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18歲漢朝公主一生下嫁三個烏孫王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漢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和親,在歷史上是一個帶有政治色彩的詞語。
  和親是指兩個不同民族或同一種族的兩個不同政權的首領之間出于“為我所用”的目的所進行的聯姻,盡管雙方和親的最初動機不完全一致,但總的來看,都是為了避戰言和,保持長久的和好。
  和親的媒介,就是帝王家的公主們。
  這樣,就產生了無數血和淚的故事。金尊玉貴的她們,要離開溫暖的家鄉遠嫁塞外蠻荒之地,要忍受極大的委屈遵從胡人的風俗——生于帝王之家,命中注定,要成為政治的工具與犧牲品。
  可歷史就是歷史,王朝更迭,民族戰爭,哪里能顧及到一個女人的眼淚?
  但也有勇者,以柔弱的肩膀扛起了歷史賦予她的使命。這里不僅指的是眾所周知的王昭君,還有更優秀的一個女人,她叫劉解憂。
  從血緣關系上考究,劉解憂是漢武帝的遠房侄女,是楚王劉戊之孫。而楚王劉戊就是“八王之亂”之一,因此平亂之后,這個家族不可阻止地衰落下去,沒有人敢再去親近叛臣后代——盡管是劉氏血脈,天朝貴胄。
  但是皇帝并沒有忘記他們,痛擊匈奴需要聯合周邊國家,其中最強大的是烏孫國。自然需要和親,和親需要王室子孫,這個誰也不愿意抗起的責任就落在衰落的劉戊家族上。
  解憂注定是犧牲品。
  先前嫁到烏孫國的細君公主已經不堪生活折磨,病死烏孫。漢帝為了聯合烏孫,還是讓解憂遠嫁到烏孫國,是皇命,也是責任。
  天朝上國的嬌女卻要去蠻荒之地,嫁給一個從來不認識的外族人——歷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也是流著眼淚的。
  但解憂沒有眼淚,史載她“欣然從命”。
  她不是不知道自己的那個堂姐剛剛死在那里,也不是不知道烏孫國是怎樣的落后與荒蠻,更不是不知道自己去意味著什么,可是她“欣然從命”。
  那是一種抗爭。
  作為皇室子孫,一出生卻受人歧視,成長于漸漸衰落的家族里,幼年的不幸給了她異于常人的勇氣和力量。
  和親,是一個重擔,也是一次機會。她將為漢家王朝的安定貢獻力量,她將成為邊疆和平的使者:因為她,多少戰爭可以避免,多少戰士可以不再流血;因為她,戊家子孫從此可以抬頭做人。
  只能沒有眼淚。

按照當時西域游牧民族的風俗,父死子尚——只要繼位的不是你兒子,你就必須嫁給繼子或者繼孫——這在中原算是禽獸行為,卻是胡人的風俗制度。
  一個深受中原儒家禮教熏陶的千金貴族女子,一旦和親,就意味著必須嫁很多次,而且是嫁給自己的繼子——這種倫理的羞辱不是一個正常人所能承擔起的。大部分和親的公主們都抑郁而死,她們有的是水土不服,有的是想念中原,更多的是不能忍受這種風俗的屈辱。
  細君公主在“昆莫年老,欲使其孫岑陬尚公主”時上書武帝,結果武帝回復“從其國俗”,結果細君嫁給繼孫,五年以后就抑郁而亡;連主動出塞的昭君在要嫁給繼子之前,都寫信給皇帝,想回去,想抗命——她們不是不知道制度不可違,只是這是一個女人最大的屈辱,她們受不了。
  解憂在出嫁之前,一定早就知道前面是什么,但是皇命難違,她不嫁也得嫁。但是她并沒有哭哭啼啼消沉下去,欣然從命的背后,有一種更大的意義支撐著她——國家利益。
  一個女人要是能超脫個人天地里的日,嵭肌⑶閻鄱鞒鸲叱鋈タ刺煜嘛L云,總是大氣而令人激賞的——這位自幼長在深閨的封建貴族小姐非常清楚自己的肩頭是什么,她走出了自我。
  烏孫王軍須靡的左夫人,是匈奴公主,解憂嫁給軍須靡,為右夫人。
  解憂一開始就面臨著非常尖銳的斗爭:烏孫是漢朝與匈奴同時拉攏的對象,烏孫王身邊的兩位夫人——出身匈奴的左夫人與漢朝右夫人之間的斗爭,也將不再是情愛沖突,而是國家利益的爭奪。
  那個時候解憂18歲。
  而并不占優勢。
  雖然漢朝是天朝上國,勢力雄厚,但是鞭長莫及。烏孫國與匈奴卻同屬游牧民族,從風俗習慣、制度禮儀、文化風貌都極其相似,朝廷內很多烏孫貴族甚至是匈奴族的親戚或者后代,可謂“打著骨頭連著筋”。
  解憂是右夫人,烏孫國左為上。
  所以從一開始,對心懷雄心壯志報效國家的解憂來說,就是一個人孤軍奮戰。

