也不能說是明智之舉。晚上喝點小酒解解乏倒也無可厚非,但陶淵明卻是早上喝了中午喝,晚上還跟著連軸轉。這樣的干部,別說讓他當八十天縣長,就是八天也不該讓他當,領導干部中午是不能飲酒的哦!
其實,陶淵明并非生下來就是個酒鬼。他的祖上雖然是聲名顯赫的朝廷重臣,但東晉政權的官僚結構是王謝半天下,陶氏無法在既得利益集團分得一份殘羹。到了陶淵明這一代,勉強夠得上一個小康之家。他八歲上就沒了老爸,娘們孩子過得著實不容易。據《格格春秋》記載,因為生活所迫,陶淵明二十歲便出外打工。當然,打工也不是干搬磚蓋瓦的活,人家陶淵明有文采,很受世人賞識。到了二十九歲,終于熬得在了編制,當了干部,官名叫“祭酒”。這個職務別看帶個酒字,其實和酒沒有一點關系,是個學官,教育局的干部。再往后,又從地方調入軍隊,不想卻因此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站錯了隊,跑到桓玄的司令部混飯吃去了。史料記載,隆安二(公元398)年,陶淵明加入桓玄幕府;感菛|晉末年的權臣,更是個大軍閥,公元403年12月,見東晉政權氣數將盡,他竟另立中央,自己封了皇帝。但好景不長,三個月之后便被劉裕給滅了。所幸的是,陶淵明沒有跟著桓玄跑到底,隆安四(公元400)年初便奉使入都,離開了桓玄。不過,想起來還是后怕。從這時起,陶淵明和酒的關系開始密切起來,并且越走越近,直到誰也離不開誰。《格格春秋》上有一首詩,這樣論述陶淵明與酒的關系:
陶醉東籬問五柳,
潛藏南山棄五斗。
淵深千尺何足用,
明晨只盼一池酒。
很明顯,這是寫的陶淵明辭職后的田園生活。據《格格春秋》記載,此詩似為江州刺史王弘所作。義熙十四(公元418)年,王弘擔任江州刺史,結識了陶淵明。那時,陶淵明的生活已十分窘迫,王弘便經常幫助他,并因此留下許多搞笑的橋段,譬如量革履、白衣送酒什么的。這首詩的后兩句就是調侃陶淵明愛喝,說門前池塘的水即使深有千尺對你也沒什么用,因為你就是盼著一覺醒來它能變成一池美酒。什么是量革履呢?這是說的王弘給陶淵明送鞋的事。我國民間本來有不能給人送鞋的禁忌,送人鞋子會被認為是盼著別人早早上路,催著人家到陰曹地府去報到。因為陶淵明的鞋子實在太破了,而又沒錢買雙新的,這時倆人的關系又已經相當的鐵,王弘就說要給陶淵明做一雙新鞋。這事發生在王弘家里,應該是陶淵明找王弘蹭吃蹭喝的時候。當王刺史分派任務時,手下人就問這鞋應做多大號的哦?陶淵明倒是不客氣,把臭腳丫子一伸說:量一量不就明白了?還真就讓人家抱著他的腳量了量尺寸。既然關系都這么鐵了,對于嗜酒如命的陶淵明來說,接受王弘饋贈的美酒自然也就是常事了。陶淵明雖然愛喝酒,但卻經常斷頓,因為差錢,那酒可不是白來的哦!這年的重陽節又到了,陶淵明更加思念親朋好友,又有多日沒酒喝了。他無奈的踱到東邊的籬笆下,采下幾朵慘淡的菊花,悠閑地眺望著南面起伏的山巒,心中奔騰著無數的詩句。正在這時,他的眼簾閃過一襲白衣,一個提酒葫蘆的人遠遠走來。還沒看清來人是誰,陶淵明心中便一陣大喜,他料定那人一定是好朋友王弘。老朋友也一定是怕他沒酒而給他送酒來了。結果正如陶淵明所料,那人正是王弘,而他登門拜訪自然也忘不了帶上一葫蘆好酒。
《格格春秋》上說,糊涂人喝酒是越喝越糊涂,酒灌進他們的肚子里就成了麻醉劑,使他們看天看地都覺得混混沌沌。可智者飲酒自有智者的情趣,無論濃烈還是甘醇,都能讓他們滋生春天的詩意,給世界帶來激情和沉思。“酒精考驗的”大詩人陶淵明沒有沉醉于酒的世界,而是留給了人類無數精美的華章。他在醉夢中暢游桃源仙境,喚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他醉眼朦朧的向世人描述門前的五棵柳樹,言語間集聚了幾多人生的慨嘆;最叫絕的是他的飲酒詩,足足寫了二十幾篇,照這個數量計算,他是中國歷史上當之無愧的飲酒詩冠軍。他本已將這些飲酒詩編輯成冊,怎奈囊中羞澀,實在拿不出自費出書的銀兩,只好讓這部詩集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于世。醉眼中的鄉村幻化出優美的詩句,流淌在他的心里,宣泄出來便是民族的財富,使他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田園詩人。
以酒滋養陶淵明這位田園詩人的不止王弘一個人,據《格格春秋》記載,顏延之是陶淵明的老朋友,見老朋友生活困難,便以兩萬錢相贈。陶淵明卻把這筆錢直接交到酒店前臺,想喝就來取上一壺。朋友來了不分貧富貴賤,必以酒食招待,常常是客人沒醉他先醉了,每逢這時,他就會說:我先睡會兒,你吃飽喝足自己開路就行了!有時喝醉了就想彈琴,可那把破琴連根弦都沒有,哪有法彈哦?到這時,也只是抱在懷里發出一聲長嘆。
辭職后的陶淵明最厭惡什么呢?《格格春秋》上說,他最厭惡有人請他出來做官。元嘉四(公元427)年,名將檀道濟慕名前來拜訪陶淵明。當時,陶淵明正在自家作坊里造酒,工藝流程剛好處于慮酒階段。聽到有客人來訪,陶淵明把慮酒的葛巾往頭上一蒙就出來了,這樣倒好,連嘴也不用身上就注滿了酒精。陶淵明這回倒是喝足了,可檀道濟連飯也沒吃就走了。他是來請陶淵明出山的。陶淵明拒絕了他,還讓他把帶來的一桌美食帶走。不久,陶淵明便于潯陽老家去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1983.html
相關閱讀: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