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環境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是工業生產、交通運輸和生活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而引起的環境污染;另一類是由于對自然資源的不合理開發利用而引起的生態環境的破壞。突出表現在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土壤侵蝕、沙漠化及地面沉降等方面,造成生態失調,生物生產能力急劇下降。我國是發展中國家,同時存在這兩種環境問題,而且相當嚴重。
根據環境污染可分為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根據污染源可分為噪聲污染、油污染,熱污染、農藥污染和化肥污染等。
一、保護大氣臭氧層
在地球上空約10—50km的大氣層中(尤其是離地面25km左右高空中),含較多的臭氧,我們稱這個臭氧較集中的氣層為臭氧層,厚約3mm它跨經平流層和中間層,集中了地球上90%的臭氧氣體。1985年人們發現南極上空的臭氧層出現了一個相當于美國陸地面積的空洞,局部空間已損耗了90%;1986年人們發現北極上空有一個面積相當于格陵蘭島的臭氧空洞;最近我國氣象學家發現西藏高原上空也有一個臭氧空洞。臭氧層的破壞,降低了對紫外線的阻擋,而地面上的紫外線輻射對人造成的損害非常嚴重,甚至致死。因此,必須從保護全球的大氣環境出發,控制破壞臭氧層物質的生產,保護臭氧層。
(一)臭氧層的作用
臭氧層的存在是紫外線促使形成的,它使一些氧分子裂解為游離的氧原子,并和另一些氧分子結合成臭氧,同樣臭氧裂變成氧氣,氧和臭氧在平流層內保持平衡(O2+O
O3)。因此臭氧是太陽紫外線的一種“過濾器”,能夠濾掉70%-90%的太陽紫外線,從而防止地球生物和人免受過量紫外線的傷害,并能幫助調節地球氣候。
1.臭氧層對人類的防護作用:臭氧層具有非常強烈的吸收太陽紫外線的功能,可以吸收太陽紫外線中對人類有害的部分(UV—B,280-320nm)。臭氧層破壞后,太陽紫外線長驅直入,U V—B輻射增強,會導致眼損傷,尤其是白內障;UV—B能損壞蛋白質和D NA,引起細胞死亡或改變遺傳信息,進而導致皮膚癌; UV—B水平增加抑制人體免疫系統的功能,可能增加人體皮膚的傳染病。
2.臭氧層對生物的防護作用:臭氧層吸收太陽輻射,它起著保護地球表面生物,使之免受破壞性紫外線的照射。UV-B能損傷植物激素和葉綠素,使光合作用降低,從而影響農作物的產量,也可能導致某些生物物種的突變。UV—B輻射對地球生態系統有破壞作用,使處于食物鏈底層的浮游生物的生產力下降,從而嚴重改變食物鏈結構。
3.臭氧對地球氣候的調節:臭氧也一種溫室氣體,如低層大氣中的臭氧濃度增高,也會吸收地球表面反射回宇宙空間的紅外輻射,導致地球增溫變暖。大氣層上部的臭氧吸收紫外線的過程也可幫助調節地球氣候。
(二)破壞臭氧層的因素
平流層中的臭氧,本來處于一種平衡狀態,即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光把分子氧(O2)光解成氧原子(O)和臭氧(O3)的數量,與臭氧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又重新合成為分子氧的數量是相等的。破壞臭氧層的自然平衡狀態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各類化合物產生的釋放物如CCL4,氟里昂(CCL2F2)等。這些物質進入 平流層中,被紫外線照射發生降解:產生Cl原子,Cl原子通過下述方式與臭氧發生反應:Cl+O3→ClO+O2 ClO+O→Cl+O2 該反應重新產生的Cl原子仍可繼續與O3發生反應。連續反應的結果,一個氯原子就可破壞10萬個臭氧分子。有的科學家估計,由于這種原因到2050年可能導致臭氧減少10%。
2.飛機飛行和使用化肥產生的氧化氮氣體:氧化氮與臭氧的化學反應式如下 NO+O3→NO2+O2 NO2+O3→NO+O2 可見,飛機飛行和化肥使用產生的大量氧化氮使大氣中臭氧含量大量減少。
3.核試驗、風速、森林火災、極地低溫等也與臭氧層空洞的形成有關。
(三)臭氧層的保護
