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之亂時,成都王司馬穎與惠帝奔往洛陽,一路上靠買飯過活。宮人曾買回米飯和大蒜,惠帝不管三七二十一便吃了。
東晉初年,百廢待興,肉不是平頭百姓想吃就能吃得到的。豬在當時是稀有產品。故宰一頭豬,地方上都要割下豬脖上的一塊肉獻給元帝。他們認為這塊肉是豬肉中的上上品,只有皇上才有資格品嘗。故這塊肉被當時的人們稱為“禁臠”。
顧榮在洛陽時,曾應邀赴宴,發現服務生有想吃烤肉的神情,便把自己那一份給了他。同座人都笑話顧榮。顧榮說:“哪有成天端著烤肉而不知肉味的呢!”顧榮后遇戰亂過江避難,每逢危急,常有人在身邊護衛自己。別人細問之下,才知道那保鏢原來是那得到烤肉的服務生。
西晉后期奢侈成風。大臣何曾一日用餐需要萬錢,其子何劭更需二萬錢;任愷更勝過何曾父子,每餐數萬錢。王濟請武帝赴宴,供饌甚豐,悉貯琉璃器中。其中有蒸肫(清蒸小豬)一個,味甚美。帝問烹制方法,王濟回答:“小豬是以人奶喂養。”
顧愷之為人率真,有時候很萌。他每次啃甘蔗時,都是一個步驟,從頭啃起,一直啃到根部。別人很納悶,便問其為何如此。顧愷之笑了笑說道:“這叫漸入佳境,懂不!”
吳人多把梅子稱為“曹公”,這是因為曹操曾經望梅止渴;又多把“鵝”稱為“右軍” ,這是因為王羲之喜歡鵝。有一士人送酸梅和燉鵝給人,在信中寫道:“醋浸曹公一甕,湯?(按:用火燒熟)右軍兩只,聊備一饌。”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37501.html
相關閱讀:淺析書圣王羲之的藝術行為
東晉的時尚
魏晉史上的王戎和嶠遇大喪玩孝順竟為博名?
東晉哪位皇帝和皇后一起吃仙丹 致兩人先后去世
自亂陣腳的苻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