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一切自有循環,一切有時,一切有節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NLP學院 來源: 記憶方法網

  談過“一切都在動與變,從不止息。”這條基礎“假設前提”之后,接下來,我們再談環境進一步的變化原則:
  “一切自有循環,來的會去,去的會再來;一切有時、有節。”
  如果我們放大眼光、拉長時間來看這個世界的話,“環境”的變化,似乎隱約可見各種“循環(Cycle)”。
  就像,雖然時間長短不一,但是,太陽每天會升起,太陽也會下山,晝夜循環不已,當黑夜來臨后,人們就知道黎明不遠了,如此日復一日;雖然,世界各地氣候不同,有些地方四季分明、有些地方四季不是很明顯,但是,每年總有春、夏、秋、冬,春天來了,總是會過去,春天走了,總是還會再回來,如此年復一年;花開了,花一定會謝,花謝了,就會長果實,果實熟了,就可以傳播種子,種子落地生根發芽,就繁衍了新生命...,如此一代復一代;現代天文學也在在發現,每一顆星球都有它運行的軌道,周而復始...。
  在每個“循環(Cycle)”當中,似乎也都可分成幾個“階段(Step:就像春、夏、秋、冬)”,每個“階段”似乎都有其特性,也各有其構成的“因素”,似乎也有其變化的“軌跡”。
  如果,能夠適當因應的話,凡事我們就可以順水推舟,否則,不但很費力,我們所推的這條“舟”,還很可能會翻覆,這就是“順勢”的應用概念。
  比如說,公司、組織處于不同階段(草創階段、快速成長階段、衰退階段、振衰起蔽階段、遙遙領先階段...),主管就要考慮以不同的領導做法:
  在草創階段,可能就要精力充沛,活動力強,創業精神十足,充分掌握內外資源,以成果為導向,講究速度、彈性與創造性的領導做法作為。
  在快速成長階段,可能就要眼光精準,快速建立團隊,決策果決,擅長策略思考,敢于投資,重視執行力、管制及應變的領導風格。
  在衰退階段,可能就要懂得減量經營,需要既能關懷部屬、員工,又擅長于精算利弊,行動果決的領導人。
  在振衰起弊階段,這時候就需要非常有使命感,能果斷處理妨礙變革的人、事、物,而且能永無止境地推動變革、改善的領導者。
  如果公司、組織已成為行業中的遙遙領先者,那么,有前瞻的眼光,提供部屬、員工長期的規劃與保證,建構最吸引人的環境,重視公益形象,推展長期未來投資的做法可能最適當。
  如果組織規模大到超過領導者時間精力無法全然照顧時,則可考慮建立標準、制度,擅長于應用幕僚及溝通協調,并能以數據、目標整合團隊的領導方式。
  如果規模繼續再成長,大到會發生本位主義的現象,則可能需要擅長策略管理,一條鞭式讓部屬權責豐富化的授權,善用信息管理及幕僚…。
  如果企業主管未能辨識“環境”,只單純地隨著自己固定的一套來帶領部屬,不是很不妥當嗎?
  中醫施療時,有時采取五行“相生”的策略,有時還會采取五行“相克”的方法。相同的道理,“心靈疆界”技巧除了“順勢”概念之外,如果必須改變某些現象,經常也會采取“逆勢”做法。
  比如說,只要我們了解“階段(Step)”的構成“因素”,我們便可置入相反的“因素”,如此一來,現象就會改變。這樣的做法,就像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雷堤斯(Hippocrates),他的說法:“相反之物是彼此的療方。”
  “一切自有循環,來的會去,去的會再來;一切有時、有節。”這個“假設前提”和北宋理學大師周敦頤(1017~1073)以“太極”描述陰陽、五行、四時、天地萬物生生不息、循環不已的自然變化規律也非常相似,和佛家所說:“成、住、壞、滅”,或易經所說:“天行健”、“八卦”也非常相像。
  大自然有循環現象,環境中的人、事、物,似乎也有其變化規律,人總脫離不了生、老、病、死;隨時都有新生一代注入,隨時也都有老成凋零;見他高樓起造,也可見他高樓頹毀;企業、組織...,也是一個個崛起、興盛、腐化、衰敗,一個個企業、組織...地輪替。
  “一切有時、有節”,“有時”,也有強調“適時(Timing:時效)”的意思,如果錯過“Timing”,成事就非常困難,如果錯過“Timing”,就可能錯過“機會”。
  至于“有節”,也有強調“適度”的意思,每個“循環”的每個“階段”,其背后,都存在某些“因素”,這些“因素”,也是一樣“來了會去,去了會來”,是動態的,當這些“因素”湊合匯集時,“一切”就自然發生,和這些“因素”相適配,就是“適度”,“一切”就能水到渠成,否則,強求也沒用。這個觀念,和佛家所說的“因緣”、“緣起”,應該非常相似。
  “心靈疆界”技巧認為,一切都可以成為資源,一切也都可以是傷害,關鍵就在“適度”。古人講“天意難違”,我想,這是在形容大自然(環境)力量之宏偉浩大,面對大自然,“人力”確實有其極限,但是,“違天”并非我們唯一的選擇,也不見得是最好的策略,“心靈疆界”技巧則主張“適度”。
  “有節”,也有“凡事都有極限”的意思,也就是:所有的反應,最大極限只能等于其作用“能量”,絕對無法超越。
  另外,“有節”還有“中節(適度反應)”的概念,就像我們中國人常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但是,喜、怒、哀、樂是人生的常態,是生命的自然表現,也都有其功能,只要我們能發“中節”,那就很好。
  相對于“柯巴里恩(Kybalian)”,它也有這么一條秘傳格言:“萬物皆會升起也會落下;一切來來去去;擺錘的擺蕩現象顯現在萬事萬物中;擺蕩到右邊的度量等于擺蕩到左邊的;律動彼此互補。”,這條秘傳格言就被稱為“韻律律(Principle of Rhythm)”。
  “柯巴里恩(Kybalian)”所提到的“鐘擺現象”是個非常有趣的比喻,其中也隱含了“生態平衡”的概念。
  當我們推動一個非常重、懸吊的“鐘錘”時,我們越推就會越重,當我們氣力用盡放手時,“鐘錘”就會以相同能量擺蕩回來,而且還會來回擺蕩,這就是“鐘擺現象”。
  由“鐘擺現象”來推論,領導如果不是從“順勢利導”著手,而只是一昧地強制強求,很快地,“負作用”就會涌現。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nlp/3886.html

相關閱讀:感官敏銳練習
NLP故事——小頑童與老頑童
NLP系列29《神奇實用的NLP》提要
把規條與信念分辨清楚
NLP執行師課程和NLP教練技術有什么區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