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原為北周隋王,后廢北周靜帝而稱帝,建隋朝,為隋朝開國皇帝。在位24年,被子楊廣謀殺,終年64歲,葬于泰陵(今天陜西省縣西南20里)。
公元541年,即西魏的大統七年,楊堅出生。和許多帝王一樣,傳說他出生時也有祥云出現。但他在青少年時期并不聰明,靠著貴族家庭的關系,他在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里讀過書,但由于成績不好,被諷刺為不學無術,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自嘲地說他“不曉書語”。
楊堅雖然讀書不行,但因為有父親的關系,他在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應了那句話“老子英雄兒好漢”。楊氏是從漢朝以來,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在西魏時期,楊堅的父親楊忠便和獨孤信一起投靠了權臣宇文泰,此后,楊忠因為屢建功勛,而且幫助宇文覺建立了北周政權,所以,官爵升至柱國,封隨國公(隨字后來才改成了隋)。北周建立時,因為父親楊忠功勞卓著,楊堅借光升為驃騎大將軍。后來,又封為大興郡公。到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時,不滿二十歲的楊堅已做了隨州刺史。六年后,當朝的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看出了楊堅的前程遠大,就把剛十四歲的女兒許給了楊堅,這就是后來有名的獨孤皇后。
因為獨孤家族比楊氏家族的勢力要強大得多,加上獨孤皇后的個性,楊堅算得上是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了,據說因為和皇后吵架,楊堅曾出走到深山中,幾天后才回來。
楊堅的地位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的想借機除掉楊堅,但楊氏家族以及獨孤家族的勢力也對他起了保護作用,加上楊堅的長女又是北周武帝太子的王妃,所以,雖有危險,但終究沒有對楊堅構成致命威脅。
掃除障礙建隋朝
在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后,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加上年少的皇帝也比較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于是,楊堅便開始準備取而代之。
楊堅的行動多少讓小皇帝有所察覺,但沒有真憑實據,他也沒法處罰楊堅,何況他還是自己的岳父大人,更難下決心做事。楊堅為了避免皇帝的猜疑,就想到地方上去任職,也為將來有變時能利用實力爭奪皇位。于是,他便把這種愿望告訴了自己的朋友、內史上大夫鄭譯。
到了公元580年,機會來了,皇帝決定出兵南伐。鄭譯便向皇帝推薦了楊堅,皇帝對鄭譯原來就很信任,于是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但是,還沒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在鄭譯的參與和其他關西士族的支持下,楊堅他們做了一個假詔書,以宣帝遺詔的名義宣布:楊堅以外戚身份入宮輔助政,任宰相,總攬大權,進封為隋王,輔佐剛八歲的周靜帝宇文衍。
宣帝死后,楊堅等人并沒有立即公布消息,而是趁機用假詔書奪取了軍政大權,以及京城部隊的指揮權,等一切準備就緒后,這才發布了皇帝去世的消息,輔佐小皇帝即位。
楊堅做了輔政大臣后,首先建立了新的領導班子,吸收了一些有才干的人,穩定政局,并宣布革除宣帝時的酷厲苛刻之弊,深得人心。然后又向威脅他地位的宗室各王展開了攻勢。
剛去世的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在朝廷中和楊堅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楊堅秉政的一大障礙。楊堅便派人對他說,你不必再這樣勞累地參與政事。以后的皇帝位置肯定是你的,你只管回家等著就行了。宇文贊一來年輕,二來也沒什么謀略,就相信了。
歷史
沒了身邊的對手,楊堅又向其他的王下手了。已經成年而且在地方有些勢力的是五個王,如果他們聯合起兵,楊堅還很難對付。所以,在他們得知宣帝病逝的消息之前,楊堅便用假詔書將他們召回到長安,然后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和印信。五個王見自己無法與楊堅抗衡,便秘密聯系在外的另一個王起兵,但不久便被楊堅打敗。五王只好尋機下手。一次,他們設下鴻門宴,請楊堅去,幸虧隨從的人有所察覺,拉他借口跑出來。然后,楊堅便以謀反罪殺掉了主謀的兩個王,其他三個不久也被除掉。宗室勢力被消除后,楊堅的皇帝之路平坦了許多。 歷史
解除了中央的威脅后,地方勢力也開始反對他,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將領紛紛起兵。經過打與拉兩手策略的較量,楊堅在半年后,終于平定了三地的軍事力量,徹底控制了北周的政權,做皇帝僅僅是一個形式的問題了。
到了公元581年的正月,楊堅走了一個前人使用過的體面形式——禪讓。他讓人替周靜帝寫好退位禪讓詔書,然后送到他的王府。楊堅假意推辭,最后才接受了大家的意思,穿上皇帝服裝,登上心儀已久的寶座。這時的楊堅剛四十歲。
