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眼中的《史記》絕對不可能是下面這個樣子。
首先因為西漢還沒出現適于寫字的紙張。雖然那會兒紙已經發明了,但質地粗糙,只能用來包東西,所以東漢人蔡倫改進造紙術是一件非常偉大的事。
司馬遷能用來寫字的東西要么是絹帛,要么是簡牘。絹帛屬于絲織品,太貴,司馬遷肯定用不起,所以只能寫在簡牘——也就是木片或竹片上。因此,司馬遷眼中的《史記》大概是這個樣子: 歷史
但這還不能算是“一版一印”的《史記》,因為這根本就不是“印”出來的。印刷術直到唐代才逐漸普及,所以唐朝以前的人想要擁有一本《史記》就只有一個土辦法:手抄!
抄書在當時絕對是個職業,但抄書匠的勞動成果不會是一“本”書,而是一“卷”書——一長條寫滿字的手卷,就跟佛經一樣(下圖)。所以時至今日,我們仍然習慣把一部書的一個部分稱為“一卷”。
手卷式樣的書有個致命弱點:展開來太長,不方便閱讀。于是有人把散裝書頁貼在手卷上,大大縮短了手卷的長度(下圖)。這樣的手卷打開時,書頁顫動,如同抖動的龍鱗,所以這種裝裱方式稱作“龍鱗裝”。
直到宋代,《史記》才被印刷成我們現在熟知的書籍樣式,走進千家萬戶。此時距離司馬遷去世已經1200年了。 歷史
如此抄抄寫寫一千余年,不抄錯字是絕對不可能的,這就需要有人進行校對修改。此外,就像我們覺得古人的文章難以理解一樣,古人閱讀其先輩的文章同樣會遇到讀不懂的地方,這就需要有人添加注解。于是就出現了國圖展出的這本《史記》。
很明顯,這本書使用了大小兩種字號,大字是正文,小字是南朝人裴?(音因)、唐朝人司馬貞、張守節為《史記》做的注解。這個版本的《史記》最早將三位先哲的注解與司馬遷的原文合在一起印刷,成為后世效仿的對象,所以非常重要。
那么,這樣的好書是誰印刷的呢?
右半邊書頁上有個黑色方框,學名叫“牌記”,相當于現在的版權頁,用來標注作者、刊印者的相關事項。這個牌記里寫著六個篆體字:建安黃氏刻梓。 歷史
“刻梓”就是刻版印刷的意思,“建安”是福建地名,而“黃氏”則是指南宋建安一位非常有名的“出版人”——黃善夫。
中國古代的出版機構主要有兩種,即官府和書坊(書坊既印書也賣書,相當于出版社和書店的結合體),印制的書籍分別稱為“官刻本”和“坊刻本”。
但黃善夫印書的性質截然不同,他的《史記》屬于家塾刻本,意思是由私人出資印刷,不以營利為目的,只為滿足興趣或學術的需要,所以校對嚴謹,印刷精良,具有極高的文獻價值。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653900.html
相關閱讀: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
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