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古代女性內衣里藏的那些秘密
古代女人內衣里的秘密
內衣是穿戴在里面的貼身、閨房之物,古時又叫褻(xiè)衣。“褻”的本義,就是“貼身的內衣”,里面含有不裝重的成份。引申而來的猥褻(意指淫亂,下流),是如今形容流氓行為時的常用詞。由于有這里不雅的元素,所以《二十四史》中各朝少不了的“輿服志”部分,也只字不提該朝的內衣款式和變化、流行情況的。現在如果要研究古代服飾史,只能從古代筆記雜談里尋找,當然這方面信息最豐富的就是各種艷情小說了。黃強的《中國服飾畫史》就辟有專節,談“艷情小說中的明代內衣”。黃先生說,出版時刪除了不少,編輯的意思是內容“涉黃”。實際上,大家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說白了,能在下半身貼身穿的是什么東西?就是三角褲啊。但古人比今人文雅,比現代人會說話,如同把進茅廁叫“解手”一樣,“三角褲”也來個拐彎摸角,稱為“小衣”、“下衣”、“里面”,或者“羅裙”、“單裙”、“褶裙”什么的,比較接近現代的是“紗褲”。今天,就古代艷情小說里的文字,來說說這些“小衣”里的秘密。其實說秘密也不是秘密,就是看看古代女性所著的內褲到底都是些什么玩意,了解她們所處時代的審美意識。
小衣
小衣的記錄在明代艷情小說中是最多的。有人認為小衣是泛稱,指所有貼身穿的內衣,包括上衣下裳,黃強先生認為這種說法不對,應該是褲衩。其理由就是搬出明清艷情小說中的描寫。
馮夢龍著“三言”的《警示通言》有“況太守斷死孩兒”一篇。文章中就提到了“小衣”:邵氏為情所動,“遂不叫秀姑跟隨,自己持燈來照,徑到得貴床前,看見得貴赤身仰臥,那話兒如槍一般,禁不住春心蕩漾,欲火如焚。自解去小衣,爬上床去,還只怕驚醒了得貴,悄悄地跨在身上,從上而壓下。”
從描寫中可以推斷,所謂小衣,其實就是貼身穿的褲衩。不過從形制上分析不是現在通常穿的平角褲頭,而是民間常穿的大褲衩子。既然名為“小衣”,應該是比較緊身的一種,應該是三角狀的褲衩,類似現在的“三角褲”。
小衣是貼身穿的,明代女子睡覺通常是穿著的。《醒世恒言》中“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里的慧娘就穿小衣睡覺。玉郎“伸手便去摸她身上,膩滑如酥,下體卻也穿著小衣”,后文又有一段描寫,玉郎勸慧娘,“有心頑了,何不把小衣一發去了”。從描寫中可以斷定,小衣屬于下裳的內褲,而不是上衣。
《八段錦》是古代艷情小說中比較出名的一部,其作者叫“醒世居士”,顯然這是一個筆名,不是作者真實姓名,從字面分析,他寫的這部小說雖然很淫穢,但本意是勸勉世人戒情欲。其中多次寫到“小衣”:“華氏解了小衣,倒在床上,子興將塵柄插入……只存諸氏、美都,華氏已失去了小衣,希要得也脫身走了。”
古代女性心中鞋與性、婚姻有關
漢代歧頭履(漢墓出土)
江西明墓出土的明代翹尖弓鞋(三寸金蓮裹腳女性用鞋)
專用鞋“赤舄”
作為人類最早穿鞋的民族之一,中國古人曾經創造過非常豐富的鞋文化,其中“鞋尖上的秘密”尤多……
古人穿鞋為何不分左右腳?