因為楊堅是繼承的父親的爵位隨國公,后來又進封為隨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為“隨”,但又覺得這個字有個和“走”同義的偏旁,于是,把這個不太吉利的偏旁去掉,成了“隋”。年號也按照慣例改了,定為“開皇”。但都城沒有變動,仍是長安。楊堅雖然改了隨字,但隋朝還是沒有逃脫短命的命運,僅僅三十年便滅了。說來也是巧合,當初楊堅奪取的是宇文氏的帝位,而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也是命喪宇文氏之手。
政績卓著
文帝代周建隋,總覺得自己得到國家太容易,擔心人心不服,一直保持著高度的戒備,他輕徭薄賦,勤于政事。每日晨起聽朝,有時太陽偏西尚不知倦。
為了隋王朝的長治久安,他總結了兩條經驗:第一條是節儉。在歷代封建皇帝中,隋文帝是特別重視節儉者之一。他教訓太子楊勇時說:“自古以來的帝王,如果奢侈就一定不能長久,你一定要厲行節儉。”他自己從輔助政時就提倡節儉生活,使之成為風氣,以致當時士人的便服多用布帛制作,不用綢鍛綾羅,飾帶也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他稱帝后,更宣布“犬馬服玩,不得獻上”。對于以布袋進干姜,以袋獻香料的官吏,都認為是浪費,大加斥責。《資治通鑒》中稱他:“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宜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后宮皆服浣濯之衣。”有一次患痢疾,須配制止痢藥,藥方中有胡粉一兩,宮中竟然都找不到。還有一次,他要一條織成的衣領,宮中也沒有。平時進膳,所食不過一肉。如此躬行,成了他改革政治的一個根本條件。
第二條經驗是大殺貪官污吏,文帝假托年幼時相面人趙昭曾經秘密告訴他說:“你將來命該稱帝,但是必須大加誅殺才能鞏固新朝。”以此為據,他整頓吏治,建立起對官吏的考核制度,對廉官良吏賜帛贈田,晉級加官,布告天下,實行獎勵;對貪官污吏嚴加懲處,派左右親信嚴密偵查百官的行為。有時甚至暗暗派人向一些官吏行賄,這些官吏一受賄就立即處死。
文帝執法嚴明,有一次,他發覺兒子楊浚生活奢侈,多造宮室,大怒,下令將楊浚抓起來,大臣楊素勸諫說處罰得太重了,文帝說:“皇子與百姓只有一個法律,如果不這樣,豈不是要再立一個皇子律了嗎?”文帝的這一措施,使豪強官吏不敢過分作惡,貪污行為大為減少,有利于與民休養生息。
文帝能知過即改,有一次,臣子辛擅做了一條緋(紅色)褲穿,說穿了此褲能官運亨通。文帝認為他是以妖法惑眾,十分生氣,下令將他處死。司法大臣趙綽據理頂撞說:“依據法律,辛擅不足以定死罪,臣不敢奉旨。”文帝大怒說:“我看你是只顧憐惜他而不憐惜自己了!”下令將趙綽和辛擅一并處斬。臨刑前,文帝問趙綽還有何話要說。趙綽答道:“臣一心執法,不敢惜死,只是陛下寧可殺我,決不可枉殺辛擅。”文帝氣得拂袖而去。但他轉而一想,終于明白趙綽以死護法,正直可嘉,立刻下令釋放趙綽,辛擅免死,次日還嘉獎了趙綽。 歷史
楊堅在稱帝之后,先是把自己的兒子們封到各地去駐守,同時掌管當地及周圍的軍事。這是吸收了北周被自己滅掉的教訓,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楊堅罷黜了一些沒有才干的大臣,包括對自己奪取帝位有功的人,將一些有真才實干的人提拔上來,輔佐自己管理國家政務。
在政權基本穩定之后,楊堅便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了中央和地方的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系等方面,加上對江南的統一。他的一大歷史貢獻就是,廢除了曹魏以來的九品中正制,開創科舉制,以考試取士。所以隋文帝楊堅在中國歷史上還算得上是一個有功績的皇帝,他對政治體制包括法制的改革,對于唐朝的體制是個直接的影響,實際上,唐朝的體制基本上是隋朝時的翻版,一般我們對唐朝的評價很高,但是,唐朝的很多的制度卻是在楊堅的時候確定的,所以,我們在高度評價唐朝的唐太宗以及盛唐風范的時候,還是應該把功勞分給楊堅一點公平些。這就像我們景仰漢朝的鼎盛時,不應該忘記秦朝的功績:漢朝的政治、法律制度基本上是繼承秦朝的。因為秦朝的短命以及秦二世的暴虐,我們對秦朝的看法偏激了一點,不太公正,有點以成敗論英雄了。
北周的官僚體制基本上是效仿原來西周時期的《周官》即《周禮》的形式,但實際上很亂。隋文帝即位不久,采納大臣崔仲方的建議,“依漢魏之舊”建立中央機構。在中央設立三師、三公、五省。掌握政權的的是五省,三師是榮譽稱號沒有實權。三公雖然也有僚屬,也參與國家政務,但僅僅是顧問性的機構,沒有實權,也不常設置。皇帝是全國軍事、政治、經濟的最高主宰,擁有絕對權力。
執掌國家政務實權的是五省,即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內侍省是宮廷的宦官機構,管理宮中事務。秘書省掌管書籍歷法,事務較少。
以上二省在國家政務中不起重要作用,起作用的是其他三省,這就是后來被唐朝繼承的三省制。三省輔佐皇帝處理全國軍政要務。門下省和內史省都是輔助皇帝的決策機構,內史省是起草詔書的機構,門下省則負責封駁,即審查機構。最后執行詔書的機構是尚書省,同時負責日常的政務,管的事最多,為此下設六部,分管各項政事。三省的長官:尚書令(尚書省最高長官,并設左、右仆射各一人為助手)、納言(門下省最高長官)、內史(內史省最高長官),都是宰相職務。六部的最高長官稱尚書。吏部,掌管全國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調動;度支,后來改成民部,掌管全國的土地、戶籍以及賦稅、財政收支;禮部,掌管祭祀、禮儀和對外交往;兵部,掌管全國武官的選拔,和兵籍、軍械、等;都官,后來改成刑部,掌管全國的刑律、斷獄;工部,掌管各種工程、工匠、水利、交通等。開始的時候,六部叫做六曹,即六個辦事機構。
隋朝的五省六部制,形式上是繼承漢魏舊制,實際是總結了秦漢以來的統治經驗,發展和加強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制度,可以防止外戚大臣專權篡位和地方勢力分裂割據。三省六部的官員品位不高,職權有較明確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權和任免官吏。
