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里的烏紗帽
領得烏紗帽,
全勝白接籬。
山人不照鏡,
稚子道相宜。
——李白《答友人贈烏紗帽》
昔君烏紗帽,
贈我白頭翁。
歷史
帽今在頂上,
君已歸泉中。
物故猶堪用,
歷史
人亡不可逢。
岐山今夜月, 歷史
墳樹正秋風。
歷史
——白居易《感舊紗帽》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于東晉,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于隋朝,興盛于唐朝,到宋朝時加上了‘雙翅’,明朝以后,烏紗帽才正式成為做官為宦的代名詞。 ”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服飾文化中,作為特殊政治文化標記的“冠冕之服”,在社會政治生活中具有很強的指向性和教化功能,歷代統治者因此十分注重對冠冕服制的規定!抖氖贰返摹遁浄尽芳捌渌芳芯懈鞒P于冠冕服飾的詳盡描述,在民間則有更多多姿多彩的“烏紗帽”文化。“烏紗帽”,顧名思義,指用黑色的紗質材料做成的帽子,但在我們日常語境里,“烏紗帽”和做官緊密聯系在一起,當官了叫做“戴了烏紗帽”,革職的叫做“摘掉烏紗帽”,以至于《現代漢語詞典》對“烏紗帽”詞條的解釋就是“古代文官的一種帽子”,其實事情并非這么簡單。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教師曹麗芳詳細解析了烏紗帽從民間到官場、從傳說到史料記載的過程,并指出現存于山東省博物館的明魯荒王九旒冕是中國歷史上最牛的一頂烏紗帽。
烏紗帽之來歷明代時才被確定為官帽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早在東晉成帝時,凡在都城建康(南京)宮中做事的人都戴一種由黑紗做成的帽子,當時被稱為“烏紗帽”,后來這種帽子在民間流行開來。烏紗帽在隋代初年曾一度受到朝野上下的青睞,風行一時。當時用烏紗帽上的玉飾多少顯示官職大。阂黄酚芯艍K,二品有八塊,三品有七塊,四品有六塊,五品有五塊,六品以下就不準裝飾玉塊了,但這樣的冕服制度很快就被廢棄了。到了唐朝,烏紗帽是民間一種比較普通的帽子。五代時期馬縞的《中華古今注·烏紗帽》記載,“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自今已后,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這說明,烏紗帽在唐朝仍然屬于便服之列。
北宋初年,有人將幞頭改裝為一種紗帽,皇帝對此大加稱贊,因此便規定朝中官員都要戴這種紗帽,有時皇帝也會佩戴。宋太祖趙匡胤登基后,為防止議事時朝臣交頭接耳,就下詔書改變烏紗帽的樣式:在烏紗帽的兩邊各加一個翅,這樣只要腦袋一動,軟翅就忽悠忽悠顫動,皇上居高臨下,看得清清楚楚,并在烏紗帽上裝飾不同的花紋,以區別官位的高低。由于翅有一尺多長,所以走起路來便會上下顫動。為了保護帽翅以免碰掉帽子,官員們都養成了小心翼翼走路的習慣。不過,宋元時期,烏紗帽仍然是民間比較普通的便帽。只有到了明朝,烏紗帽才被確定為官帽。曹麗芳介紹說,《明史·輿服三》中有記載,“文武官常服,洪武三年定:凡常朝視事,以烏紗帽、圓領衫、束帶為公服。 ”另外,已經取得功名而未授官的狀元、進士等,也可以戴烏紗帽,從此烏紗帽就成為官員特有的標志性服飾了。但這種烏紗帽的形狀已經不是此前民間常見的那種用一塊紗巾裹在頭上呈“V”字形的烏紗帽了,而是與唐宋時期的“幞頭”相近,前有半圓的頂,后腦部位有后山突起,呈前低后高的臺階形,兩旁有展角,以紗為外表而涂以黑漆,以便固定成型,可以自由方便地戴上或脫下。曹麗芳說:“盡管烏紗帽被指定作為官帽開始于明代,也結束于明代,因為清朝統治者入關以后就廢除了以前的冕服制度,官員的烏紗帽也換成了紅纓帽,但它卻在我們的語言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直到今天我們提到烏紗帽,還會將其與官員聯系在一起。 ”
烏紗帽之記載白居易常以其吟詩作賦烏紗帽在中國很多朝代中都曾盛行,或者活躍于官場,或者受寵于民間。不過,因為古代官服的形制有明確的制度規定,一般會記載在史書里,但我們從《隋書》、新舊《唐書》、《宋史》直到《元史》,都查不到烏紗帽曾經作為官帽的記載,只有很多民間的典故和傳說,而且數不勝數。
曹麗芳介紹,相傳,烏紗帽的點子來自南朝王休仁。王休仁創制烏紗帽,并沒有什么了不得的原因,純粹是趕時髦,想做頂和別人不一樣的帽子來戴。他將一塊黑色的紗布,四邊抽扎起,中國第一頂烏紗帽就此誕生。王休仁戴著自制的小帽在街上走時,引發人們的好奇與討論。由于烏紗帽材料便宜,制作簡單,式樣大方,所以后來不少人仿制著戴。這個典故在《宋書·五行志一》中可以找到相關記錄,“明帝初,司徒建安王休仁制烏紗帽,反抽帽裙,民間謂之‘司徒狀’,京邑翕然相尚。 ”
