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八年級生物下冊全套教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八年級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1課時
人的身體
目的要求
1、識記人體各部分的名稱
2、識記人體的基本結構
3、了解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重點
1、人體基本結構中系統的構成
2、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難點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教具
掛圖、投影膠片
教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自古以來,人們對于探索自己身體的奧秘,就有濃厚的興趣。我們的先輩在同疾病作斗爭和進行科學實驗的過程中,已經從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體的一部分奧秘,積累了許多有關人體的知識。
學習關于人體的知識,可以從了解人體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概況入手。
一、人體各部分的名稱
觀察圖-1 人體各部分的名稱,并對照自己的身體,了解人體各部分的名稱。教者用掛圖在黑板上展示。
請同學上黑板上講解人體各部分的名稱,教師注意糾正。
二、人體內的腔
觀察圖-2 人體內的腔。
想一想:1、人體內共有哪些較大的腔?
2、它們是由什么圍成的?
觀察彩圖,請同學們說一說,人體內的這些腔中各有哪些器官?
小結:
腔,內有 。
人體內的腔 腔,內有 。

腔,內有 。
三、人體的基本結構
閱讀課文,并思考下列問題:
1、人體最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是什么?
2、人體有哪幾種基本組織?
3、人體有哪些系統?
4、人體的這些系統各有什么功能?
5、人體的組成層次是什么?
教者可對4和5這兩個問題作較詳細的說明。
四、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人體各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各不相同,但是它們在進行各種生命活動的進候,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密切配合的。
例如,請一位同學到操場上跑一圈再回到教室,請同學們注意觀察該同學的呼吸,并測量他的心跳等。
教者聯系實際情況,最后小結:
1、人體各個器官系統的協調活動,充分體現出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2、人體之所以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是由于神經系統和體液的調節作用,特別是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體液是指人體里細胞內和細胞外的液體。
總結:
本節課的重點是人體各部分的名稱和人體的基本結構,尤其是人體8個系統的組成及功能。
作業。

第2課時
皮 膚
目的要求
1.理解皮膚的結構和主要功能
2.知道皮膚的再生和衛生保健知識
教學重點
皮膚的功能和與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教學難點
皮膚的功能(特別是調節體溫這一功能)
教具
投影膠片
教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皮膚覆蓋在人體的表面,約占人體表面積的16%,總面積約為2平方米。厚度平均為1-4mm,最厚的地方是腳底,最薄的地方是面部和腋窩處。
為什么常受日光照射的皮膚顏色比較黑?為什么天熱時皮膚出汗多?為什么皮膚被劃破時會感到疼痛?要解答這些問題,就需要知道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一.皮膚的結構
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并小結皮膚的結構特點及功能。
表皮 角質層 ,由數層角質化的細胞構成。
皮膚 生發層, 細胞具有很強的分裂增生能力。
真皮 致密結締組織。
皮下組織(主要成分為脂肪)。
皮膚附屬物,如毛發等。
二.皮膚的功能
1、保護
角質層的阻擋;
生發層黑色素細胞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線;
真皮層中有大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能經受一定的擠壓和摩擦。
2、分泌和排泄
皮脂腺分泌皮脂,滋潤毛發和皮膚(頭發或皮膚油光發亮);
汗腺分泌汗液,同時排泄體內的代謝廢物(汗流到嘴里感覺到有咸味)。
3、調節體溫
結合課文圖-8和圖-9,講解皮膚調節體溫的原理。
4、感受外界刺激
皮膚中有感受外界刺激的感覺神經末梢,感受外界的冷、熱、痛、觸和壓等刺激,并作出一定的反應。
5、再生能力
生發層細胞分裂增生新的細胞來補充脫落的角質層;
生發層細胞分裂增生新的細胞來修復,使傷口愈合。
除此之外,皮膚還有吸收等功能。
三.皮膚的衛生保健
皮膚有維護人體健康的多方面的功能,那么,應該怎樣做好皮膚的衛生保健呢?
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并做好小結。
1、加強皮膚的鍛煉
2、保持皮膚的清潔
請同學們閱讀“課外讀 痤瘡及其預防”
3、正確選用護膚用品
總結 本節課的重點是皮膚的結構和功能。
作業

第3課時
第三章 運動
人體的任何一個動作,都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由于骨骼肌的收縮,并且牽引了所附著的骨,繞著關節活動而完成的。人體的運動都是由運動系統來完成的。由骨、骨連結(如關節)和骨骼肌組成了人體的運動系統。骨的結構又是怎樣呢?
第一節 骨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2、理解骨的成分和物理特性。
3、識記骨的生長的基礎知識。
4、知道體育鍛煉對骨的影響,以及骨折急救的方法。
(二)能力目標
1、學會觀察長骨的結構,認識骨膜、骨質和骨髓
2、學會鑒定骨的成分的方法,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2、骨的成分
教學難點
1、鑒定骨的成分
2、骨的成分與物理特性的關系。
教具
掛圖、投影膠片
教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引入:骨在運動中起著杠桿的作用。骨很堅固,這與它的結構和成分有什么關系呢? 第一節 骨
揭示教學目標
師生共同研討
請同學們一邊觀察課文11頁的圖片,自學課文,一邊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長骨的基本結構包括哪三個部分?
2、長骨適于運動的結構特點是什么?
小結:
1、骨的基本結構包括以下三部分:
(1)骨膜,內含有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
血液對骨的營養有重要作用;
成骨細胞對骨的生長和再生有重要作用。
(2)骨質,骨密質在中間,致密而堅硬,抗壓力強;
骨松質在兩端,疏松而呈蜂窩狀,可承受一定的壓力。
(3)骨髓,存在于骨髓腔和骨松質內。
紅骨髓具有造血功能,黃骨髓沒有造血功能。
2、長骨的結構特點:
呈管狀,輕便而堅固。
骨的堅固性不只是與骨的結構有關系,它與骨的成分關系更為密切。骨含有哪些成分?骨的成分與骨的物理特性有什么關系呢?請同學們觀察實驗二 鑒定骨的成分。
討論:
1、在骨的煅燒或脫鈣過程中,你觀察到哪些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
2、煅燒后的骨和脫鈣的骨各有什么物理特性?
3、實驗結果說明了什么?
小結:
1、骨是由硬脆的無機物和柔韌的有機物組成的;
2、骨的物理特性主要表現在硬度和彈性這兩個方面。
觀察13頁的表格,了解骨中不同成分和骨的物理特性隨年齡的增長而變化的情況。
人為什么能夠長高?觀察圖?11,軟骨層不斷地產生新的骨組織,使骨長長,使人的身體長高;骨膜內的成骨細胞能夠不斷地產生新的骨質,使骨長粗。
自學“體育鍛煉對骨的影響”和“骨折和骨折的急救”
總結:骨的結構、骨的成分是這一節課的重點。