西晉時期鴛鴦鞋穿出“黑白兩道”
鞋子分左右腳,這是現在大家都知道的常識。但如果時光能回到100年前,鞋子分左右腳,還是頗為另類的現象。分左右的鞋子,古代稱為“運腳鞋”,古人是不穿的,在幾千年的時間里,古人穿鞋始終不分左右。
左右不分的鞋子是不是很難穿?非也!古代制鞋的材料大多非常柔軟,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動物皮也處理得很柔軟。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對寬松,尺碼比較大,不會有穿不上或是磨腳的現象。有意思的是,古代鞋子不講尺碼,只說鞋號,稱“腳第幾”。
雖然鞋子不分左右,但古人買鞋還是講左右的。試鞋時,一般會先伸左腳,只要左腳能穿下,右腳就不用試了。這是因為,人的左腳一般比右腳稍長一些,這與手剛好相反。在古代,還有人也因左腳畸長而出名,如楚國的宰相孫叔敖,《荀子·非相篇》中便記其“長左”。
因為鞋子不分左右,古代制鞋用的鞋楦只有一只。其實,鞋子不分左右國外亦然,西方鞋子分左右距今也不到200年的時間,出現于1818年的美國。中國第一雙分左右的皮鞋,誕生于1876年,由上海浦東人沈炳根試制成功,可見穿鞋分左右的歷史很短。
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腳鞋”,也叫“直腳鞋”。古人的鞋子為何不分左右?可能與古代人忌諱穿顏色、款式不一的“鴛鴦鞋”有關。在古人眼里,兩只鞋必須一模一樣,兩只不一樣的“鴛鴦鞋”則被視為不潔,只有賤民才穿,這與現代前衛一族有意穿之,以顯時尚,完全不同。
與官匪都有勾結之人在民間俗稱為“黑白兩道”,其來歷便與“鴛鴦鞋”有關。古代鞋履等級區分嚴格,如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連所穿鞋子的顏色都有嚴格規定。
對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影響極深的北魏孝文帝曾在“服制改革”中即規定,鞋履的顏色“士卒百工無過綠、青、白;奴婢侍從無過紅、青,犯者問斬”。而對做買賣的生意人,西晉朝廷則規定,凡市儈必須一腳穿白鞋,一腳穿黑鞋,這種鞋就是“鴛鴦鞋”。
這種一雙鞋分黑白兩只的現象,古人稱之為“黑白兩道”。由于商人多?,喜官商勾結,關系復雜,進而衍生出了現代含義的“黑白兩道”。
古代鞋頭為何都有高高的“鞋翹”?
或“步步高升”或暗藏刀片用作女性自衛秘器
古人雖討厭鴛鴦鞋,但不討厭鴛鴦。鴛鴦被視為“愛情鳥”,在鞋上繡鴛鴦一類飛禽圖案做裝飾的現象并不鮮見。特別是漢唐以后,婦女常用鴛鴦圖案裝飾鞋履,成為潮流。唐代詩人令狐楚在《雜曲歌辭·遠別離》一詩里即說:“玳織鴛鴦履,金裝翡翠簾。”這里的“鴛鴦履”并非顏色不一的鴛鴦鞋,而是一種做工精細、在鞋頭繡有鴛鴦的精美女鞋。除了繡鴛鴦,還有的在鞋頭上繡鳳頭、雀頭、伏鳩等圖案,相應稱為“鳳頭履”、“雀頭履”、“伏鳩頭”等。這些鞋的共同特征是鞋尖翹起,古人稱之為“鞋翹”。
