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民間樂器一般不用于民歌、說唱和舞蹈的伴奏,而是一種獨立的音樂類別,較之民歌形式和音域更為靈活多樣。各種樂器因其構造的不同、音域和表現力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音色特點和常用音調。其中主要有:小三弦、大三弦、四弦(月琴)、胡琴、口弦、豎笛、栽秧號、巴烏、小哩、大哩、稻管以及牛角號等。
如果按樂器的性能、音調和構造特點分類,小三弦、大三弦、四弦、胡琴為弦樂器;豎笛、栽秧號、巴烏為管樂類;口弦、小哩、大哩、稻管為簧樂類。其中流行最廣、發展水平較高而別具特色的民間樂器首推小三弦、小哩、大哩、稻管、栽秧號等。
小三弦,用梨木作弦柄,是當地哈尼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發展較為完善,曲調豐富,手法變化多樣,樂曲結構嚴謹。其弦筒多采用筍葉蒙面,用牛角片作撥子來回撥動琴弦,因而音樂極為清脆、優雅而深沉。
小三弦雖屬即興彈奏的樂器,沒有固定的樂曲曲譜,聽似曲調紛繁,但樂曲結構和撥弦手法都有一定規律,并成為一種傳統的習慣手法。小三弦旋律比較復雜,易于表達深沉難言的思想情緒。
小哩,哈尼族稱作“哩樂”,以其清脆美妙的“哩六”音色而得名,是姑娘們最喜愛的竹管“簧”樂器之一。吹奏時,若用六個手指將下截六眼氣孔有節奏的時蒙時開,隨著吹氣的輕重緩急,就可吹奏出無比清脆優美的曲調,傳達難于言表的各種神秘感情。由于竹管小巧,出氣量控制在一定限度內,吹奏出來的曲調始終保持著一種少女天真浪漫、活潑明快的音韻風味。
大哩,哈尼族稱“達歐”,用空心蘆葦花桿制成,長約50至60厘米,粗若手指,也是哈尼族姑娘喜愛的一種吹管樂器,吹奏出來的曲調音色極為宏渾、深沉而悠揚、縹緲,近似巴烏聲,易于表達深沉的感情。
稻管,哈尼語謂之“窩奪”,取材于新鮮水稻桿第二節,保留上端節子,下端掐通,在上端節子捏出五六條裂縫,形成極宜顫動的組合簧片。嘴含稻管上端的組合簧片輕輕一吹,便發出優美的嗚嗚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36071.html
相關閱讀:瑤族長鼓舞是怎樣的舞蹈?瑤族長鼓舞簡介
佤族飲食 佤族人在節日或接待客人時吃啥
傣族文學 傣族的民間文學是如何民展起來的
京族人春節怎么過的?京族人的春節有什么活動
歷史上的古代人為何不會“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