第4課時
骨骼是人體的支架.骨骼使人體具有特定的形狀,使腦、心臟、肝、腎等器官不易受到外力的損傷。那么,人體的骨骼主要是由哪些骨組成的?骨骼與直立行走以有哪些相適應的特點呢?
第二節骨骼
目的要求
1、識記人體骨骼的組成
2、識記人的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
教學重點
1、人體主要的骨的名稱
2、人的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
教學難點
人的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
教具
掛圖、投影
教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引入:人體的骨骼由206塊骨連結而成。它可以分為顱骨、軀干骨和四肢骨三大部分。那么,什么叫骨骼?它與骨又有什么區別?
揭示教學目標:
新授

一.骨骼的組成
觀察彩圖二,人體骨骼的各個部分由哪些骨組成?
請同學們一個個的分別說,其它同學給予糾正。
小結:
腦顱骨(8)(如額骨、頂骨等)
顱骨 面顱骨(15)(如顴骨等)
(29) 聽小骨(6)干
脊柱(26=7+12+5+1+1)
軀干骨 胸骨(1)
(51) 肋骨(24)
肩胛骨(2)
鎖骨(2)
上肢骨 肱骨(2)
(64) 尺骨(2) 橈骨(2)
腕骨(16)掌骨(10)指骨(28)

髖骨(2)
股骨(2)
下肢骨 髕骨(2)
(62) 脛骨(2)腓骨(2)
跗骨(14)跖骨(10)趾骨(28)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
(126 = 62 + 64)
討論:上肢骨與下肢骨在骨的數量和骨的形態上相比較有什么不同?這與什么密切相關?
二.骨骼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特點
人體的骨骼是與直立行走相適應的,F在以脊柱和足弓為例來說明。
觀察圖?14和圖?15,自學課文并思考:
1、脊柱是由椎骨的什么部分上下連接而成的?
2、脊柱有哪幾個生理性彎曲?這些生理性彎曲對人體有什么重要作用?
3、兒童少年時期,為什么要注意坐、立、行走的正確姿勢?
小結:脊柱有四個生理性彎曲:頸曲、胸曲、腰曲和骶曲。這些生理性彎曲可以增加脊柱本身的彈性,緩沖劇烈運動進對腦的震蕩,有利于維持身體的平衡。
自學足弓部分內容。
小結
作業


第5課時
第三節關節
第四節骨骼肌
教學目標
認知目標
1、理解關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2、識記骨骼肌與人體主要的骨骼肌群
3、理解骨骼肌在運動中的協作關系
能力目標
1、知道體育鍛煉對關節的影響和有關脫臼及其急救的知識
2、知道體育鍛煉對骨骼肌的影響
情感目標
培養積極參加體育鍛煉的情感
教學重點
1、關節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2、骨骼肌的收縮特性
教學難點
1、關節的牢固性和靈活性的統一
2、人體內骨骼肌所受的刺激來自神經傳來的興奮
教具
掛圖、投影
教法
討論法與啟發式相結合
教學過程
引入
上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人體的骨骼。人體的骨骼是由206塊骨通過骨連結而形成的。什么是骨連結?它有哪幾種形式? 第三節 關節
揭示教學目標
師生同共研討
骨與骨之間的連結叫做骨連結。骨連結有三種形式:
不活動的連結,如頭骨的連結
半活動的連結,如脊柱脊椎骨之間的連結
活動的連結,如肘關節、膝關節等
請同學們考慮一下:
1、人體還有哪些骨的連結分別屬于上述三種形式?
2、關節在運動中起著什么作用?
教師在黑板上掛上掛圖,請同學們觀察掛圖或課本插圖,想一想:
1、關節的基本結構包括哪幾個部分?
2、它們是如何適應運動功能的?
小結:
關節頭
關節面
關節窩
關節軟骨:減少磨擦,緩沖震動
關節囊: 能分泌滑液
關節腔: 內有滑液
請學生自學“體育鍛煉對關節的影響”和“脫臼和脫臼的急救”
足球比賽中,運動員在快速奔跑或激烈拼搶中,有時會傷到腿部的骨骼肌或肌腱,只有經過適當的救治后,才有可能恢復運動的能力,繼續參加比賽。這說明骨骼肌在運動中起著動力的作用。那么,骨骼肌在人體的運動中是怎樣發揮作用的呢?
請同學們觀察課本插圖,思考:骨骼肌有哪些結構組成?
肌腱

肌腹
根據骨骼肌的組成,討論:一個骨骼肌是不是一個器官?
骨骼肌具有收縮的特性。骨骼肌所接受的刺激,來自神經傳來的興奮。當控制某些骨骼肌的神經受到損傷時,身體的這部分就可能癱瘓,并且可能導致骨骼肌的萎縮。
人體骨骼肌的各部分所包括的主要肌群見課本,不作詳細說明。
觀察圖Ⅵ-21,同時用力做屈肘和伸肘動作,注意上臂的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鼓起的情況。想一想,屈肘和伸肘時,肱二頭肌和肱三頭肌的收縮和舒張是怎樣配合的?
請學生到講臺上演示,并談一談有什么感覺?
小結:





