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NLP與領導:自我疆界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NLP學院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自從格里高利.巴特生(gregorybateson)首倡"邏輯層次"(logicallevel)思想,再經nlp專家羅伯特.狄爾茲(robertdilts)更進一步發展出"neuro-logicallevel"(神經邏輯層次),我個人非常喜歡這套技術,也經常使用于企業管理、教育訓練、心靈成長等方面,效果相當神奇。
  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后,一方面為更適合我們的語言習慣及文化,另一方面,也發現將羅伯特先生原來的六個層次,再細分、延伸為八個層次(另外針對心靈成長領域,還大膽提出"第九個層次"的"假設"),如此一來,一般人更容易了解,更容易進入狀況,效果相當不錯。
  我就將這個系統稱為"自我疆界",茲簡介于后,歡迎使用,更期待同好一起投入研究發展。
  "自我疆界"的八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環境層次"
  其內涵包括:我們所處的環境、所發生的事及相關的人。
  第二個層次:"生理層次"
  其內涵包括:我們的感官、生理、健康及體能狀況。
  第三個層次:"行為層次"
  其內涵包括:我們的所做所為。
  第四個層次:"感覺層次"
  其內涵包括:我們內在的感覺、情緒。
  第五個層次:"資源層次"
  其內涵包括:我們所擁有的知識、技巧、能力、經驗…。
  第六個層次:"信念層次"
  其內涵包括: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理念。
  第七個層次:"自性層次"
  其內涵包括:我們不假外求的自我形象、使命和性質。
  第八個層次:"自然層次"
  其內涵:"自性層次"所屬的"精神大環境"。
  如何探索自己的"自我疆界"?
  "自我疆界"所談的都是我們每個人內心實際認同的疆界、領域,雖然都應用相同的"層次"名稱,其實,每個人各層次的"內涵"都不一樣,探索自己的"自我疆界"必須自己下功夫,不能光靠閱讀、聽演講。
  探索自己的"自我疆界",有一個很簡單又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像對一位很談得來的朋友,針對每個"層次",做很誠懇、很詳細、很有深度的"自我介紹"。不過,每個人的"自我"是非常龐大的"系統",您最好先選定一個主題,比如說:您目前最想突破的一項"困擾",或者,您現在正要進行的一項"決策",或者,您非常重要的一項"目標",或者,您最關心的一個"課題",或者,您想提升"領導力"….。先選定一個主題來進行,將比較容易上手,也比較容易快速見到效果。
  第一個層次:"環境層次"
 。"外在環境"和"內在的自我"關系密切
  乍看之下,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自我認同"似乎沒什么直接關聯,但是,只要我們深入了解,我們就會發現:兩者間的關系可說是密不可分,"外在環境"本來就是自我認同的一個部分。
  也許因為血統的關系,一般而言,我們要辨認韓國人、日本人、馬來人、印度人或是越南人,并不困難。有趣的是,即使相同血緣,因為在不同的地方成長,還是會具備不同"地方"人的"特質"。
  我有一位朋友,他是在大陸出生,父母都是陜西人,兩歲才到臺灣,幾年前他回家鄉探親,他說,雖然他穿著與當地親戚相同的衣服,但是,不論是走在路上、到商店買東西,或參觀博物館,當地人一眼就認出他是"臺胞"。
  如果我們更深入觀察,我們將發現更多因"外在環境"不同,而影響我們"特質"的差異,比如說:不同學校的學生、不同公司的員工、不同工作的從業人員…,都會有不同的"特質",所謂"特質",就是個人內在的展現。
  由上述種種現象來看,我們可以相信:"外在環境"和"內在的自我"之間存在非常密切、深遠的關系。
  ."環境層次"的認同內涵
  通常,當我們在自我介紹時,會說:"我是"什么地方人,什么學校畢業,在什么單位上班,家庭狀況(父、母、兄、弟、姊、妹、配偶、子女…)…等等。
  這些都是透過"我是"的概念,表達自己對"環境"的認同內涵。這些內涵原都是實際存在的"事實",本來無所謂認同或不認同的問題,但是,我們經常與其它"層次"(例如:情緒、信念、價值…等)結合,有時會"排斥"它,有時又"過度認同",如此一來,就會造成很多困擾。
  每種"認同"都是一種取舍,它們的共通特質就是:它們都有排他性,只要是超出個人"認同"的范圍,就會產生排斥,甚至產生壓力、沖突、斗爭…。
  每個人"環境層次"的內涵,既然是實際存在的"事實",是我們無法抹滅的,如果我們以"排斥"對待它,那將會造成我們內在諸多沖突。再者,"環境層次"認同的內涵又是所有"層次"中最僵硬、最沒有替代改變空間的,如果我們"過度認同",那就會發生很嚴重的排他、排除異己。
  面對自己的"環境層次",只要客觀、接納它,它便會產出源源不絕的資源來支持我們。
 。剿髯约旱"環境層次"
  要探索自己的"環境層次",建議您先選定一個主題,比如說:您目前最想突破的"困擾"是什么?再花點時間思索與這"困擾"相關的"環境、所發生的事及相關的人…"等信息。最后,根據自己的"主觀判斷",將這些信息歸類為"有益、正面、喜歡"類,和"有害、負面、排斥"類;無法歸入"正面"或"負面"者,均歸入"其它"類。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nlp/16201.html

相關閱讀:NLP系列29《神奇實用的NLP》提要
NLP故事——小頑童與老頑童
感官敏銳練習
把規條與信念分辨清楚
NLP執行師課程和NLP教練技術有什么區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