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公元317年 瑯琊王司馬睿即位 史稱東晉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晉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東晉是由西晉皇室后裔在南方建立起來的小朝廷,雖然在今天我們將其作為一個朝代寫進中國的古代歷史,但事實上東晉的統治范圍卻僅限于秦嶺淮河以南的土地,東晉時代,也曾經內部四分五裂。因少數民族內遷,建都洛陽的晉朝(西晉)亡國,瑯琊王司馬睿在群臣擁戴下在建康(今南京)即位,即晉元帝,史稱東晉。 歷史

   歷史

  東晉簡介  

  中國北方一直由后趙、前秦等控制,并且這種局面一直持續了兩個時代——東晉-十六國、南北朝——近三百年的時間。
  
  西晉滅亡后,漢族在江東建立東晉政權。公元317年,鎮守建康(今江蘇南京)的晉宗室司馬睿在江南重建晉室,史稱東晉。東晉政權維持了長期的偏安統治,到公元420年被劉裕所建立的宋(南北朝的南朝宋)所取代,共享國103年,歷4代11帝。
  
  公元316年,西晉的末代皇帝司馬鄴被俘,宣告了西晉的滅亡,但一些晉朝的舊臣并不甘心亡國的命運,仍在全國各地積極活動,準備恢復晉朝的統治。三一七年,瑯琊王司馬睿在南渡過江的中原氏族與江南氏族的擁護下,在建康稱帝,國號仍為晉,司馬睿是為晉元帝,因其繼西晉之后偏安于江南,故史家稱之為東晉。公元346年,東晉安西將軍桓溫伐蜀,次年3月克成都,控制漢水上游和四川盆地的成漢政權滅亡。至此,東晉統一了南方,與后趙隔秦嶺淮河對峙。 歷史
  
  司馬睿在建康建立政權形式的時間實際是在公元311年,當時西晉處于崩潰邊緣,但沒有明確滅亡。東晉建立的時間一般被視為司馬睿稱帝的時間,即公元317年。公元420年,東晉被劉裕取代。
  

  門閥政治與北伐  

  東晉是門閥政治發展的鼎盛時期,皇權衰落。司馬睿稱帝有賴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擁戴,東晉政權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蘇峻之亂,統治趨于穩定。門閥大族王、謝、庾、桓先后支配著王朝政局。
  
  東晉雖然偏安于江南,但在歷代帝王在位的時候都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其中以王、謝、桓、庾四大家族為主的北伐,在東晉時曾進行過多次,在其中也不乏名將的指揮。公元311年,大將祖逖出兵收復河北,但后因受到朝廷的排斥憂郁而死,最終未能完成統一大業。在此之后,當權的士族多標榜北伐以增加門戶威望,其中以桓溫的三次北伐最為著名。他曾經收復洛陽,進入關中,進兵河北,但都未能夠鞏固北伐成果。公元383年,前秦南下,東晉面臨空前威脅,在宰相謝安的運籌下,謝石、謝玄率北府兵大敗前秦軍隊,取得了淝水之戰的決定性勝利。之后立即使其弟進軍北方,收復了徐、兗、青、司、豫、梁六州,取得了東晉北伐歷史上的第一次重大勝利。此后,南方由于外亂威脅解除而爆發內戰,孫恩、盧循起兵。桓玄在內戰中獲勝,一度篡晉。北府兵將領劉裕起兵鎮壓了農民軍,并通過北伐樹立威望,最終取代東晉。

  東晉文化發展  

  由于東晉統治者安于江南,不以恢復中原為意,門閥大族致力于南方的莊園經營。北方大族及大量漢族人口遷徙江南,使得江南的名士與渡江的中原人士有了更多的交流機會,促進了社會文化的發展。自曹魏以來,中國的文學發展一直處于大步前進的時期,其中以東晉年間的文人最為著名。東晉出現了山水詩人謝靈運、田園詩人陶淵明等人,他們對舊體詩作出改革,為將來隋、唐的詩文盛世創造了前提條件。在社會生產上,北方的手工業技術與南方的技術相互融合,使東晉的手工業水平比西晉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下的北方農民和土著農民辛勤勞動,開辟南方廣大的山澤荒野,促進了江南的開發,促進了長江流域的經濟發展。
  

