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隨父母工作調動來到南京,先后就讀于南京一中、三中、七中、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中共江蘇省委黨校哲學研究生專業。
1991年至1992年期間,在江蘇播送電視報印刷廠做印刷工。
1992年至1996年期間,在江蘇電視臺文藝部體育組擔任攝像,開始了新聞工作生活。在這期間,參加了第三屆全國城市運動會的轉播報道,給中央臺的新聞供片在全省獲得體育新聞一、二、三等獎。
1994年參加國家文明部某大型紀錄片攝制組,擔任攝像,行程三萬公里,美滿實現制造義務,該片于當年加入國際交換。1995年參加國度體委某大型紀錄片攝制組,擔任撰稿、編導和總攝像,該片于1996年取得全國體育電視二等獎。
1997至1999年期間,在原江蘇電視臺二臺擔負記者、編導。
1999年至今,在江蘇廣播電視總臺城市頻道擔任制片人、主持人。在2001年第九屆全國活動會期間,組織實行了江蘇電視史上第一次跨省搭建演播室,衛星直播大型綜合性運動會,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的表彰。
《南京零距離》開播后,擔任主持人,為該欄目成為江蘇地域收視率最高的電視新聞節目作出了突出貢獻。其獨立撰稿的評論專欄“孟非讀報”成為《南京零距離》中收視率最高的子欄目。
孟非同道,2003年度被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授予“總臺十佳個人”名稱,獲頒“凸起奉獻褒獎”。
2003年被評為“中國十大新銳主持人”、“中國百優電視節目主持人”;
在某網站發動的“2003最受中國電視觀眾愛好的電視節目主持人”評比中,獲第二名。
《南京零距離》主持人孟非的打拼故事
第一眼看到孟非,你必定感到他很一般——他穿最平凡的衣服,剃著光頭,跟大家一起擠公交車。
可是如果你真把他當成平頭庶民,那就大錯了!他是南京人最喜愛的新聞主持人;中心電視臺要他,他敢說“不”;他還作為全國處所臺的主持人獨一入選2004年“中國最新銳十大主持人”……他儼然就是南京不可缺乏的一道景致。
不外假如我告知你,這位主持人只是名高中生;他曾經打過5年工,在流水線上功課時,他的雙手甚至差點被機器卷走,你信任嗎?
在世人矚目標孟非傳奇的背地,是一個剛強的人一直超出自我的打拼故事!
夢破,落榜生到處打工
1971年,孟非誕生于重慶市一個普通市民家庭。他的父母忠誠真實 未審,對唯一的兒子寄托了莫大的冀望。
12歲時,由于父親工作調動,孟非一家遷居南京。爾后,孟非先后在南京市第三中學和南京市第一中學讀完了初中和高中,但成績很不幻想。1990年高考,他的語文成績僅次于江蘇省文科狀元,可數理化三科總成績卻不足100分,落榜是預料之中的事。
孟非想插班復讀,但找了良多學校,人家一看他的高考成就單,就破刻搖頭謝絕。他也想過出去找工作,可一個高中生哪里有人要?在家里呆的時間一長,孟非焦急了:今后怎么辦呢?當時正逢南下淘金熱崛起,為了尋找前途,他就和一幫同窗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殘暴的事實很快破碎了他的美夢。一連十多天,孟非和錯誤快馬加鞭地到處奔忙,但一無所獲。
眼看帶的錢沒了,孟非只好從小接待所搬出來跟一大群人擠在一間襤褸不堪的簡易房里,傷感簽名。在那里,他一遍遍翻閱著從街邊撿來的舊報紙,尋找著招工信息;而后一次次去“見工”……在這個生疏的城市,孟非第一次感觸到了生活的艱苦。
一個月后,他終于謀到了一份搬運工的差事。
那種搬運工是臨時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不僅累,報酬也少,而且時常還得忍耐工頭的非難與申斥。一個禮拜后,孟非終于開始思考自己的將來:真的做一輩子搬運工嗎?他前所未有地悼念起學校生活來。
搬運工只干了一個月,孟非便義無反顧地回到了南京。在回程的火車上,他撫慰自己,從頭做起,一切都不太晚!