很多文人墨客,也愿意以烏紗帽作為描寫對象而吟詩作賦。曹麗芳說:“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詩中,經常提到烏紗帽,我們從中還可以看出它的作用。”白居易《感舊紗帽》一詩中寫道,“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這說的是烏紗帽可以當作饋贈朋友的禮品。白居易《同諸客嘲雪中馬上妓》一詩中還描寫到一位“銀篦穩?烏羅帽,花?宜乘叱撥駒”的歌妓,原來烏紗帽還可以戴在歌妓的頭上。宋代詩人陸游《探梅》一詩中也寫到過烏紗帽,“但判插破烏紗帽,莫記吹落黃金船。”元代鐘嗣成有一首小曲《醉太平·落魄》,描寫一位不得志的文人的衣著是“裹一頂半新不舊烏紗帽,穿一領半長不短黃麻罩,系一條半聯不斷皂環絳,做一個窮風月訓導”。在古代的一些文學作品中,也有關于烏紗帽的描寫。《水滸傳》中圣手書生蕭讓的穿戴便是“烏紗帽,白羅?”,《西游記》第八回附錄:“小姐一見光蕊人材出眾,知是新科狀元,心內十分歡喜,就將繡球拋下,恰打著光蕊的烏紗帽。 ”
烏紗帽之紀錄九旒冕堪稱“史上最牛”烏紗帽在明代時被規定為官帽,成了冕服的一部分。現存于山東省博物館的明魯荒王九旒冕是唯一一件存世的古代冕服實物,被稱為史上最牛烏紗帽。所謂“旒冕”,指的是冕服上垂下“旒”,以“旒”的數量區分官員等級的高低。傳說中有“皇帝造冕垂旒”的說法,雖然不能考證旒冕究竟是什么時候開始有的,但孔子說過“服周之冕”的話,可以證明早在周代就已經有了相當完備的冕服制度。以后的歷朝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象征地位和權力指向的冕服制度,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后,更是強調要“復漢官之威儀”,冕服制度更加完善,在明朝統治的200多年中,始終保持著帝王冕冠冕服的崇高地位。曹麗芳介紹說,我們今天能見到的實物只有兩件,一件是現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的袁世凱復辟時所戴仿古的“皇帝冕”,另一件就是魯荒王朱檀陵出土的這件九旒冕了。由于袁世凱的“皇帝冕”從未獲得國人承認,所以貨真價實的只有魯荒王九旒冕,具有極高的文物價值與歷史價值,同時也是能夠彰顯朱檀王室威儀的最有力的物證,所以特別珍貴。
這頂冕為藤篾編制,表面敷羅絹黑漆,鑲以金圈、金邊;冠的兩側有梅花金穿,貫一金簪。通高18厘米、長49.4厘米、寬30厘米。冕,是古代帝王的禮帽,只有皇帝、太子和封王才能佩戴。據《明史》記載,明朝對冠冕有嚴格的禮制規定,皇帝冕前后各12道旒,每道旒上有赤黃青白黑共12顆玉珠,太子用11旒、11珠,親王只能用9旒、9珠。魯荒王的這個九旒冕前后共垂著9道旒,每道上9顆五彩玉珠,共用珠162顆,這和魯荒王朱檀親王的身份是相呼應的。冕的頂部有“?板”,?板前圓后方,比喻天圓地方,表示博大之意;?板上面涂著黑漆,以示莊重。板前后系垂旒,是表示帝王不視非,不視邪,是非分明。板下有玉衡,連接于冠上兩邊凹槽內;衡兩端有孔,兩邊垂掛絲繩直到耳旁,至耳處系著一塊美玉,好像塞住了耳朵,即所謂“充耳”,寄寓著帝王不聽讒言,求大德不計小過,有所聞,有所不聞的意思。九旒冕為黑色,黑色是明代帽子中的流行色,與其他朝代的帽子有明顯區別。
歷史
在明代,除了竹、藤篾制成的官帽以外,還有不少官帽是用染成黑色的紗制作而成的,所以也稱“烏紗帽”,親王的冕冠無論從它的制作質量和象征意義來說,都無疑當得起“最牛烏紗帽”的稱號。
趣味閱讀魯荒王聰慧又荒唐魯荒王是九旒冕的主人,名叫朱檀,是朱元璋的第十個兒子,母親是郭寧妃。朱檀出生于洪武三年三月,五月,朱元璋便詔告天下,封才出生兩個月的朱檀為魯王。朱檀自幼聰慧過人,深受皇帝和后妃的喜愛。 15歲時就藩兗州,不久即升為兗州知府并擴賜其封地,管轄著四州二十三縣,可謂擁有“莊田千頃”。朱檀本來謙恭下士,博學多識,琴棋書畫無不精通。但他就藩不久,便沉溺女色,終日過著燈紅酒綠的侈奢生活。還唯恐享受不盡人間歡樂,便篤信道教,一心一意地奢望長生不老之術,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還派遣官員到處尋訪名醫良藥,迷信道士們所傳的房中之術。結果適得其反,因為“餌金石藥,毒發傷目”,18歲就雙目失明,年僅19歲便命喪黃泉。朱元璋知道以后,非常惱怒,頓足拍案大叫:“荒唐,實在荒唐! ”經朝廷討論,給了他個惡謚“荒王”。
共2頁: 上一頁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598464.html
相關閱讀: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
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
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