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大元帝國“至治盛世”因何斷送?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歷史趣聞 來源: 記憶方法網
,

鐵失闖進英宗皇帝的禁幄,親手將英宗殺害。英宗時年21歲,拜住時年25歲,大元帝國兩位最高領導人就這樣喋血喪命,史稱“南坡之變”。南坡之變,使得剛剛啟動的“至治新政”嘎然而止,由此對元朝乃至中國歷史都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元英宗 資料圖

本文摘自:天津網,作者:佚名,原題:元英宗與拜住:年少君臣千古恨

元朝,是有史以來版圖面積最大的帝國,也是當時世界武力最強的帝國。曾幾何時,這個強大帝國的最高權力掌握在兩個年輕人手里,他們風華正茂,銳意進取,可望大有作為。這兩個年輕人,就是元英宗和他的宰相拜住。

志同道合雙子星

元英宗(1303—1323年),全名為孛兒只斤·碩德八剌,是元朝第五任皇帝,蒙古帝國大汗。他雖然是元仁宗的長子,卻并非名正言順地繼承皇位,因為元仁宗與兄長元武宗有過“兄終弟及、叔侄相傳”的約定。也就是說,武宗死后傳位于弟弟仁宗,仁宗死后傳位于侄子(武宗的兒子)。然而,仁宗并沒有信守這個約定,于延?三年(1316年)將自己長子立為皇太子。延?七年正月,元仁宗崩于光天宮,享年36歲。二個月以后,皇太子碩德八剌即位登基,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帝國的最高統治者(至少名義上),日后廟號為元英宗。

元仁宗是一位頗有作為的皇帝,在位期間,減裁冗員,整頓朝政,編撰法典,恢復科舉,推行“以儒治國”政策。魏源在《元史新編》中評價他:“仁宗初政,首革尚書省敝政,在位九年,仁心仁聞,恭儉慈厚,有漢文帝之風。”不過,仁宗后期疏于治理,朝政漸趨腐敗。

元英宗接管龐大帝國的時候,只有十八歲,名副其實的少年天子。他自幼受過良好教育,身為蒙古人而熱愛漢文化,精通儒學經史。盡管生長在深宮,但他體察民情,懂得創業不易,守業更難。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元英宗自知,這么龐大的帝國,憑借一己之力是難以支撐的,至少要有一二個得力助手;若能找到一個志同道合、德才兼備的大臣輔佐,必將起到如虎添翼、事半功倍的效力。果真天遂人愿,當時有一個叫拜住的年輕大臣,正好進入他的法眼。即位不久,元英宗就破格提拔拜住,任命他為左丞相。

拜住,絕非等閑之輩。他于1298年出生在蒙古貴族世家,其高祖木華黎,跟隨成吉思汗四處征戰,為統一蒙古諸部并建立蒙古帝國立下汗馬功勞;其祖父安童,兩度出任世祖忽必烈的宰相,治國才能和政績極為突出,被譽為一代賢相。拜住早年喪父,母親悉心呵護培養他,讓知名學者教他學習漢文化。他天資穎悟,聞輒領解。稍長,便顯現出宏遠端亮的氣度,頗有祖父的風采。元仁宗延?二年(1315年),17歲的拜住出任資善大夫、太常禮儀院使;四年,進榮祿大夫、大司徒;五年,又進金紫光祿大夫;六年,加開府儀同三司,參與處理朝政。一個二十出頭的小伙子,已然成為帝國政壇最為璀璨的新星。

年輕的拜住之所以步步高升,主要取決于他的卓越政治才能,而不是官N代身價。早在東宮當太子的時候,英宗就聽說拜住賢能,很想與他交往;考慮太子私交大臣,會引起皇上猜疑,卻只好作罷。做了皇帝,再沒有這樣的顧慮,英宗便迫不及待地重用拜住,將他視為自己的肱股。

兩個年輕人立志要治理好大元帝國。一次,英宗與拜住談心說:“朕以幼沖,嗣承大業,錦衣玉食,何求不得。惟我祖宗櫛風沐雨,戡定萬方,曾有此樂邪?卿元勛之裔,當體朕至懷,毋忝爾祖。”拜住欣慰感嘆:“創業惟艱,守成不易,陛下睿思及此,億兆之福也。”(《元史·英宗紀》)

里外受制難作為

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差距的。即位之初,英宗名義上是帝國最高統治者,實際上還不能當家作主。里里外外受制于兩個人,一個是太皇太后答己,一個是中書右丞相鐵木迭兒。答己是前兩任皇帝武宗、仁宗的生母,亦即英宗的祖母。她十分聰慧,曾以皇太后身份輔佐武宗、仁宗,經歷過大風大浪,老而彌堅。英宗初出茅廬,不能與祖母抗衡,只好揣著明白裝糊涂,聽任她干預朝政。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873215.html

相關閱讀:大漢奸戴笠:敢于中情局合作 更敢和美國叫囂
重溫血漿經濟和艾滋病的混亂時代
三十五個真實的中國歷史
王熙鳳操辦的兩場葬禮 竟是她人生的高點與末路
選人用人須經得住倒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