1.加強國際環保合作,切實保護臭氧層:國際上保護臭氧層的行動已持續了20多年,從1982年至今先后通過“關于臭氧層行動”,“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消耗臭氧層物質的蒙特利爾議定書”,聯合國大會規定每年9月16日為“國際保護臭氧層日”。上述活動使保護臭氧層國際的行動,完成了輿論準備、確定原則到簽訂協議、采取聯合行動的完整過程,為國際環保合作開創了先例。我國也正為實現“協議書”規定的指標而努力,限制和廢除破壞臭氧層物質的生產和使用,限制氯氟烴的排放,研制開發和利用替代物,減少由于臭氧耗竭對人類帶來的危害。
2.提高對保護臭氧層的認識,牢固樹立環境意識:要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發展,認識臭氧層的作用,增強環保意識,共同維護地球的生態平衡。
二、溫室效應與氣候變暖
(一)溫室效應的形成
二氧化碳和懸浮粒子是決定地球溫度以至氣候的關鍵因素。當太陽輻射向大氣層時,只有穿透大氣層的輻射才是實際參加到地球能量平衡的,有一部分則反射回太空,因此大氣層反射越多,地球接收的能量越少。光輻射是從云的上表面、煙霧層、塵埃粒子等物質上反射去的,因而懸浮粒子越多,反射作用越大,地球上獲得能量越少,溫度越低。
CO2是影響地球能量平衡的另一方面,即吸收太陽輻射的紅外線。當太陽光照射到地球表面時,使地球變暖,這種熱能又以紅外線的形式向太空輻射,再次被CO2吸收,從而使大氣成為地面的保溫層,起到保溫作用,這就是溫室效應。能生成溫室效應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包括CO2、NO2、CH4、O2、氟氯烴等,但主要是CO2,約占60%以上。除去大氣中的CO2,地球每年平均氣溫將下降32℃。
大氣中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有二::—是工廠、家庭、汽車、輪船、飛機等的化石燃料的燃燒,釋放大量的CO2。全世界化石燃料燃燒消耗量占一次能量消耗的78%,每年排出大氣中的CO2達50×108t,并逐年遞增。19世紀中葉大氣中的CO2含量為260~280ppm。CO2濃度巨增的原因之二是森林的毀壞。森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可吸收CO2,放出O2,對CO2的濃度起調節作用,但是由于熱帶森林主要集中在近赤道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由于人口增加,不適當的毀林開荒,使森林面積逐年下降。同時,在燒毀森林時,還向大氣釋放出大量的CO2。
(二)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的影響
氣候變暖會給人類帶來許多災難。首先,氣候變暖將會使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人口稠密的沿海城市,象我國的上海、意大利的威尼斯、泰國的曼谷等海濱城市及地勢低洼的孟加拉國、荷蘭等國將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到2100年時,全球海平面將會升高144~217cm,海岸線退縮,將使許多人無家可歸。由于氣候的變化,也改變了降水和蒸發體制,影響農業和糧食資源的生產。降雨量的變化使部分地區更加干旱,或更加雨澇,并使病蟲害增加。氣候變化還能改變大氣環流,進而影響海洋水流,導致富營養地區的遷移、海洋生物的再分布和一些商業捕魚區的消失,所以,氣候變暖將影響整個全球生態系統。
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目前正在推進制定國際氣候變化公約,減少CO2等主要溫室氣體的排放已成大勢所趨。減少CO2排放的途徑主要有兩條,一是改進能源結構,二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倡植樹種草,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提高森林覆蓋面積,增強對CO2的吸收能力,同時也能明顯的改善生態環境。
三、酸雨
