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識與技能: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借口及實質;《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閱讀課文,形成歸納說明英法美“修約”要求與戰爭爆發關系的思想方式。
?通過學生了解《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的內容,形成分析論述條約內容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的思想方式。
?通過圖表分析沙俄侵占中國領土的方位、面積和后果,形成讀圖理解能力的思想方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從第二次鴉片戰爭的原因和后果的學習中,認識到英法等列強發動侵略戰爭加深了中國人民的苦難,從而形成強烈的國家憂患意識。
?從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的歷史悲劇,鑒證資本主義列強血腥掠奪的罪惡面目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二、要點
教學重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結果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教學難點: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與直接原因。
《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的內容及其對華危害。
三、教學建議
導入新課,建議教師講授新課之前,可向學生提問:鴉片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通過鴉片戰爭外國侵略者攫取了哪些侵華權益?學生回答后,教師可進行如下概括:通過鴉片戰爭和《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的簽訂,英、美、法等國攫取了許多侵略權益,但他們并不滿足。為了擴大侵略權益,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英法又尋找借口,對中國發動了一場新的侵略戰爭。因此,這場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所以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
講述第二次鴉片戰爭的經過時,建議教師:
從整體出發扼要講明戰爭的基本進程,點明戰爭的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戰爭爆發到《天津條約》簽訂;第二階段,戰爭再起到《北京條約》的簽訂。為了幫助學生準確掌握戰爭中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教師可教給學生編制"小年表";把知識系列化的方法,如:1856年 英艦炮擊廣州,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
1857年 英法聯軍攻占廣卅
1858年 英法聯軍攻占天津,《天津條約》簽訂
1859年 大沽之戰
1860年 英法聯軍攻占北京,北京條約簽訂
利用"第二次鴉片戰爭形勢圖"和"割九龍司地方一區"圖,形成正確的空間概念。
講述"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上"一目時,建議教師:
1.先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中俄《尼布楚條約》劃定的中俄東段邊界,然后,結合課本中的一"表"一圖,簡要講述俄國是如何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東北、西北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的。由于該內容在初中已經講過,這里不要再過多展開。
2.要把俄國割占中國領土的活動,放在"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一歷史背景中去觀察,突出其"趁火打劫"的卑劣手段。
四、講解"辛酉政變和借師助剿"一目,主要應講清辛酉政變的性質和影響,講清中外反動勢方勾結的原因。
五、小結本課時,建議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和討論"第二次鴉片戰爭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六、講課時可放中國近代現代史教學錄像資料,增強直觀性。
課后小結
1.結合英法發動侵略戰爭等內容的講授,調出本課軟件中馬克思對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有關論述,加深學生對西方侵略本性以及這場戰爭的非正義性的認識,從而提高學生戰爭本質的分析能力,在講授俄國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時,也可適當調出本課軟件中恩格斯的有關論述,以加深學生對沙俄近代的貪婪侵害我國,吞并我國領土罪行的認識。
2.在講授英法提出"修約"要求以及幾個不平等條約時,可適當調出本課軟件"文獻資料"部分相應的原始文獻資料,指導學生閱讀材料,充實和補充教材內容,并提高學生閱讀文獻資料的能力。
3.結合本課有關內容的講解,適當調出本課軟件中的多媒體圖片,使課堂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教學更具直觀性,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的興趣,幫助其深刻形象地理解教學內容。
板書設計
第2課第二次鴉片戰爭
(1856年-1860年)
一、戰爭原因、借口及實質
二、戰爭經過及結果
①英法聯軍攻占廣州(1857年12月)
②英法聯軍攻陷天津(1858年),逼迫清政府簽訂《天津條約》
③英法聯軍攻占北京(1860年),洗劫并焚燒圓明園,逼迫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
三、戰爭影響:進一步打開了中國門戶,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程度進一步加深。
?在政治上,中國進一步喪失領土和主權;清朝統治者投靠外國侵略者,開始成為它們的附庸與工具,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共同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54029.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