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的醫師制定指南,二流的醫師引進指南,三流的醫師在病房,我們教師共同來制定指南,讓教學成為按圖索驥的活。
NLP學生診斷指南
一.學生認知基本素養
(一).學生視覺表象
1.視覺表象豐富程度
師:“從家來學校,腦海中有幾幅畫面?”
根據學生腦海中畫面的個數判定學生視覺表象是否豐富,個別學生沒有畫面或者畫面模糊,則需要強化。
2.視覺表象穩定程度
師:“4/3—3/4=?”(不允許筆算)
學生在算的過程中,應該提醒學生抬頭且嘴巴不能動(防止學生借助聲音做記錄)。
根據學生的運算結果,可以確認學生腦海中的畫面是否穩定,存在跳躍的學生答案往往是錯的。(這也是很多學生所謂“粗心”的原因)。
3.請學生閱讀一段文字或聽一段故事。
師:“腦海中有什么?”
如果學生閱讀完畢,腦海空有一物,那多是“感覺型”;如果學生腦海中保留很多“文字符號”,學生“死記硬背”的傾向性較大;如果學生腦海中留有很多情景,說明學生善于將外在信息轉換為視覺表象。
4.學生寫一段文字分析“V、A、K”
根據學生文字中V、A、K的比例,校驗學生加工信息時視覺、聽覺、感覺的傾向性。
(二).學生的認知程序
請學生嘗試兩組眼球活動:
活動A:請您的孩子眼球快速左上轉,然后眼球快速右下轉。
活動B: 請您的孩子眼球快速右上轉,然后眼球快速右下轉。
比較活動A、B的難易程度。感覺A相對自如的學生,適應理科認知,感覺B相對自如的學生則適應文科學習。
(三).學生的時間線
1.教師請學生談談過去、說說現在、談談未來。
根據學生腦海中關于“過去、現在、未來”的表象,確定學生的時間線類型,從而校驗學生時間管理、壓力管理的特征。比如有些學生忙于當下(易忘事),有些學生井井有條(壓力大)。類似地,學生是否懷舊?還是對未來充滿期待?
2.師:“請講一個有趣的故事。”
根據學生蹦出具體的“有趣的故事”的時間長短,校驗學生的記憶檢索能力,有些學生“考試塞車”,多是記憶檢索問題,“腦子里有,但想不起來”。
(四).學科偏好與平衡
1.請學生畫一個圓,平分成8個等分,不同的8個等份代表著8個不同的內容(數學、物理、英語、語文、化學、歷史、朋友、家庭),將每一個等份以1-10分來計算,衡量每一個內容在自己當前心中的分值是多少?將分值標記在相應的“半徑”上,將這八個點聯結成八邊形。
學生完成后,會產生強烈的學科平衡沖動,既將八邊形轉換為正多邊形的沖動。
2.師:“請想象你學英語的情景”、“請想象你學數學的情景”
學生會發現除了內容之外,腦海中關于不同學科情景的位置、色彩有差異,這恰恰影響著學生的學科情感。
二.學生學科素養
(一)語文
1.學生的結合程度
請學生閱讀一段文字,“今天早上起床,在寒風中刷牙時發現后門口地臘梅花開了,雖然只開了兩三朵,還是只開了一半地樣子,但是淡淡地梅花香已經聞得到了。”
師:“讀完后,腦海中有什么?”“有什么感受?”
如果學生畫面中有自己,或者只有畫面沒有類似“香”、“冷”、“幸福”的感受,說明學生結合程度低,這往往影響著學生的感悟水平。
2.學生的位置切換
請學生在下面三句話空白處填上合適的“形容詞”。
我是一個_________的學生。
老師認為我是_______的學生。
父母認為我是________的學生。
如果三個形容詞“類似”,說明學生傾向于“自我中心”,不習慣切換不同位置看待問題。
3.學生的解讀線索
請學生閱讀一篇短文,然后合上書“列出關鍵詞”,并給“關鍵詞”排序,同時請學生關注“腦海中發生的過程”。
根據學生的“序”和學生腦海中用“畫面、聲音、感受”表達的內心過程(專業的說法叫做心略),可以鑒定學生的解讀線索。
4.文言文畫面、字幕
呈現學生小詩一首,“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師:“腦海中有幾幅畫面?”
然后請學生給畫面“配上字幕”,根據學生的“字幕”水平校驗學生的文言文閱讀“心略”。
5.學生的寫作心略
呈現學生一道作文題目(記敘文或散文),請學生校驗自己感受的強烈程度和腦海中畫面數。
感受指數(滿分10分)低于6分,畫面數少于4幅,往往意味著作文“言之無物、讀之無味”。
(二)英語
1.單詞的“音”、“義”、“形”
師念一單詞或短語(句子),請學生關注耳旁的余音是否清晰,如果學生反映清晰,可請學生復述。呈現學生單詞的拼寫,校驗學生腦海中關于單詞畫面的清晰度。
余音不清、畫面模糊,往往會成為學習語言的障礙,容易導致學生不愿讀、不愿學。
2.語法的“義”、“形”、“用”
根據學生最近學的語法點,請學生舉一小例。
學生如果沒有印象,那是比較糟糕的;學生如果只有語法的規則或者句型的結構,容易養成“像學數學一樣學外語”的不良習慣;比較理想的是,學生可以快速嘣出典型的“例句”。
3.定向能力
呈現學生一組詞匯,比如“Kite、fly 、girl、skirt、run、line、broken、cry”。請學生構想一幅情景。
這種構想情景的能力,決定學生閱讀理解和完型填空水平。
4.原文的“畫面”、“字幕”
針對學生最近學的英文課文。
師:“腦海中有幾幅畫面?”