酸雨是由于大氣中的SO2和氮氧化物在強光照射下,進行光化學氧化作用,并和水蒸氣結合而形成。酸雨中所含的酸主要是硫酸和硝酸,這些強酸在水中解離,使雨雪的酸堿度下降,一般pH值小于5.6的雨水被稱為酸雨。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工業上無節制的燃燒化石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氣等,排出大量的SO2和氮氧化物。目前全世界每年排放的SO2量為1.51×1010t。世界各地和我國南方城市都普遍出現了酸雨現象。
酸雨的危害大致有:
1.危害人體健康。硫酸霧和硫酸鹽 霧的毒性比SO2更強,會引起肺水腫和肺硬化等疾病,導致死亡。
2.使水體酸化,造成魚蝦死亡和滅絕,影響水生植物的生長。酸雨可使水體化學特性發生變化,使水體底部的有毒金屬變成可溶性物質而釋放出來,對水生生物產生毒害。
3.破壞土壤、植被。酸雨能引起土壤性質改變,主要是使土壤酸化,影響土壤中微生物的數量和群落結構,抑制硝化細菌、固氮細菌等的活動,使有機物的分解、固氮過程減弱,因而土壤肥力明顯降低,生物生產量明顯下降。
控制和消除酸雨危害,最根本的措施是限制SO2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改進能源結構,依法加強管理,凈化大氣以改善生態環境。目前,各國紛紛采取了一些控制酸雨的對策,在火力發電廠,安裝了許多防止公害的設置,如安裝煙氣脫硫裝置,一些具體的國際合作也有利于防治酸雨。
四、 赤潮發生及危害
在海洋的近海處和湖泊中,有時可以看到水面上漂浮著成片的帶狀或塊狀的東西,成紅色或綠色,這是水中藻類等浮游生物的群落所組成的,稱為紅潮或赤潮。近幾年來,中國海域經常出現赤潮現象。1999年4月23日中央電視臺報道,1999年我國出現赤潮主要在萊洲灣和渤海灣西部、長江口、珠江口等水流不暢、污染嚴重的區域。
赤潮是海洋遭受污染后所產生的一種生態異,F象。科學家們認為,赤潮是在一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和細菌,在短時間內突然發生增殖和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種海洋生態異,F象,它造成某一海域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一些海洋動物大批死亡等。赤潮,顧名思義應該是紅色的,但實際上,赤潮的顏色并不都是紅色,其顏色是多種多樣的。影響赤潮的顏色主要看影響赤潮的海洋浮游生物的種類。由夜光蟲引起的赤潮,呈粉紅色或深紅色,由某些雙鞭毛藻引起的赤潮,呈綠色或褐色;由某些硅藻引起的赤潮則成黃色或紅褐色;由膝溝藻引起的赤潮,海水的顏色有時不出現明顯變化?梢鸪喑钡纳镉30余種,僅甲藻類生物就有20余種。赤潮多發生在溫帶及熱帶海洋。
(一)赤潮產生的原因
1.化學因素
赤潮是水體富營養化,即水體有機物和營養鹽(氮和磷)過多引起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由此可見,水體污染中的營養物是產生赤潮的主要原因。據研究表明,藻類等浮游植物和水生植物的生長、繁殖需要25—30種元素。除大量的碳、氫、氮、磷外,還需要近25種微量元素,如鋅、硼、鐵、銅、鉬及錳等,另外,維生素B1、B12及荷爾蒙等也起到營養作用。在25-30種元素中,植物需要的碳、氮、磷量最大,碳在自然界中存在量多且易獲得,而水中的氮和磷量較碳少。因此氮和磷通常是水體中植物生長、繁殖的制約因素。一些研究表明,當水體中硝態氮濃度為0. 3mg/L,磷濃度為0.02mg/L時,就可發生藻華。因而,水體富營養主要是指水體中含有較的有利于植物生長的營養元素氮和磷,這是赤潮生物形成和發展的基礎。
2.生物因素:赤潮生物甲藻、硅藻等的大量繁殖。
3.地理條件:春夏溫暖季節,雨過天晴、風和日麗、海流緩慢、水溫較高,易發生赤潮。
4.環境因素:環境污染造成海洋水體富營養化是赤潮發生的根本原因。
含氮、磷的營養性污染物首先來自某些工業廢水。這些工業廢水中的氮磷含量都相當高,即使經過二級的污水處理廠處理,仍有絕大部分氮和磷會隨處理后的廢水排人水體。如我國四淡水湖之一——巢湖,每年接納近3000家工礦企業廢水總量達1.4億噸,廢水處理率只有2.5%,輸入的氮、磷量占巢湖總負荷的15%和26%,致使巢湖水極度惡化,富營養化問題十分嚴重,藻類大量繁殖,最嚴重時湖面藻類厚度達1cm。
