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 題第16章
第1節 人體的支持與運動課時1課時
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明人體的運動依賴于一定的結構。
2.描述人體骨骼的組成。
3.通過觀察說明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二、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長骨的結構以及進行有關骨的實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懂得體育鍛煉對于運動系統的影響,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良好生活習慣。
重難點:骨的基本結構和功能
長骨適于支持和運動的結構特點
板書設計:
頭骨
胸骨
軀干骨 肋骨
脊柱
上肢骨
骨骼 四肢骨 下肢骨
骨膜 內含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
骨松質:結構疏松,承受一定壓力
長骨結構 骨質 骨密質:致密堅硬,抗壓力強
骨髓 幼年時期的紅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作業布置:課本P59、P60中的討論題 完成創新課時訓練
教 學 過 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備 注
【引入】
我們來做一個屈肘動作,想一想,這個動作是由人體的哪些部分參與完成的?
【新授】
【講解】
骨
運動系統 骨連接
骨骼肌
【展示課件】人體的骨骼組成
【布置】拼裝人體骨骼模型
【布置實驗】觀察長骨的結構
取一塊新鮮的豬的長骨(如股骨),用鋸子把它縱向鋸開,從外向內依次觀察。
1.用解剖刀從骨的表面剝離出一層膜,這是骨膜。用鑷子拉一拉骨膜,感覺骨膜堅韌嗎?觀察骨膜的顏色,里面有血管嗎?
2.對照圖16―2,觀察長骨縱剖面上的骨松質和骨密質?匆豢,這兩種骨質分別位于長骨的什么部位?骨質的形態結構又有什么不同?
3.觀察骨髓分布在什么部位,是什么顏色,用解剖刀除去中央一部分骨髓,可以看到中空的骨髓腔,說明長骨是管狀的。
討論、回答
頭骨
人體骨骼 軀干骨 上肢骨
四肢骨
下肢骨
人體的骨骼由206塊骨組成
【動手實踐】
1.拿出事先畫好的骨骼圖,在不同的“骨”上涂上不同的顏色。
2.將已著色的“骨”貼在硬紙板上,再把每一塊“骨”剪下來。用膠水或訂書機再將骨連結成一具骨骼。
【實驗、觀察、小結】
骨膜 骨密質
骨 骨質
骨髓 骨松質
骨膜是骨表面的一層堅韌的結締組織膜。骨膜內含有血管、神經和成骨細胞。血管中的血液對骨有營養作用;成骨細胞對骨的生長和再生有重要作用。骨折以后由于成骨細胞的作
要作用。骨折以后由于成骨細胞的作用骨能夠愈合,這是骨的再生。
骨密質致密而堅硬,在長骨中,骨密質大部分集中在內干部分,抗壓很強;骨松質則分布在長骨兩端的部分,結構疏松,呈蜂窩狀,可以承受一定的壓力。
長骨骨干的骨髓腔中和骨松質的空隙里都有骨髓。幼年時期的骨髓呈紅色,具有造血功能。隨著年齡增長,骨髓腔中的紅骨髓逐漸變成黃骨髓,就失去了造血功能。當人失血過多時,黃骨髓能夠再轉變為紅骨髓,恢復造血功能,但骨松質中的骨髓始終是紅骨髓,終生具有造血功能。
教學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er/78943.html
相關閱讀:認識生物多樣性
了解自己增進健康
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人類染色體與性別決定
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