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歷史基本上都是大人物的故事,沒有現實中的小人物的故事那樣溫馨。可是在史書中,也有許多小人物,盡管這些小人物常常由于依附于大人物而進入歷史,但他們的故事仍然可以令人肅然起敬。
今天就說一個小人物的故事,一個準確預言了項羽必然失敗的老女人。
這個女人沒有留下姓名,她是漢初做過宰相的王陵的母親。說起王陵,也許很多人沒有聽說過。他是沛縣的縣豪,年齡比劉邦要大。秦始皇統治中國的時候,他是沛縣大哥級的人物,劉邦也在他的手下干過事!妒酚洝分姓f,劉邦曾“兄事王陵”,意思就是說是以小弟的身份為王陵大哥做事。
在天下大亂、豪杰蜂起的時候,王陵也拉起了一支隊伍,只是他的這只隊伍沒有站在歷史舞臺的中心。
在劉邦西征滅秦的路途上,與王陵曾有過一次合作,他們共同攻下了南陽。劉邦是要取道南陽從武關入秦,繼續他“先入關者王之”的事業,而王陵由于過去的身份和地位都比劉邦高,劉邦又做過他的小弟,所以他不愿意追隨劉邦一同進入關中。他就在南陽地區占住了地盤。
在秦朝滅亡、項羽主盟的時候,王陵占據南陽,只能算是一支割據勢力,無功于天下,自然也就不能得到分封和認可。雖然在項羽東歸、劉邦入漢的條件下,王陵仍然能夠維持稱雄一方的局面,但是天下的形勢很快就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公元前206年,也就是漢元年的八月,劉邦西出陳倉,還定三秦,勢力很快就擴充到了全部前秦故地。于是漢王派出將軍薛歐和王吸,領兵出武關,與王陵進行聯絡,希望在王陵的協助下東至沛縣,接回劉太公和呂后。項羽聽到消息后,派兵進駐陽夏,劉邦的這一計劃沒有實現。隨后劉邦領兵東進,拉開了進軍中原的歷史序幕。項羽急忙分封原來的吳令鄭昌為韓王,企圖阻止劉邦東進的步伐。
在這種形式下,王陵的地位迅速變得重要。因為這時候他所占的地盤正好處在楚漢勢力范圍的接觸線上。在黃河以南,這條接觸線從北至南,由縈陽、新鄭一直延伸到西南方向的南陽。
這種態勢使得王陵成為楚漢兩大陣營積極爭取的對象,而王陵由于力量的弱小,他不可能保持住自己的獨立性,只能楚漢兩大陣營之中做出一個選擇。王陵選擇了劉邦陣營。
王陵之所以選擇劉邦,有這樣幾個原因:
第一:劉邦的勢力擴充迅速而有效,在并三秦地、兵出函谷之后,實際上已經十分天下有其四,在人口、領土、經濟等諸多方面趕超了項羽。
第二:王陵與劉邦畢竟是老熟人,他與劉邦陣營的其它重要成員,如蕭何、曹參等也一定比較熟悉。
第三:在地理位置上,離劉邦也要近一些,如果倒向項羽陣營,南陽首先將成為漢軍攻擊的方向。
所以王陵倒向了劉邦,盡管如此,項羽集團仍在進行最后的努力。項羽派人到沛縣,將王陵的母親“請”到了楚軍之中,實際上是將她作為要挾王陵的人質。
王陵得知消息后,向項羽陣營派出了使者。在王陵使者到來的時候,項王親自接見,同時請出陵母東向座。東向是尊者之位,項羽想以這種辦法拉攏王陵。
在王陵使者將要返回的時候,王母找到機會私自送別使者。她哭著說:“請先生替我跟我兒子說,好好在漢王手下干。漢王是個厚道長者,將來一定會得到天下,不要因為我定不下心來。”說完伏劍而死。
這個老太太做出了一個她為此而負出生命的預言。她認為項羽必然會走向失敗,這個判斷來自于她在楚軍中的遭遇和觀察,來自于她對項羽陣營以控制家屬的方式要挾對手的不厚道做法的不滿。
項羽聽說王老太太自殺了,而且還做出了他必然失敗的預言,勃然大怒,下令烹煮王老太太的尸體,以發泄不滿。對項羽來說,這種事可不是偶爾為之的。在后來,若不是項伯的勸阻,他還差一點煮了劉邦的父親。
一出霸王別姬的戲,一曲“奈若何”的歌,一個劍刎烏江的造型,為項羽贏得了無限的同情,他被看作是一個悲劇中的英雄,一個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但是考之于史實,卻與這個通常的印象完全不同。他經常發怒,他多次屠城,他沒有長者之風,多次采取不能正大光明的手段,遠遠不是個厚道人。