來自人們日常生活淘米、洗萊、洗衣、洗澡、排泄物沖洗的生活污水也含有較多的氮和磷。特別是含磷洗滌劑中含有焦磷酸四鈉(Na4P2O7)或三聚磷酸五鈉(Na5P3O10),它們能與硬水中的Ca2+、Mg2+、或Fe3+形成穩定的配合物,而避免形成沉淀使織物變硬,有助于提高洗滌劑的性能。因此在含磷洗滌劑的污水中,也含有不少的磷。
(二)赤潮的危害
赤潮能使水中溶解的氧急劇減少,破壞水產資源。因為大量藻類腐敗后,會 造成嚴重的有機物污染,這些有機質在分解時需消耗水體中的大量溶解氧,致使魚類及其他水生動物窒息死亡。1972年日本磨灘發生的赤潮,一次死魚1428萬尾,損失71億日元,而且名貴魚種消亡,留存魚種品質下降。另外高度密集的赤潮生物能將魚、貝類的呼吸器官堵塞,也可造成魚、貝類的窒息死亡。
赤潮使水中溶解氧急劇減少,在缺氧環境中,厭氧微生物繼續分解赤潮生物的殘骸,在海水中產生硫化氫等氣體,使海水發臭,可造成水質惡化,使水體喪失飲用、娛樂 價值。大量水藻腐敗后,常使水體混濁、帶有惡臭,所以不能游泳、垂釣和劃船等,喪失游玩、觀光價值。還有,一些藍藻還會分泌毒素,死亡腐敗后產生一些有毒物質,如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的達賚湖富含藍綠藻,牲畜飲湖水后死亡。
赤潮造成營養物質循環出現,水體難以自凈。水體中污染性營養物質被水生植物吸收利用,水生植物死亡后腐爛又可重新轉化為營養物質,溶于水后又提供給活的水生植物利用。這樣周而復始,長期循環保存。即使切斷外界營養物質污染源,也無法使水體自凈,因而造成惡性循環。所以,赤潮危害成為一個急待解決的難題。
(三)赤潮的預防與治理
1.預防赤潮的措施有
(1)建立完善的赤潮監管體系,及時發現赤潮,采取防范措施。
(2)控制污染:減緩或扭轉海域富營養化。
2.治理赤潮的措施有
(1)噴灑化學藥品直接殺死赤潮生物,或噴灑絮凝劑,使生物粘在一起,沉降到海底。
(2)機械方法:可通過機械設備把赤潮海水吸到船上進行過濾,把赤潮生物分離。
(3)用圍欄把赤潮發生區圍隔起來,避免擴散、污染其他海域。
(四)水體富營養化的防治
目前,國內外都在積極研究防治水體富營養化的有效措施。這些措施有:
1.污灌:把富含氮磷的污水用于農田灌溉,一舉兩得,況且土壤吸收處理比二級生化工程處理更為徹底。
2.利用生物工程:在含氮磷的污水中種植水生植物如蘆葦、蒲草等,這些植物生長時能吸附、吸收氮、磷、揮發性酚等成分,制約浮游海藻類的生長,凈化水質;又如,在近海岸人工綠化,種植灌木林等,防止水土流失。
3.及時打撈收獲迅速生長的水藻,以之充作質量較好的有機肥。
4.研制“無磷洗滌劑”。
5.測土施肥:科學種田,依據土壤分析,適時、適量地施用氮、磷兩種化肥。[來源:學&科&網Z&X&X&K]
6.化學方法:采用化學、蒸餾、電滲析、電子交換 等方法對污水進行深度處理,等等。
總之,問題的核心在于處理水體中超大型負荷的植物營養元素,所以我們首先加強對污水污染源排放的控制,其次,才是推廣簡易有效的處理方法目前,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環境污染也越來越嚴重。我們采取積極的態度,在政府下,更需要全民性的覺醒,一致努力,才能把環境問題解決好。
五、沙塵暴
沙塵暴是一種風與沙相互作用形成的高強度滅害天氣,一般每年的四、五月份發生在我國的干旱地區。氣象學家認定,凡水平方向有效能見度小于1km的風沙現象稱為沙塵暴,能見度為1~10km時是揚沙天氣,而浮塵天氣是沙塵暴和揚沙過后天空出現細砂浮游物的結果,這時太陽成蒼白或淡黃色,能見度小于10km,俗稱“落黃沙”。
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氣候異常等自然因素,如風力、氣溫、降水及土壤表層狀況。近年來由于受拉尼娜現象的影響,造成我國北方強寒潮大風頻繁出現,加上降水稀少,植被尚未形成,使強沙塵天氣明顯增多,六十年代我國發生過8次特大沙塵暴,七十年代發生過13次、八十年代14次,而九十年代至今已發生過20多次。在全球增暖的影響下北半球內陸降水變化不大,氣溫升高會導致地表蒸發加大,土壤變干,也導致出現更多的沙塵暴天氣。沙塵暴發生的另一重要誘因是生態環境的破壞,包括濫墾:在人口增長和短期利益的驅動下,無、無節制的開墾導致土地沙漠化;濫牧:超載放牧使草場退化、沙化。目前,荒漠區草場生畜承載率50~12%,有的地區高達300%,內豪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70年代的70cm降至25cm;濫伐:亂伐林木、過度采樵使寶貴的荒漠植被遭破壞,土地失去了保護屏障;濫采:無序的采礦、采藥損害了大量植被;濫用水資源:沿用大水漫灌的落后方式進行灌溉,既浪費水資源又造成土地鹽漬化。
