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講 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一、目標
【內容標準】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知識與能力】(1)通過學習教材中提供的歷史文獻,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并在此基礎上能對其種類、部門、管理等方面進行列舉。
(2)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對“工官”制度作進一步認識;同時,能對所涉及的手工業專有名詞進行探究。
(3)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能夠使學生養成閱讀歷史文獻的習慣與能力,并在此基礎上能借助歷史文獻進行獨立學習和探究的能力。
(4)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的特征,了解其生產的意義和局限性,進行合理的辨證的思維和創新性探索。從而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
(5)結合課本中所提供的歷史圖片和內容,以及手工業發展的數據鼓勵學生進行推理和論證,提高學生的歷史比較能力和分析能力。
(6)結合地圖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手工業中心的地理分布,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感和觀察能力。
【過程與方法】(1)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中所提供的歷史文獻和圖片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大膽的想象、合理的歷史推理和主動的探究。并嘗試運用觀察法、閱讀法(包括歷史文獻、地圖等)訪問法、調查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探究和思考。
(2)教師應該注重啟發式,引導學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則對歷史事件進行歸類;同時,設計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問題,指導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對討論過程和結果進行以及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恰當的評價。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知道我國古代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技能和完備的手工業部門,中國的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與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2)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有條件的地區,指導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和訪談,增加對古代手工業成就的切身感受。
(3)通過書中文獻、歷史圖片和地圖對中國古代的手工業文明進行更深入的了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崇尚科學的精神。
二、本課重點和難點
重點:掌握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上去理解手工業的發展,可以適當地借助歷史文獻法和講解法,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進行探究。
三、教學課時:二課時
四、教學過程
導言部分:
絲綢之路是什么時候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為什么說中國有“瓷器大國”之稱?青銅器的原料是什么?。
學習新課:
(一)、運用下列問題,引導學生自讀課文
1、根據第一目“田園手工業’”內容解決下列問題:
(1)、中國古代手工業是何時產生的?都有哪些主要的紡織工具?
(2)概括中國古代自然經濟的特點。
2、根據第二目“‘工官’制度”內容解決下列問題:
(3)、什么是工官制度?如何評價這種制度?
(4)依據課文知識歸納中國古代官廷工藝品和民間用品相比的差異。
3、根據第三目“織女的勞績”內容解決下列問題:
(5)中國古代紡織技術產生于何時?最初的原料是什么?
(6)為什么歐洲人稱中國為“絲國”?
(7)歸納唐、宋、明清時期紡織業發展的史實。
4、根據第四目“攻金之工”內容解決下列問題:
(8)、古代青銅鑄造工藝水平最高峰是何時?例舉一些重要的代表作?
(9)、人工冶煉鐵器始于何時?生鐵和塊煉鐵技術是何時出現的?
(10)、生鐵冶煉使用煤作燃料始于何時?生鐵冶煉鼓風形式發生了哪些變化?
5、根據第五目“奪得千峰翠色來”內容解決下列問題:
(11)、中國古代陶瓷業始于何時?由陶向瓷過渡是在什么時期?