項羽為什么打不過劉邦
項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稱作項羽,中國古代杰出軍事家及著名政治人物。中國軍事思想“勇戰派”代表人物,秦末起義軍領袖。漢族,下相人。秦末隨項梁發動會稽起義,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巨鹿之戰中大破秦軍主力。秦亡后自立為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漢戰爭中為漢王劉邦所敗,在烏江自刎而死。項羽的武勇古今無雙,他是中華數千年歷史上最為勇猛的武將,“霸王”一詞,專指項羽。
項羽是貴族后代,是力能扛鼎的西楚霸王;劉邦是沛縣小混混,是平頭百姓一個。然而,兩個人較量的結局是:劉邦知人善任,麾下群臣才華橫溢,他們君臣攜手,同心同德,最終打敗了兵多將廣、不可一世的項羽。作為對手,項羽完全未能意識到劉邦的強大。他孤傲自負、剛愎自用,一意孤行,一錯再錯,終于兵敗垓下,自刎于烏江。那么,究竟是哪些個人因素造就了劉邦和項羽全然不同的命運和結局呢?
身世魅力相差懸殊
劉邦戰勝項羽,常常讓人覺得匪夷所思,不可思議。因為就家庭背景,集團力量和個人魅力而言,劉邦和項羽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很多人覺得這個劉邦怎么會戰勝項羽呢?項羽是個貴族,是個英雄;劉邦是個貧民,是個流氓。項羽的出身是相當高貴的,他的祖父叫項燕,是楚國名將,但到了項羽父親他們這一代,這個家族就開始破落了——項羽早年追隨叔叔項梁逃難逃到吳中,就是現在江蘇省蘇州市的吳縣一帶。不過破落,那也還是貴族,和劉邦不一樣。劉邦是沒有名也沒有字的,他被喚做劉季,就是劉小的意思;項羽可是正兒八經有名字的,叫做項籍,也是有字的,叫項羽,也字子羽。
總的來說,項羽的能力還是很強的,而且他非常勇敢。楚漢戰爭當中有一次出現這么一個情況,劉邦手下有一個神箭手叫樓煩,兩軍對壘的時候,劉邦就讓這個樓煩站在陣前,項羽那邊出來一個人,樓煩一箭就把他給射死了;再出來一個人,樓頂一箭又把他給射死了,連連射死了好多位項羽的兵將。項羽大怒,自己出來了,出來以后往那兒一站,大吼一聲,樓煩被嚇得屁滾尿流,調頭就跑,跑進軍營當中再也不敢出來了。所以項羽這個人的個人魅力是沒的說。
所以在滅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幾乎是戰必勝,攻必克。那劉邦會干什么呢?劉邦的本事還是司馬遷說的那四個字:好酒及色——喜歡酒色就是他的本事。在整個滅秦和楚漢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策劃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問張良,問陳平,問韓信,我該怎么辦?
性格決定命運
但是,我們如果冷靜地做一個分析,就會發現劉邦的勝利是有道理的。劉邦和項羽兩個人有著完全不同的性格,正是這些性格的差別決定了他們的成敗和命運。
劉邦和項羽的第一點不同是:劉邦志向遠大,項羽鼠目寸光。這一點我們可以通過他們在勝利面前表現出的心態來證明。秦二世三年的十月,劉邦攻進了關中,后來項羽也進入了咸陽,他們獲得了推翻秦王朝的勝利。在這場勝利面前,劉邦和項羽的表現完全不同。劉邦不殺子嬰,約法三章,不受犒賞,秋毫無犯,而且退出秦王宮,還軍霸上。這是一個了不得的舉動,這個舉動的意義范增看出來了。范增對項羽說,項王,劉邦這個人可不能小看,據臣所知,劉邦原來在沛縣的時候是喜歡錢財、喜歡酒肉、喜歡女人的人,現在這樣一個人來到秦皇宮看見數不盡的金銀財寶和美女珍饈居然不動聲色、秋毫無犯,他有這么大的克制力,其志不在小,他的志向一定是很大的——他能夠把這些東西都不放在眼里了,這個人是絕不可以小看的。但項羽聽不進去,劉邦嘛,他有什么了不起?他其志不小又能怎么樣?
