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帝王喪葬 東漢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漢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歷史公元二十五年,劉秀建立了東漢政權,采用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度,特別重視喪葬禮儀,祭祀先祖。劉秀為適應政治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辦法加以擴大,運用到陵寢制度中。西漢時期寢殿一般建筑在陵園之中,廟建于陵園之外,大規模的祭祀典禮多在廟中進行。東漢把這一禮儀移置陵園中。東漢明帝時,把每年元旦公卿百官會集賀皇帝的禮儀和八月舉行的"酎祭"一并搬到陵園中。這樣,宗廟的地位開始下降。為了適應陵園中舉行祭祀的需要,陵園建筑也增添了新內容,開始在陵前建筑祭殿,還在陵旁建筑懸掛大鐘,以便祭祀時鳴鐘。東漢陵寢的這一變化,正是為了把公卿百官和地方官員團結在皇帝周圍,以鞏固東漢的統治。東漢陵園四周的建筑也與西漢相異,不筑垣墻,改用"行馬"。通往陵冢的神道兩側還列置成對石雕。東漢開創了在神道兩側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進一步顯示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這一建制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發展了。東漢帝陵地下建筑改變了西漢以柏木黃心為槨的制度,多用石頭砌建槨室,稱為"黃腸石"。東漢十二個帝陵,除獻帝禪陵遠在河內郡山陽以外,其他十一個帝陵都在洛陽故城附近。光武帝原陵原陵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陵墓,在河南省孟津縣白河鄉附近。南依山勢平緩的邙山,北顧山巒起伏的太行,波濤滾滾的黃河沿陵北側咆哮東去。這里風景秀麗,是引人注目的形勝之地。光武帝的陵冢位于陵園北部,坐北朝南,封土為陵,當地百姓稱之為"劉秀墳"。陵冢上下松柏掩映。陵前有一通穹碑,碑身鐫刻"東漢中興世祖光武皇帝之陵"。其中"中興世祖"四字尤為明亮。傳說過去老百姓多到這里撫碑擇吉問兇:人離碑十步,雙手平伸,閉目走去,能摸到這四個字就是吉兆。從陵冢到門闕修有神道,神道兩側原排列有石象、石馬等石雕和整齊蔥蘢的柏樹,F在柏樹猶存,其中有二十八棵高聳入云的柏樹,當地百姓稱之為"二十八宿",傳說是象征跟隨劉秀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的"云臺二十八將"。漢明帝顯節陵漢明帝顯節陵,位于河南省洛陽市邙山以南,俗稱"大漢冢"。東漢明帝劉莊,是光武抵劉秀的第四子,初封東海公,后立為太子,即皇帝位。在位期間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宮之家。為維護邊境安寧,多次遣兵出擊匈奴,后設置西域都護。他崇好儒佛,在洛陽建了白馬寺。后世皇帝曾為明帝顯節陵建制寢殿等。關于白馬寺,是明帝所建。傳說有一天明帝夢見
金光閃爍的一個人,有六丈高,頭頂上都是日月的光環,胡神稱他為佛。于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尋訪,得到了經像。當時是由白馬馱經而來,因此得名白馬寺。明帝死后,起祗園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筑。由此可想而知。當年的陵園建筑是相當宏偉壯觀的。根據歷史資料,顯節陵的地宮也極為奢麗。史書記載,地宮用虛文畫著日、月、鳥、龜、龍、虎、連壁、偃月等。顯節陵曾經被盜,F在陵前留有龔松林所立的"漢明帝顯節陵"石碑一通。等上冢頂,周圍陵墓星羅棋布,非常壯觀。漢章帝敬陵陵漢章帝敬陵,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北的邙山上,俗稱"二漢冢"。章帝在位期間注重民事,平徭減賦。并且詔郡國舉行明經,使儒學日盛。敬陵是章帝和章德皇后的合葬墓。陵冢高大宏偉。今天陵冢歷經兩千多年的風雨剝蝕,仍然不減當年風采。陵前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章帝敬陵"石碑一通。陵冢周圍沒有發現磚瓦遺物。說明當時可能沒有寢廟建筑,與史料記載相符。漢和帝慎陵漢和帝慎陵,在河南省洛陽市西北的邙山上,和敬陵相鄰,俗稱"三漢冢"慎陵是和帝和皇后鄧熹的合葬墓。慎陵建筑規模比敬陵更為高大壯觀,F在慎陵前有清人龔松林所立的"漢和帝慎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頂,可以遠眺滔滔黃河,山上漢氏陵墓盡收眼底。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83935.html

相關閱讀: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