沙塵暴嚴重危害水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危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據統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風沙危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相當于西北5省區1996年財政收入的3倍。沙塵暴造成了嚴重大氣污染,使人易患咳嗽、哮喘、肺氣腫等呼吸系統疾病及一些眼疾病。飛揚的沙塵遮住了太陽的輻射使植物光合作用變弱;浮塵落在葉片嫩芽上,封閉了它的毛孔,使其呼吸和蒸騰作用無法進行,造以植物發育不良甚至死亡;如果塵土上吸附了SO2、氯化物等有毒物質,可直接進入植物體使其枯萎;大風刮走了地表浮土,風蝕程度加大,土地寸草不生,加劇了荒漠化趨勢,導致惡性循環。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我國注重了保護生態環境,采取一些強有力的措施。植樹、種草、加大三北防護林的建設和加大西北地區的森林覆蓋率,是防沙的最好途徑。據測算,在林帶20~25倍樹高范圍內,風速比空曠地降低10~15%,當植被覆蓋率達70%時,輸沙量減少到0.25%以下。但要使我國北方地區變成一個優越的生態環境,還需 加大多方面的工作,需幾代人的不懈努力。
六、二?英
1999年1月15 日以來比利時、德國、荷蘭、法國等相繼發生因飼料被二晤英污染,導致禽畜類產品及乳制品含高濃度致癌物二晤英事件。1999年6月11日我國衛生部根據《食品衛生法》的有關規定做出禁止經銷比利時等國受二晤英污染的食品的緊急通知,以防二晤英污染食品流入中國境內。
1.二?英的特性
二?英為氯代三環芳烴類化合物、共210種。二?英的穩定性極強,不易被分解。但在8500C以上的高溫焚燒可被破壞。這類有害化學物質由于化學穩定性強,在環境中持續存在,稱為持續性有機污染物。二?英具有脂溶性特點,與脂肪有較強的親和力,一旦進入人體組織,能在體內蓄積,較難徘出。根據研究測定,氣態二?英在空氣中光化學分解半衰期為8.3天, 在土壤中降解的半衰期為12年,在人體內轉化的半衰期為24年。因此,魚、家畜、家禽及其蛋、乳、肉易富集二?英而被污染,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哺乳期嬰兒需要乳制品的量較大,較易受二?英的危害。
2.二?英的危害
二?英的毒性與氯原子取代的8個位置有關,其中以2、3、7、8四氯化二苯并二?英(TCDD)的毒性最強,相當于氰化鉀毒性的50~100倍,故有“毒中之毒”的名稱。更為嚴重的是其致癌性很強,如致肝癌劑量低達10鈉克/kg體重。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中心已將其列為一級致癌物(對人肯定致癌)。TCDD等二?英類物質產生一系列的毒性,包括體重減輕、免疫系統受損、肝功能受損、組織發育不全或過度增生,干擾內分泌激素等作用,還具有生殖毒性、內分泌毒性和免疫抑制作用。特別是其具有環境雌性效應,可能造成男性雌性化。
3.二?英的產生與進入人體的途徑[
二?英來源于化工生產的副產品、氯氣消毒性水中微星的苯酚、焚燒有機垃圾等方面。在生產含氯有機化學品時,加熱過程可以產生副產物二?英雜質,使用含氯漂白劑進行紙漿漂白和垃圾焚燒成為二?英污染環境的主要來源。就環境而言,固體廢棄物由于不完全燃燒產生大量二?英是其主要污染來源。此外,使用含氯清除劑時,汽車尾氣也可產生微量二嗯英。
