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義
在評書與舊戲中經常可以聽到“酒過三巡,菜過五味”的話。
所謂“三巡”,就是三遍。主人給每位客人斟一次酒,如巡城一圈,斟過三次,客人都喝光了,這就叫“酒過三巡”。
這句套話表明宴飲已經到了一定的深度,有什么實質性的問題可以開始談了,或者說宴飲已經到了尾聲。
來源
“酒過三巡”這種說法大概起源于人們圍桌進食以后。唐代以前,人們進食方式是席地而坐,各有一套食具,分餐而食。與宴者各有一席,分散而坐,為之斟酒也不會有“巡”的感覺。隨著胡床(一種高腳折疊椅)傳入中原,人們有了高凳,為此逐漸發明了桌子。
到了唐代人們圍著桌子(類似長方的高案)吃飯的圖畫出現了,像《宮樂圖》中,宮女圍著案子而坐,一位宮女執長柄杓為其他宮女輪流斟酒,這才有“巡”的意味。
古人倡導飲酒有節,飲不過三爵,過則違禮。
因此“酒過三巡”的深層含義應是:酒已經喝得不少了,有正事談正事,沒有正事的話,也就應該散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1451.html
相關閱讀: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
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