第6課時
第四章體內物質的運輸
人體從外界攝取的養料和氧,怎么會運到各個組織細胞?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等廢物又會怎么會運走?這些物質的運輸,主要依靠血液循環系統。
血液循環系統是一個由心臟和血管組成的遍布全身的管道系統。血液就在這個封閉式的管道系統里循環流動。
第一節血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理解血液的成分和主要功能
2、理解輸血和血型的知識
3、識記人體內的血量
能力目標
1、認識紅細胞和白細胞
2、初步學會看血常規化驗單,了解血常規化驗數據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成年以后無償獻血的情感
教學重點
血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教學難點
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
教具
掛圖、投影片
教法
引導探究法
教學過程
觀察彩圖四 血液的組成,從家畜體內抽出10毫升血液,放入盛有少量抗凝劑,靜置一段時間后,注意試管中的血液分為幾個部分?各呈現什么顏色?各部分容積的比例大致是多少?
小結:
血漿:淡黃色,半透明,約占1/2
血液 紅細胞:暗紅色,不透明
血細胞 白細胞車 約占1/2
血小板
師生共同研討
一、血漿
血漿的主要成分是水,此外還含有少量的蛋白質、葡萄糖、無機鹽等。它的主要功能是運載血細胞,運輸養料和廢物等。
二、紅細胞
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呈兩面凹的圓餅狀,平均直徑只有7.7微米左右。成年人血液里紅細胞的數量,男子平均約為5.0×1012個/升,女子平均約為4.2×1012個/升。
紅細胞里有一種紅色含鐵的蛋白質,叫做血紅蛋白。紅細胞所以呈現紅色,就因為含有血紅蛋白。它的特點是在氧氣含量高的地方,與氧容易結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又與氧容易分離。所以,紅細胞能運輸氧和一部分二氧化碳。
血紅蛋白與氧結合后,使血液呈鮮紅色,叫做動脈血;血紅蛋白與氧分離后,使血液呈暗紅色,叫做靜脈血。
請同學自學課文,并思考:
什么叫做貧血?有什么癥狀? 如何治療?
三、白細胞
白細胞有多種,都有細胞核,比紅細胞大,但數量少,成年人血液中有4~10×109個/升。
結合圖-23,說明白細胞對人體的防御和保護作用。
四、血小板
血小板比紅細胞和白細胞都小得多,形狀不規則,沒有細胞核。成年人血液中,血小板的數量為100~300×109個/升。
觀察凝固的血,想一想:
1.試管中血塊周圍出現的液體叫什么?
2.皮膚劃破后流出的血液,為什么會凝固?
3.皮膚劃破流血后不久,就會自然止血。為什么?
4.血小板具有什么功能?
組織學生了解課文26頁的血常規化驗數據。
小結:血液有運輸、防御保護的功能,對調節體溫也有重要作用。
請同學自學課文“血量和輸血”。
小結:作為一個健康的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
總結:本節課的重點是血細胞的形態結構和功能。
作業

第7課時
血液能在血液循環系統中按一定方向不斷地流動,與血管、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有關系。
第二節血管和心臟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血管的結構、功能和保健
2、掌握心臟的結構、功能和保健
能力目標
初步學會有顯微鏡觀察小魚尾鰭內血液流動的現象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認識飲酒對心臟和血管的危害,使學生在理性認識的基礎上做到不飲酒。
教學重點
1.毛細血管的結構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2.心臟的結構
教學難點
心臟瓣膜的開放方向與血流方向的關系
教具
掛圖、投影片
教法
引導啟發式
教學教程
對于血管,自學課文,并完成下表。
動脈靜脈毛細血管
定義
分布
管壁特點
管內血流
強調:1.人體手臂上的一條條“青筋”,其實是靜脈;
2.毛細血管內的血細胞只能一個一個的通過
人體的心臟位于胸腔的中部,偏左下方,在兩肺之間。心臟的形狀像桃子,大小跟本人的拳頭差不多。
心臟是血液循環的動力器官。它晝夜不停地收縮和舒張,推動血液在血管里循環流動。
1.心臟的結構
心臟主要由心肌構成。它有四個腔。
心房與心室之間、心室與動脈之間,都有能開、閉的瓣膜。這些瓣膜只能向一個方向開: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開,動脈瓣只能朝向動脈開。這樣,就保證了血液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動:血液只能從心房流向心室,從心室流向動脈,而不能倒流。
2.心率
成年人的心率平均為75次/分,正常變動范圍一般為60~100次/分。心率低于60次/分的,叫做心動過緩,高于100次/分的,叫做心動過速。
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心臟的鍛煉和保健”
強調:飲酒對心臟和血管有害。
總結:心臟是推動血液流動的泵;血管是血液流動的通道。
作業

第8課時
第三節 血液循環
目的要求:
(一)知識目標
1、識記血液循環和脈搏。
2、理解血壓的基礎知識。
3、知道出血的初步護理的基礎知識。
4、探究脈搏與運動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1、學會出血的初步護理。
2、學會測量脈搏。
(三)情感目標
結合“切脈”,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
體循環和肺循環的途徑
教學難點
1、血液在循環途徑中成分的變化
2、血壓
3、探究脈搏與運動的關系
教具
掛圖、投影膠片
教法
講授與討論相結合
教學過程
血液循環是指血液在心臟和全部血管所組成的管道中進行的循環流動。
一.途徑
觀察圖-28和彩圖六。
想一想,血液循環的途徑是怎樣的?血液循環有什么意義? 組織細胞
教師小結: 氧氣 代謝
1.體循環: 養料 廢物
左心室 主動脈 各級動脈 毛細血管網各級靜脈 上下腔靜脈 右心房
2.肺循環:
右心室 肺動脈 毛細血管網 肺靜脈左心房 二氧 氧
化碳 氣
肺泡
說明:1、體循環和肺循環是同時進行的,在心臟處匯合在一起,組成一條完整的循環途徑。
2、人體的這種血液循環的方式為雙循環。
二.血壓
心室收縮將血液射入動脈,并推動血液向前流動。
請同學們自學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叫血壓?也即血壓是怎樣形成的?
2.常說的血壓是什么地方的血壓?常在什么地方測量?
3.什么叫收縮壓和舒張壓?正常的收縮壓和舒張壓分別是多大?
4.什么情況下為高血壓?什么情況下為低血壓?
5.某醫生為一病人測量的血壓值為21.3/13.3千帕,這個數值表示了什么?
三.脈搏
心室收縮,左心室射入主動脈,主動脈壁先向外擴張,然后回縮。這種一張一縮的搏動,像波浪一樣沿著動脈向遠處傳播,就形成了脈搏。簡單地說,脈搏就是動脈的搏動。正常人每分時間內脈搏的次數與心跳的次數一樣。
自學“切脈”
四.出血的初步護理
出血情況判斷:
毛細血管出血:血液呈紅色,慢慢滲出,血量少。
動脈血管出血:血色鮮紅,血流猛急,呈噴射狀。
靜脈血管出血:血色暗紅,血流緩和,血量較大。
護理:
毛細血管:消毒,紗布包扎,會自然止血。
動脈血管:指壓止血或止血帶止血法。見圖-30。
靜脈血管:指壓止血。
總結:重點是血液循環。
作業:

第9課時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人體生長發育和進行各種活動,不可缺少營養物質。營養物質都來自食物。那么,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
第一節營養物質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各種營養物質對人體的作用。
2、知道食物的熱價。
(二)能力目標
能學會判斷常見食物中的主要營養物質
(三)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飲食均衡,不偏食不挑食的習慣
教學重點
營養物質對人體的作用
教學難點
蛋白質、糖類和脂肪都為人體的活動提供能量,糖類是人體最重要的供能物質。
教具
掛圖、投影膠片
教學方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長期饑餓的孩子會長得骨瘦如柴,發育不良。人體在饑餓時會全身無力,不能進行正常的生產勞動。人體生長發育和進行各項生理活動所需的營養物質是來自外界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我們所吃的各種食物中,含有六大類營養物質:蛋白質,糖類,脂肪,維生素,水,無機鹽。每一類營養物質,都是人體所必需的。
請同學們自學課文,努力完成下表。
表一
作用食物來源
蛋白質
糖類
脂肪
維生素

無機鹽
思考題:
1、當人體對蛋白質的攝入量不足時,人體會患貧血癥。為什么?
2、病人不能進食時,需要點滴葡萄糖液。為什么?
3、病人幾天不進食,為什么感覺到消瘦。為什么?為什么說體育鍛煉是減肥的好方法?
4、哪一種營養物質是人體最主要的能源物質?
表二
主要功能缺乏癥
維生素A
維生素B1
維生素C
維生素D
討論:你還知道有哪些維生素?請你說一說它們的功能是什么?一旦攝入量不足,會有什么的缺乏癥?
表三
無機鹽的種類食物的來源缺乏癥
含鈣的無機鹽
含磷的無機鹽
含鐵的無機鹽
含碘的無機鹽
含鋅的無機鹽
思考:一旦人體對鐵的攝入量不足,會對人體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補充材料:第七類營養素??膳食纖維
小結
作業

第10課時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第二節 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一)
教學目標
  1.知識: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道的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牙齒的結構和功能;胃和腸的結構特點;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2.能力:學會保護牙齒的技能
  3.態度,價值觀:培養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培養健康的衛生習慣!
教學難點: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系
教學過程設計
引出本課主題:【消化和吸收】
  植物可以自行制造養分,動物則直接或間接依賴植物為生。人體所需的營養可分為糖類、脂肪、蛋白質、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六大類。其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通常都是以很復雜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必須先經消化,將大分子分解為小分子后,才能被細胞吸收、利用。而這一切過程是通過人體的消化系統進行的。
 。ㄒ唬┫到y的組成
  人體的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兩部分組成。
  示圖:P46圖IV一44消化系統模式圖或掛圖。
  1.消化管
  這是一條開始于口終于肛門的管道,由于構造和作用的不同,可分為口腔、咽、食道、胃、小腸和大腸、肛門這幾部分。消化管的管壁含有平滑肌,消化管借肌肉的收縮和舒張產生蠕動,從而具有容納、磨碎、攪拌和運輸食物的功能,而有助于食物消化。
 。1)口腔:口腔內有舌和牙齒。
 、傺溃喝梭w中的牙齒是最堅硬的器官,可分為門齒、犬齒和臼齒。
  功能:其中門齒可咬切食物,犬齒負責撕裂食物,臼齒負責研磨食物,最終把食物粉碎。人的一生有兩套牙。一是乳牙, 20個,半歲出,7~12歲脫落;二是32個恒牙,自6歲左右更換,至12歲前后,除最后的第三磨牙外,全部萌出。而第三磨牙一般在二十歲以后萌出,又稱為智齒。也有人終身不出,所以28~32均為正常。
  構造:示模型或彩圖七牙齒的結構。
  牙長在牙槽里,從外型看,分為:
   A.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B.牙頸:稍細的部分,外包牙齦(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C.牙冠:表面覆蓋著乳白色的釉質,是人體結構中最堅硬的物質,損壞后,不能再生。
  構成牙齒的主要物質是牙本質。牙冠外面是釉質,牙根部分的牙本質的外面是牙骨質。最里面是牙髓腔,里面含有血管和神經(可邊繪圖邊講課)。
  衛生保。貉例X的作用很大,對人體健康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應培養良好的習慣。特別是齲齒,就是俗你的“蟲牙”。其發病原因與不良的衛生習慣、個人體質、營養情況等、導致酸腐蝕牙齒,特別是釉質受酸的腐蝕而變軟、變色,形成齲洞。所以保護牙齒十分重要。牙齒損壞后。食物不能充分咀嚼,加重胃腸的負擔。牙齒的衛生第一重要的是刷牙,包括正確的刷牙姿勢,可參考P53圖。另外每次刷牙時間要充分,使用的牙刷應定時更換,矛膏應選用含氟的,因為,氟的含量的多少與齲齒的發病率有關。最后是刷牙的次數,以飯后一次為最好。
  另外,還要有好的衛生習慣,如飲食上少食含糖多的食物,每人應有自己的牙科檔案,每半年看一次牙醫。
 、谏啵杭∪赓|的舌,主要的功能是辨別食物的味道、攪拌食物、輔助發音等。舌的表面有味蕾,可分辨甜、酸、苦、咸。而且感受不同味道的味蕾,分布于舌的不同部位。舌尖主要分布感受甜的味蕾,舌根分布苦的味蕾,而兩側分布是酸和咸的味蕾。
 。2)食道
  食道接口后面的咽,長25厘米,靠肌肉的蠕動,向下經胸腔,再穿過隔肌,將食物推入胃。
 。3)胃
  胃是消化管最膨大的部分,能容納1~2升食物,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結構可以分為四層,由內向外為:粘膜、粘膜下層、肌肉層、漿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發達,從而使胃的收縮強而有力。
  食物進入胃后,胃的蠕動將食物消化為食糜,其主要功能是:暫時儲存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儲存時間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時?崭箷r,胃壁肌肉維持一定程度的緊張。故每5小時左右進食一次。
  胃對食物的消化起到重要作用,同學們應保護自己的胃,特別是要防止暴飲、暴食。因為胃的平滑肌過度拉長,會使胃的蠕動減慢,產生上腹飽脹,食欲不振等疾病。
 。4)小腸
  小腸在消化管中最長,大約有5~6米,且有許多迂回的部分,起始部相當于十二手指并列的寬度,故稱十二指腸。十二指腸不僅是膽汁和胰液注入之處,并能分泌與消化有關的酶。
 。5)大腸
  大腸雖較小腸粗大,但其長度卻不及小腸,只有1.5米,可分為盲腸,結腸與直腸三部分。
  在大腸的起始端(與小腸相連接處),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稱為盲腸,其盲端又有一指狀的突起,即闌尾。盲腸和闌尾在人體都是退化的器官。由于人類的盲腸退化,其未端退化為蚓突,一旦出現炎癥,就不好治療,還容易穿孔,引起腹腔炎。一般是動手術,切除闌尾。
  自盲腸上端延伸到右上腹部下降的這一段大腸,猶如倒U字型,其外表呈現許多囊狀的隆起,稱為結腸。結腸的末端(位于腹腔的左下側)作一S狀彎曲后,就接于直腸,通至肛門。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臟、肝臟、胃腺和腸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淀粉酶,使淀粉分解成為麥芽糖。另外,唾液中還含有粘液,可以濕潤食物便于吞咽,并有殺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內陷,可以產生鹽酸,粘液和胃蛋白酶,即胃液,適于消化蛋白質。胃液無色。胃液分泌過少,會出現消化不良;而過多,則會出現反流食道,燒心,反酸,引起潰瘍。治療時可用堿性藥物中和。
 。3)胰臟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條狹長而扁平的腺體,靠近胃與十二指腸。分泌的胰液,經胰管注入十二指腸。胰液呈堿性,是最具消化力的消化液,含消化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的酶。
 。4)腸腺
  腸腺是散生于小腸粘膜中的微小腺體,分泌的腸液呈堿性,也含有幾種消化酶,每日分泌1~3升,在小腸與胰液、膽汁共同完成消化作用。
 。5)肝臟
  肝臟是最大的腺體,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臟重1.5千克。肝臟有很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它的消化功能是分泌膽汁,流入膽囊中儲存。膽汁呈堿性,雖然無消化酶,但可幫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變成脂肪微粒。肝細胞分泌的膽汁,均先運到膽囊中暫存,待有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引起膽囊的收縮,把膽汁擠壓出來,經總膽管注入十二指腸總膽管的末端與胰管合并而共同開口于十二指腸,該處也有括約肌的控制,平時緊縮,在進食時才會舒張而打開,使膽汁和胰液經此流入小腸。
另外,肝臟還能在蛋白質、糖類、脂肪代謝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蓞⒖凑n本P.53
小結
作業