  特色  

  當東晉在江南建國的同時,中國的北方則陷入分裂混戰,黃河流域成為匈奴、羯、鮮卑、氐、羌等五個主要少數民族和漢族爭殺的戰場,并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相互爭霸,不斷有國家成立和滅亡。從公元304年匈奴貴族劉淵建立漢國,316年滅掉西晉,到439年鮮卑拓拔部統一北方,這13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爭戰,先后建立了前趙(匈奴)、后趙(羯)、前燕(鮮卑)、前涼(漢)、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鮮卑)、西秦(鮮卑)、后涼(氐)、南涼(鮮卑)、西涼(漢)、北涼(盧水胡)、南燕(鮮卑)、北燕(漢)、夏(匈奴)等十五個政權,連同西南巴氐族建立的成漢,共十六國,和東晉漢族政權長期對峙,史稱五胡十六國。
  
  除十六國之外,還有漢人冉閔建立的魏、丁靈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帥楊氏建立的仇池國、鮮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鮮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個政權,總計先后建立了21個政權。上述政權中,后趙、前燕、前秦都曾占據過北方的大部分疆域。4世紀下半期,氏族貴族建立的前秦,由于皇帝苻堅勵精圖治,國家逐漸強盛,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公元383年,苻堅領兵80萬進攻東晉,雙方在淝水展開決戰。最終以東晉勝利、前秦失敗告終。淝水之戰后,前秦統治瓦解,東晉收復西南地區(漢水和四川盆地),而北方則再度陷入四分五裂和軍閥混戰壯態。
  
  由于少數民族的入主中原,使他們更多的接觸到華夏文化,使之與漢民族逐漸發展為同一生活習慣的民族,進而被漢族融合。自魏、晉、南北朝之后,中原北方大體已形成以漢族為主,其他少數民族混居的人口構成形式,使中國正式成為具有相似生活習慣的多民族國家。公元420年,劉裕篡奪帝位,取代東晉。公元439年,拓跋燾統一北方。至此,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而東晉十六國則成為了舊時代的代名詞。中華歷史進入了南北朝的時代。
  
  因東晉偏安江南,整個世家大族都不忠心于司馬氏,同時各士族之間常為了爭權而北伐,這是政治上特點。
  
  但在另一方面東晉在文學上卻有一定成就,各類詩詞歌賦都大盛于東晉。著名的文學家,有謝靈運、陶淵明、王羲之等人。而繪畫、書法也有頗杰出的成就,如東晉人顧愷之的畫作,王羲之的書法,都有很高藝術價值。
  
  著名的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背景也發生在東晉時代。

  歷史
  
  1.【建立】
  
  317年,皇族司馬睿在建康稱帝,是為晉元帝,史稱東晉。東晉本身并沒有強大的實力,主要是憑著長江天險,偏安江南;及依靠丞相王導號召南遷避難的中原士族,并聯合南方大族,取得他們的支持。不過,南北大族之間時常發生沖突,內亂頻生,導致東晉政權并不穩定。西晉滅亡后,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民族的統治者,在中國北方的黃河流域一帶先后建立許多割據政權,連同漢族所建立的政權,較重要的有十六個國家,歷史上稱為“五胡十六國”。
  
  2.【北伐】
  
  從北方南遷的人民時常懷念家鄉,因此一些有志之士多次進行北伐,希望能夠收復北方的國土。祖逖是東晉率先北伐的將領,他曾經率軍收復黃河以南地區,但由于東晉內部出現糾紛,朝廷又擔心他北伐成功后威望太高,結果沒有給予支持,以致功敗垂成,祖逖憂憤而死,曾收復的土地又被胡人重新占領。繼祖逖之后,又有桓溫三次北伐,曾一度收復洛陽,他屢次請求朝廷把都城遷回洛陽,但遭到大族的反對,東晉君臣又怕他權勢太大,難以控制,因而無法實現。
  
  3.【危機】
  
  氐族所建立的前秦,在苻堅時任用漢人王猛為相,強大起來,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383年,苻堅率軍南下,聲勢浩大,企圖一舉消滅東晉,于是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淝水之戰后,前秦瓦解,北方大亂,再次陷入長期分裂的狀態,胡人無暇南侵。東晉以弱勝強,局勢暫時穩定下來。
  
  4.【滅亡】
  
  東晉的宗室和大族,經常爭權奪利,人民生活相當困苦,以致盜賊四起。淝水之戰后,南方人民暫獲安定,但政治混亂和貪污腐敗的情況,并沒有改善。東晉大臣桓溫死后,其子桓玄逼晉安帝禪位給他,改國號為楚,史稱“桓楚”;劉裕起兵聲討,殺死桓玄,恢復東晉的統治;后漢人譙縱兵變,獨占四川,又被益州刺史所滅;但劉裕自己有奪位的野心,終于在420年,廢晉恭帝自立,改國號為宋,史稱“劉宋”。東晉至此正式滅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3313.html

相關閱讀: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東晉的時尚
自亂陣腳的苻堅
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