項羽自己是怎么做的呢?殺子嬰,燒宮室,屠咸陽……項羽做得很不好的一件事,就是他每攻下一座城池就屠城,史書上的記載是4個字:城無遺類。就是說項羽他把一個城攻下以后,這個城里面就沒有活口了,那肯定是連婦女兒童都在屠殺之列了,而且項羽一把火燒掉了秦王朝的皇宮,這樣做是不得人心的,項羽完全不動腦筋,就這么做了。做完以后,有人就出來勸說項羽,說咸陽這個地方是帝王之都,如果您想稱皇稱帝的話,應該定都咸陽。但是,這個時候秦的皇宮已經被項羽燒光了,也沒地方住了,項羽又一門心思想回家去,回他的老家去。于是就說了這樣的話:“富貴而不還鄉,如衣錦夜行。”什么叫做衣錦夜行呢?就是穿著漂亮的衣服在黑咕隆咚的晚上走,誰看得見呢?應該穿上漂亮的衣服回家鄉去,這個叫做衣錦還鄉——“衣錦夜行”、“衣錦還鄉”這兩個成語就是從這兒出來的。
那么,我們再來看看他們在挫折面前的表現,這是劉邦和項羽不同的第二點。在失敗面前,劉邦冷靜沉著,項羽狂暴浮躁。楚漢戰爭當中有這么一件事情,就是兩軍處于對峙狀態的時候,項羽攻劉邦久攻不下,就在軍前架起了一口大鍋,把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五花大綁地推到了陣前,然后喊話,劉邦,你再不投降,我就把你爸下油鍋了!劉邦怎么說呢?他不緊不慢地說,呵呵,項老弟,別忘了,我們兩個在懷王手下的時候有個什么約定呢?咱倆是約為兄弟,咱倆既然是兄弟的,我爸就是你爸。你要是打算把咱們的爸爸煮了,別忘了給哥哥留碗肉湯喝!項羽沒辦法:下不了手。實際上項羽這個時候已經出了一個下策:你跟人家打仗打不過,就把人家的爸爸放到鍋里去煮,這是種流氓手段,而項羽本身是一個貴族,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這就是下策,何況你的對手就是個流氓,你一個貴族使用流氓手段來對付流氓,你對付得了嗎?所以我想,當時的這個情況,一定是項羽一肚子窩囊氣,而劉邦是一副嬉皮笑臉的神情——我是流氓我怕誰——從心理上你項羽沒有戰勝人家劉邦。
當然,項羽這個人物的形象很具審美性,很帥也很酷,很好看的,但是沒有用。≡诖煺勖媲,項羽表現出來的是心浮氣躁,而不是鎮定自若,由此可以證明項羽不是一個好的統帥。
以上說的是做事,再說做人。
在做人方面,劉邦和項羽有什么區別呢?劉邦豁達大度,項羽氣量狹窄,這是他們兩人的第三點不同。劉邦這個人你別看他沒文化,你別看他大老粗,但他的肚量是很大的,敢作敢為,肯豁得出去。劉邦年輕的時候不是當泗水亭長嗎?當時上面派給他一個任務,就是讓他押送一批犯人到某個地方去。劉邦押著這些人走著走著,一不小心跑掉一個,走著走著,一不小心又跑掉一個,走到半路上,劉邦一算,跑了幾個了,想想等走到目的地,恐怕犯人就該跑光了。你說劉邦該怎么辦?劉邦是備下酒肉請這些囚犯們大吃大喝一頓,然后用劍把捆綁他們的繩子都解開,說,你們現在干脆都跑光了算了,我也跑算了。結果怎么樣呢?有些人跑了,有些人不跑,留下來的人說,我們干脆跟著你干吧。這是說劉邦能豁得出去,我們說:“豁出去了豁出去了”,豁出去就能“了”。凡是成大業成大事的人,一定是能豁得出去的。
到了楚漢戰爭的最后關頭,劉邦的軍隊已經打到了楚國境內,準備和項羽在垓下會戰,這時韓信按兵不動,彭越按兵不動,英布也按兵不動。劉邦約定他們一起來合圍,他們就是不動身。這時候劉邦就問張良,說,子房啊,看來這個天下也不是哪一個人的,我準備勝利以后把天下給分了,你看分給哪些人比較合適呢?張良說,一個彭越,一個英布,一個韓信。彭越和英布本來是在楚漢之間搖擺的,現在傾向于漢,韓信本來是你手下的,現在他獨當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給他們的話,他們一定會南下來幫助你合圍項羽的。劉邦說,好,行,就這么跟他們約定了,勝利以后什么什么地方給誰,什么什么地方給誰,給了給了,都給他們,不在乎。結果這幾支軍隊全都來了,把項羽團團圍住,予以消滅——這是劉邦的大度。