第12課時
第五章 消化和吸收
第二節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二)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理解蛋白質、糖類和脂肪的化學性消化過程;
理解營養物質被消化道吸收的內容
2、能力目標
學會正確的飲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
難點:食物的化學性消化
教學過程設計
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質,例如蛋白質、淀粉和脂肪等都是一些大分子物質,且不溶于水,不易被人體直接吸收利用,必須在人體的消化道內將其轉變成為簡單的能溶于水的營養物質,才能被人體的消化道吸收。
一、食物的消化:在人體消化道內將食物分解成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過程叫做消化。
方式:物理性消化和化學性消化。在消化過程中,兩種消化方式是密切配合、同時進行的。
物理性消化: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胃腸的蠕動,并將食物磨碎、攪拌并與消化液混合。
化學性消化:通過各種消化液中消化酶的作用,使食物中的各種成分分解為可以吸收的營養物質。
1、淀粉的分解
物理性消化: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使食物與消化液混合。
化學性消化:唾液淀粉酶以及胰液和小腸液中的糖的消化酶。
淀粉 淀粉酶 麥芽糖 胰液腸液中糧糖的消化酶 葡萄糖
2、蛋白質的消化
蛋白質 胃液初步消化胰液腸液中糧糖的消化酶氨基酸
3、脂肪的消化
脂肪 膽汁脂肪微粒 酶甘油+脂肪酸
另外,食物中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可以不經過消化,在消化道內直接被吸收。
二、養物質的吸收
人體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谇、咽和食道基本上沒有吸收作用。胃只能吸收少量的水。小腸是主要的吸收器官,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以及大部分的水、無機鹽和維生素都是由小腸吸收的。大腸只能吸收少量的水、無機鹽和一部分維生素。
我們把營養物質通過消化道黏膜進入循環系統的過程,叫做吸收。
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吸收的營養物質中,大部分脂肪成分進入毛細淋巴管,然后經過淋巴管進入血液循環;其他營養物質則經毛細血管進入血液循環。
小結
作業