鞋翹設計雖然不是中國獨有,卻是中國古鞋的代表性特征。古代男鞋女鞋都是翹頭,區別一度“男方女圓”。鞋翹設計早在上古時已出現,到漢代出現了革命性的履頭?分歧設計,即所謂“歧頭履”。湖南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湖北江陵鳳凰山168號漢墓,都曾出土過雙尖翹頭的歧頭履。此后,即便是草麻質地的鞋子也會設計出高頭鞋翹。隋唐時期,女鞋的款式變化主要在鞋頭上,或圓或方或尖,或分為數瓣,或增至數層,但均是高頭鞋翹設計。
鞋翹的設計相當講究,如較為高檔的高頭云舄,以白布為鞋,青布作高,挽云頭鞋面,以青布作條左右分置,每邊橫過六條,象征十二月。
即使五代以后出現了“三寸金蓮”,即裹腳女性所穿的尖頭小鞋,也沒有放棄鞋翹設計。古人為何在意鞋翹?里面的道道很多。首先,鞋翹與鞋底系一體,這樣鞋底與鞋幫便不宜開裂,耐穿;再者,古人多穿裙袍,鞋翹能托住裙邊,不會踩在鞋底而跌倒。實際上,鞋翹設計還包含古人樸素的良好愿望,穿上鞋尖高高的鞋子,是不是“步步高升”?還有,鞋翹設計和古屋頂上翹的建筑設計實系一個理念,使鞋子輕盈風格變得突出。
鞋翹的秘密并不僅限于此,它還有防身、自衛的考慮。貴州苗族女性過去在做鞋翹時往往在鞋翹里暗藏刀片,在遭遇性侵之際,這刀片就是擊退色狼、保護貞潔的秘器
古代窮人為何“借衣不借鞋”?
“破鞋”的由來曾有多個版本
古代窮人借衣服穿并不少見,但鮮見的是“借鞋”,即所謂“借衣不借鞋”。這是因為鞋子太便宜,草、麻都可以用來做鞋,沒有借的必要。所以,古代的草麻鞋別稱叫“不借”。
過去,作風不好、不守禮數的女人被稱為“破鞋”。對其由來,已故學者胡考在其小說《上海灘》中有這樣的說法:“北方人所謂的破鞋,其實指的農村的土娼。因為實在窮不過,妓女的衣裳是向別人借的,惟有一雙鞋子沒有辦法借,只好仍舊著自己的破鞋,這就是破鞋的來頭。”此外,“破鞋”一詞由來還有另一版本,據說源于北京過去的八大胡同,一些為窮漢子提供性服務的暗娼、私娼,往往在自己居室外掛一只繡花鞋作為標記。時間一長,繡花鞋就成了“破鞋”,破鞋遂成一種特指。破鞋,在北京人嘴里,又被稱為“破大貨”。
然而,也有人對上述兩種說法提出質疑。認為“破鞋”一詞的出現應是古人性崇拜的變異概念,在古人眼里,鞋是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是一種重要的性文化符號。這種“性符號”的產生,或與上古周朝始祖后稷的身世有關。后稷的母親是帝嚳高辛氏元妃姜?,姜?踩了巨人腳印而受孕生下后稷。此即《史記·周本紀》中所謂,姜?“踐之(腳印)而身動如孕者”一說。
鞋在古人特別是古代女性心目中,一直與性、婚姻聯結在一起,F今被視為“中國鞋”的繡花鞋,在古代常被作為一種定情、吉祥之物來使用,在唐宋時已成風俗。
繡花鞋又叫“繡鞋”、“扎花鞋”,在晉南一帶又稱作“晉國鞋”。繡花鞋的出現傳說與晉獻公有關,他在完成晉國霸業后,要求宮妃在鞋面上都繡上石榴花、桃花等10種花果圖案。同時還規定晉國女子出嫁時要穿上繡了花的鞋,“繡花鞋”從此流行,成為古代中國女性的保留鞋款。
實際上,繡花鞋并非漢族獨有,在少數民族中也是傳情之物。如毛南族的女孩與男孩子定情“坐夜”時,會贈對方“欖子鞋”;仫佬族姑娘在“走坡”時,則會暗測情郎腳的大小,做雙繡花鞋,下次會面時作為定情物送給他。
古代女性為何熱衷“鞋卜”?
