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老師們,大家好!
今天我報告的標題是:《弘揚民族精神》
什么是祖國?祖國就是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們,是每一個中國國民,是我們全部中華民族。祖國事我們大家的家。祖國在那里?祖國就在我們眼前,就在我們的教室里,就在我們的校園里,就是我們天天面對的同窗、老師、家人。祖國的興亡是我們每一個人的義務,是我們每個人每天的行動積聚起來的。
民族精神是什么?詩人艾青寫道“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由于我對這土地愛得深厚”,我以為這是對我們民族精神的最好說明,那就是熱愛自己的祖國——愛國主義。作為我們新紀元的中學生來說,我們酷愛祖國,那我們須要做什么呢?我認為就是勤學和好問,因為我們要做知識。錐刺股是先秦縱橫家蘇秦好學的故事。蘇秦為汲取淵博常識,廢寢忘食奮發苦讀,當困倦時,以錐子刺腿,用來振奮精神,保持學習。杜甫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的“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都闡明勤學的情理。讀書光好學還不夠,還需善疑好問�?鬃訌男∪胩珡R“每事問”。他主意“疑思問”,“不恥下問”。荀子把“不知則問”和“不能則學”等量齊觀。王充更是“智能之上,不學不行,不問不知”。他們都把學和問聯在一起。不學不問怎能成為學識家,學貴在問,這樣才干有所進步,有所超出。
中華文明蜿蜒奔跑了五千年,讓我們在這里回想、反思、警醒。我們要弘揚民族精神,要讓我們的祖國經由我們的盡力,變得更加繁華,更加勃發!敬長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大釗曾說過:“??我不主張兒子對自己行孝,可是我心疼自己的老人,因為他撫育了我,教導了我,為我付出過很大的血汗,疼愛自己的白叟這是人情世故”。而今天敬長傳統美德更應倡導和發揮,這是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風范。
“虛左以待”“尊師重道”“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能真摯待人也恰是一個人高貴情操的表示。試問那些對長輩出言不遜,對友人立場粗魯,公共場合桀驁不馴的人,能體現出是一位有文明,有教養,懂禮貌,講文明的人嗎?當今社會,文化禮貌、文化素養對一個人一個民族來說是至關主要的。物資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卻消退,與一個有“禮節之邦”之稱的民族,與一個進行古代化建設的民族相容嗎?文明禮貌在我們身上不能喪失,那是中華民族的思維境界和文化素質的真正體現。
一個民族必需要有自己的精神,一所學校必需要有本人的學風。咱們學校多少年來連續下來的勤學、好問、敬長、知禮等傳統美德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精力跟學風。
同學們,繼承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讓我們為領有一座漂亮的精神家園而驕傲,讓我們的心靈永遠在這里棲身、成長,讓我們的性命煥發美德和精神的光榮,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文明、文雅、有氣宇、有風范!
謝謝大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263260.html
相關閱讀:2015抗戰勝利演講稿400字
中考百日誓師大會演講稿
傳遞愛心感恩演講
俞敏洪:用“4B”精神,做“5B”的事情
工作成長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