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
熟悉并理解這篇短文的內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
學習敘述和議論相結合的寫作手法。
3.
積累文言詞語。
教學重點
1.
借助故事闡述認識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
尋找石獅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結果。
3.
對講學家和老河兵的認識、評價。
預習任務
1.
借助工具書讀通課文,用自己的話復述故事。
2.
搜集作者生平資料和故事,了解《閱微草堂筆記》。
小資料:紀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學識淵博,自幼聰慧過人,
24
歲便中進士,
31
歲已成為翰林院大學士。其淵博的學識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賞識,成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官至禮部尚書。其作品與其淵博的學識一樣,涉獵廣泛,內容雜博,包括了文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地理等各個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紀昀記錄了許多他的親身經歷,詳述了一切他認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對所敘的一切常常加以譏諷和評論。
預習檢測:
一、填空
1.
本文選自
一書,這是
所作的一部
小說,全書主要記述
,其中也有不少
。
2.
本文作者是
朝的
,字
,學者,是
的總篡官。
3.
用文中的句子寫出本文的主旨
二、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4.
僧募金重修 5.
棹數小舟
6.
曳
鐵把 7.
是非木柿
8.
湮
于沙上 9.
不亦顛乎
10.
嚙
沙為坎穴 11.
可據理臆斷
三、翻譯下列句子
12.
滄州南一寺臨河干,山門圮于河,二石獸并沉焉。
13.
爾輩不能究物理。
14.
乃石性堅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漸沉漸深耳。
15.
……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處嚙沙為坎穴。
16.
如其言,果得于數里外。
課中實施
(
1
)比較文中的寺僧、講學家、老河兵尋找石獅的位置、理由及結果。
(
2
)試分析三人尋找石獅的方法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異?
(
3
)比較三人各自的性格特征。
提示:寺僧:“閱十余歲”,“募金重修”,“求石獸于水中”說明寺僧毅力堅定而經驗不足。
講學家:一知半解而好為人師,自視清高而驕傲自滿,輕視他人。
老河兵:有實際經驗,沾沾自喜。
(
4
)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從文章中獲得哪些有益的啟示?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chuzhong/373981.html
相關閱讀:《孤獨之旅》選段(13分)閱讀答案
《散步》導學案(附答案)
《蘆花蕩》的“詩性美”
《我的母親》課內閱讀答案
人教版語文七-九級課后“讀一讀、寫一寫”歸納(八級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