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帶徒工作總結
異常幸運這個學期又拜了李園長為師傅,同時又非常愧疚地覺得,李老師帶我一個徒弟比其余老師帶一大幫徒弟還要累。呵呵,從剛剛開始我自己選活動、設計教案,上完活動師傅點評,到后來的師傅親身上示范活動和我講授心得和留神事項后自己琢磨著上,到最后我自己設計活動和師傅探討后再揣摩著上的這一進程,聽上去大家就覺得挺麻煩吧,剛剛開端我也覺得挺糾結的,不就是上一活動嘛,一個教案擺在那里我照著上豈非還上不好?所以剛開始師傅在點評我活動的時候我挺心不在焉地覺得我一活動原來就上了半小時,你就好,點評起來一個小時還少了,有點兒小愁悶。但是后面漸漸慢慢覺得師傅的指導挺受用,在自己實際嘗到甜頭后,便無比等待每周三的師傅聽課時光了。
回想在師傅的領導下渡過的這一個學期,我不僅充斥了感謝之情,還特殊感動。激動于師傅在處置幼兒大小事務之余素來沒有忘卻、沒有遲到地聽我的每一次活動;打動于師傅會親手做教具改教具上示范課;感動于師傅為了能讓我這個徒弟真正領悟真正學到東西而千方百計地想措施,及時調劑她的帶徒策略;感動于師傅的耐煩,不厭其煩地一遍遍講解,一遍遍指點。
惋惜,門徒是個笨徒弟,而且消化不良,可能真正領悟到的貨色未幾,在此做以下兩個方面的小結:
一:不妨給自己多定幾個小目標。
實在,在籌備每一次師帶徒運動時,我都會略微地翻一下《幼兒園語言教導》,看一看本人的思路對錯誤,全部活動流程設計對不對。
因此,大略地我也控制了兒歌,散文的活動設計,然而為什么明明自己感到活動設計得沒錯,但是總達不到教養目的呢?而且到后來能大聲誦讀童謠,朗讀散文的孩子都不,而且師傅點評活動時,個別也確定了我的活動設計。
后來,在師傅點評過后,慢慢地了解到了自己的目標性不夠,自己在這一個環節都不曉得自己要干什么,要讓小朋友達到一個什么樣的目標,所以上活動純潔是走流程,前面的部分都是走流程,不奠定好基本,到了后面要小朋友朗誦了,而且老師又沒有好地策略去引誘,孩子們怎么會朗誦呢?
所當前來,我每設計一個活動環節都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這一個環節到底要讓小朋友掌握什么,假如沒有把握好就不能夠往下面走。如散文《落葉》:我把整篇散文分成三個部分來學習,第一局部讓幼兒掌握樹葉落在了什么處所;第二個部門懂得是誰看見了,干了什么,這一部分重點掌握動詞:躺、坐、躲;第三個部分是這些小動物把樹葉當作了什么;在所有的活動環節上小朋友的小目標都達到后,再進行仿編。小朋友對句式都了解了,所以進行仿編的時候就十分容易了。其實這個小目標的定位不僅是在散文教學中,在每一次活動的教學中,如果咱們把小目標定好了,那么大目標也就很輕易到達了。
二:對于集體活動中先生的提問
這個學期,師傅在聽完我的課后,跟我提得最多的是我上課提問方面的問題,今天剛好在看《幼教博覽》這本書,( )看到了《幼兒園群體教學活動老師提問的現狀及對策》,而后回過火來反思下我課堂上的發問以及李老師提到的問題,感到思路清楚了不少了。
首先,提問的類型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事實性問題(簡略的回憶知識),教訓性問題(綜合剖析所給定的常識或所回憶的知識);創造性問題(創造性地思考與設想并得出奇特的看法),評估性問題(做出斷定或表述價值觀)。回憶課堂上我提得較多的問題普通是事實性問題,總是在聽過故事或者是兒歌后,提問:你聽到了什么?他們在干什么呢?產生了一件什么有趣的事情?但是對發明性的問題以及評價性的問題提得比擬少,所以,可能我的活動只是理清了名義上兒歌或者故事里面的內容,只是達到了知識目標,但是感情跟才能目標卻未達到。
看到了此篇文章中,對兩堂活動中教師提問的分析,以及選擇回答問題的方法和幼兒回答問題的類型,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活動中,老師提的問題良多,但是以記憶性為主,經驗性為輔,創造性的問題很少,解釋課堂中教師器重知識教學,而創造性問題不夠,因而活動顯得比較刻板與機械,對于大班幼兒來說這樣的活動完整屬于被動狀況,學習的后果應當是不幻想的。在篩選回答問題的方式中,教師也正常是挑揀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回答,沒有面向全部,照料個別。呵呵,不外對比文中的老師,也發明了一個自己做得比較好的地方,就是我的集體回答占的比例比較低,闡明我的問題不單一,仍是比較機動的。但是還有一個方面要盡力的是:活動中,我可以激勵幼兒發表看法,請幼兒自動提問,注意領導,體現幼兒為活動主體的思維。
另外想到一個師傅提過的問題:在活動中,我若提的問題難度節制不當,提問不明白,或者是指名單純式,只是盼望課堂可能順利進行;更或者是提問難度把持不當,急于求成,孩子回答不出就跳從前,會使得孩子認為我的問題回答不出就能夠不回答,或者心里會以為老師老是喊舉手回答問題的小友人答復,我不舉手老師就不會顧及到我,所以上課老師的問題我聽不聽回不回答都無所謂,久而久之,孩子就自顧自地干自己的事件去了,所以課堂紀律也就亂了。接收李老師的倡議,后來我上課提問后,總會再問一次孩子,剛剛余老師是請你們解決一個什么問題?固然有時候孩子很急于把謎底給說出來了,但是說不出剛老師提出的問題了,但是經由多少個禮拜后,當初孩子可以基礎上能依照老師的請求回答問題了;在活動中,為了怕孩子們當看客,我也時常會不定時地點到那些不舉手回答問題的孩子,長此以往,課堂紀律也緩緩上來了。現在上課感覺輕松多了。
其實,這個學期在師傅身上學到的遠不止這些,只是梳理了一兩點進行了總結。
總之,特別感激師傅的悉心指導,愿望下個學期還能有機遇再向師傅學習。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297923.html
相關閱讀:長成一棵樹
人生的附件
心若靜,風奈何
揭秘人生道路上的100個真相(2)
成功只是多說一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