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喜用藏青色土布做衣服,土布漂染是將靛青染料放入一個容器,加水和酒溶解,七八天后開染。染后將布浸泡在牛皮制作的膠水中,用清水漂洗曬干。有些地區,洗一次衣服要重染一次,以保證色彩鮮艷。 哈尼族男子頭裹黑或白色包頭,老人戴瓜皮帽,穿對襟上衣和長褲。穿布鞋或用木板、棕繩制作的木板鞋。西雙版納的哈尼族男子身穿右開襟上衣,沿大襟鑲兩行大銀泡。每逢年節或與姑娘約會,小伙子們把美麗的羽毛或鮮花插在頭上。瀾滄一帶的男子裹黑布包頭,身穿對襟上衣,大襟鑲兩行銀幣,兩側繡幾何圖形。 女子的服飾各地各有特色。紅河地區穿右開襟無領上衣,以銀幣做紐扣,下穿長褲,著盛裝時外加一件披肩,有的還系花圍腰,打花綁腿。
在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及褲腳上,都鑲有幾道彩色花邊,坎肩則以挑花做邊飾。穿高筒尖頭繡花鞋。西雙版納和瀾滄一帶的婦女,下穿長及膝蓋的折疊短裙,打護腿。平時多赤足,喜慶節日愛穿繡花鞋。女子蓄發編辮,少女多垂辮。歲數較大的婦女把辮子盤于頭頂,用黑或藍布纏頭,或戴自制的帽子。帽上鑲小銀泡、料珠,或是垂下許多絲線編織的流蘇。也有的喜愛用銀鏈和成串的銀幣、銀泡作胸飾,戴耳環和耳墜。瀾滄的婦女喜戴大銀耳環。
節日的哈尼族婦女在靛青色的包頭巾上,用五彩絲線刺繡出美麗的圖案花紋,額前腦后還掛著一束束艷麗的瓔珞。上衣胸前綴滿銀泡、銀紐,中間掛一塊八角大銀牌,小腿要包一塊繡花布,上面扎一對用紅色毛線制成的絨花。 哈尼族的男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摘掉頭上的帽子,改用布包頭,同時將牙齒染紅,表示他已成人,可以談情說愛了。哈尼族少女用豬油抹發,梳成下垂的單辮。女孩子到了一定的歲數,也要染紅牙齒,系上圍襟,戴上銀飾,這表明她已成熟,可以參加“串姑娘”了。
哈尼族成年婦女多編雙辮,并把辮子纏繞在頭上。墨江部分少女系白或粉紅色圍腰,婚后改系藍色圍腰,系圍腰的高低是區分女子是否結婚的標志。 葉車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紅河縣葉車婦女一般頭戴白尖帽,上身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由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布衣是一件一件地套著穿,少則七八件,多達十余件,里長外短可以看出衣服的件數。葉車人認為,衣服件數越多,服裝越美,越能顯示出家庭的富裕。她們下身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大腿以下全部裸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17067.html
相關閱讀: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