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與黑讀后感
傍晚,我終于看完了巨著《紅與黑》,終于長長地呼出一口氣,可喜。想得很多,也很零碎,于是寫下來聊以紀念這個痛苦而又痛快的過程。
先來說說這個書名:紅與黑。有人說:紅代表資產階級的自由思想,黑代表教會利益的沒落貴族利益的興起;有人說:紅象征拿破侖時代的軍服,黑是王政復古年代的僧侶黑衣;有人說:紅是德·萊納夫人的鮮血,黑則是瑪特爾的喪服;甚至還有人說:紅與黑象征賭盤上的黑紅兩點,而賭注就是主人公于連·索萊爾的一生,是追求紅屬于自己的真正的人生的意義,還是追逐黑為了形形色色的利益而疲于奔命,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的人生狀態,混沌度日。
然而不論做何種猜測,紅與黑的正解我們永遠不得而知。但有一點,紅不是黑,黑也不是紅,紅與黑都堅信自己存在的理由和優秀。
縱觀全書,最吸引人的并不是故事的情節,也并非小說的語言,而是書里面的心理描寫。
人性的復雜、善變、自私、嫉妒、無限的虛榮心和野心、對階級和出身的耿耿于懷,在司湯達的生花妙筆下,都能清晰又深刻地體會到。
讀這部書,就像是經歷一場漫長的壓抑的糾結的,想要放棄而又不舍,想要改變而又無可奈何的旅途。
最后回到原點,終于獲得解脫。在閱讀過程中,前半部分一直在繼續與放棄之間徘徊,就像在最初的時候德·萊納夫人對于連的感情,可是終究還是堅持下來了,因為藏在心底的那份熱愛與執著,支持著要走完這條路的念頭繼續。
再說說經久不衰的有關愛情的話題。一直覺得與政治或者歷史相關的愛情具有深刻的內涵,帶著一種悲壯,是那種讓人覺得驚心動魄的美。
關于于連與德·萊納夫人的愛情,關于于連與瑪特爾的愛情,這是他們的生活和宿命,是屬于他們自己的一部分,我想我們并不需要去評判什么,我們只需要去感知,去理解,去品味。
作為一個后拿破侖時代的底層青年,于連對功成名就的渴望,對擺脫那個階級的渴望是無可厚非的。
他對德·萊納夫人由原先的階級蔑視到自尊占有,到最后終于發現德·萊納夫人是自己一生的摯愛,這是很貼合他的出身、身份與當時的背景,而這其中的轉折正是于連思想的轉折,雖然無力改變周圍的環境,但是他終于敢于正面對抗自己的命運,為自己好好地活一次,向階級化的法庭開戰,向那個階級大喊,拿起你們的武器!
于連的這兩段愛情,或者說是這三段愛情,是他生命的一段歷程,必須經歷,也許同樣也是我們的必經的成長之路。
懵懂的愛,功利的愛,真誠的愛,我們都會經歷或者都想經歷。
哪一段更值得回憶和紀念,哪一種更值得珍惜和愛護,哪一種更對得起自己和愛人,對不同的人來說,選擇的答案或許是不一樣的,然而,在這過程中,我們都在付出,都在學著如何去愛,這也已經夠了。
能夠從恍惚中茫然中變得清朗,這也是一種很寶貴而難得的認知。不是為了誰而愛,也不是為了什么利益而愛,因愛而愛,才是最真摯的,因為那是我們活在世間能獲得的一絲最獨特最動人的溫暖。
然而,有所得,就有所不得。我們選擇的,一定不能讓自己在未來的日子里耿耿于懷。善待生活,善待自己,善待所有美好的事物。
還有許多沒有說的話,就讓它留在心底吧;蛟S,過一陣子,過一年,過幾年,幾十年,我又會重新拿起《紅與黑》。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rensheng/906755.html
相關閱讀:人生的附件
心若靜,風奈何
揭秘人生道路上的100個真相(2)
成功只是多說一句話
長成一棵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