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開發創意時,經常應用"組合"、"合并"這個概念,早期經常提到:用鉛筆寫字時,常常需要用到橡皮擦,因此推出"鉛筆加上橡皮擦"這種產品,就讓使用者非常方便,很受到歡迎。
應用"組合"、"合并"概念發展出來的現代產品,像手機加上攝影功能、簡訊功能…;NoteBook大多朝向"AllinOne"設計;電視朝向數字化發展,將來可以雙向互動,可以增加購物、市調…等多種功能。簡直多如牛毛、不勝枚舉。
物品、功能放在一起叫"組合"或"合并",但是,應用于領導創意思考時,還是用"融合"這個詞,對人比較尊重、貼切,所以,"CLM法"(企業主管領導管理用創意思維檢核表法)的另一個參考原則就是:融合(Combine)。
人與人要是能夠真正"融合",所產生的力量經常讓人非常難以想象,反之,要是人與人不能融合的話,即使再好的專業能力,再好的創意構想,也施展不來,以我當顧問的經驗,我寧愿先多花點時間做好人與人的"融合",否則,我將事倍功半、很難見到成效,主管在領導時,不妨也朝此方向多發揮創意思考。
有一次,我輔導一家企業時,看到他們各部門意見差異頗大,甚至相互否定、攻擊;在一次產銷會議中,業務、生管、品管、資材和研發等單位又吵成一團,輪值主席無法做成裁決,就要我給他們一點意見,我并沒有直接對議題發表我的看法,反而請教他們:
"我們每個部門、每個人都會有我們自己的立場和想法,多樣化是很當然的現象,就像我們曾經一起探討過信念、價值層次一樣,想法、意見本身都有其背景、角度,意見差異是一種常態,但是,當我們的意見沒辦法形成共識時,就很難發揮團隊的力量,我們畢竟是一家企業,需要大家分工合作,依各位的看法,我們彼此的意見,要以什么來做檢核?如何超越原來爭執?"
我邀請在座主管逐一發表意見之后,再請他們進行討論,不到二十分鐘,他們都認同應以"顧客的反應"為依歸。
不過,還是沒辦法解決他們的爭執、形成他們的共識,因為,除了業務部門之外,其它部門都很少接觸到"顧客",這些部門的人又認為業務為了其職務的方便,立場、角度偏頗,所接觸"顧客"的對象,都是采購及局部的人,信息容易被扭曲,而且對其他專業(例如:技術、品管…等等)所知有限,因此,也無法完全相信業務的意見。
"那怎么辦呢?"我沒提解決構想,反而請他們思考對策,結果,還是讓大家吵成一團,不過,對問題的認知程度倒是加深了不少。這時,我就將思考多時的一個"組織變革"構想,試探性地提出:
"我們都認為應該從顧客的反應來檢核我們的想法、做法,只因為絕大部分的單位,過去不常實際接觸顧客,導致,我們目前還無法進一步形成共識,過去這類的問題已經困擾我們很久了,我們總不希望這樣持續下去,過去我們不常接觸顧客,不如我們從現在開始來改變我們的作業方式,讓我們今后都能與顧客有良好、深入的溝通,能夠真正了解顧客的想法和反應,到那時候,我們現在的困擾不是就能夠解決了嗎?"
其實,到時能否完全解決現在的困擾,事前誰也沒把握,但是,總比現況好得多,所以在座的主管都露出認同的表示。我就接著說:
"既然大家同意這是一個可行的構想,有一種叫平行艦隊式的組織,各單位都能直接接觸顧客,也都有不同的作業流程、職務功能,都有清楚的客戶反應指標,應該很適合我們的需要,不過,它牽涉頗大,需要大家參與深入討論,最近,大家如果可以撥出時間,我們來研究研究,看能不能盡快找出我們所要的構想?"
取得大家的認同之后,雖然是不小的"組織變革",卻不到一個月就討論出辦法并付諸行動,很幸運地,由于他們與顧客的深入互動,后來,不但消除了原先的意見歧異,更發展出許多很有創意、很有效的顧客服務。就像"NLP與領導力"所一再強調"領導是一連串數不清的創意過程","融合"是個方向,"融合"的過程,也需要很多的"創意"。
有位企業家的第二代,他父親(該公司董事長)希望他將來能夠接班,幾年前就讓他掛名總經理,他為了不負父親的期望,七、八年來,非常虛心好學地到處向名師學習"如何成為一位卓越的企業經營者",他也學到不少"管理"方法,還經常帶回公司應用,可是,卻沒有一項推得動,搞得很多干部都不把他放在眼里,他自己也承受極大的壓力。
三個月前,透過友人介紹,他來找我,希望我能當他的私人顧問,指導他"如何成為他們公司的卓越總經理"。
我和他深談過后,才知道,他父親白手起家,技工出身,正規學歷不高,對小孩家教極嚴;從小他就對父親非常敬畏,直到現在,光一想到要與父親溝通,心里就會發抖,所以,兩人一向很少溝通;另一方面,這幾年來,他到處找企管老師,學習很多"管理"的知識,不自覺中,對父親的許多做法,也愈來愈不以為然,自己心中的改革構想倒是有一大堆。
與他談過之后,我思考了一個星期,就決定接受當他的私人顧問,但是,我開了一個完全不同于一般對顧問印象的輔導計劃─"第一期:與父親、董事長融合。"
他看了這樣的輔導計劃,非常意外,我看他一臉疑惑的樣子,就問他:
"您在疑惑,我為什么沒和您談如何經營管理您們公司?"
"我確實不了解。"
"目前公司干部、同仁最服從誰的命令?"我問。
"董事長!"他不假思索地回答。
"誰有權力讓您真正擔起公司這個擔子,讓您成為名符其實的總經理?"我再問。
"當然是董事長!"他堅定地說。
"如果,您與您父親彼此能夠由衷接納,如果,您所推動的政策與董事長都能有很好的默契,您認為和過去會什么不同?"我再問。
"非常不同…"他說了很多不同之處,顯然他了解這么做的原因了。
兩個多月來,我就是以前面所提到的"NLP"手法,協助他與父親、董事長"融合",到目前為止,看來還頗有成效。
領導先"融合"人,可以創造新境界,事半功倍;人不能"融合",事倍功半,甚至窒礙難行。主管不妨多朝此發揮"創意思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nlp/14165.html
相關閱讀:感官敏銳練習
NLP執行師課程和NLP教練技術有什么區別?
NLP故事——小頑童與老頑童
NLP系列29《神奇實用的NLP》提要
把規條與信念分辨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