人體可通過不同途徑接觸二?英,包括食品、空氣和飲水。其中食品是其主要來源,一般認為人體接觸的二?英90%來自膳食。理論上講,將肉消去脂肪和采用低脂奶粉可減少二?英的汲人,注意膳食平衡適當地增加蔬果和谷物投人量也可相應減少動物性脂肪攝人量。因此,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人體每日 允攝入量以每公斤體重計1~4pg這一國際認可的參考數值。
4.二?英毒性作用機制
二?英的制毒作用機理是與細胞內液中芳香烴受體(AhR)相結合,進入細胞核,激活基因的轉錄,誘導細胞色素氧化酶,然后產生一系列生物化學反應,如肝臟毒性、體重減輕和免疫系統的反應等。
5.歷史上發生的 二?英類似物污染事件
(1)1947年,美國牛由于接觸了具有二?英樣活性的氯代烴發生了皮膚變厚的奇怪疾病。稱為“X”病。
(2)1968年年3月;日本九州一家食用油工廠生生產米糠油、產生了二?英物質,該米糖油的副產品用做飼料,使幾十萬只雞中毒,還波及日本鄰國和我國臺灣省。此稱“米糠油事件”。
(3)1976年6月意大利Sevoso的一家生產2,4,5三氯苯酚的工廠發生了二?英化合物泄漏。估計有600gTCDD進入環境,方圓15km2的地區受到污染,致使37000人暴漏在二?英的毒害環境中,急性中毒達450人。
(4)1998年德國發現從巴西進口的柑桔漿含有高濃度的二?英,該柑桔漿主要用作乳牛的飼料、致使德國部分乳品含高濃度的二?英。
綜上所述,“二?英事件”的發生是現代工業發展造成環境污染對人類的又一次懲罰。因此在現代化工業建設進程中,人類不應追求以犧牲環境、犧牲健康為代價的經濟發展,要采取有力措施保護好人類生存的環境。
七、大氣污染
大氣污染可分為化學性污染,生物性污染和放射性污染三大類。當大氣污染物的量值超過環境容量時,就會影響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危害人體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
(一)大氣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大氣的化學性污染主要來自煤和石油的燃燒、及汽車排放的尾氣;大氣生物性污染是指空氣中的生物性塵埃及有害微生物;大氣的放射性污染主要是核爆炸和核電站“三廢”的排放及天然放射源的影響。
1.煙塵:大氣顆粒狀污染物,隨空氣進入人體。滯留在鼻咽部和氣管的飄塵與吸收的等氣體產生聯合作用,刺激、腐蝕粘膜,長時間作用會導致慢性鼻咽炎、慢性氣管炎,作用于肺會引起肺部炎癥。煙塵可直接接觸皮膚和眼睛,引起皮炎和角膜損傷。
2.硫氧化物:SO2是大氣污染物中常見的、有較大危害的物質。當濃度較低時,主要起刺激作用,如引起咳嗽、眼睛不適等。與顆粒物同時被吸人時,對身體的危害更為嚴重,吸附在顆粒物上的SO2被氧化成SO3,而SO3又與水蒸汽形成極細的硫酸霧。它們一起進入肺泡,一部分進入血液,一部分粘于肺泡壁上,常引起肺氣腫。
3.光化學煙霧:光化學煙霧是由氮氧化物和碳氫化物在太陽紫外線作用下形成的,具有刺激性的淺藍色煙霧,主要成分是臭氧、過氧;跛狨ズ腿╊惖然衔铩K鼘θ梭w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引起眼睛紅腫和咽炎,使視力下降,甚至損害中樞神經。臭氧還會引起溶血反應、使骨胳早期鈣化等。
4.氮氧化物:大氣中的氮氧化物主要是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含氮有機物時產生的。 NO和NO2對呼吸器官具有刺激作用,引起急慢性中毒。 NO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強,進入人體后能引起高鐵血紅蛋白癥,對中樞神經也有明顯損害。NO2毒性比NO高得多,引起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對肝、腎等器官也均有影響。
5.CO:城市大氣中最多的污染物之一、主要來自汽車燃料不完全燃燒排放的廢氣。由呼吸道吸人的CO與血紅蛋白的親和力極大,從而阻礙氧與血紅蛋白的結合,使血液攜帶氧的能力降低,引起機體缺氧,產生頭痛、耳鳴和嘔吐等癥狀。長期吸人過量的CO會引起以損害中樞神經和心臟為主的疾病。
