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臣子用“陛下”來稱呼皇帝,這“陛下”的本意是什么呢?中國古人講話很客氣,對于國君或皇帝不好意思直接稱呼,那就找個替代品吧。這個替代品就是宮殿內由臺榭下段通向臺頂的臺階,名稱為“陛”。
在中國古代,陛字最早確實是指宮殿外由臺榭下段通向臺頂的臺階。“陛”有時是土筑,有時是木構,有時還有更花哨的樣式,如“飛陛”。又因為古代只有王或者諸侯有資格建造臺榭作為自己的居所,久而久之,“陛”就特指君主宮殿的臺階。
古代為何稱呼皇帝為“陛下” 陛下的本意是什么 陛下原本是指誰
那么, “陛下”一詞為什么由建筑構件變成了帝王的尊稱呢?因為在古代,這條通往君主的臺階是有侍衛把守的,只有經過把守在陛下侍衛的允許才可登階升殿,見到君王。
“皇帝陛下”即是通過陛下的衛士向皇帝轉達的意思,表示卑者向尊者進言。自秦代以后,“陛下”一詞就專用來稱呼皇帝了。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此中的“陛下”即指的是“秦始皇”。
守衛陛的衛士們其實也不輕松。據《史記·滑稽列傳》記載,秦朝時,有個名叫優旃的滑稽演員,是個侏儒,很善于脫口秀。某天秦始皇在宮中舉行宴會,當時下大雨,君臣們喝酒吃肉,其樂融融,臺階上的衛士們——“陛?”,卻凍得瑟瑟發抖。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19420.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