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帥史,是一部多民族將軍組成的將帥史,無論是開國將軍,還是我軍恢復軍銜制后涌現出的將軍,都有不少來自少數民族。盤點開國上將中的4位少數民族上將,以饗讀者。
開國上將與毛澤東合影 資料圖
本文摘自:人民網,作者:佚名,原題:盤點:誰是新中國歷史上4位少數民族開國上將?
原編者按: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實行軍銜制,55位將領被授予上將軍銜。1956年和1958年,又有兩位高級將領先后被授予上將軍銜。這57人通常被稱為“開國上將”。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將帥史,是一部多民族將軍組成的將帥史,無論是開國將軍,還是我軍恢復軍銜制后涌現出的將軍,都有不少來自少數民族。黨史頻道盤點開國上將中的4位少數民族上將,以饗讀者。
壯族開國上將韋國清:
淮海戰役確保中野主力消滅黃維兵團奉命赴越邊界戰役斃敵八千
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第一階段是消滅黃百韜兵團。時任華東野戰軍蘇北兵團司令員的韋國清奉命率第2、12和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原建制的第11 縱隊此時在宿遷地區活動),自隴海路自北南下,切斷位于新安鎮(今新沂)地區的黃百韜兵團4個軍東竄海州或西撤的退路。
按照中共中央的安排,1950年8月初,韋國清秘密率部從廣西靖西進入越北高平附近的廣淵,并與先期入越的中共中央全權代表陳賡將軍以及中共中央聯絡代表羅貴波等會合。經過一個月的激烈戰斗,9、10月間,第一次較大規模的運動戰即邊界戰役取得空前勝利,一舉殲敵整整8個營,斃敵約8000人,解放了長達750公里的邊界地區,打通了中越邊界交通線,改變了北部戰場的敵我態勢。
蒙古族開國上將烏蘭夫:
創建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領導牧區民主改革廢除封建特權
1947年5月,在中國共產黨的親切關懷下,在烏蘭夫的領導下,成立了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由于清朝政府籠絡蒙古王公貴族,對蒙古族實行封建統治,束縛蒙古族人民的思想,鼓勵青少年當喇嘛,不準結婚生育,加上疾病叢生,致使蒙古族人口逐年銳減,人口平均壽命只有19.6歲,蒙古民族瀕臨衰亡的命運。
面對蒙古民族的危機,烏蘭夫提出內蒙古牧區要實現“人畜兩旺”的口號,這是挽救一個民族的正確的戰略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烏蘭夫首先領導了牧區民主改革,廢除王公、貴族和宗教上層的封建特權,實行“牧場公有,放牧自由”“禁止開荒,保護牧場”的方針。改革前的牧場均由王公貴族支配,有少量牲畜的牧民只能使用一些貧瘠的草場放牧,“放牧自由”解除了封建束縛,賦予牧民平等自由勞動的權利。
瑤族上將李濤:
1931年全殲守敵結束第二次反“圍剿”斗爭曾掌握中央軍委印信
1931年5月,國民黨20萬軍隊向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二次“圍剿”。李濤、陳伯鈞先是率七師在東固以南牽制敵第十九路軍,在中洞南側的密林中隱蔽,監視敵軍動向。當敵公秉藩師經過中洞時,七師下山出擊,俘虜敵師長公秉藩。5月25日,李濤所在紅三軍到廣昌甘竹狙擊敵軍,又向南豐方向追擊敵朱紹良部第八師和第二十四師,擊斃敵第五師師長胡祖玉,全殲守敵,勝利結束了第二次反“圍剿”斗爭。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4666.html
相關閱讀: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