6.放射性污染:放射性氣體外照射量達到一定劑量時,引起放射性損傷、皮炎、皮癌等;內照射劑量大時,可引起頭痛、失眠、食欲下降等神經和消化系統的病態反應,繼而出現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等癥狀,超劑量放射可誘發腫瘤、白血病和遺傳障礙等病變。
(二)大氣污染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基本的策略應該是檢測—干預—評價。第一步,通過對環境污染和人群健康的檢測,掌握情況;第二步,針對問題制訂對策,進行干預處理;第三步對干預的效果 進行評價,再針對發現的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采取的措施如下:(1)治理SO2及酸雨污染;(2)治理汽車尾氣污染;(3)加強環境監測和人群健康監測;(4)加強環境保護和環境衛生知識教育。
【附】本世紀十大污染事件
1.馬斯河谷煙霧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時馬斯河谷工業區排放的SO2和粉末不易擴散,造成幾千人患病,60多人死亡。
2.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1946年洛衫磯是汽車漏油及尾氣排放的石油烴、CO、NO2和鉛煙等在陽光(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光化學煙霧,死亡約400人。
3.多諾拉煙霧事件:1948年10月26日~31日美國賓夕法尼亞洲多諾拉鎮工廠排出SO2和粉末不易擴散,當地居民5911人患病,占全鎮總人口的43%,死亡17人。
4.水誤事件:1956年~1960年,日本九州水誤縣石油化工廠向河里排放汞廢水,飲河水的1萬人受害,死亡60人。
5.倫敦煙霧事件:1952年12月3日~9日,潮濕有霧的空氣在城市上空停滯不動,同時又有大量煙煤氣及灰塵噴入其中,僅幾天就有4000多人死于呼吸疾病,以后又有8000
多人因此病而死亡。
6.富山骨痛病事件:1955年~1972年日本富山縣神通川流域,因鋅、銅冶煉廠排放出含鎘廢水污染水體,居民誤食后中毒,出現關節痛,神經痛,全身骨痛,最后骨胳軟化萎縮直至死亡。
7.四日市哮喘事件:1961年,日本的四日市工廠向大氣排放大量SO2和有毒金屬粉末,形成硫酸煙霧。煙霧吸入肺部,造成哮喘病發作,患者達817人,死亡10多人。
8.米糖油事件:1968年3月,發生在日本北九洲市愛知縣一帶,一家食用油工廠生產米糖油時用多氯聯苯作脫臭工藝中的熱載體,毒物混入米糖油。居民食用中毒,患者達13000人,16人死亡。
9.博帕爾事件:1984年12月3日,印度博帕爾市一家農藥廠毒氣灌泄漏,到1987年底,已死亡2850人,有10萬多人終身殘廢,20多萬人中毒,4000多頭牲畜和動物死亡,受害面積40km2。
10.切爾諾貝利核電站事件:1984年4月26日,原蘇聯烏克蘭基輔市郊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反應堆爆炸,31人喪生,土地、河流、大氣、農作物和其他生物受到核輻射污染,至今尚未徹底消除。
八、噪聲污染
長期在噪聲中工作,聽力會下降,甚至造成噪聲性耳聾,并可能誘發多種疾病。
1.什么是噪聲:《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中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噪聲排放標準,并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稱為環境噪聲污染。聲音的分貝是聲壓級單位,記為dB,用于表示聲音的大小。按照國家標準規定,住宅區的噪音,白無不能超過50分貝,夜間應低于45分貝。
2.室內噪聲的主要來源:
(1)交通運輸噪聲。隨著城鄉車輛的增加,公路和鐵路交通干線的增多,機車和機動車輛的噪聲已占城市噪聲的75%。
(2)工業機械噪聲。由于各種動力機、工作機做功時產生的撞擊、摩擦、噴射以及振動,可產生七八十分貝以上的聲響,如紡織車間,緞壓車間、粉碎車間和鋼廠、水泥廠、氣泵房、水泵房都比較嚴重。
(3)城市建筑噪聲。特別是近年來城市建設迅速發展,道路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城市建筑開發、舊城區改造,還有百姓家庭的室內裝修,都造成了城市建筑噪聲。
