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焦南峰:漢陽陵重現-文景盛世-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漢朝歷史 來源: 記憶方法網
“通過我們的努力,漢陽陵的整體布局已基本搞清楚了!碧丶s攝影王警

◎人物

焦南峰,1954年1月29日出生于陜西省嵐皋縣。1982年1月畢業于西北大學歷史系七七級考古專業,畢業后分配到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從事秦漢考古的發掘和研究工作至今,F任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所長、《考古與文物》主編、陽陵考古隊隊長,研究員。1982年至1986年,參加和參與主持了秦都雍城、秦公陵園、秦公一號大墓和秦宗廟遺址等大型項目的考古勘查、鉆探和發掘研究工作,1994年至今一直在漢景帝陽陵主持發掘工作至今。

◎發現背后

漢陽陵是西漢第四位皇帝景帝劉啟與王皇后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園,始建于公元前153年,陽陵陵園西與漢高祖劉邦的長陵相接,東至咸陽原下的涇河谷地,東西長約6公里,南北最寬處約3公里,其平面呈兩端寬大中間細小的寶葫蘆狀,實際占地面積12-13平方公里。整個陵園以帝陵為中心,四角拱衛,南北對稱,東西相連,布局規整,結構嚴謹,顯示了惟我獨尊的皇家意識和嚴格的等級觀念。

陽陵帝陵陵園平面為正方形,邊長近420米。其四周有夯土圍墻,墻寬約4米;四墻中部均有與南門闕形式相同的“三出闕”。陵園中部為封土堆,呈上小底大的覆斗(像倒扣著的古代量器???斗)形,底邊長約168米;頂部邊長約60米;高約32米。封土底部四邊距圍墻距離大致相等,約120米。

此前,在取得階段性考古成果的基礎上先期建成了漢陽陵考古陳列館和南闕門保護廳。今年3月31日,漢陽陵帝陵外藏坑保護展示廳建成并開放。

建立考古隊巧妙解決經費

1990年初,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西安到咸陽機場專用公路修建的考古鉆探中發現了一些從葬坑,就組建了以王學理為隊長,尚志儒為副隊長的漢陵考古隊,開始進行搶救性發掘和進一步的鉆探。

他們發現了陽陵南區、北區從葬坑,發掘出大量彩繪裸體陶俑。1994年,王學理先生退休了,所里就派我去繼續做那里的工作。

我首先面臨的問題是組建新的考古隊,此外還有經費問題。省文物局和考古所雖然每年都給陽陵撥有專款,但對考古隊來說是杯水車薪,僅夠維持日常開支和應付小規模的考古工作。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我聽說省文物局正準備組織力量對位于西安市高陵縣境內,僅與陽陵相隔兩三公里的一座多次被盜的唐墓進行搶救性發掘。我立即與隊上的同志商議,最后決定向文物局請纓,承擔這座唐墓的發掘工作。這樣做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主要考慮到,那座唐墓距陽陵不遠,其發掘資料可能對研究陽陵在歷史上的地理變遷有很大價值;此外,在發掘過程中盡量節省經費,以解決陽陵自身的考古科研經費問題。

發掘初唐名臣李晦墓

這個唐代的墓很特殊。根據宿白先生的研究推測,關中地區高級貴族們都是雙室的唐墓,分前后室。我們發掘的這個墓前后室都被盜空了,我們沒有找到一件完整的文物。

里邊落下了盜墓賊穿的衣服,使用的工具。甚至鄰近的村里有一些小孩到里邊去玩,在墓室上寫了字“×××我愛你”。在發掘過程中我們發現,在西邊墓室的墓道壁往西又有一個龕伸進去了。一般的壁龕最多也就兩米左右,但我們往里挖了十多米也沒有看到頭,這么長的壁龕很讓人費解。隊員中有人認為沒有必要再繼續深挖。但我繼續堅持。

由于壁龕越來越深,空間也越來越小,取土非常困難,民工們只能一筐一筐往出運土。這樣又過了半個多月,挖到30多米的時候,我們發現了一個磚封門,看見第三個墓室???這在唐代的墓里面是首次遇到。進去以后我們發現,這里才是真正的墓室,那兩個墓室可能是象征性的或者是疑冢。

在墓室里,我們發現了墓志一盒,發現了帶有線刻畫的大型石槨一具,同時出土了一批壁畫,尤為重要的是墓室中出土了139件唐三彩。這座墓的墓主為李晦夫婦。李晦是初唐名臣,官居秋官尚書。這里的發現在學術上也有幾點收獲:一個是首次發現了三室的唐墓,增加了唐墓一個新的形制;第二,因為它有墓志,上面的紀年為公元689年,這說明這里出土的三彩俑是截至目前有紀年記載的最早的一批三彩俑;第三,經過初步檢測發現,這里出土的唐三彩不是在長安地區燒造的,可能是洛陽燒造,對研究唐三彩起源、產地有一定價值。

西漢帝陵陪葬墓園的首次發現

1996年,我們開始發掘陽陵的南闕門。此前,劉慶柱先生發掘過杜陵的南門。我們對照著他的發掘平面圖發掘南闕門的東半部。結果發現,這里的實際情況與杜陵不一樣,杜陵是一個兩出的闕門,南闕門是一個三出的闕門。在漢代的時候,國家有規定,皇帝可以使用三出的闕門,官員可以用兩出的門,一般的老百姓只能用一出的門。到目前為止,這是發現最早的三出的闕門。

