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七個令科學家更加困惑的研究發現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科學探索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

  據美國《探索》雜志報道,科學研究看上去就像一段不停前進的旅程:每一次發現都有助于建立對事物的了解,每一次實驗都讓我們對大自然的基本法則有更深入的認識。以下是七個令科學家更加困惑的研究發現,它們非但沒有揭露事件的本質,反而增添了更多的謎團,使研究人員開始懷疑他們最基本的臆斷。這一名單無疑難稱完整,只是希望引起大家廣泛的好奇心,跟隨科學家一起去探究真相。

  1.宇宙常數

宇宙常數

  20世紀20年代,天文學家認為宇宙的大小是固定的。即便廣義相對論預示事實并非如此的時候,愛因斯坦也沒有轉變思路,找出正確答案。相反,他在自己的理論中發明了一個術語去抵消幾乎無處不在的引力,用以保持宇宙的恒定不變。愛因斯坦后來將這一術語(宇宙常數)稱為他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美國科學家埃德溫-哈勃的研究揭示了愛因斯坦的錯誤,讓天文學家放棄對靜態、穩定宇宙的原有認識,重新開始揭示一個奇異而令人困惑的宇宙。哈勃在自己的研究發現中采用了當時新發現的“宇宙卷尺”??稱為“造父變星”(Cepheid variable)的一類特殊恒星。通過在威爾遜山天文臺掃描天空,哈勃確定了天體??模糊星云(被認為是銀河系中的氣態云)的距離。

  在前人的基礎上,哈勃的研究不僅表明,這些星云是它們自己的星系,而且還通過測量它們隨時間而變化的速度,證實它們快速遠離地球。哈勃的研究還表明,距離銀河系越遠,這些星云的速度越快。這種解釋聽上去很有道理,但其他星系為何加速離開地球的原因尚不得而知。今天,大多數物理學家認為是暗能量在作祟,但他們尚不能準確確定這一原因。

  2.艾滋病疫苗

艾滋病疫苗

  當研究人員開始從事“STEP研究”??3000人參與的雄心勃勃的艾滋病病毒疫苗試驗,他們認為這種疫苗會是阻止艾滋病病毒擴散的最佳方法。但是2007年,國際制藥巨頭默克公司的研究人員突然中止了這項研究。原來,艾滋病病毒疫苗非但不能保護參與者,反而令他們更有可能被這種病毒感染。這項研究利用功能受到削弱的感冒病毒(腺病毒5)去傳遞在實驗室制造的艾滋病病毒片段。研究人員希望,人體免疫系統可以攻擊這些艾滋病病毒片段,接著識別并消滅真正的病毒。

  雖然參與者就如何避免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接受了專門培訓,但最后仍有一些人被感染。僅僅這一點就意味著,艾滋病病毒疫苗對這些參與者不靈驗。令研究人員警覺的一件事是,那些以前曾暴露于感冒病毒的人,在接種過艾滋病病毒疫苗以后,似乎更有可能被艾滋病病毒感染。

  研究人員立即停止了利用感冒病毒進行的同類研究。研究人員至今未找到疫苗令有些人更易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原因,這次引人注目的研究失敗被廣泛視為疫苗研究領域的一次重大挫折。有些科學家提出放棄臨床試驗,重新回到基礎研究。美國艾滋病疫苗倡導聯盟則表示,在艾滋病疫苗研究領域,“STEP研究提出的問題多過解答的問題。”

  3.量子糾纏

量子糾纏

  聽一聽愛因斯坦是怎么說的吧:任何事物的移動速度都沒有光速快。狹義相對論宣稱,如果可以,那么就能改變因果關系:例如,你可以在第一球投出以前,給朋友打電話,告訴他棒球比賽的勝負結果。1935年,愛因斯坦和另外兩位物理學家鮑里斯-波多爾斯基和納森-羅森利用這一事實說明,量子力學是不完整的理論。

  他們設計了一個實驗,尋求兩個粒子之間奇異的量子聯系。量子糾纏則宣稱,兩個粒子,無論分離多遠,它們之間都存在一種神秘的關聯,相互影響。三位物理學家設計的實驗假設使兩個處于量子糾纏的粒子遠離彼此。如果測量一個粒子會影響另一個粒子同時做出改變,那么兩個粒子互動的速度應該超過光速。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20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實施了這個看似不可能的實驗,而且成功了。想象一下,粒子穿過兩個粒子間的物體或一個滿載信息的粒子。在2008年的量子糾纏實驗中,日內瓦城的研究人員發現,在他們的裝置中,那個物體可能以至少一萬倍于光速的速度運行。這似乎表明,兩個粒子并沒有相互之間傳遞任何真實的信息,相反,測量其中一個會立即影響另一個。不幸的是,這種解讀讓我們回想起愛因斯坦最早對量子糾纏的苦惱??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稱那是一種“鬼魅似的遠距作用”。

  4.人類基因組

人類基因組

  1909年,丹麥植物學家威廉-約翰森(Wilhelm Johanssen)造出了“基因”一詞,將其描繪成一種可令子女遺傳父母特質的機制。到20世紀60年代,這一定義因特定原因而發生變化:基因是用以制造蛋白的DNA編碼。10年前,人類基因組計劃成功繪制出第一個人類基因組序列圖。但是,科學家卻無法對完全揭開人類基因組之謎感到高興,因為整個故事還有許多疑問。

  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研究人員發現只有1.2%左右的人類DNA代碼用于蛋白制造:有些人稱這些代碼為“垃圾”。萊斯利-奧格爾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1980年發表的論文將這種DNA稱為“終極寄生蟲”。然而,即便是在這個看似無用的DNA“垃圾堆”,研究人員仍在尋找有功能的片段。

  似乎,就在我們對人類基因組展開深入探究時,我們才意識到對它們的了解遠遠不夠。例如,研究人員發現,部分人類DNA片段就好比基因“電話總機”。依附于這些片段的分子可以打開或關閉生成蛋白的基因,一旦出現故障,可能會誘發從抑郁到肥胖等眾多疾病。

  此外,這些“開關”在誕生以后可以調換,依附于DNA片段的分子可以被環境因素添加或刪減。例如,麥吉爾大學研究人員邁克爾-米尼最近發現,小老鼠母親舔舐它們的頻率改變了依附于小老鼠DNA上的分子,從而可能改變了它們的壓力水平。正在實施的人類表觀基因組計劃希望對這些DNA片段及其影響進行研究。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885221.com/tansuo/427929.html

相關閱讀: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