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沒有一技之長的“幼嬰型”
在迷信與技巧日益專門化的今天,一個人要想成為“全才”,除非是具備十分的稟賦跟過人的勤懇,否則,是難以做到的。
因此,既非“能才”又無一技之長者往往成為被首先斟酌下崗的人選。
2、固執不化的“貝殼型”
社會的巨變決議了社會中的人已不可能在變更著的社會環境中永遠固定地表演某一種不變的社會角色。這就請求人們一直地更新常識、進步技巧、調劑心態給本人從新定位,以適應未來的角色。那些固步自封、不思進取的“貝殼型”的人終極會在劇烈的競爭中逐步失掉上風,甚至淘汰出局。
3、辦事效率低下的“烏龜型”
大名鼎鼎,看似忠誠牢靠的“烏龜”確切能喚起人們的同情心。然而,在已經呈現的高節奏、高效率的殘暴市場競爭中,那些動作緩慢,辦事效率低下的“烏龜型”人才,將毫無疑難地會被激烈的競爭大潮所吞沒。
4、安分守己的“機器型”
時至本日,存在開辟、翻新才能的人才愈來愈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眼。發個指令,按鈕才會動一動的“機器型”人才很難適應未來瞬息萬變的社會環境,會地被擠進失業者的行列。
5、缺少團隊精神的“鯊魚型”
跟著社會分工的細化,一項工作往往只有在群體的獨特協作下,才可能高效力地美滿實現。(名人名言 )因而,將來社會中個人需要團隊,團隊也需要個人,二者相互須要。假使個人不擅長合作,不團隊精力,成果個體只能被團隊擯棄。
6、只說不做的“喇叭型”
有些人好像滿腹經綸,常常談些“非驢非馬的貨色”。仿佛他只有一說,一切都在變。事實上,所有都沒變。不言而喻,這些“語言的偉人,舉動的侏儒”同那些“少說多做”的實干家比擬,在競爭中更容易失去一切。
0
33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lizhi/273043.html
相關閱讀:職場生涯最重要的8小時
職場白領之間的人際藝術
西德尼溫伯格的故事
如何與年輕上司和諧相處?
職場缺乏安全感怎么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