第13課時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第三節營養衛生和飲食衛生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合理膳食
知道飯后不宜立即進行劇烈運動
2、能力目標
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預防食物中毒
重難點分析
重點: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難點:合理膳食
教學過程設計
怎樣選擇和搭配食物,怎樣安排一日三餐,才能滿足人體對營養物質和能量的需要?在飲食衛生方面應該注意些什么問題?
一、合理膳食
合理膳食就是指能夠滿足人體對營養物質和能量需要的膳食。這種膳食所含的各種營養物質的比例合適,互相搭配合理。
二、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
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于維護身體健康,促進身體的良好發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請同學自學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不吃早餐好不好?
2.一日三餐能量分配是什么比例?
3.偏食、挑食有什么不好?
4.暴飲暴食對人體有什么害處?
三、飯后不宜立即進行劇烈運動
自學課文。
四、預防食物中毒
食品衛生:研究食品衛生質量,防止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對人體的影響及危害,保障人體健康的科學,叫食品衛生。與人體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密切相關。
食品的腐敗變質,是指在微生物和一定的食品本身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食品減低或失去食用價值。
一些食物吃入后,可引起食物中毒,將食物中毒分為細菌性食物中毒和非細菌性食物中毒。
 。ㄒ唬┘毦允澄镏卸
由于吃了被病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主要是沙門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和葡萄球菌腸毒素中毒。預防方法是講究衛生,防止細菌對食品的污染,食品應低溫保藏,高溫蒸煮。
 。ǘ┓羌毦允澄镏卸
包括有毒動、植物引起的食物中毒,化學性食物中毒和真菌中毒。
1.有毒動植物食物中毒:吃了本身含有毒成分的動植物性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如:河豚魚中毒(作用于神經系統,使神經末梢、中樞神經發生麻痹,因呼吸中樞、血管運動中樞麻痹而死亡),木薯中毒(塊根中的氰甙,處理不當,組織呼吸不能正常進行),四季豆中毒(凝集紅血球,溶解紅血球,長時間煮沸后被破壞,使原有的綠色消失,無生苦味)。
2.化學性食物中毒:吃了混入有毒化學物質(如農藥,及鉛,砷、汞等)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如砷中毒,其中的三氧化二砷(砒霜)是劇毒,引起消化道糜爛、潰瘍,出血、死亡。所以在收獲前不能用砷防治害蟲,防止殘留。再如鉛中毒,損害神經系統。所以,最好不要使用劣質的陶釉,劣質的搪瓷器皿,更不能用它們放含酸性飲料、醋等。而亞硝酸鹽在腐爛的蔬菜,煮熟放置過久的菜里,存儲過久的菜內,含量較高。它會使血液中的含鐵的血紅蛋白發生變化,失去運輸氧氣的功能,使組織缺氧,嚴重時呼吸衰竭死亡。預防方法是,加強化學物質的管理和使用。
3.真菌中毒
一類是由于吃了含有毒素的毒菌而引起的中毒,此種中毒死亡率極高,種類復雜,所以不可食用毒蘑菇。二是由于吃了被霉菌生產的毒素污染過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如黃曲霉素是一種在發霉的米面中存在的毒素,它致癌性比六六六大66萬倍,強烈地導致肝癌。
二、閱讀下畫的短文,并討論:
飲食使你生病  
在位于亞特蘭大的疾病的預防和控制中心里,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微生物是通過什么途徑污染人類的飲食。在美國,每年有六百萬人患飲食導致的疾病,有超過九千人死亡。
問題的本質是很簡單的。致病的微生物通過攜帶菌的動物污染了人類的食物和水。一種病菌能夠快速繁殖,并且釋放毒素,從而損傷人體的組織器官。
通常,你從商店里買回的食品就已經被污染了,因為那些肉、奶制品和采摘下的水果和蔬菜在加工和生產時就被致病菌污染了。有時是水源被污染,例如在1933年,有超過二十四萬人得了痢疾或其他腸胃疾病,而原因是帶菌的奶牛污染了水源。
在你吃被污染的奶制品或肉、貝類時,就易感染一種病菌,該病菌使健康的成年人患感冒,但對年齡大的人、孕婦、兒童,感染此病菌后,免疫系統會嚴重受損,引發腦膜炎和并發癥。而最近爆發的一種腸胃炎,是由于吃了被污染的飯店的食物,像蛋黃醬、未熟的漢堡,這種病因是被0157:H7的大腸桿菌引起的。在肉、奶制品、未加工的奶,甚至在瓜果中,它導致胃腸絞痛、嘔吐和痢疾。
討論題目:
1.你對市場買回的食品的衛生放心嗎?是否有必要再加工一下?
2.你家庭日常加工食品是否有衛生隱患?
2.如果上述實例也發生在中國北京,而你是(個體食品店的經理、教師、記者、公司職員、科研工作者、醫生、衛生檢疫人員、市長),你將怎么辦?
小結
作業

第14課時
第六章 呼吸
第一節 肺的通氣
教學目標
  1.了解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呼吸頻率、肺活量和人工呼吸;理解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以及呼吸運動的原理;了解肺的通氣的概念。
  2.通過觀察人體呼吸系統組成的模式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學會測定胸圍差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3.通過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測定胸圍差和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的基礎知識,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重點、難點分析
  1.本課的重點是肺的位置、結構和功能以及呼吸運動的原理。
  2.本課的難點是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
教學過程設計
  【引言】:三大類有機物的分解,都需要氧的參與。人體細胞如何得到氧,是我們現在要學習的問題。
  請全體學生像游泳時練憋氣那樣,吸上一口氣,然后屏住呼吸,同時,教師讀秒,請學生自己記時。練習三次,看全班憋氣時間最長的同學可以多長時間不喘氣。
人體維持正常生活需要進食,如果因特殊原因,幾天下進食,人體還能維持生命活動。同樣,人體維持正常生活需要呼吸,無論有什么原因,幾分鐘不呼吸,人體都會窒息甚至身亡?梢,呼吸對人體有多么重要。
  人體通過呼吸系統將外界的空氣吸入體內,并將體內氣體呼出,氣體交換是通過呼吸系統完成的。因此,我們先來學習呼吸系統的組成。
對照書上P.55呼吸系統模式圖,自學呼吸系統的組成,認識呼吸系統的組成;對照書上P.56肺的內部結構示意圖,自學肺的結構。
 討論:
1.組成呼吸道的各器官分別具有什么功能?依據自己的生活常識,談談為什么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2.通過呼吸道到達肺部的氣體與身體外界的空氣有什么不同?
3.肺泡的哪些結構特點適于氣體在肺泡與血液之間進行交換?為什么?
  請學生用雙手輕觸自己胸側的肋骨處,做深呼吸。注意自己在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變化,推測胸腔體積的變化。
  請學生將手放在自己的腹部,像在音樂課上練聲時那樣,深吸一口氣,體驗腹部的隆起;再漸漸呼氣,體驗腹部的恢復。然后請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推測腹式呼吸是否會影響胸腔體積的變化以及會引起怎樣的變化。
討論:
什么是肺的通氣,什么是呼吸運動?
  呼吸運動包括吸氣動作和呼氣動作。人在平靜呼吸時,吸氣動作的原理可以歸納為:肋間外肌、隔肌等呼吸肌收縮,引起胸廓擴大,胸腔內容積增大,導致肺擴張,于是肺內氣壓下降,外界氣體進入肺泡。反之,呼氣動作的原理可以歸納為:肋間外肌、膈肌等呼吸肌舒張,引起胸廓縮小,胸腔內容積減小,導致肺回縮,于是肺內氣壓上升,肺泡內的氣體呼出體外。
  小結:呼吸肌的收縮與舒張引起呼吸運動;呼吸運動的結果實現肺的通氣。
  依據呼吸運動的原理,對呼吸驟停的病人,在急救時常進行人工呼吸?趯诖禋夥,每分鐘人工呼吸的次數應該與正常人每分鐘呼吸的次數一樣! ∈裁词呛粑l率?
  為了測定人體的呼吸功能的強弱,常用肺活量和胸圍差作測量指標。
  教師當堂作演示用胸圍差來測定肺活量。
在活動后,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解釋什么是肺活量,什么是胸圍差?它們為什么能反映肺的呼吸功能的強弱?
提倡大家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增強肺活量。
  小結:
  作業:
  

