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老話,叫相由心生,意思是一個人的相貌是由心靈決定的。一個經常生氣的人,面孔必定是愁眉糾結的。一個開朗樂觀的人,面孔必定是喜慶舒展的。一個內心充滿邪惡的人,面孔必定是陰晦冰冷的。一個內心善良的人,面孔必定是慈眉善目的。
以貌取人,當然不足取,但一個人內心的所思所想,日久天長,一定會長在“臉”上,因為臉是心靈的真實寫照,即使偽裝,也只是表層的,那一抹底色無論如何也掩蓋不了。
日常生活中,有人養身,四體不勤,五谷不分,懶得彎腰,懶得走路,因而養得白白胖胖,行動困難。有人養腦,遇到事情不思考,遇到問題不糾結,懶得讀書,懶得看報,久而久之,大腦生銹,智商減半。有人養心,吃安神丸,喝養心湯,咽養心菜,如此食補,是否有用,沒有試過,不過孟子在《盡心下》里說:養心莫善于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意思是說減少不健康的欲望,以達到涵養心靈的作用。
養心是一門技術活,看似簡單,實則不然。
讀書養心。茶余飯后,用《漢書》下酒,用《史記》療饑。隔著時空,看清照皺眉,看李白飲酒,與老莊夢蝶。選擇一本好書,就是選擇了一個好的朋友,在文字中穿行,丟棄浮躁,沉淀心性。西漢經學家劉向說:書猶藥也,善讀者能醫愚。細嚼方知,這一味治愚的藥便是讀書養心。
音樂養心。清風明月夜,閑暇午后時,捧一盞清茶或一杯咖啡,在《平湖秋月》里賞月,在《高山流水》里覓知音,在《漁舟唱晚》里看夕陽。選擇一首好的音樂,就是找到了一把打開心門的鑰匙,在一首好的音樂里徜徉,舒緩心靈,緩解焦慮。中國音樂有四方劑:清熱、滋補、理氣、潤燥。
旅行養心。不管是周末還是小長假,換上旅游鞋,背上旅行包,去海邊感受大海的浩瀚,去叢林感受自然的壯觀,山川河流都在腳下,讓陽光照進心靈,讓新鮮空氣回流在胸腔,收獲身體上和心靈上的放松。旅行養心,成本低回報高。
臺灣作家林清玄寫過一篇文章叫《養壺》,與養心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在文章中說:一把好壺,它的外表和內力都醞釀了時間的光澤,有著深沉的香氣,即使不放茶葉,光是沖進開水,也會有茶的香味,那香味是無數好茶所凝聚起來的。
其實養心也一樣,讀書可增加你的深度,聞音可舒緩你的心靈,旅行可增加你的閱歷,如果假以時日,整個人就會泛出香味,那香味是書籍、音樂、旅行中的養料被人吸收后,從心靈折射出來的熠熠光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375109.html
相關閱讀:長成一棵樹
揭秘人生道路上的100個真相(2)
心若靜,風奈何
成功只是多說一句話
人生的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