為了贍養自己,一回到南京,孟非就朝人才市場跑。未幾,他輾轉據說南京一家報紙的印刷廠招工人,立即跑去報了名——當印刷小工固然薪水不高,但能夠免費看報紙,已經逐漸求實的孟非重視的就是這個。1991年12月,孟非成了一名印刷小工。
當印刷工人也不容易。孟非所在的那家印刷廠的印報量為每周400萬份,機器需要從周二到周四不斷工作,而真正把持印刷機的,只有他和另外三名小工。孟非從周二早上8點鐘上班,一直到周四晚放工,平均每分鐘要從機器上取下1112張報紙。在不分日夜的持續3天工作時間里,每10個小時,他才干休息一次,時間僅為1個小時。這樣的工作跟打仗沒什么差別,而且要是四肢略微慢一點,在劃定的時間完不成流水線作業,就會影響下一個環節,會受到班組長的一頓痛罵。
第一個月忙下來,孟非拿到了僅為23元的工資,但是他依然禁不住沖動地淚流滿面,不輕易!
不干活時,孟非就放松時間學習。他在日記本中寫道:“我不能一輩子呆在這個地方,想換好工作,就得有常識。”
孟非取舍了成人高考。再拿起書本,他覺得無比的親熱,工作強度越大,求學的愿望就越強烈。1992年9月,孟非報名進入了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坪诎。函授班針對社會在職職員招生,周六、周日上課。孟非非常愛護這來之不易的學習機遇,無論再累再忙,他都會按時聽課。
一邊打工一邊上課,孟非的生活節奏猛然加快,休息時間更是少得可憐,他沒有星期天,更沒有節假日,邊打工邊讀書僅僅2個月,他的體重就減輕了將近8公斤!
但孟非從不叫累,他憋足了勁要把失去的一切找回來!為了學習,他盡量緊縮睡覺時間,一有空就多看書。切實熬不住了,就把頭浸在冷水里泡一泡……他天天都對自己說:這還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
拼拼拼!小雜工終成真記者
但是榮幸之神并沒有降臨到這個勤懇得不要命的小伙子頭上。1992年下半年的一天,孟非著實太累了,他一不留心,取報紙的時候手竟被機器卷壓進去了!全廠一時惶恐,立刻結束了工作。
后來由于挽救及時,他的手總算保住了,但是這件事卻引起印刷廠領導的極度不滿——這次工傷事變是建廠以來最大的一起事故,印刷車間的領導們因而受到上級批駁,因此遷怒于孟非。1993年過新年前,孟非就被印刷廠罵了一頓,然后自己辭職了。
孟非抑郁地走在南京街頭,欲哭無淚……
為了生活,他開始不間斷地打些短工:送水,拉廣告,做保安……后來聽一個友人說開家超市挺掙錢的,孟非就到處借錢,開起了小型超市。但由于對這一范疇并不熟悉,小超市終極還是于1994年初被迫關門。血本無歸的孟非心情懊喪,他認為恍如走進了人生的逝世胡同。該怎么辦呢?是坐以待斃還是奮起自救?倔強的孟非選擇了后者。他又一次開始到處尋找招工信息,他相信,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天地!
1994年2月,孟非從報紙上看到一則新聞:江蘇電視臺文藝部體育組要一名接待員。孟非面前一亮,自從在報社的印刷廠工作之后,他一直對媒體心憧憬之。雖然他曉得,這招待員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電話……可還是去報了名。這一次,孟非打工的經歷幫了他,身材強健能刻苦的他很快被錄用了,從此成了電視臺里的一名暫時工。
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舊做著可有可無的工作,是200多名臨時工中最不惹人注視的一員。匆匆地,已經24歲的孟非對眼前的工作又發生了迷惑,他憂心如焚:豈非我這輩子只能端茶倒水嗎?