除了五省六部,還有御史臺、都水臺,十一寺和十二府。這些后來基本上成為日本大化革新時參考的內容,如日本的八省制即是把五省和其他的機構融合而成的。到現在為止,日本的行政機構的名稱還保留了隋唐時期的名字:中央的省相當于我國中央的部,但其地方機構是縣,縣長官知事是標準的中國古代名稱,級別相當于我國的省長。其他如北海道、東京都、大阪府,都是從中國學來的名稱。包括日本的和服,日本的仕女長相、裝束等等,都是和隋唐時期的中國文化極其相似的,這不是巧合,而是直接學習的結果。
對于地方機構,楊堅也進行了改革,隋初地方行政機構,沿襲北朝的州、郡、縣三級制。北周時,設置郡縣很多,“或地無百里,數縣并置;或戶不滿千,二郡分領”,形成“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龐大地方行政機構。583年,隋文帝接受大臣楊尚希的建議,精簡地方機構,撤消境內五百多郡,把州、郡、縣三級制改為州、縣兩級制。州設刺史,縣設縣令。同時,還合并一些州縣,裁汰一批冗官。這就大大節省了政府的開支,提高了行政效率,也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
為了更好地行使權力,控制地方,楊堅下令,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由中央任免。而且每年都要由吏部進行考核,以決定獎懲、升降。后來,又實行三年任期制,刺史和縣令三年后要輪換到另一地做官,防止時間長了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對抗中央。
對于法律,楊堅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北周的法律既混亂又殘酷,在楊堅掌握北周政權時就曾經進行過改革,但不太徹底。隋朝建立后,他在下令制訂《開皇律》的時候,就將原來的梟首(即砍下頭懸掛在旗桿上示眾)、車裂(即五馬分尸)等殘酷刑法予以廢除,保留了律令五百條。而刑罰則分為死、流、徒、杖、笞五種,基本上完成了自漢文帝刑制改革以來的刑罰制度改革歷程,這就是封建五刑制。到了唐朝,將順序顛倒過來,從輕到重,內容基本上繼承,沒有改變。
流傳至今最完整的是《唐律疏議》,代表了唐律,其實這也是從楊堅《開皇律》中繼承過來的。楊堅對于我國古代法制建設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一系列措施,加強了中央集權,使隋王朝得以鞏固、強盛,因此,在歷代帝王中,隋文帝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
文帝在位期間,繼續推行均田制,搜查隱漏的農戶,重編戶籍,增加了稅民,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削弱了豪強勢力,使隋初的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
由于賦稅越來越多,所以,農民總是設法逃避。豪強地主也是想盡辦法少交租稅。為了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楊堅在建立隋朝后,采用了兩項措施,即“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
大索貌閱,就是根據相貌來檢查戶口,是不是隱瞞了,或者報了虛假年齡。輸籍定樣則是在第一個的基礎上確定戶口數,編制“定簿”,以此為依據來收取賦稅。這樣,既增加了收入,也防止地方豪強和官僚勾結,營私舞弊。同時,從豪強手里將原來依附的人口解放出來,也有利于增加國家的勞動力,調動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農民的賦稅包括租、調和力役幾種,在隋朝,對年齡有明確的規定:三歲以下的男孩和女孩都叫做黃,四歲到十歲的叫做小,十一到十七叫中,十八到六十叫丁,六十以上叫老。
國家的賦役對象是丁,一對成年的夫婦每年向國家交粟三石,這是租。種桑養蠶的地方每年交絹一匹,相當于四丈,以及綿三兩;種麻的地區則改為交納布一端,相當于五丈,以及麻三斤,這兩種都叫調。另外,成丁的男子每年要服役一個月,叫力役。到了后來,隋文帝又規定,五十歲以上的人的力役可以用布帛來代替,這叫庸。租庸調制在唐朝也基本上實行了。
同時,隋文帝還統一了幣制,廢除其他比較混亂的古幣以及私人鑄造的錢幣,改鑄五銖錢。度量衡也在這時重新統一。
至于土地制度,隋朝基本上繼承了北魏以來實行的均田制:成年男子即丁男可以分到露田八十畝,永業田二十畝。成年的女子分露田四十畝。奴婢和一般人的占田數相等。此外,官員從一品到九品,可以分到一到五頃數量不等的職分田,以此作為俸祿,等以后不做官了上交國家。各地的行政機關也有一些土地,收入作為辦公的費用支出,叫做公廨田。
這些辦法大量地減少了國家的財政開支,從另一個角度看,就是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由于有了這些有效的措施,所以,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隋朝經濟出現了繁榮景象。耕地面積大量增加,隋初為一千九百多萬頃,二十多年以后,增加到五千五百多萬頃。農作物的產量增長較快。隋文帝即位之初,府庫空虛。十多年以后,政府的府庫已容不下各地征調的絹帛,而需要建立新的府庫。到隋文帝末年,西京和各地的倉庫都裝滿了糧食,多的達到千萬石,少的也不下數百萬石。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用盡。正如《貞觀政要·辯興亡》里所說:“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隋朝倉庫的豐實是我國歷史上少見的。因而后來隋煬帝才如此豪爽地向西域的商人炫耀自己的實力,才有了揮霍的資本。