(12)、歸納唐至清瓷器業的發展概況。
二、重點講解以下問題
1、中國古代手工業產生的與發展
(1)產生:手工業,是指依靠手工勞動,使用簡單工具的小規模工業生產。開始從屬于農業,主要表現為家庭手工業。原始社會晚期,隨著第二次社會大分工,手工業脫離了農業,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
(2)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官營手工業繼續發展,逐步形成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到明代中后期,江南一些手工業部門又進一步發展為資本主義簡單協作的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
經營形態管理方式產 品流通方式
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
集中、大作坊武器軍用品和官府貴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場流通
民營手工業民間私人自主經營民間消費的產品在市場流通
家庭手工業農戶的副業供自己消費和交納賦稅的產品剩余部分出售
?2、中國古代官廷工藝品和民間用品相比的差異。
①生產機構不同:宮廷工藝品由專門的官辦皇家工場生產,而民間用品由普通的民間工場生產;
②用途不同:宮廷工藝品除供日常使用外,還供藝術欣賞,而民間用品一般是老百姓日常使用;
③管理機構不同:宮廷工藝品從生產到使用都由專門的官僚機構管理,,而民間用品則不是這樣;
④工藝水平不同:宮廷工藝品的生產水平是全國最高,而民間用品則沒有那么高的水平;
⑤生產者的身份不同:宮廷工藝品的生產者幾乎沒有人身自由,而且服務范圍只限于宮廷技術的發明不能服務于社會,而民間用品的生產者則不受人身限制,技術的發明直接服務于社會;
⑥價值不同:宮廷工藝品造價昂貴,而民間用品則價格低廉。
?3、商周的青銅器
商周青銅器的造型有的純實寫真,有的簡潔抽象,有的夸張而富有幻想,甚至離奇得不可思議;有的典雅凝重,有的繁縟富麗,有的異常筒略;所塑的鳥、馬、牛、豬、象、犀牛等動物形象,或猙獰可怕、奇異怪誕,或憨態可掬、生動逼真,給生冷冰硬的青銅器具平添了無限的生機?梢哉f,每一件青銅器都是一件杰出的工藝品,反映了制作者具有高超的工藝技巧和藝術匠心,不愧是古代世界集工藝、美術于一體的藝術瑰寶。
青銅器的用途,更是廣泛地使用于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按照它們的用途種類,主要可以分為:生產工具,有農業用的鋤、鏟、镢等,有手工業用的斧、錛、斤、鑿、鉆、錐等,或實用,或用作其器;軍事武器,有矛、戈、鏃、戟、劍等;禮器和生活用器,禮器主要用于祭祖、會盟和典禮等場合,生活用器大體與禮器相當,只是形體大小不同,一般有爵(飲酒之器)、觚(飲酒兼溫酒)、鼎(煮食之器)、卣(盛備移送之器)、壺(貯酒器)、斗(斟酒之器)、尊(貯酒備斟之器)等不同名目的器具。此外,還有用作樂器的鼓、鐃等。
4、中國古代冶鐵技術發展
朝代燃料動力或方法鐵質規模比歐洲早
春秋木炭皮囊鼓風生鐵小1000多年
戰國木炭淬火及柔化處理可鍛鑄鐵作坊幾百人1000多年
西漢煤炒鋼法鋼 1000多年
東漢煤水排、低溫煉鋼鋼 1000多年
北宋焦炭豎式風箱鐵甲、馬鐙產量增加
明焦炭坩堝煉鐵 冶鐵所
清焦炭土高爐煉 鐵資本主義萌芽
5、中國古代的制瓷業
(1)制瓷技術的不斷推陳出新
原始時代的彩陶已經有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商代燒制出原始瓷器,從商代中
期到東漢晚期,是陶發展到瓷的過渡階段;東漢末期的青瓷釉色光亮、質地純凈;唐代越窯青瓷、邢窯的白瓷久負盛名;清代粉彩瓷器工藝的發明推進了生產技術的提高。
2)我國古代陶瓷品種不斷創新的原因
古代科學技術的不 發展與進步;歷代統治者的重視與推動;對外貿易的發展與人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勞動人民的積極創造和聰明智慧。
3)中國古代制瓷業的世界地位
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②中國的制瓷技術高超,享譽世界;
③在中國制瓷工藝的影響下,世界各地也開始生產瓷器;
④中國的制瓷在世界上具有無可替代的獨尊地位。
6、異彩紛呈的紡織業
距今四五千年前:最初的紡織品是麻和葛,后來出現蠶繭和絲織品。
商代:有負責指導桑蠶生產的專職官員,婦女紡織生產為“國有六職”之一。