1994年7月,孟非通過兩年的函授班學習,拿到了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莆膽{,此時他萌發了一個勇敢的主意:我為什么只能打雜?我也要做一名記者!
有了目的,孟非的生涯里好像灑滿了陽光,他每天早早來到臺里,應用幫記者們掃除衛生的機會熟習記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記者出去采訪時須要帶一個扛攝像機的,孟非老是爭先恐后地去干——為這個,他屢次被別的常設工罵成“傻冒”!然而只有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播種,或者學會些采訪技能,或者熟悉攝像機的操作。
在這一進程中,孟非的日記里多了些內容:記錄自己每天學到的貨色。為了更快地瀕臨記者這個群體,孟非還開始了“情感投資”,他跟前跟后,幫記者和編輯們端茶倒水,打掃衛生……時間一長,不少記者跟孟非都熱乎了,孟非扛攝像機的機會也越來越多。
慢慢地,有些小新聞,老記者看不上眼的,就開始交給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記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這樣的事情,孟非總是無比愉快,當成頭等大事來做。
這樣聚沙成塔,孟非的名字在電視上呈現的次數徐徐多了。后來,領導便分外開恩,讓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聞。得到這個告訴的時候,孟非苦海無邊——他太珍愛這個臨時記者的機會了!
從此,他每天都要透支膂力拼命趕做節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來的電影,全體是自己剪輯、自己寫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時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藍天一樣曖昧極了!徐徐地,有一些比擬大的題材領導也開始交給他做了。
那個時候,孟非的工資還是只有200多元錢。
1996年8月,孟非作為總攝影參加拍攝了26集某專題片。該電視片在全國長篇電視專題片評選中榮獲二等獎,而孟非的敬業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這一次,孟非終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雜的帽子,轉成了正式的記者。這個男人哭了……他在日記中對自己說:“苦難中積累的力氣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來,孟非的事業一路順風。1995年,江蘇電視臺為了搶占先機,組建了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準備了一檔10分鐘的深度報道欄目。孟非進入該組后,正式開始了跑社會新聞的過程。因為文字功底深沉,他在做記者的同時也做起了編纂工作,他的工資則進步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節過后,因為長期操勞,孟非的頭發開端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時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當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頭,還別說,這光頭配著他的笑容,顯得既聰慧又精力。從此這光頭始終陪著他到當初。
感激苦難,南京人愛上光頭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個頑強的人,每走一條路,他都不輕言廢棄。要么走到無路可走,要么就走到最好。從1998年開始,他先后換了不少崗位,還做過一檔不成熟的談話節目的編導……這些,為他當前的成功打下了基本。
2002年1月,江蘇電視臺為了提高收視率,決定改《南京新聞》為新聞直播節目,起名為《南京零距離》,時間為一個小時,主旨是“為平民百姓服務”。
一切籌備停當,主持人的挑選就擺到了臺面上——是沿用本來穩重型的主持人仍是從新選擇主持人?臺領導在這個問題上舉棋不定。最后,大家一致決定攻破資格、學歷限度,在全社會進行公然競選。
孟非用他這么多年來的教訓剖析了自己的優劣:平民節目,當然請求主持人有平民特點;不一定長得帥,要害是要有底層生活的經歷,說百姓關懷的話題……而這方面,放眼全臺,有誰比自己更有資歷?他敏銳地感到到:機會來了!這將是他從幕后轉向臺前的一個機會?墒,自己的普通話能過關嗎……孟非只遲疑了一分鐘就做出了決定:普通話可以學習模擬,那些苦難的經歷卻是他難得的可貴財產,是模仿不來的。人生能有幾次搏?此時不搏,更待何時?
孟非搏對了!