紅繡鞋“試打一個相思卦”
鞋在古代還是一種占卜工具,即所謂“鞋卜”。鞋卜,在今天看來屬于一種迷信,但古人頗為熱衷!督鹌棵贰返诎嘶亍杜吻槔杉讶苏脊碡,燒夫靈和尚聽淫聲》中,就提到了潘金蓮用鞋占卜,盼西門慶來尋歡的事情:“盼不見西門慶到來,罵了幾句負心賊。無情無緒,用纖手向腳上脫下兩只紅繡鞋兒來,試打一個相思卦”。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鳳陽士人”條,也有鞋卜情節,丈夫外出半年后未歸,年輕妻子唱道:“黃昏卸得殘妝罷,窗外西風冷透紗。聽蕉聲,一陣一陣細雨下。何處與人閑磕牙?望穿秋水,不見還家,潸潸淚似麻,又是想他,又是恨他,手拿著紅繡鞋兒占鬼卦。”至于古代怎么用鞋子來占卜,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占法。
用鞋占卜或與纏腳有關,是流行于古代女性中間的十分獨特的占卜形式,女人常用它來預測她們的丈夫或情人何時回來、是否回來。鞋卜是兇是吉,是好是壞,要看鞋頭和鞋口的朝向。戲曲家李開先《一笑散》中的“鞋打卦”詩最后四行是這么說的:“不來啊,跟兒對著跟兒。來時節頭兒抱著節頭兒,丁字兒滿懷,八字兒開手。”
鞋卜在少數民族中間也很流行。廣西瑤族過去有一種“合鞋”的訂婚儀式,其中也是一種鞋卜:男女雙方有意后,回家各做一只木拖鞋,如能配對,則合天意,否則不和。
貴州新娘的“試鞋卜婚”更典型。過去苗族姑娘出嫁時一定要穿草鞋,這不是沒錢買好鞋,而是要試鞋卜婚。選出一把又長又白的“糯米草”,請寨里那些父母健在、兒女滿堂的人,給自己打出一雙草鞋,出嫁時便穿著這雙草鞋去夫家,回門時則穿這雙草鞋回娘家。
穿草鞋往返一趟后,便脫下來看鞋底、看鞋尖、鞋中和鞋跟的磨損情況,看哪一段先被磨爛,哪一段堅實無損,以此預測她一生中的禍福。
古代女子勾引男人的秘密武器
長發綰君心,幸勿相忘矣!
自古以來,頭發即與性情聯系在一起,人們把男女間的第一次結合稱為“結發”,祝詞曰“白首偕老”。姑娘將發絲送給意中人時,她已然把自己的全部交托給了對方。古典戲曲中還有剪發作山盟、信誓且旦旦的描述,所謂“結發為夫妻,恩愛兩不疑”。人類如此,鬼類如何?
這是一個神問題,我們誰也沒見過鬼,怎么知道鬼世界的事兒?不妨讀讀《聊齋志異》,同樣可以發現,女鬼每當要去“勾引”自己所鐘愛的書生時,都會風情萬鐘地裝扮頭發,千奇百怪的發型秀,令一個個書生意亂情迷。
伊昔不梳頭,梳頭只為君。
如《縊鬼》中范生晚飯后小睡時遇見吊死鬼:“忽一婢來,袱衣置椅上,又有鏡奩?篋,一一列案頭,乃去。俄一少婦自房中出,發篋開奩,對鏡櫛掠;已而髻,已而簪,顧影徘徊甚久。前婢來,進?沃盥。盥已捧?,既,持沐湯去。婦解?出裙帔,炫然新制,就著之。掩衿提領,結束周至……”
女子的案頭擺著鏡子、梳妝盒(奩)、玉簪(?)、小箱子(篋),女子打開箱子與梳妝盒,對著鏡子梳頭,先挽上發髻,再插上簪子,前后左右照照……臭美死了。這分明就是古代女子梳妝打扮的全過程。
自己做的發型感覺良好,如是,吊死鬼成了秀發堆肩、鬢云亂灑的絕色佳人,范生毫無招架之力,便倒在石榴裙下。
各式發型秀,叫君目灼灼。
《聊齋》中花妖狐魅眾多,她們的嬌美動人絕少不了發式的襯托。