項羽呢?他為人小氣。韓信就說,項王這個人婆婆媽媽的,我們將士如果有誰受了傷,他會親自拎著飯籃到醫院去探視,流著眼淚拉著你的手,說長道短?墒俏覀冇辛藨鸸,他要封一個官爵,一顆印捏在手上,磨過來磨過去,直到方的變成圓的,他都不給人——這是項羽的小氣。
劉邦和項羽的第四點不同,是劉邦心狠手辣,而項羽兒女情長。劉邦這個人心是比較狠的,我們曾經講過,他在逃避的過程中曾三次把自己的兒子和女兒扔下車子,只顧自己逃命。他身邊的人,一旦懷疑到誰,他可能不顧一切地就要把他殺掉。劉邦晚年有一件事情,就是他病了以后,突然懷疑起樊噲來了。照說樊噲是最不可能被懷疑的,樊噲是呂后的妹夫,跟劉邦兩個的關系用北方人的話說叫“擔兒挑”。而且在鴻門宴的時候,是樊噲挺身而出才救了劉邦一條命——連樊噲這樣的人他也懷疑。劉邦他突然就覺得,樊噲就是巴不得我死,于是他下了一道命令,交給陳平:“平至軍中,立斬噲頭。”——陳平你拿著我的命令到軍隊里去,立馬就給我把樊噲的腦袋砍下來。這個事情最后沒做成,因為后來劉邦死了,陳平到了樊噲軍中的時候也覺得這個事情不能干,樊噲畢竟是呂后的妹夫,同時也是功臣,哪是隨便好殺的!但這說明什么?說明劉邦這個人狠起來他是真能下手的。
相反,項羽這個人就是顯得太過兒女情長了。在楚漢戰爭的最后關頭,當項羽被劉邦他們團團圍住的時候,居然無心作戰,就坐在自己的軍賬中,也不再考慮接下來的戰爭該如何進行,就惦記著兩件事情:一個是他的寶馬,一個是他的美人——他的烏騅馬,他的虞姬,該怎么辦?于是他在帳篷里點起火把,設下酒宴,又把虞姬請出來,自己拔劍起舞,詠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什么意思呢?說小虞呀小虞啊,我可拿你怎么辦啊?項羽唱著唱著流下眼淚,隨從們都不敢抬頭看,不敢仰視。一個將軍,一個統帥,一個霸王,在戰爭的最后關頭想到的不是天下,不是戰爭,不是事業,是寶馬和美人,確實是太兒女情長了。項羽的這個性格博得了后世無限的同情,項羽這個人實在是太有人情味了,太招女孩子愛了,恐怕當時的女孩子們聽到這個消息都會發出“嫁人要嫁項羽”這樣的話了。
這是一個英雄的時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劉邦是英雄,項羽是英雄,韓信是英雄,張良、陳平、蕭何、樊噲、這些人也都是英雄。只不過他們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項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現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沒有遮掩顧忌、不計利害成敗地把它表現出來,因此在“成者王敗者寇”這樣一種歷史傳統中,項羽依然能得到人們的憑吊和同情。劉邦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他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完成了時代賦予他的歷史使命,并通過不斷地學習使得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成為一個英雄。
站長點評:我個人覺得,上面分析得都挺對的。單就人格魅力來說,我更傾向于喜歡項羽這樣的人物。李清照有詩:生當做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shi/958920.html
相關閱讀:漢文帝:史上最“小氣”的皇帝
劉邦異姓王有幾位 異姓王盧綰為什么背叛劉邦
漢高祖劉邦的后宮:呂后戚夫人和薄姬浴血爭寵
清代《關羽族譜》被發現:他其實也是漢朝官二代
公孫敖怎么死的:四次為將的公孫敖因何被腰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