文帝留意民間疾苦的所為,在歷代帝王中也是少見的。公元594年,關中饑荒,他派人去了解百姓所吃的食物,知道他們吃的竟是豆粉拌糠。文帝將這些食物出示給群臣,流著眼淚責備自己的無能,命令撤消自己日常的膳食,不飲酒,不吃肉,他率領饑民到較為富庶的洛陽就食,命令侍衛不準驅趕、威嚇百姓。遇見扶老攜幼的人群,他引馬讓路,善言撫慰。路難走的地方,他還命令左右幫助擔挑的災民通過。公元600年,齊州有個小官,名叫王伽,押送李參等70余個犯人去京城,走到滎陽,王伽對李參等人說:“你們犯了國法,受罪是應當,看看護送你們的民夫,一路上多么新時期,你們于心能安嗎?”李參等人謝罪,王伽就遣散民夫,釋放李參等犯人,約定日期到京城主動會齊,說道:“如果你們失約,我只有代你們去受死了。”到了限期,七十余人竟一人不少,文帝聽了很贊賞,召李參等攜帶妻子入宮賜宴,并宣布赦免了他們,并且下了一道詔書,說只要官吏有慈愛之心,至誠待民,百姓并非難教,要官吏學習王伽。
在對外關系方面,首先是對付北面的突厥。突厥原來是中亞地區的游牧民族,后來向東遷移,活動在蒙古草原一帶。早在北齊和北周時期,變常騷擾內地。在楊堅執政北周時,和突厥和親,盡力搞好雙方關系。但在楊堅建立隋朝之后,突厥卻加緊了南下的侵擾,但被隋軍打敗。
為了更好地防御突厥勢力的侵擾,楊堅曾經三次修長城,鞏固北邊的防御線。到后來,突厥分裂成了兩部分:東突厥和西突厥。東突厥因為無法和隋朝抗衡,漸漸地采取了和緩政策,直到接受了隋朝的領導。西突厥則逐漸向西發展,對隋朝沒有了威脅。
北面安定之后,楊堅開始對付南方的割據勢力。首先是滅掉了后梁。后梁原來就依附于北周,楊堅開始也進行籠絡,等勢力壯大后,就邀請后梁的皇帝蕭琮到長安,其實是軟禁,然后派兵占領了后梁國。
當時占據江南的是喜歡酒色的后主陳叔寶。在公元588年的秋天,楊堅派兵五十萬,東到海邊,西到四川,在長江沿線向陳發動了全面進攻。而陳的兵力總共不過十萬,而且上下沒有積極地備戰,只是沉于酒色之中。結果當隋軍抓到陳叔寶時,前線的急報還沒有打開看過。
陳叔寶到了隋朝,受到楊堅的禮遇,但楊堅很愛節儉,陳叔寶卻建議楊堅造宮殿。有一次,陳叔寶應約赴宴,又向楊堅建議修宮殿,以示文治武功。楊堅表面上沒有說什么,等陳叔寶走遠了,就對群臣說,他就是因為貪圖享受才落到今天這個地步,現在又來勸我學他那樣。
隋繼承北周的疆域,滅陳以前,統治地域包括長江以北的全部地區。隋初,南方存在兩個政權,一是建都于江陵(今湖北荊州)的后梁,一是陳。后梁民少國弱,本來就是附屬北周的傀儡政權。587年,隋廢后梁皇帝,后梁亡。隋滅陳以后,又擁有江南廣大地區。隋朝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西9300里,南北近15000里,東南臨海,西至今天的新疆,北至今天內蒙古杭錦后旗西。
昏庸的一面
楊堅除了他的成就,還有很多的缺點,如喜怒無常,猜疑心重,容易受讒言所惑,時常命令左右窺視臣下,如有過失,則加重罪。這是文帝的短處,并且因而貽害子孫。 歷史
猜疑忠臣最典型的是高?。楊堅的妻子獨孤氏是北周重臣獨孤信的女兒,而高?的父親則是獨孤信的屬下,還被賜姓獨孤。所以,楊堅和高?的關系也非同一般。而且后來在楊堅建立隋朝時,高?立下了汗馬功勞。楊堅稱帝后,高?被任命為尚書左仆射,為重臣之一。
楊堅對高?極為信任,甚至把他當成自己的鏡子,說他可以糾正自己的過錯。如果有人進讒言誣陷高?,楊堅從來都不相信,反而把告狀的人治罪。高?的官職已經無法再往上封了,可見在楊堅的心目中高?的重要性。但在以后對于立太子的問題上,兩個人發生了矛盾。
當時,楊堅對楊勇已經不滿,打算立善于偽裝,博得他和獨孤皇后信賴的楊廣為太子。但高?并沒有覺察楊堅的意思,極力反對廢立太子。楊堅認為是高?在為私利和他作對,因為高?的女兒是楊勇的妻子,如果以后楊勇即位,那高?作為岳父,其地位之高可想而知,說不定會效仿自己,取代隋朝自立為帝。因為楊堅是通過外戚這個身份奪取帝位的,所以對于高?的位置的敏感性極強,但高?卻沒猜到楊堅的這些想法。
楊堅后來借處理另一個大臣王世積時,將高?牽連進去,但只是免了官職,廢為平民,沒有置他于死地。
楊堅在晚年的猜疑有時顯得很可笑。他為了禁止官員貪贓受賄,竟派人去向官員行賄試探,如果有人敢收下,就立即處死。
有次,一個武官的衣服和佩劍不太整齊,楊堅就說是對他的不敬。他不是治武官的罪,而是說御史沒有盡到責任,因為御史是專門監督官員的。所以,楊堅就處死了御史,諫議大夫站出來勸止楊堅,竟也搭上了性命。
早期立法有功勞,晚年壞法有過錯,這就是楊堅的前后對照。楊堅晚年還大量使用法外酷刑,即杖刑,在宮廷里就經常放著棒子。后來,高?勸說之后,楊堅曾經把杖棒廢除,但他打人時嫌鞭子抽打力量太小,于是,又恢復了杖刑。
在中國古代社會,行刑一般要在秋天,叫順應天意,即秋天葉子要落,氣氛肅殺。而春天萬物復蘇,要生長了,這時嚴禁獵殺動物,不許破壞幼小樹木?偲饋碚f,就是春夏行賞,秋冬處罰。楊堅在晚年時卻破壞了這種歷來的習慣,在夏天時就要殺人,有大臣反對,他狡辯說,夏天時老天爺有雷電暴雨,這也是天意在發怒。 歷史
楊堅的迷信程度很重,不但信佛教、道教,還信陰陽五行、鬼怪、符瑞、土地神、山神,還有龍王,他都信。在北周時候,武帝曾經滅佛,楊堅這時則予以恢復,下令百姓可以自愿出家。楊堅在各地大建佛寺,正因如此,隋唐的佛教才興盛起來。
楊堅文化程度不高,認為文化沒用,學校也沒必要。到了公元601年,楊堅便將郡縣的學校全部廢除,只留下了中央的國子監,供官員貴族子弟們讀書。
冷落三千宮黛之謎