有美麗端莊的狐女辛十四娘,“振袖傾鬟,亭亭拈帶。望見生入,遍室張皇。”其出場時,“旋見紅衣女子,望嫗俯拜。嫗曰:‘后為我家甥婦,勿得修婢子禮。’女子起,娉娉而立,紅袖低垂。嫗理其鬢發,捻其耳環,曰:‘十四娘近在閨中作么生?’女低應曰:‘閑來只挑繡。’回首見生,羞縮不安”。辛十四娘可能不愛梳頭,是極自然的長發披肩。
有妖媚動人的夢中女子:“珠鬟絳帔,搴帷而入,笑問……”(《鳳陽士人》)“珠鬟”,大約是一種呈圓形的發型,或者是指滿頭的珠翠,反正是經過精心裝扮了的,這是為對自己比較“狠”的女子。
有容華絕代的洞庭公主:“禿袖戎裝,年可十四五。鬟多斂霧,腰細驚風,玉蕊瓊英,未足方喻。”(《西湖主》)。“斂霧”,如雨前青山之朦朧,足見秀發之溫軟,美極了!
有慧眼識郎君的張家次女:“發亦尋長,云鬟委綠,倍增嫵媚。”又是個長發女子。
還有婀娜善舞的晚霞:“振袖傾鬟,作‘散花舞’;翩翩翔起,衿袖襪履間,皆出五色花朵,隨風?下,飄泊滿庭”(《晚霞》)
這些發型各異的美女形象,是何等的明艷照人。她們的女性之美,無不是通過被“俘虜”的男人之觀察入微而展示給我們的。那位可愛的小嬰寧二次看到書生王子服時,曾這樣形容他的神態,對小姐“小語云:‘目灼灼,賊腔未改!”令人捧腹。
嬰寧自己也是一位善于用秀發增加美感的姑娘,小說寫到:“俄聞墻內有女子長呼‘小榮’,其聲嬌細。方佇聽間,一女郎由東而西,執杏花一朵,俯首自簪;舉頭見生,遂不復簪。含笑拈花而入”。先是摘下杏花想戴在頭上,見來人,又害羞不復戴,她對秀發作為“性征”的認識何其敏感!
故作垂髫狀,何處不可憐。
所謂“垂髫”,在古代是典型的孩童裝扮,表示未嫁之身份,是處女。如果女子結了婚,頭發會被挽起,曰“上鬟”。有一首流行歌曲唱到“穿過你的黑發我的手”,大致也是這個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聊齋里的女鬼也懂這個。
《蓮香》里寫到桑生夜宿紅花埠遇到一名李氏女鬼,“年僅十五六,?袖垂髫,風流秀曼,行步之間,若還若往。”描寫出女鬼十五六歲年紀,垂下袖子披散著頭發,走路婀娜飄忽的樣子。在古代,女子十五六歲的年紀已經行過笄禮了,此鬼還作“垂髫”打扮,不合常理。
《畫壁》里的描寫就十分妥帖。朱生初見畫中女時,“東壁畫散花天女,內一垂髫者,拈花微笑,櫻唇欲動,眼波將流。……”說明是個未嫁女。當兩人相好被同伴發覺之后,“女伴共覺之,共搜得生,戲謂女曰:‘腹中小郎已許大,尚發蓬蓬學處子耶?’共捧簪珥,促令上鬟。”
也就是說,已經和朱生相好的畫中女,身份已然從少女變為婦人,必須上鬟。由此可見,《蓮香》里的李氏女鬼是故意利用秀發做文章,意在讓桑生入其轂中,心神蕩漾的傾慕她。
女人的秀發確乎別具魔力。
據傳楊貴妃被唐玄宗罰回楊家閉門思過,三天之后玄宗派去察看的人,帶回了貴妃用五彩絲繩結的一縷青絲,玄宗見了凄然不忍,馬上派人用香車細輦接她回來,從此更加寵幸。
著名性學家靄理士在《性心理學》一書中說:“頭發的誘惑力極大,它與性選擇的視、聽、嗅、觸四覺全有關系。”秀發是女人“第二性征”的顯性標志之一,它所張揚和展現的秀麗、優雅、柔和、嫵媚的女性美,既柔情似水又浪漫性感,散發著淡淡的幽香,是個男人恐怕都吼不住,總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去撫摸、親吻的欲念。難怪連女鬼也十分重視精心修飾發型了。
如此看來,美女們不可小覷了這“三千煩惱絲”啊,聊齋女鬼都能秀發型釣到如意郎君,你們何不學學
古代女人的真實私密生活組圖
古代女人上衣是肚兜,那她們穿內褲嗎?