口試那天,孟非用滑稽的語調安靜地講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艱巨經歷,尤其是對于打工者的性命、尊嚴與價值的問題。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簇新假想,并表現會盡量補充自己的不足。
孟非的一席話捉住了臺領導的用意,他們靈敏地意識到孟非的氣質與這檔節目十分合適!
——可是孟非到底適合不適合做主持人?他的光頭能播新聞節目嗎?在此之前,主持人都是些俊男靚女,忽然間冒出這樣一個人來會不會讓觀眾嚇一跳呢?主考官們談論紛紜。最后,臺長發話了:“行不行,要觀眾說了算。先嘗嘗,不行再換人!”
“無知者無畏!”第一次上電視,孟非是衣著最平常的衣服去演播室的。作為一檔新聞直播節目,60分鐘的時間里,他手上只有一張新聞串聯單,所播內容都是三個小時之內產生的事件。更別說提醒器了,不!
這么多新聞怎么串起來呢?孟非思考再三,作了一個大膽的決議!他放松了心境,采用一種誰都想不到的方法播起了消息:他即興施展,像拉家常一樣把平時的思考和閱歷變成風趣、精到的即興評點,就成了串連詞。臺領導跟共事們看得心里心神不寧:這能行嗎?
誰也沒料到,《南京零距離》由于定位正確,第一期就失掉了意想不到的后果。那幾乎是電視臺有史以來最壯觀的一夜,攝制組的電話都快被打爆了!觀眾紛紛感慨從未見過這么有個性的主持人。
機會經常來臨到有預備的人身上。擅長掌握機遇的孟非從此走向了人生的頂峰。
由于關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樂,沒過多久,《南京零距離》收視率就一路飆升,從選稿到播報內容,孟非開始全權負責。他完整推翻了人們對傳統“新聞主持人”的概念,勝利地塑造了另一類布衣化的新聞主持模式。2003年7月一個月,《南京零距離》的均勻收視率就高達8.3%,最高收視率甚至到達驚人的17.7%,超過了同時播放的央視的《新聞聯播》,發明了收視率的奇觀。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離》的廣告收入高達5000萬元,孟非成為《南京零距離》不可替換的中心人物,不少觀眾親切地把孟非稱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由于常常針砭時弊,檢舉丑陋,孟非也受到恫嚇,可是他不在乎。他堅持著多年來的作息習慣:上班乘公共汽車;平時自己親身上街買菜;不斷還找人拉拉家常……這些,后來都成了他的臺詞和思維的起源。
關于孟非受歡送的水平,只用一個例子來闡明就夠了。有一次,夫子廟一帶發生火災,當時途經的一個女孩兒拿著數碼相機立刻拍下了經由,等到別的媒體記者趕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多少家主流媒體愿出高價索買照片,那個女孩子只說了一句話:“這照片我只給《南京零距離》,只給孟非。”
孟非與《南京零間隔》的敏捷火爆,很快引起了海內不少媒體的關注!赌戏街苣飞踔聊贸鰧0娼Y合全國各地的專家對“孟非景象”進行了研討。值得一提的是,在孟非最當紅的時候,《東方時空》的制片人時光曾通過臺里的有關引導,想把孟非拉到央視工作,所有工作做通后,卻被孟非直言拒絕了。他說,他只抉擇合適本人的!
2004年初,喜訊再度傳來,孟非被評為年度“中國最新銳十大主持人”之一——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孟非,全是央視名嘴!這足以證實,孟非,這個打工出生的主持人,已不輸于他這個行業的任何人了!
編后語:以上這樣一個人的人生經歷帶給你怎么的感想呢?失敗是什么?沒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所以讓咱們將事先的憂愁,換為事前的思考和打算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108511.html
相關閱讀:中考百日誓師大會演講稿
傳遞愛心感恩演講
工作成長演講稿
2015抗戰勝利演講稿400字
俞敏洪:用“4B”精神,做“5B”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