第15課時
第六章呼吸
第二節體內氣體的交換
目的要求
知識目標
知道肺泡內的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的基本知識。
知道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能力目標
學會驗證人體呼出的氣體中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重難點分析
體內氣體的交換是本節課的重點;肺泡內的和組織里的氣體交換是本節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觀察圖-42,想一想,呼出的氣體中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比吸入氣體中的是多了還是少了?其原因是什么?
小結:
氮氣氧氣二氧化碳
吸入氣體79%20.96%0.04%
呼出氣體79.5%16.4%4.1%
呼出的氣體中,氧的含量比以前少了,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比以前多了。
吸入的氣體中,氮氣的含量最多;呼出的氣體中,氮氣含量還是最多,氧氣含量第二,另外還含有較多的二氧化碳。
觀察實驗十三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對比并思考:甲、乙兩試管中的石灰水的不同變化,說明了什么問題?
小結:全身處的組織細胞呼吸氧氣后代謝生成的二氧化碳在毛細血管處進入血液,由全身靜脈將這種缺少氧氣的血液注入右心房,再流入右心室,當右心室收縮時,血液被送入肺動脈到肺部毛細血管處,在肺部毛細血管處再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
小結:體內氣體交換的過程如下:
組織 肺泡
細胞

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

全身毛 全身各級 上下腔 右心房 右心室 肺動脈 肺部毛
細血管 靜脈 靜脈 細血管

全身各級動脈 主動脈 左心室 左心房 肺靜脈
二、呼吸的意義
呼吸是指人體與外界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通過呼吸,進入人體內的氧可將體內的有機物不斷地分解,釋放出能量,供給人體進行各項生理活動和維持體溫的需要;同時,不斷地將體內產生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如果呼吸功能發生障礙,將導致細胞缺氧和二氧化碳的積聚,影響有機物的分解和能量的釋放,進而危及人的生命。
三、煤氣中毒及其預防
自學課文,并思考下列問題:
1.什么叫煤氣中毒?該氣體有什么特性?它又是如何產生的?
2.為什么煤氣中毒嚴重時會危及人的生命呢?
3.冬天怎樣才能預防煤氣中毒呢?
小結
作業
第16課時
第六章呼吸
第三節 呼吸系統的衛生保健
教學目標
  1.了解呼吸系統的衛生保健常識,了解體育鍛煉和適宜的體力勞動有利于青少年呼吸系統的發育和加強,特別是了解吸煙和吸毒的危害。
  2.通過學習本節知識,提高參加體育鍛煉和體力勞動的自覺性,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初步懂得如何搶救煤氣中毒者、溺水者。
  3.了解吸煙危害人體健康,要做到不但自己不吸煙,還要勸家長、親友戒煙。了解吸毒誤國、害民?蛹彝、毀自己,下決心永遠不沾毒品。
重點、難點分析
  本課的重點是積極鍛煉身體,養成衛生習慣和認識吸煙、吸毒的危害。
  教學過程設計
   二、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從學生的答案中推理,人體的生命活動離不開呼吸。呼吸必須通過呼吸系統來完成,我們應該知道怎樣搞好呼吸系統的衛生保健,由此引入新課。
  閱讀本節課文。
 。1)概括本節課主要知識點。
呼吸系統的衛生保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1.經常進行體育鍛煉和適宜的體力勞動;
2.要講究呼吸衛生
(1)保持環境中空氣的新鮮、清潔;
(2)要用鼻呼吸;
(3)不要隨地吐痰;
3.知道吸煙和吸毒的危害,力爭做到不吸煙、不
吸毒
(2)考慮思考題。
教師將思考題寫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
   1.為什么要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和適宜的體力勞動?
   2.講究呼吸衛生應從哪些方面做起?我們能夠做到哪些、哪些我們暫時做不到,但應力爭做到?
   3.吸煙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危害?
   4.我國為什么明文規定“嚴禁吸毒”?
總結:
作業

    

第17課時
第七章 排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泌尿系統的組成及各器官的位置和功能,
2.理解排泄的概念,
3.掌握腎臟的結構與尿液的形成過程。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腎臟的內部結構(實物),通過觀察泌尿系統模式圖、腎臟結構示意圖、尿的形成示意圖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泌尿系統的衛生知識,提高學生保健能力,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重點、難點分析
 1.本章的重點是排泄的概念,腎臟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
 2.腎單位的結構和尿液的形成過程是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回憶呼吸的全過程。
設疑:呼出的氣體中的二氧化碳是從哪里來的?
解疑:原來,人體通過消化、吸收得到的營養物質,在細胞內被利用。其中,有機物的分解通常需要氧的參與。有機物分解消耗了氧,產生了二氧化碳。
引出本章課題:有機物的分解還產生水、尿素等其他廢物。它們在人體內積聚多了,對人體有害,必須及時排出體外。這就是本章要學習的課題??排泄。
2.比較排泄與排便
3.觀察泌尿系統的模型或掛圖,認識泌尿系統的組成。
 同桌兩個同學互相說一說,泌尿系統的組成。提醒學生想著自己身體泌尿系統的主要器官的功能。
4.通過觀察與實驗活動,認識腎臟的結構:
 通過觀察與小組討論,認識與腎臟相通的管道,腎門處的血管與輸尿管;腎的皮質與髓質;腎盂。
進而由學生小結腎臟的結構。
 我們已經知道腎臟是形成尿的場所,又知道腎臟是有100多萬個腎單位構成的。那么,尿是怎樣形成的?尿是如何排出體外的?
5.安排自學與討論活動,學習尿的形成。
 讀書與思考。
 參照尿的形成示意圖,看書并思考以下問題。
  尿的形成過程包括兩個連續的階段??濾過和重吸收。兩個階段中被濾過和被重吸收的物質分別是什么?
  腎單位的哪些結構特點與完成濾過和重吸收作用相適應?
  如圖,在尿的形成示意圖中,左上方血液進入球小動脈,左下方血液流出腎單位,血液在腎單位中發生了什么變化?
  參看下表,思考:血漿與原尿的主要區別是什么?原尿與終尿的主要區別是什么?終尿與血漿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血漿、原尿和終尿的主要成分比較表
成分血漿(g%)原尿(g%)終尿(g%)
水90-939995-97
蛋白質7-9(微量)-
葡萄糖0.10.1-
尿素0.030.032
尿酸0.0020.0020.05
肌酐0.0010.0010.15
氯化物0.370.370.6
鈉0.320.320.35
鉀0.020.020.15
氨0.00010.00010.14
  為什么健康人每天形成的原尿有150升,而每天排出的尿只有1.5升?
  尿的形成示意圖中腎小管中的尿流向何處?
  請一位同學到前面來,指圖(或投影片)講述尿的形成過程。教師點評。
  6.以小組活動的學習方式,學習尿的排出。
  參看泌尿系統模式圖,了解尿的排出路徑。
  通過討論,了解排尿的意義。
  7.通過小組討論,學習泌尿系統的衛生。學習的目的重在指導自己日常生活,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小結:請學生概括尿的形成過程和尿的排出。

