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越南日本朝鮮等國為何要廢棄曾經長期使用的漢字?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與日本和朝鮮半島一樣,越南在漢字運用中也遇到了一個問題:“國之語音,異乎中國”,即漢字無法完整、準確地表達他們的語言。日、朝對此的解決辦法是分別發展出將漢字用作記音符號的“萬葉假名”與“吏讀”,并最終形成了本民族的拼音文字——平假名/片假名與“訓民正音”。越南則是另辟一途,這就是“字喃”,意即“南國之字”。

寫有漢字的越南寺廟 資料圖

本文摘自:澎湃新聞,作者:郭曄?,原題:越南是怎樣廢棄漢字的

眾所周知,在歷史上,隨著漢文化的傳播,漢字也擴散到了越南、朝鮮半島、日本等周邊地區,成為一種通行于“漢字文化圈”的超民族文字。但如今嚴格說采用漢字的國家卻只有中國和日本,越南及朝鮮半島在表面上已退出了漢字文化圈。尤其是在越南,漢字竟已被廢除近百年,而拉丁文字成為其國家的正式文字,時過境遷,令人唏噓。

“儒字”的傳播

公元前111年,漢軍三路起兵,滅亡在秦末戰亂中割據嶺南的南越,在其故地設置7郡,其中的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天的越南境內。起初,這里的居民對中原文化是全然陌生的。所謂“凡交趾所統,雖置郡縣,而言語各異,重譯乃通”。從西漢所置縣名也可窺豹一斑,在交趾與九真郡的17個縣里,只有“安定”屬于“錫以嘉名”的漢化名稱,諸如“北帶、西于、胥浦、無切、無編”之類顯然都是當地土語的漢字音譯而已。

但是,在漫長的“郡縣時期”(公元前111年至公元939年,越南稱“北屬時期”),一批批漢人移居到越南,包括領主、官吏、商人、手工業者、失勢的舊臣和罪犯……“(越南本土的)雄王文化發展到公元初期,似乎突然停滯不前了。不論考古學家的鋤頭挖到哪里,發現的都是遍布各地的漢式古磚墓,隨葬品也都是漢式的……”到了三國時期,名士許靖選擇從會稽(今浙江紹興)上船躲避戰亂,一路經過今粵、閩兩省,在其眼里卻是一片蠻荒,只有到達“土廣人眾”的交趾后才算是重新見到了“漢地”。

漢人南下,華風漸起。漢代的任延、錫光分別在九真和交趾“建立學校,導之經義”,漢字隨之傳入越南。一開始漢字在越南傳播就是為了滿足儒家文化播遷的需要,故而漢字在越南也被稱為“儒字”。

到了隋朝開辟科舉取士之先河后,唐承隋制,通過進士、明經等科舉考試,廣泛網羅人才。除了朝廷在安南各州縣開辦的官學之外,各種私塾和鄉學也大有發展。這對漢字在安南的傳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以致在越南語中形成了“漢越音”——每個漢字都有對應的“漢越音”讀法,其承載的當然是唐代的中原漢語語音了。譬如《舊五代史》記載“(后梁)開平元年,司天監上言日辰,內‘戊’字請改為‘武’”,說明當時的中原語音發生了變化,因為避諱的關系開始把“戊”讀成“武”了;而在漢越音中,“戊(mau)”與“武(vu)”的發音仍舊是截然不同的。

唐代安南士人的漢字造詣已經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愛州日南縣(今越南清化省安定縣)人姜公輔是安南士子參加中原科舉取得最高成就的典型代表。此人進士及第,唐德宗時官至諫議大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全唐文》收錄了他的《對直言極諫策》和殘缺的《白云春海賦》,姜公輔在漢文化方面的水平直可以傲視許多中原知識分子和政治家,越南論者更是尊其為“安南千古文宗”。

“字喃”的嘗試

十世紀時,越南以邊藩自立。但是此時,經過一千多年中國文化的浸潤,漢字在越南社會各個領域已根深蒂固。1070年,越南李朝在升龍城建立文廟。1076年,李朝在文廟旁修建國子監,專供皇親國戚及權貴子弟接受漢字和漢文化教育,后來教育對象逐漸擴大,也接受天資聰慧的布衣子弟就讀。1075年,越南首開科舉,此后成為歷朝取士的重要途徑,其科考內容、形式和組織方法皆以中國為宗,在越南八百多年的科考史中,進士多達2818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54300.html

相關閱讀: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