同時,我們又發現了最早的建筑上的裝飾。根據這個遺址的重要性,經國家文物局批準,省里在這里修建了一個保護性的設施,這就是現在修好的陽陵南闕門保護大廳。

南闕門發掘完以后,我們考古隊準備把西漢帝陵的整體輪廓搞清楚。這方面的工作原來做過一些,但因為種種條件的限制,西漢帝陵的整體情況還不是很清楚?脊抨牭耐景亚厥蓟柿、漢杜陵等參考圖貼在墻上,每天琢磨,我們還請教了俞偉超、高崇文等先生。當時正好有一個契機,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漢陽陵東側要搞涇河工業園區。按照實際情況,建立這個工業園區應該經省文物局批準。但當時漢陽陵的保護區只包括帝陵封土、后陵封土和個別陪葬墓,而陽陵的大部分都不在保護區內。到我們知道時,許多企業已經購置了大片土地,我們只好搶在他們基本建設前進行考古鉆探。鉆探發現,這里有大量的墓葬。在發現墓葬的同時,發現個別墓葬周圍有溝。我們意識到這個溝很重要,就讓鉆探的工人順著這個溝來鉆探,結果發現了幾十條東西向的溝和數量更多的南北向的溝。這些東西向和南北向的溝交會起來,形成一個一個矩形的區間。這里每一個區間內都有一座大型墓葬和若干座中小型墓葬。我們認定這一個個矩形的區間,就是一座陪葬墓園。有意思的是,這些陪葬墓園排列整齊、南北對稱。

陪葬墓園的發現,在西漢帝陵研究上尚屬首次。

西漢帝陵形制為“?”字形

在鉆探陪葬墓園的同時,我們又開始鉆探帝陵。首先,我讓工作人員去探帝陵的四條墓道。原因是學術界有人認為,西漢的帝陵是南北向,有人認為是東西向。而帝陵的方向很重要,因為它牽涉到帝陵的制度及整體布局。在此之前,王學理先生曾經安排人在這里鉆過,但沒有大的發現。

因為當時修陽陵的地面和現在的地面高差在六七米左右(墓上面的封土有29米高),當時用的洛陽鏟只有3米多。

鉆了一個多月沒有結果,王保平副隊長就把兩個探鏟接起來。一探,還是沒有探到。就又接了一根探鏟,加起來有近10米的長度。這回探到了。我們首先找到了東墓道,然后找到了西墓道、北墓道和南墓道,東墓道最長、最寬,并與陪葬墓區中部的神道一字相連。鉆探解決了西漢帝陵研究的一個問題,證實西漢帝陵形制為“?”字形,坐西面東。

在探墓道的同時,根據其他西漢帝陵的資料,我們感覺帝陵周圍除了墓道以外,應該還有其他的遺跡或遺物,繼續鉆探以后發現了八十六條從葬坑和四條排水渠。接著,我們又開始探皇后陵;屎罅暌彩恰?”字形,周圍有從葬坑二十八條。為了解已鉆探發現的帝陵陵園86座從葬坑的形制及內涵,1998年7月至10月考古隊對帝陵東側的第13號從葬坑東端的22米進行了試掘。

發現了大量的文物,主要是陶塑動物和陪葬器物。1999年2月,省文物局安排我們發掘了陽陵帝陵東側11?21號從葬坑。

1999年,長慶油田在陽陵東側的涇渭三角洲上東邊征了一千多畝地。我們在基本建設考古工作時,經過鉆探又發現了陽陵邑。陵邑起源于秦始皇陵,是秦漢時皇帝為修建和保護陵墓建設的縣級居民點。

陽陵邑的道路縱橫交錯,形成了四十多個“里”,這些“里”中,有不少有房屋建筑遺址,出土了建筑材料。陽陵邑大的布局非常清楚,但具體的建筑情況不是很清楚,主要是破壞嚴重。發掘出來的帶大量文字的遺物可以證明是陽陵邑。

籌建漢陽陵考古陳列館

陽陵的鉆探和試掘成果引起了所領導、省文物局領導的重視。在發掘的過程中,我們省文物局局長張廷皓請來了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領導們看了發掘成果和鉆探圖,決定修建漢陽陵考古陳列館。

1998年9月14日,陽陵考古陳列館破土動工。經省文物局、考古所和我們考古隊努力,很快在漢陽陵征用土地2平方公里,建起了漢陽陵陳列館。1999年10月1日,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2002年,南闕門保護大廳建成開放;2006年3月31日,在我們發掘的帝陵東側11-21號坑遺址上建設的我國第一座全地下博物館正式落成。

回想十二年的發掘研究工作,我們考古隊感到欣慰的是,通過我們的努力,漢陽陵的整體布局基本搞清楚,為西漢帝陵制度的研究,乃至中國古代帝陵制度的研究提供了一些資料。而我們更為高興的是,我們親手發掘、修復、保護的遺址、遺物能夠展現在廣大民眾面前,使之直觀地了解漢代歷史,走進“文景盛世”。

口述:焦南峰

采寫:本報記者張弘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44979.html

相關閱讀: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