隋文帝的妻子獨孤氏,是北周衛公獨孤信的女兒。楊堅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改元開皇,獨孤氏為皇后。獨孤家族對楊堅以及他的父親楊忠都有恩惠,所以,楊家基本是從屬于獨孤家族的。楊堅本來就對妻子有所畏懼,獨孤氏做了皇后之后,在參政過程中,更讓楊堅佩服,敬畏之心更濃了。文帝有五個兒子,都是獨孤皇后所生,這在歷代帝王中較為罕見。長子楊勇為皇太子,其余四子都封了王:楊廣為晉王、楊俊為秦王、楊季為越王、楊諒為漢王。但文帝非常滿足,曾公然說道:“前代皇帝內寵太多,往往由于嬖愛而廢嫡立幼,我沒有姬妾,五個兒子都是皇后所生,必然會和睦相處,不會像前朝那樣發生爭奪。”只是隋文帝這樣得意地宣布時,宮中爭奪繼承皇位的斗爭早已在進行了,只是他沒有察覺而已。
獨孤氏皇后的才干不在楊堅之下,實際上,獨孤氏也像一個皇帝,或者說是實際上的皇帝。每當文帝臨朝聽政,獨孤皇后便與文帝一起坐輦去朝堂,到了門閣才止步。楊堅能順利登極,她積極地參與謀劃,功不可沒。獨孤后暗中遣宦官監察朝政,若有不妥的地方,等文帝退朝后,她必然婉言進諫,文帝常常采納她的意見。她曾勸文帝從西域商人手中買下價值十萬兩黃金的寶玉,理由是“有了這筆巨資,將來可以養活一萬名士兵”,僅從這一點,就能確信獨孤后是位才智過人的女性。
獨孤后對外戚要求尤為嚴格。她表弟崔長仁,奸淫婦女,文帝看在皇后面上,本要免去其罪,而皇后卻不徇私情,把崔長仁處以死刑。宮中上下都十分敬重她,把她與文帝稱為“二圣”。
獨孤后學識、眼光都好,在政治大事上,可謂賢良明智,只是生性絕妒,不容楊堅接近女色,在夫妻關系上失去了分寸。獨孤后嫁給文帝楊堅時才十四歲,她當時就讓丈夫發誓:“一生之中不能與除了她之外的任何女人生孩子。”楊堅嚴格遵守誓言,他的孩子全都是由獨孤皇后一人所生,皇帝的私生活如此純真,這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見的。清朝的趙翼在著作中寫道:“獨狐皇后善妒,殃及臣子。”因此隋文帝雖然后宮佳麗三千,但形同虛設,文帝“唯皇后當室,旁無私寵”。宮中諸嬪妃宮女,也在獨孤后嚴厲的目光下噤若寒蟬,春心凍結,無人敢冒生命之虞去與皇上調情。因為有妻子的管束,楊堅沒有像其他皇帝那樣荒淫敗國。
也因此隋宮里面雖然美女如云,楊堅卻只能空望著咽唾,終不能夠讓他開懷一下。這天獨孤后受了些風寒小病臥床,在宮中調養。楊堅得了一線的隙縫,悄悄的帶了兩名內侍,去了仁壽宮。宜人的春景,逗起了他心中的一團春意。忽然一陣清香隨風送至。梅花叢里,一個女子背面立著,烏黑的云發披覆在晶瑩的頸項。她盈盈地回過嬌軀,和楊堅打過照面。楊堅吃了一驚,不料宮里藏著如此美艷的麗人,亭亭如出水蓮花,裊裊似當風楊柳;癡凝秋水為神,瘦認梨云是骨。那女子蓮步輕移,走出了梅花叢中,行到隋主面前,垂柳般拜倒,磕了一個頭,才裊裊起立,垂著羅袖,站在一邊。隋主早已神迷意蕩,一問名字叫尉遲貞,是尉遲迥的孫女,年方二八。楊堅話涉挑逗,尉遲貞紅飛雙頰。楊堅走近尉遲貞身前,與她攜手而行。
尉遲貞怯生生地隨了皇上,不勝嬌羞,益發動人憐惜。緩踏芳草,徐穿花徑,兩個人在梅苑周圍閑游了一會兒。梅花別苑里面,一切都是梅花式樣,清幽絕俗。
歷史
楊堅笑對尉遲貞說:“你冰肌玉骨,不愧為梅花苑主人。”尉遲貞忙說:“賤婢蒲柳之質,怎堪與梅花比妍?”楊堅說:“依朕看來,梅花卻不敢與你比妍,尚需遜你三分芳菲。”這時月移梅影,風送暗香來。楊堅有生第一次持酒對美,酒不醉人人自醉。
尉遲貞酒量淺,醉眼惺忪,一副媚態,更是動人。楊堅借酒發作,擁了她入幃。兩個人便寬衣解帶,你貪我愛的成就了好事。一宵易過,陽光映上窗簾。尉遲貞先醒了,見時刻已經不早,楊堅還睡得深沉。她怕楊堅耽誤了早朝,又怕獨孤后知道,便將楊堅推醒。楊堅見尉遲貞烏發蓬松,遠山添翠,小櫻桃上的殘脂未盡。尉遲貞見皇上目不轉睛地看她,回想到夜來的云情雨意,不禁起了兩朵紅云,嬌滴滴說:“圣上快起身了,時刻已是不早。”尉遲貞披衣坐起,楊堅卻戀著香衾,依舊還沒起床。尉遲貞又催促了數次,隋主懶洋洋說:“你怎么這樣性急!不讓朕躬多睡一刻。”尉遲貞掩唇微笑:“深恐娘娘知道。”楊堅也害怕了:“今日方知為天子的快活!但只怕皇后得知,怎么處理?”才勉強起身,一步挨一步地出了梅花別苑。
獨孤后臥病后宮,兩個心腹的宮女平日專替獨孤后偵察他人的隱私,得了楊堅留宿在梅花別苑的消息,便報告了獨孤后。獨孤后頓時氣得臉上轉色咬牙道:“我與賤人,誓不兩立!”接著抱病起床,率領了八個宮女,到了梅花別苑。尉遲貞頓時花容失色,嬌軀發抖,再也站立不住,忙雙膝跪倒。獨孤后冷笑:“好一個美人兒,怪不得圣上心愛,你是圣上的愛人,怎的對我下起跪來?真是要折死我了!”接著厲聲喝道:“你們還不動手!”眾宮人聽了,一齊下手?蓱z一個千嬌萬媚的尉遲貞,在地上亂滾了一陣,不到片刻時光,一縷香魂,已脫離了軀殼。
獨孤后余怒未息,這時楊堅早朝退后,到獨孤后的宮中探病,聽說皇后率了宮女多人,未知上哪兒去了。楊堅趕忙來到梅花別苑。瞥見獨孤皇后怒顏高坐,地上的尉遲貞花殘月缺,已是死去。楊堅不禁又痛又恨,只是平日懾于獨孤后的獅威,此刻還是不敢發作。見了尉遲貞的慘死景象,回想到昨夜的蜜意柔情心如刀割。不禁心下一橫,返身便走。
獨孤后見楊堅變色而走,不禁也著慌起來。急忙趕出室外,想喚回楊堅。哪知楊堅卻誤會了獨孤后的意思,以為獨孤后不肯與他干休,恐被她扯住,便加快腳步,頭也不回地走出了梅花別苑。獨孤后隨在后面喊:“圣上請回來,不要為了一個宮女,傷了多年夫婦的情分!”任憑獨孤后怎樣喊,楊堅一句也不進耳里,匆匆地只顧向前走。宮門外面,恰好有一匹馬,楊堅跨到馬背上,鞭一揮,那馬便放開了四蹄,徑出東華門,落荒而去。
恰好高?看見,便騎馬出了東華門追楊堅。約跑了二三十里,才扣住楊堅的馬轡,楊堅喪氣地說:“朕貴為天子,反不得自由,連一無辜弱女也保護不了,要天下又有何為?”高?正色說:“圣上錯了,得天下艱難,守成治安更不易,怎能為了一個婦女,反將天下看輕?還請圣上早早回宮,免得人心惶惑。”
楊堅聽了,沉吟不語。這時已是暮云四垂,倦鳥歸林。城中的百官,備齊了車駕,紛紛來迎。高?又連連苦諫,楊堅才勉強登輦。獨孤后也覺做得過分,痛哭流涕向文帝認錯:“賤妾因一時的愚忿,倒觸怒了圣上,自知罪該萬死。深愿圣上垂察,賤妾及笄來歸,數十年夫婦,從未與圣上相違。今因宮人得罪了圣上,還望寬恕。”
楊堅到了此時,也已無可如何:“朕非得新忘舊。卿何以殘忍至此,遽將尉遲貞賜死。需知昨夕的事,實為朕去迫她,不是她來勾朕。卿怎能罪及無辜?如今事已至此,說也無益,不必多說了!”