第18課時
第八章 新陳代謝
教學目標
1. 了解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意義,
了解有關體溫的知識;
理解人體內物質與能量的變化。
2.通過聯系生活實際,從人體結構與功能的整體性上理解新陳代謝,培養學生的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指導學生將生物學知識用于建立良好的衛生習慣,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
3.通過小組討論,認識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之間的辯證統一關系,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培養學生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重點、難點分析
1.課的重點是新陳代謝的概念。
  新陳代謝是生物最基本的生命特征,是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在學生學習了消化、循環、呼吸、排泄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本節課中對各項生理活動的綜合分析,得知它們在人體生命活動中的作用和聯系,從而從人體結構與功能的整體性上理解新陳代謝,初步建立生物學觀點,因而新陳代謝是教學重點。
2.本課的難點也是新陳代謝的概念。因為:
  新陳代謝的概念涉及到人體與外界環境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和人體內的物質和能量的轉變,是涉及面非常廣的概念。關于物質的交換,涉及食物與飲水的攝取,氣體的吸人;食物殘渣與廢物的排出,氣體的呼出。這些指的是人體與外界環境所進行的物質交換。關于體內物質的變化,涉及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涉及物質在體內的運輸(包括氣體的運輸).及代謝終產物的生成等。用一節課的時間將眾多的知識連成線、織成網是有相當的難度的。至于能量的交換與能量在體內的變化,更是涉及面寬且非常抽象。學生對能量的學習和理解是本節主要的難點。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直接給學生新陳代謝的概念,也不由教師直接講述新陳代謝的概念,而是在學生復習、掌握了體內物質的運輸、消化和吸收、呼吸和排泄的基礎上,通過將以上各部分生理功能有機地聯系起來,水到渠成,給出新陳代謝的概念,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什么是排泄?排泄的主要途徑是什么?
  (2)對照掛圖簡要說明尿的形成過程。
 二、引人新課:
   可以從學生的回答中找出新課的切入點。如,排泄是指將人體代謝的終產物排出體外的過程。代謝的終產物指的是什么,看來我們都知道,但是,不知道為什么稱它們為代謝的終產物,最主要的是,不知道什么是代謝。代謝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陳代謝的簡稱。(板書本章標題)
 三、復習相關知識,自學本章知識并思考相關問題。
如參考【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聯系學生自己,設計以下題目,將其寫在投影片上或小黑板上。當學生知道他們不曾注意的這些問題都與新陳代謝的概念有關時,會使學生感到有探究的興趣。
 、俳裉欤愕脑绮停ɑ蛭绮停┏缘氖鞘裁?它們包括哪些營養成分?這些食物在你體內發生了什么變化?你從中得到哪些營養物質?
 、诒荒愕难夯蛄馨臀盏母鞣N營養物質是怎樣到達你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的?
 、勰銥槭裁幢仨毢粑靠諝庵械难跏窃鯓拥竭_你的身體的每一個細胞的?
  ④的細胞既得到了營養物質又得到了氧,細胞怎樣利用它們?從早餐后到現在,你消耗了許多能量,這些能量是從哪里來的?
  ⑤在你的生命活動得到能量的同時,細胞內產生了哪些廢物?它們通過什么途徑、以什么形式排出體外?
  帶著這些問題,請學生瀏覽本章內容,使學生對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有大致的了解。參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聯系【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參看新陳代謝圖解,學生自己回顧相當知識,體會相互聯系,充分思考,自己理解新陳代謝的概念和意義。教師給學生創造自我學習、自我教育的機會,提供自學的空間和時間。
  請學生在認真學習與思考的基礎上,像一位老師那樣備課,爭取用簡練、準確的語言講述什么是新陳代謝?同化作用與異化作用有什么關系?與維持體溫直接相關的是哪些生理作用?體溫的測量方法和標準是什么?新陳代謝的意義是什么?
四、小組討論。
  以小組為單位的討論,有利于生生互動,相互啟發,智慧資源共享。小組成員有表達自己看法,表現自己才華的機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合作精神。
  討論題可以是教師提出的思考題,也可以是【看一看,想一想】中的問題,還可以是【動動腦】中的三個問題,教師還應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問題。凡是涉及到新陳代謝的問題都可以討論。
  最后,每個小組選一個代表,也可以自告奮勇當代表,向全班匯報本組討論中最有特色的問題,最有收獲的結果。還可以請一位同學當小老師,講解有關新陳代謝的知識點,總結本課的學習,全組同學幫他“備課”。
 五、全班討論。
 六、小結  
教師說明新陳代謝必須在神經系統和激素的調節下進行,引起學生對下一章學習的興趣。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8612.html

相關閱讀: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認識生物多樣性
人類染色體與性別決定
了解自己增進健康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