西周時期: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戰國時期:棉、絹、羅、紗等品種多,產量大,質量高
漢代:紡織品的花色達20多種,絲織品輕柔優美,通過絲綢之路行銷到歐洲。
唐代:私營紡織作坊興起。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北方以來州、毫州最著名,南方以吳越、宣州出名;另外絲織品種類增多。
宋代:棉花種植及棉紡織技術推廣到閩粵等地,絲織工藝水平有所提高。
明清:進入鼎盛時期
(1)絲織中心—蘇州、杭州
(2)民營絲織業興盛
(3)絲織品工藝精巧,妝花緞、金寶地
棉紡織業成為農民的主要副業,棉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明代浙江
嘉興使用新式“紗綢機”;雙色套印技術得以廣泛傳播,出現許多顏色的秋色印刷品;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興起,蘇州等地絲織業出現資本主義萌芽。
課堂小節: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第一、手工業生產部門不斷增加與勞動分工越來越細。
第二、手工業生產技術不斷進步。
第三、手工業生產規模不斷擴大與工場手工業出現。
第四、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
第五、經濟重心南移與手工業生產布局成相應變化。
第六、古代手工業生產長期領先于世界,產品不僅供國內消費,而且還遠銷亞、非、歐許多國家,廣受歡迎和贊譽。
五、學案
1、單項選擇題
(1)《四月民令》反映的是( )
A、以家庭為單位的單純的男耕女織
B、漢代田莊的生產形式和生活形式
C、南北朝時期的田莊經濟
D、鼓勵農民在四月及時耕種
(2)《顏氏家訓》說中國古代能夠“閉門而為生之具以足”,這說明( )
A、一般農家的男耕女織可以滿足正常日用
B、家庭成員眾多各行各業都有,一切生產生活所需都可自己解決
C、足不出戶閉門,等商販上門
D、農民生存要求極低
(3)下列對“工官”制度描述不正確的是( )
A、“工官”指的是歷朝歷代設立的專門管理社會上手工業生產的官員
B、其產品是官家和皇帝私用的物品,平民無權享用
C、“工官”的制作工藝水平代表了當時手工業技術的頂峰
D、“工官”制度對古代中國的科技進步未起到積極作用
(4)唐詩名句“奪得千峰翠色來”描繪的是( )
A、我國古代精湛的青銅器鑄造技術 B、唐代越窯青瓷的美麗色彩
C、絲織業的一種綠色絲綢產品 D、著名的唐三彩
(5)中國的棉花種植和棉紡織技術推廣到閩粵江南地區是在( )
A、漢代 B、唐代 C、宋代 D、明清
2、材料解析題
材料一 明清時期江南手工紡織業繁榮,政府卻下令“一戶所領之織機不得逾百張。以抑兼并,過則有罰!
材料二 清朝雍正帝諭 “ 朕觀四民之業,士之外農為最貴……今若于器用服玩爭尚華巧,將多用工匠。市肆中多一工作之人,則田畝中少一耕稼之人”。
請回答:(1)這兩則材料反映了統治者的手工業的發展持何種態度?
(2)這種政策對中國經濟造成什么影響?
3、問答題:簡述古代中國的手工業有哪些成就處于當時世界前列?
【答案】1、單項選擇題(1)B。2)A。3)A。4)B (5)C
2、材料解析題(1)統治者壓制民間手工業的發展。(2)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使新的生產方式發展緩慢,不利于 社會的進步。
3、問答題 紡織業發達,絲織業享譽世界,中國因此被稱為“絲國”;商周青銅器文明發達,秦漢時還掌握了青銅防銹蝕的技術;生鐵和塊煉鐵同時出現,比西歐早兩千多年,使用水力的鼓風裝置先進;瓷器歷史悠久品種豐富世界聞名
六、教學反思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san/77419.html
相關閱讀:2012屆高考歷史第二歷復習五代 遼 宋 夏 金 元專項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單元復習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考點復習:走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階段
第6課 解放戰爭的勝利教案
2012屆高考歷史學業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專題復習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