獨孤后含淚拜謝,依舊并輦入宮。從此獨孤后的行為方才有所收斂。有時任憑楊堅與宮人沾染,只裝作不知,但也不容許楊堅過分。
一般認為,女人的殘忍性一般不如男人那樣突出,她們的防御性心理狀態遠比其攻擊性心理狀態強。然而,一旦她們有權力和機會處決她們長期仇視和忌恨的人,發泄其內心蓄積的怨恨時,她們的攻擊性心態就表現得異常明顯,其殘忍性心理特質甚至比殘暴的男人要高得多。到了唐代,妒婦中不僅有狠毒地殘害侍妾的,也有不要命地對抗丈夫納妾的,還有瘋狂地持刀威嚇歌妓的。據張氏《野朝僉載》記載,正妻因嫉妒而虐待婢妾的手段既殘酷又多樣,有被割掉鼻子的,有被釘瞎雙眼的,有被擊破頭腦的,有被殺死投入茅廁的。唐代房玄齡的夫人至妒,太宗想賜房玄齡一個美人,房玄齡屢辭不敢接受,太宗令皇后召房玄齡的夫人,加以勸說,房夫人卻執心不回,她對太宗說:“妾寧妒而死。”太宗便拿一杯毒酒試她,其實盛的是醋,她接過酒杯,“一舉便盡,無所留難”。桂陽縣令阮嵩的妻子閻氏“極妒”,阮嵩一次在大廳上宴會賓客,召女奴唱歌助興,閻氏披頭散發,光腳赤臂,“拔刀至席”,賓客、女奴都嚇得狼狽而逃,阮嵩也嚇得伏在床下。唐德宗時杭州刺史房孺復,“娶臺州刺史崔昭女,崔妒悍甚,一夕杖殺孺復侍兒二人,埋之雪中”。女人的盲目嫉妒最終傷害的只能是別的女人,而并未摧毀封建的夫權制度,讀史至此往往只能嘆息。
第二年的八月中秋晚上,獨孤后一病去世,年未五十。楊堅自從獨孤后歿后,為結發妻子辦完喪事,便以年逾花甲之高齡,奮起余勇,接連召幸陳宣華夫人與蔡容華夫人。陳宣華夫人原是陳后主的妹妹,生得國色天香,閉月羞花。蔡容華夫人也是南國佳人,一樣風流嬌媚。二人早已入宮,文帝也早有意,只是以往礙于獨孤后而無緣得幸。從此隋文帝日日歡宴,時時歌笑,比獨孤后在時,放浪了不少。
最后的無奈
楊堅一共五個兒子,都是獨孤氏所生,但最后沒一個兒子讓他滿意,包括楊廣,在楊堅臨死時也知道自己沒有選對接班人,但為時已晚。
長子是楊勇,生性率直,為人寬厚,小時候很受父母喜歡。文帝稱帝前后,內領禁衛,外統封地,后來被立為太子,參決軍政大事,曾獲文帝的寵任。但長大后,楊勇卻奢侈起來,這犯了父親的忌諱。
有一年冬至,百官都到太子宮中稱賀,楊勇超出禮制規定張樂受賀。獨孤后便對楊堅說:“太子勇率性任意,動多乖張,今日冬至,百官循例進宮,他卻張樂受賀。圣上尚需勸誡他一番才好。”楊堅聽說后,也是心里不快,下詔與群臣,令此后不得擅賀東宮。從此楊堅對于太子漸加猜忌,寵愛大不如以前了。
楊勇不僅生活奢侈,性喜浮華,而且內寵很多。其中有四個女子最得嬖幸:一個是高良娣,輕盈嬌小,柔若無骨;一個是王良嬡,肌膚映雪,柳腰裊娜;一個是成姬,雙瞳點水,一握蓮鉤;而最美的一個叫云昭訓,真是天仙化人,艷冠三美,更是頗討太子歡心。只是楊勇與嫡妃元氏性情合不來。因此四美輪流當夕,元妃獨守空房。
獨孤皇后不僅不愿文帝寵嬪妃,而且討厭群臣及諸子寵姬妾。大臣中凡有姬妾生子者,皇后都會令皇帝斥責貶官。如今自己的兒子楊勇寵妾疏妻,獨孤后極為氣憤。每當楊勇入宮見獨孤后,獨孤后從沒有好臉色。本來楊堅對于太子十分信任,常讓他參決政事,楊勇提出的意見,楊堅總是樂于采納,因為獨孤后的枕邊風,楊堅對太子也有了看法。對楊家來說,由誰來繼承皇位,并不是國家大事,而僅僅是家庭問題。 歷史
正好元妃患病死去。獨孤后還以為是太子有意謀害嫡妃,心里越發不平。便暗中懷了廢去太子楊勇的打算,她派宦官伺察太子的短處,等他有了重大過失,便好將他廢去,改為晉王楊廣為太子。
晉王楊廣生性狡詐詭譎,善于矯飾逢迎,本是一個投機取巧之人。他早有奪嫡的心思,于是處處沽名釣譽,并揣摩獨孤后的情性,一味迎合。楊廣與蕭妃如膠似漆。后宮雖有美人無數,為取悅于獨孤后,楊廣不惜將其他姬妾所生骨肉命人掐死,只有正妃蕭氏所生之子才稟告父母,給父母造成了僅與元配廝守終身的假相。有一天楊堅與獨孤后同臨晉王的府第,楊廣便將后宮美姬都藏起來,只留下幾個又老又丑的宮女充當侍役,身上所穿全是粗布衣服。楊廣與蕭妃,也穿得很陳舊。一切陳設都因陋就簡,架上的諸般樂器都塵堆垢積,望上去便知道已是久不動用了。
楊堅素性節儉,最恨奢華的行為,見到楊廣如此,心里很滿意。獨孤后見晉王室無美姬,只有丑婦,對楊廣也極有好感。從此文帝夫妻兩人,對晉王另眼看待。有時獨孤后遣親信左右至晉王府第探視,楊廣不論來使身份的貴賤,與蕭氏都親至大門迎接,設宴款待,并送以厚禮。于是到處都是為晉王說好話的人。
晉王的小名叫阿摩。原來楊廣將出生時,獨孤后夢見金龍一條,突然從自己身上飛出。初時小,漸飛漸大,直飛到半空中間,足有十來丈長短,張牙舞爪,盤旋空中,忽地一陣狂風陡起,將金龍吹到地上,跌斷了龍尾,竟變成了牛樣大小的一個老鼠,細看了不像鼠子。獨孤后不覺驚醒,霎時腹痛臨盆,產下了楊廣,卻生得豐頤廣額,儀表不俗。獨孤后將產前的異夢說了。楊堅似覺不大吉利,只是不便說出,只說金龍飛舞半空,當有摩云的志向,不妨小名叫作阿摩。
歷史
楊廣暗中與心腹宇文述等人密謀奪嫡。他先以重金結交賄賂大理少卿楊約,再通過楊約結交其兄楊素,獲得楊素的暗中支持。又收買東宮幸臣姬威等人以為內應。晉王楊廣正在暗地進行推翻太子的計劃。而太子醉生夢死,絲毫不加防備,依舊和一般宵小混在一起。
獨孤后雖欲將晉王立為太子,但楊堅因一時太子楊勇沒有犯大的過錯,心中雖欲立晉王,卻不好實行。這時晉王楊廣調鎮揚州,不到半年便表請入覲。楊廣回朝后,表現得慎言莊容,端肅安詳。他對于一般朝臣格外謙和,恭而有禮。宮廷內外,都同聲說他的好。