《后宮》里,過氣的舒太妃教育要重新入宮爭斗的女主角:“女人得到一個男人的心是遠遠不夠的,最主要的,還有權力”。
  18歲的解憂已經明白了這一點。
  烏孫,是今天伊犁哈薩克族的祖源之一,居住在伊列河(今名伊犁河)流域到瑪納斯河一帶。西漢時它是西域最強大的部落,12萬戶,63萬人。以畜牧為業,善養良馬。已使用鐵器,冶金、制陶、制革、毛織也有一定水平。烏孫的南面與天山以南的城郭諸國相鄰,西邊是大宛,西北是康居,東接車師。在由東到北的漫長邊緣上,被強鄰匈奴盤踞著。烏孫國的國家制度還是原始的奴隸制。
  因此,從精致的天朝上國到愚昧蠻荒的部落民族,從華麗的漢代宮殿到草原里的牙帳,從精密細致的雞肉黍米到腥氣的羊肉馬奶酒,從層層的曲裾深衣到簡單的獨龍毯,從字正腔圓的漢語到烏孫語,從漢朝公主到軍須靡的右夫人,解憂迅速轉變了自己的角色。她明白,自己首先要成為一個烏孫人。
  她做得很成功,盡管是一個屬于外來文化的異族公主,卻用自己的聰穎智慧以及漢朝的新文化,得到了烏孫人的喜愛。但她沒有孩子,在第一個丈夫軍須靡死的時候,只有匈奴公主給他生了一個兒子泥靡。因為泥靡還小,王位落到了堂兄弟“肥王”翁歸靡身上。但是大家相約,翁歸靡之后,繼位的還是泥靡——這為解憂的不幸埋下了伏筆。
  按照風俗,解憂與匈奴公主又嫁給了肥王,事實證明這是一次非常幸運的婚姻。
  可能性情相投,解憂跟第二任丈夫感情非常好。她為肥王生了五個孩子,開始協助國王參與政治、經濟、軍事的決策——以先進的漢族文化去管理落后的烏孫國,自然會起到好的作用,烏孫國迅速強大起來。連解憂的侍女馮?也嫁給了烏孫國貴族將軍。
  可是這樣的局面卻招來了匈奴的嫉妒,失寵的匈奴公主回娘家訴苦,再加上漢朝天子更替,勢力開始衰落,匈奴要教訓一下這個開始不聽話的鄰居。漢宣帝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匈奴為維持其對西域的統治,發兵威脅烏孫。單于惡狠狠地要挾,“去持公主來!”要烏孫王獻出解憂公主,并和漢廷斷絕一切關系。他們以巴里坤草原為基地,屯田車師(吐魯番盆地和車師等地),進攻烏孫,以控制、穩定北疆地區,隔斷烏孫與漢朝的聯系,并以車師為橋頭堡,向南疆發展。
  烏孫王翁歸靡與解憂分析了形勢,上書漢王朝“匈奴與車師共侵烏孫,唯天子出兵幸救之”。可惜當時昭帝突然駕崩,國內正處于動蕩時期,主子都沒找到,哪里會理會西域的這些亂事?
  一等就是兩年。
  烏孫與匈奴同俗,始終與匈奴保持密切的聯系,國內支持獻出解憂的聲音非常大,而且為了異族的女人讓戰士流血,在有些人眼里,也是不值得的。翁歸靡沒有獻出自己的老婆(歷史上這樣做的男人可謂少之又少,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是少數民族男人講義氣),當然,也反過來證明了解憂這幾年在烏孫的努力并沒有白費。
  但是,大軍當前,敵強我弱,必須苦苦支撐。解憂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漢,可是在危難之時,大漢卻置之不理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44484.html

相關閱讀: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