然后請學生給畫面“配上字幕”,根據學生的“畫面數”和“字幕”水平校驗學生的英文的閱讀“心略”和“主動英語”水平。
(三)數學
1.心中有圖
(1)師:“正三棱錐P-ABC高為2,側棱與底面所成角為45度,則點A到側面PBC的距離是?”(低年級可以換成立方體相關)
學生腦中中立體圖形清晰,答案正確,說明學生“心中有圖”且視覺表象發達。否則,需要強化“心中有圖”意識和視覺表象。
(2)師:“一提到二次函數y=x^2-x-2,腦子里有什么?”
如果學生只是記得這個解析式,說明學生不習慣“心中有圖”。
如果學生腦海中有拋物線,但沒有精確的頂點和相關交點,說明學生具備“心中有圖”意識,但圖像不夠清晰。
2.理解層次
根據學生最近學習的數學知識。
(1)師:“腦海中有什么?”
如果學生腦海中只有公式、定義(定理)的符號、文字,學生極有可能以“陳述性記憶”的方式應付數學學科“程序性記憶”內容。
(2)師:“有沒有印象深刻的題?”
如果學生的題是來自教師的例題,那需要關注學生腦海中呈現的是“自己的解題經驗”還是“教師的演示過程”,后者極有可能導致學生只會“套題型”。
有時可以針對某個定理或者公式,關注學生腦海中的“錨定”經驗;蛘哚槍δ硞概念、定義請學生舉幾個例子。
(3)針對某種“典型問題”,師:“有沒有思路?”、“有沒有得心應手的具體的經驗?”
學生往往是“有思路”,但缺乏“得心應手”的具體經驗,這導致問題解決思想缺乏經驗支撐。
(4)針對某個“公式”或“定義、定理”,請學生講一講。
主要校驗學生明晰的程度。
3.直覺化檢測
根據學生學的知識,呈現一些基本問題(比如例題),關注學生的第一反應。
4.解題心略。
呈現學生一道題,關注學生讀題、思考的內心過程。
此處的關鍵是學生是否將已知條件在腦海中呈現、有沒有“魚”(通性通法的支撐經驗)。
(四)物理
1.感受性
師:“一說到浮力,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一提到電場,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如果沒有感受或者感受指數低,需要強化“感受支撐”。
2.直覺化錯誤
師:“兩個電阻并聯,其中一個電阻變大,總電阻變大還是變?”、“物體分別受水平方向F1、豎直方向F2兩個力的作用,F1和F2做功分別為3J、4J,兩力合力做功為多少?”
直覺化錯誤往往預示著學生對很多物理概念、物理規律是有感覺的,但這種感覺是錯的。
3.理解層次
根據學生最近學習的物理知識。
(1)感受支撐
師:“什么經驗告訴你,理想狀態下,不同物體從靜止開始的下落運動狀態相同?”,“什么經驗支持你認同液體壓強公式p=ρgh?”。
學生對于很多物理定律認同感不強或者產生錯覺,多是缺乏正確的感受支撐。我們必須關注學生腦海中的“錨定”經驗。
(2)表象支撐
師:“一提到平拋運動,你腦子里有什么?”、“一提到歐姆定律實驗,你腦子里有什么?”
有時可以針對某個定理或者公式,或者針對某個概念、定義請學生舉幾個例子。
學生如果關于物理知識只是停留在“符號表征”、“言語表征”的話,容易導致“死記硬背”,不利于“學院腦”的形成。
(3)模型支撐
根據學生最近物理學習內容,教師呈現一種生活現象、物理實驗或者物理問題。
關注學生是否將現象抽象成對應的物理模型以及將現象翻譯成物理過程。
學生往往是“有想法”,但缺乏“物理模型”的支撐,這導致問題分析不合理或者不嚴謹。
(4)針對某個“公式”或“定義、定理”,請學生講一講。
主要校驗學生明晰的程度。
4.解題心略
呈現學生一道題,關注學生讀題、思考的內心過程。
此處的關鍵是學生是否將文字轉為表象、表象轉為物理模型、物理過程翻譯成數學模型。
(五)化學
1.記憶關鍵詞。
請學生在圓圈中心,填上一個“知識點”(比如氧氣、金屬、原電池等),然后依次填滿圓圈周圍8個區域(可以是圖形、文字)。
有時還需要“逆”過來,在圓圈中心填上“性質”(比如沉淀、強氧化性)。
化學學科,相關聯的陳述性知識較多,這個診斷可以校驗學生化學知識再現的程度。
2.感受性
師:“一說到氨水,你有什么樣的感受?”、或者“一提金屬鍵,你有什么感受?”
學生如果沒有感受或者感受指數低,需要強化“感受支撐”。
3.理解層次
根據學生最近學習的化學知識。
(1)表象支撐
師:“一提到摩爾濃度,你腦子里有什么?”、“一提到鎂條在氧氣中燃燒,你腦子里有什么?”
有時可以針對某個定理或者公式,或者針對某個概念、定義請學生舉幾個例子。
學生如果關于化學知識只是停留在“符號表征”、“言語表征”的話,容易導致“死記硬背”,不利于“學院腦”的形成。
(2)針對某個“公式”或“定義、定理”,請學生講一講。
主要校驗學生明晰的程度。
4.解題心略
呈現學生一道題,關注學生讀題、思考的內心過程。
此處的關鍵是學生是否將文字轉為表象、表象轉為化學過程,然后翻譯成數學模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nlp/2340.html
相關閱讀:NLP系列29《神奇實用的NLP》提要
NLP執行師課程和NLP教練技術有什么區別?
感官敏銳練習
把規條與信念分辨清楚
NLP故事——小頑童與老頑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