到了辭行還鎮的那天,楊廣入宮別母,見了獨孤皇后,他依在獨孤后的膝下,泣訴道:“臣兒生性愚蠢,向來不知忌諱,時常懷念雙親,所以未及二旬,遞即上表請朝。原思一見父皇與母后,藉聆慈訓,哪知觸忌了長兄。” 歷史
獨孤后聽到楊廣提及太子楊勇,便問:“他敢怎么樣?”楊廣惶恐說:“他竟疑忌臣兒,謂兒覬覦名器,意欲加害,臣兒因此惶恐。臣兒遠列外藩,東宮日侍左右,讒惑見加,皇父容或難辨。一旦賜臣尺帛或給杯鴆,臣兒實不知身死何所?謴拇艘粍e,便不能再見慈顏了。”晉王說著便涕淚縱橫,嗚咽不止。
獨孤后憤然道:“我為他娶元氏女,竟不以夫婦禮待之,元氏女向來身體健全,竟會一旦暴亡,他卻毫不悲傷,反與妖姬云氏淫樂。我也疑惑元氏被他所害,只是暫時容忍,F在他卻越發狂妄!竟想加害你,我活著他已是如此,往后真不堪設想了。”獨孤后說著已泫然泣下。
楊廣佯作勸慰:“臣兒自是不肖,未能感化長兄,反使母后因此傷感,豈不是增臣兒罪戾!”獨孤后安慰一番,叫他安心回去,非密詔不可進京;不得輕過東宮。晉王心中暗喜,從此獨孤后廢楊勇的心腸更堅決了。
積毀成山,三人成虎。楊素與獨孤后異口同聲地說太子失德,內外交讒,楊堅便動了廢立的主意。宮廷內外,都知了廢立的消息,傳到東宮,楊勇才開始著慌。他引入巫覡,做了種種厭禳術。這個消息,又被人探聽了去,報告了獨孤皇后,當晚楊堅也知道了,命楊素到東宮探看虛實。
楊素本是楊廣的人,他到了東宮,楊勇慌忙更換好了衣冠。哪知楊素故意東看一回花草,西看一回亭臺,只是挨延不去。楊勇等候了多時,不禁著惱起來,待到楊素徐行入見,楊勇怒形于色說:“公姍姍來遲,究屬何意?圣上雖欲將我廢立,此時究竟尚未實行,你莫自恃功高,便不把我放在眼里。”楊素佯作失驚道:“老臣該死,進了園中,一因年邁,腳步遲了些;二因貪看了園中景色,因此有勞殿下久候。還念老朽可憐,恕罪一遭。”楊勇冷笑:“說得倒好,你來此做什么?”楊素又假意微嘆說:“圣上不知聽信了誰的讒言,意欲廢立東宮。老臣素知殿下,仁德無虧,今日特來安慰殿下的。”楊勇聽了,以為楊素真心好意,不免言語之中,露出怨憤。楊素聽在耳中,回到宮里,見了楊堅,便一一說了出來。楊堅大怒,便在成德殿上,召集了百官宣詔廢楊勇。過了數日,即立晉王楊廣為太子。
后來,有一天大雪狂風,天氣陰沉,被囚禁的楊勇爬上東宮院子里的大樹,在風雪中向文帝的方向大聲訴說自己的冤情,正巧文帝走出宮殿,聽到了他的聲音,問身邊的楊素:“這是勇兒的聲音,他在喊些什么?”楊素冷淡地答道:“前皇太子瘋了,請陛下不用過慮。”
三兒子楊俊,也喜歡奢侈,貪戀女色,放高利貸剝削百姓。妻子為了報復他的冷落,在他吃的瓜中放了藥,使楊俊得了病,后來又被父親免官,后來,楊俊病死。
四兒子楊秀,不但奢侈,還總想效仿父親,想著將來做皇帝。他的失敗在于太顯露,培植勢力,編謠言為以后做皇帝造輿論。結果被哥哥楊廣暗算,楊廣唆使父親把他調到了長安,然后尋找借口,強加罪名,楊堅在死前把他也廢為庶人,即平民。
小兒子是楊諒,他在外地任職,也在積蓄力量,想以后爭奪皇位。楊堅死時,他沒有奔喪,而是起兵直奔京城,但很快被打敗,做了俘虜。
楊堅年老,禁不起每日床笫聲色,不久染病在床。他病重時讓楊廣等人進宮侍奉,臨死時的楊堅終于看清了這個兒子的真面目,但也晚了。604年7月,他因為病重,臥于長安仁壽宮大寶殿內,楊廣認為登上皇位的時機已到,于是迫不及待地寫信給楊素,請教怎樣處理將要到來的文帝后事。不料送信人誤將楊素的回信送給了文帝。文帝讀后大怒,此時,宣華夫人衣衫不整地跑進來,哭訴楊廣乘她換衣時無恥地調戲她,使文帝更醒悟到受了楊廣的蒙騙,拍著床子大罵:“這個畜生如此無禮,怎能擔當治國的大任,皇后誤了我的大事。”急忙命在旁的大臣柳述、元巖草擬詔書,廢黜楊廣,重立楊勇為太子。
楊廣聽說了,趕忙將侍奉楊堅的人全部換掉,與大臣楊素、張衡、宇文述等人乘機發動宮廷政變,帶兵包圍仁壽宮,趕散宮人,逮捕了柳述、元巖,右庶子張衡懷藏利刃,深入文帝駕前,一舉結果了文帝楊堅。楊堅享年六十四歲。
楊堅的謚號是文皇帝,所以后世稱他隋文帝,廟號是高祖。
楊堅創下的隋朝基業并沒有堅持多久,隋朝很快就被歷史上最荒淫無道的隋煬帝楊廣揮霍掉了。隋朝從建立到滅亡有三十七年,但從589年滅陳開始算,僅僅二十九年。古代三十年算一世,隋朝這一世有兩個皇帝在位,不過,還是比秦朝要長一些。
中國歷史有兩個循環很相似:第一個,亂世的春秋戰國、短命的秦、長治久安的漢。第二個,亂世的三國兩晉南北朝,短命的隋,長治久安的唐。
隋文帝楊堅,原為北周隋王,后廢北周靜帝而稱帝,建隋朝,為隋朝開國皇帝。在位24年,被子楊廣謀殺,終年64歲,葬于泰陵(今天陜西省縣西南20里)。
公元541年,即西魏的大統七年,楊堅出生。和許多帝王一樣,傳說他出生時也有祥云出現。但他在青少年時期并不聰明,靠著貴族家庭的關系,他在專門為貴族子弟設立的學校里讀過書,但由于成績不好,被諷刺為不學無術,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自嘲地說他“不曉書語”。
歷史
楊堅雖然讀書不行,但因為有父親的關系,他在十四歲時便開始做官,應了那句話“老子英雄兒好漢”。楊氏是從漢朝以來,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門望族。在西魏時期,楊堅的父親楊忠便和獨孤信一起投靠了權臣宇文泰,此后,楊忠因為屢建功勛,而且幫助宇文覺建立了北周政權,所以,官爵升至柱國,封隨國公(隨字后來才改成了隋)。北周建立時,因為父親楊忠功勞卓著,楊堅借光升為驃騎大將軍。后來,又封為大興郡公。到公元560年,周武帝即位時,不滿二十歲的楊堅已做了隨州刺史。六年后,當朝的柱國、大將軍獨孤信看出了楊堅的前程遠大,就把剛十四歲的女兒許給了楊堅,這就是后來有名的獨孤皇后。