古人說的衣裳,上半身為“衣”,下半身為“裳”。 “裳”有點像裙子,說白了就是塊遮羞布。直到春秋時代,才有了褲子。 后來,女性月經時會多穿一條舊褲子在內,避免弄臟外褲,慢慢地男人也效仿,逐漸演變成今天穿的內褲。 如今,不穿內褲卻成為另一種性感的表達。
古人通常多久洗一次澡?
他們用什么來洗頭呢?古人比我們想像中講衛生多了。 早在先秦時期,古人便“三日一洗頭,五日一沐浴”。 到了漢代,還出現了“休沐”,就是說官員們上了五天班之后,能專門休一天假來洗澡。
古人女人刮除體毛嗎?
比起她們與時俱進的高智商,中國的女人在刮除體毛上可沒什么進化。 事實上,很早之前古代女性就推崇將眉毛剃掉,再用黑色顏料畫眉…… 沒錯,黑澤明的電影《亂》里的女人喜歡把眉毛搞成一小點兒,就是師從中國先人的成果…… 除此之外,古代女人們還流行“挽面”,就是用線除掉臉上的細毛……都說只有男人愛面子,看來并非如此。
古代有女同性戀嗎?
在中國古代,女同性戀多稱為“磨鏡”,雙方相互以廝磨或撫摩對方身體得到一定的性滿足。 由于雙方有同樣的身體結構,似乎在中間放置了一面鏡子,故稱“磨鏡”。 也有一人女扮男裝,在腰間系一假陽具和對方進行性交的。 古代女同性戀多發生在后宮,因為宮女們接觸的男人只有皇帝和太監,在男性不足的情況下,宮女只好自行“內部消化”。
古人女人如何避孕呢?
古人沒有保險套和避孕套,那如何避孕呢?在古代宮廷,皇帝如果不希望他的妃子懷孕,會命令太監把那女子倒掛起來,用藏紅花來清洗下體。 過去的青樓女子也會服用一種含有麝香的“涼藥”來避孕。
古代女人是如何化妝的?
涂脂抹粉是女人從古至今從未改變的愛好。 古代女人最常用的三樣法寶是:黛粉、妝粉和胭脂。“黛”是一種黑色礦物,把它先磨成粉再和水,可以用來畫眉。妝粉就是現在的粉餅。 胭脂是古代的口紅,原料是一種叫“紅藍”的花朵,與妝粉調和后也可當腮紅使用。 現在琳瑯滿目的化妝品讓女人們有了更多的選擇,“假面”功力更勝古人幾籌。
古代沒有衛生巾,女人來月經了怎么辦?
古代婦女身上最長的東西,除了頭發、裹腳布,就數“月經布”了。 月經布是一根長布條,用于“大姨媽”來時緊緊包裹下體。但是,由于古代婦女參加體力勞動比較頻繁,所以依然難免“見紅”。 此外,因為中國向來崇尚節儉,使用過的布條還是會經過清洗后重復使用。
古代皇帝后宮嬪妃真有3000人嗎?
