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真正起自民間的皇帝,有史學者曾經指出,歷代開國皇帝中,得位最正的就是朱元璋。因為朱元璋是從社會最底層出身的,他出身貧農,遭遇災荒,剃度為僧,討飯過活,可謂是艱苦備嘗。在登上最高權力的寶座后,朱元璋考慮最多的,就是如何將權力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傳之于千秋萬代。他吸取歷史經驗教訓,制定出詳細周到的各種制度,來鞏固皇權。他鑒于歷史上發生的權臣篡權,廢除丞相制度;他鑒于漢唐時出現的宦官為禍,想了很多辦法來限制宦官發展的勢頭,比如“內臣不得識字”和“內臣不得干預政事”;他還鑒于曾經出現的呂后當政、武后臨朝等后妃干政的事情,命令儒臣編寫《女誡》,在其中寫道:“治天下者,正家為先。正家之道,始于謹夫婦。后妃雖母儀天下,然不可俾預政事。至于嬪嬙之屬,不過備職事,侍巾櫛;恩寵或過,則驕恣犯分,上下失序。歷代宮闈,政由內出,鮮不為禍。惟明主能察于未然,下此多為所惑。卿等其纂女誡及古賢妃事可為法者,使后世子孫知所持守。”
但朱元璋想不到的是,自己最害怕的事情,最后都以無比慘烈的方式出現了。他害怕出現權臣,偏偏萬歷朝前期的內閣首輔張居正權傾天下,雖無宰相之名,超越宰相之實,連張居正自己也說:“我非相也,實乃攝也。”他害怕宦官為禍,偏偏有明一代,宦官專擅朝政,遠較漢唐為烈,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各個都是大名鼎鼎,遺臭萬年。他害怕后宮臨朝,卻萬萬沒有想到,兩個女人居然霸占了皇帝居住的乾清宮,挾制皇帝要求封后、封太后,逼得皇帝沒有地方住,最后不得不靠大臣力爭才幫皇帝要回了乾清宮居住,這就是明末三大案中的最后一案——移宮案。
說移宮案就不能不說明朝歷史上最苦逼的皇帝——明光宗朱常洛。他從出生就不受父親待見,差點連太子之位都保不住,他爹對他夠冷淡,教育不上心,婚姻大事也是能拖就拖,最后在東林黨的力爭之下,總算是為朱常洛擋下了刀光劍影,順利登基,不過也開啟了大明王朝走向毀滅的黑暗之門。朱常洛登基一個月,就駕崩了,關于他的死,很多資料顯示是過于壓抑之后的縱欲過度。可以試想一下,任何人在如此險惡的環境下成長,他的性格不可能不受到扭曲,他的心理不可能沒有陰影。而朱常洛的扭曲和陰影又不是普通人能夠想象的。 朱常洛在戰戰兢兢的生活中,沒有了別的追求,沉溺聲色之中,生育了七子十女,不過大部分都過早夭折了,鑒于他自己的地位很不穩定,隨時處于威脅之下,父親對他也十分冷淡,對他的孩子就更加關不上了,但朱常洛登上皇位后,他的兒子就成為了皇儲,也就是將來的一國之君。可想而知,缺乏教育和關愛的人如何能夠擔當大任。作為明光宗朱常洛第一繼承人的朱由校不僅性格懦弱,而且毫無治國之能,輕易就能落入別人的掌控之中,這就為日后的魏忠賢亂政埋下了引線。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29989.html
相關閱讀: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