因為獨孤家族比楊氏家族的勢力要強大得多,加上獨孤皇后的個性,楊堅算得上是歷史上有名的“懼內”皇帝了,據說因為和皇后吵架,楊堅曾出走到深山中,幾天后才回來。
楊堅的地位也引起了其他人的嫉妒,有的想借機除掉楊堅,但楊氏家族以及獨孤家族的勢力也對他起了保護作用,加上楊堅的長女又是北周武帝太子的王妃,所以,雖有危險,但終究沒有對楊堅構成致命威脅。
掃除障礙建隋朝
在公元578年,周武帝病死,宣帝即位。楊堅的長女做了皇后,楊堅升任上柱國、大司馬,掌握了朝政大權。加上年少的皇帝也比較昏庸荒淫,在群臣中沒有威信,于是,楊堅便開始準備取而代之。
楊堅的行動多少讓小皇帝有所察覺,但沒有真憑實據,他也沒法處罰楊堅,何況他還是自己的岳父大人,更難下決心做事。楊堅為了避免皇帝的猜疑,就想到地方上去任職,也為將來有變時能利用實力爭奪皇位。于是,他便把這種愿望告訴了自己的朋友、內史上大夫鄭譯。
到了公元580年,機會來了,皇帝決定出兵南伐。鄭譯便向皇帝推薦了楊堅,皇帝對鄭譯原來就很信任,于是任命楊堅為揚州總管。但是,還沒等出征,周宣帝便一病不起。在鄭譯的參與和其他關西士族的支持下,楊堅他們做了一個假詔書,以宣帝遺詔的名義宣布:楊堅以外戚身份入宮輔助政,任宰相,總攬大權,進封為隋王,輔佐剛八歲的周靜帝宇文衍。
宣帝死后,楊堅等人并沒有立即公布消息,而是趁機用假詔書奪取了軍政大權,以及京城部隊的指揮權,等一切準備就緒后,這才發布了皇帝去世的消息,輔佐小皇帝即位。
楊堅做了輔政大臣后,首先建立了新的領導班子,吸收了一些有才干的人,穩定政局,并宣布革除宣帝時的酷厲苛刻之弊,深得人心。然后又向威脅他地位的宗室各王展開了攻勢。
剛去世的周宣帝的弟弟宇文贊在朝廷中和楊堅的地位不相上下,是楊堅秉政的一大障礙。楊堅便派人對他說,你不必再這樣勞累地參與政事。以后的皇帝位置肯定是你的,你只管回家等著就行了。宇文贊一來年輕,二來也沒什么謀略,就相信了。
沒了身邊的對手,楊堅又向其他的王下手了。已經成年而且在地方有些勢力的是五個王,如果他們聯合起兵,楊堅還很難對付。所以,在他們得知宣帝病逝的消息之前,楊堅便用假詔書將他們召回到長安,然后收繳了他們的兵權和印信。五個王見自己無法與楊堅抗衡,便秘密聯系在外的另一個王起兵,但不久便被楊堅打敗。五王只好尋機下手。一次,他們設下鴻門宴,請楊堅去,幸虧隨從的人有所察覺,拉他借口跑出來。然后,楊堅便以謀反罪殺掉了主謀的兩個王,其他三個不久也被除掉。宗室勢力被消除后,楊堅的皇帝之路平坦了許多。 歷史
解除了中央的威脅后,地方勢力也開始反對他,河南、四川、湖北等地的將領紛紛起兵。經過打與拉兩手策略的較量,楊堅在半年后,終于平定了三地的軍事力量,徹底控制了北周的政權,做皇帝僅僅是一個形式的問題了。
到了公元581年的正月,楊堅走了一個前人使用過的體面形式——禪讓。他讓人替周靜帝寫好退位禪讓詔書,然后送到他的王府。楊堅假意推辭,最后才接受了大家的意思,穿上皇帝服裝,登上心儀已久的寶座。這時的楊堅剛四十歲。
因為楊堅是繼承的父親的爵位隨國公,后來又進封為隨王,因此把新王朝定名為“隨”,但又覺得這個字有個和“走”同義的偏旁,于是,把這個不太吉利的偏旁去掉,成了“隋”。年號也按照慣例改了,定為“開皇”。但都城沒有變動,仍是長安。楊堅雖然改了隨字,但隋朝還是沒有逃脫短命的命運,僅僅三十年便滅了。說來也是巧合,當初楊堅奪取的是宇文氏的帝位,而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也是命喪宇文氏之手。 歷史
政績卓著
文帝代周建隋,總覺得自己得到國家太容易,擔心人心不服,一直保持著高度的戒備,他輕徭薄賦,勤于政事。每日晨起聽朝,有時太陽偏西尚不知倦。
為了隋王朝的長治久安,他總結了兩條經驗:第一條是節儉。在歷代封建皇帝中,隋文帝是特別重視節儉者之一。他教訓太子楊勇時說:“自古以來的帝王,如果奢侈就一定不能長久,你一定要厲行節儉。”他自己從輔助政時就提倡節儉生活,使之成為風氣,以致當時士人的便服多用布帛制作,不用綢鍛綾羅,飾帶也只用銅鐵骨角,不用金玉。他稱帝后,更宣布“犬馬服玩,不得獻上”。對于以布袋進干姜,以袋獻香料的官吏,都認為是浪費,大加斥責!顿Y治通鑒》中稱他:“其自奉養,務為儉素,乘輿御物,故弊者隨宜補用;自非享宴,所食不過一肉;后宮皆服浣濯之衣。”有一次患痢疾,須配制止痢藥,藥方中有胡粉一兩,宮中竟然都找不到。還有一次,他要一條織成的衣領,宮中也沒有。平時進膳,所食不過一肉。如此躬行,成了他改革政治的一個根本條件。 歷史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741459.html
相關閱讀:隋唐政治制度的起源:多出自西魏和其后的北周
羅成在歷史上的原型是誰? 羅成是怎么死的?
隋末梁王蕭銑簡介:梁皇室后裔兵敗降唐后被誅殺
增勤法師:長安佛教歷史進程概論
唐太宗怎么讓秦瓊和尉遲恭當門神?門神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