3000嬪妃,其實這只是一個保守的數字。 古代皇帝在女色方面上的追求可謂孜孜不倦,著名的昏君隋煬帝,就曾下詔廣征天下美女,更是選了3000童貞女子入宮供他“消遣”。 隋煬帝還是小菜一碟,排行榜冠軍當屬唐玄宗。別看古書中把他和楊貴妃的愛情寫得驚天地、泣鬼神,他的后宮人數可是高達四萬……
古代的嬰兒會喝羊奶或牛奶嗎?還是只喝母乳?
古代的嬰兒如果可以喝羊奶或牛奶,就不會有這么多幼年夭折的慘況了。 古人通常到了一定的年紀才能喝動物奶。嬰兒還是以含有人類抗體的母乳為主,因為那時候動物奶還沒有現在的殺菌處理技術,嬰兒對細菌沒有抵抗力。 若母親沒奶怎么辦?只能“借乳”了,奶媽這一職業由此誕生。沒奶的窮人家,只能用米磨成適合吞咽的細漿來作替代品。
古人女人如何減肥?有豐胸的偏方嗎?
比起現在五花八門的減肥藥,古人的辦法就簡單多了,比如用喝茶來減肥。 不過,古代的老百姓難得大魚大肉,一天到晚都得干又重又累的活,哪兒還胖得起來? 古人豐胸的方法比較自然,比如運用紅豆和黃豆等食補的方法來達到豐胸的效果。 此外,古人認為穴道按摩也能助長胸部洶涌。
古代女性宮刑是什么?女性割哪里?
宮刑男女都可以受的,男的受宮刑就是割掉生殖器官,就和太監一樣;女的受宮刑在法制史上還不是很具體,大多是拿木棒重擊小腹使其生殖器官破壞,失去性能力和生育功能。 至于是什么器官墜落,有人認為是子宮,有人認為是陰道前壁,但這兩種脫垂并不能從根本上斷絕性交。 對此,清人吳薌見解獨特,他說,婦女陰道深處有塊小骨叫“羞秘骨”,一旦施加外力使它墜下來,就會像閘門一樣閘封陰道,無法性交,從而達到懲處女子的目的。
古代男人割包皮嗎?
在中國古代,沒有這種讓男人“皮之不存”的習俗。 男人普遍愛惜自己的體毛發膚,只有少數民族中才有割禮的傳統。 倒是割包皮在國外更為常見,比如古埃及的浮雕作品中就有描繪成年男性以立姿接收割禮。 傳統割禮的原因,不是為了衛生,而是對陽具的崇拜,認為包皮是外觀上的缺陷。
太監如何被閹掉?閹割后怎么尿尿?
古代宮廷有專門供職于宮廷的閹割師傅,做閹割手術時,他們會先用白布條將被閹者的腹部以下綁緊,再用有麻痹作用的辣椒水來消毒,接著將人的手腳捆住,之后就得看師傅的刀功了。 最好一刀解決,將陰莖、陰囊一并割掉,否則軟骨長出來的話,還得再割一次。 如果不慎割得太深,又會凹一個洞,導致尿尿亂灑。 手術后由于少了“水管”,太監尿尿大多呈扇狀,為了不弄臟褲子,只能蹲著尿。
古人沒有衛生紙,那么上完廁所用什么擦屁股?
古人大概都練過“忍者神功”,在紙張還沒有發明之前,古人大便完后用小木片、竹片來“刮擦”屁股,也不怕刮出痔瘡來。 即便是紙張發明之后,因為中國有“敬惜字紙”的傳統,而且紙張較為昂貴,用紙來擦屁股,是大不敬的奢侈行為,古人只好繼續當“忍者”。 直到元代,蒙古人才不鳥你什么愛惜紙張呢,屁股自此得到了“溫柔”的對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54552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