(4)社會生活和公共場所噪聲。比如公共場所的商業噪聲、餐廳、公共汽車、旅客列車、人群集會、高音喇叭等。
(5)家用電器直接造成室內噪聲污染。隨著人們生活現代化的發展,家庭中家用電器的噪聲對人們的危害越來越大,如電視機、收錄機、洗衣機、電冰箱及家庭卡拉OK機等。
3.噪聲污染對健康的危害
(1)強的噪聲可以引起耳部的不適,如耳鳴、耳痛、聽力損傷。據測定,超過115分貝的噪聲還會造成耳聾。
(2)使工作效率降低。研究發現,噪聲超過85分貝,會使人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專心地工作,結果會導致工作效率降低。
(3)損害心血管。噪聲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噪聲會加速心臟衰老,增加心肌梗塞發病率。醫學專家經人體和動物實驗證明,長期接觸噪聲可使體內腎上腺素分泌增加,從而使血壓上升。
(4)噪聲還可以引起神經系統功能紊亂、精神障礙,內分泌紊亂,甚至事故率升高。高噪聲的工作環境,可使人出現頭暈、頭痛、失眠、多夢、全身乏力、記憶力減退以及恐懼、易怒、自卑甚至精神錯亂。
(5)干擾休息和睡眠。噪聲使人不得安寧,難以休息和入睡。久而久之,就會得神經衰弱癥,表現為失眠、耳鳴、疲勞。
(6)對女性生理機能的損害。女性受噪聲的威脅,還可引起月經不調。流產及早產等,如導致女性性機能紊亂,月經失調,流產率增加等。
(7)噪聲對兒童身心健康危害更大。因兒童發育尚未成熟,各組織器官十分嬌嫩和脆弱,不論是體內的胎兒還是剛出世的孩子,噪聲均可損傷聽覺器官,使聽力減退或喪失。
4.怎樣預防室內噪聲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
(1)首先要盡可能避免產生噪聲;
(2)在自己家中創造一種寂靜的氣氛;
(3)注意防止家用電器的噪聲污染;
(4)家庭成員和鄰里之間要和睦相處,不爭吵,不喧嘩;
(5)遇到由外界造成的噪聲污染,可與有關部門聯系解決。
九、生活現代化謹防新污染
(一)關于室內裝修
內裝修熱已持續多年,但人們卻很少覺察到一些裝飾對人體所具有的毒害。據有關部門檢測,目前市場上銷售的墻紙、涂料、地板革、化纖地毯、油漆、黏結劑、噴塑劑、塑料制品等,大多含有苯、甲苯、甲醛、氯化烯。氯化烴等有毒物質,其中甲醛、苯、氯化烴等還有強烈的致癌性。由于我國對重要的裝飾至今還沒有統一的安全衛生標準,所以不了解材料的特性就很容易“引毒入室”。因此,裝修房屋一定要注意幾個問題:一是在選購裝飾材料時要盡量選用具有安全衛生評價資料的合格產品,即“綠色建材”;二是在新房裝修完畢后,一定要等一段時間,待屋子完全干燥,有毒有害氣體充分揮發之后再搬遷,不要急于住人;三是搬遷后仍需注意通風換氣,最大限度地減少毒物的危害。
(二)關于空調
空調給人們生活帶來了方便和舒適,但也給健康帶來了影響。首先是有可能造成細菌感染性疾病的發生。1976年7月 在美國費城召開的第58屆退伍軍人年會上,有221人得了一種從未見過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癥狀多為發燒、頭痛、惡心、嘔吐、胸痛等,其中34人死于肺炎和其他并發癥經調查原來是一種革蘭氏陰件村肖感染所致。因其是在退伍軍人中民光發現,又是集團發生,故稱這種病菌為“軍團桿菌”,你這種病為“軍團病”。軍團桿菌在空調機及冷卻的塔水中廣泛存在,威脅人們的健康。其次是使用空調后,可造成機體對內外環境的不適應而引起“不適應征候群”。主要表現為下肢酸痛無力、全身發冷、頭痛、咽痛、腹痛、腰痛、易患感冒和不同程度的胃腸病,甚至發生口、眼歪斜。因此,夏天使用空調不宜把溫度降得過低,最低不應低于25℃,以室內外溫差不超過 5℃為好;同時應堅持使用消毒藥殺滅空凋裝置中的致病微生物,并注意開窗換氣。
(三)關于“大哥大”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63416.html
相關閱讀: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了解自己增進健康
人類染色體與性別決定
認識生物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