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第二 地球上的大氣
本規劃
大氣圈作為地理圈層之一對于人類生存的意義重大。地球大氣圈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面的保溫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氣溫,又提高了夜間的最低氣溫,從而減小了氣溫日較差,形成適宜人類生存的溫度環境。另外,大氣組成中氧的存在及其含量是人類和一切生物維持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物質和條。大氣作為地球表層自然要素之一有其自身特有的存在和運動規律,這些規律對于人類的生存、生活和生產意義重大。大氣中有復雜多變的天氣現象,熱、冷、風、云、雨、雪、霜等,與人的生存和生活時時發生著關系。一個地區大氣的平均狀態及規律與人類的生活、生產關系密切。
程標準中對于大氣方面的要求有以下幾個:繪制圖表并說明大氣受熱過程;繪制全球氣壓帶、風帶分布示意圖,說出它們的移動規律;運用簡易天氣圖,簡要分析鋒面、低壓、高壓等天氣系統的特點;分析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形成原因。
教材以大氣運動為主線,將大氣運動的原因——能量交換作為基礎鋪墊;將大氣運動的結果——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天氣和氣候,作為大氣運動的深化部分呈現;將大氣運動的永恒性體現——全球氣候變化放在最后。
時安排:共8時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2時
第二節 氣壓帶和風帶2時
第三節 常見天氣系統2時
第四節 全球氣候變化1時
問題研究 為什么市區氣溫比郊區高1時
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從容說
本節主要包括大氣的受熱過程、熱力環流、大氣水平運動三部分內容。
應重點分析講解三個內容:①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此處可補充大氣組成成分的內容。大氣受熱過程環節過多,且都有一個專業名詞(如大氣吸收等,由此產生的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過多的環節及環節的前后順序與過多的名詞造成學習困難,應利用圖示幫助理解。②熱力環流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可通過多媒體演示分析熱力環流形成的過程與方法。同時要結合第一內容,理解太陽輻射在緯度間分布不均是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并歸納學習思路,熱力環流形成的因果關系正確的順序是:近地面空氣的受熱或冷卻(氣溫差異是原因)→引起氣流的上升或下沉運動(空氣垂直運動是氣溫差異的結果)→導致同一水平面上氣壓的差異(水平氣壓梯度是空氣垂直運動的結果)→大氣的水平運動(風)。③說明三個力與風的因果關系,講解近地面風向的確定方法。因為地轉偏向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它對大氣運動方向的影響就成了難點,要強調在大氣運動的方向上偏轉。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明確大氣的熱量,即導致大氣運動的能量,使學生能運用圖示說明大氣的受熱過程。
2.能闡述大氣溫室效應及其作用、大氣熱力環流等基本原理。
3.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對風向的影響,能運用圖示解釋風的形成,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并且能用理論知識指導實踐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討使學生理解“太陽暖地面、地面暖大氣、大氣還地面”的原理。
2.利用圖表分析歸納“溫室效應”。
3.通過實驗活動理解熱力環流的原理。
4.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對“風的形成”的理解,學會在等壓線圖上判斷某一地的風向。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念,增強大氣環境保護意識。
教學重點
1.地面是大氣的直接熱。
2.分析熱力環流形成的過程與方法。
3.近地面風向確定方法。
教學難點
1.大氣受熱過程。
2.熱力環流。
3.地轉偏向力對大氣運動方向的影響。
時安排
2時
第1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
師我們在第一中學習了地球的圈層結構,探索了內部圈層,也了解了外部圈層,地球的外部圈層有哪幾個呢?
生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師大氣圈作為地理圈層之一對于人類生存的意義重大。從今天開始,我們學習——第二 地球上的大氣。
(板書)第二 地球上的大氣
推進新
師太陽輻射既能到達地球表面,又能到達月球表面,但是月球表面白天的溫度可高達127 ℃,夜晚則降至-183 ℃。而地球的晝夜溫差要小得多,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地球上有厚厚的大氣層而月球沒有。我們就先從大氣的受熱過程學起。
(板書)第一節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一、大氣的受熱過程
師地球上的能量主要是從哪兒獲得的?
生太陽。
師我們知道萬物生長靠太陽,這說明了太陽光熱的重要性,而且太陽輻射能也是地球大氣最重要的能量。那么太陽輻射穿過大氣層的過程是怎樣的呢?
(投影)教材圖2.1——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引導學生觀察、分析)
生有一半左右的太陽輻射能夠穿透大氣層到達地面。
師很好。地面吸收太陽輻射而使地面增溫,所以,太陽是地面的直接熱;同時地面向外釋放能量。
(板書)太陽暖地面
(學生讀書)教材30頁頁腳處的說明
師根據教材30頁頁腳處的說明可知,物體的溫度越高,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短;物體溫度越低,輻射中最強部分的波長越長。太陽表面溫度達到6000 ,所以太陽輻射為短波輻射,而地面溫度遠遠低于太陽表面溫度,所以地面輻射屬于長波輻射。同樣,大氣輻射、人體輻射等也屬于長波輻射。
那么地面輻射被誰吸收了呢?
生大氣層。
師正確。近地面大氣中的CO2和H2O,能夠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而增溫,吸收率75%—95%,近地面大氣又以對流、傳導等方式,層層向上傳遞熱量、貯存能量。所以,地面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請問大氣這種受熱的過程有什么意義呢?
生大氣受熱的過程影響著大氣的熱狀況、溫度分布和變化,制約著大氣運動狀態。
師剛才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誰是對流層大氣主要的直接熱?
生地面。
(板書)地面暖大氣
(活動)教材P31活動1
(投影圖片)

師下面我們再看看大氣增溫后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大家一起做一個活動。
(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學習大氣對地面保溫作用的知識,實現由地面輻射到大氣輻射和大氣逆輻射的知識遷移)
生大氣在增溫的同時,也向外釋放紅外線長波輻射。大氣輻射的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間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與地面輻射正好相反,故稱為大氣逆輻射。
所以,大氣以大氣逆輻射的形式將熱量還給了地面,從而完成了大氣的保溫作用。
師非常好。地球表面及大氣層里保存著的這部分熱量,成為在地理環境里發生許多自然現象及其過程的能量泉。
(板書)大氣還地面
師(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再看第2題。為什么月球表面晝夜溫差比地球表面晝夜間的溫差大得多?
生地球上有大氣層,由于大氣的削弱作用,使地球的白晝溫度不高;由于大氣的保溫作用,使地球的夜晚溫度不會過低。
師地球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表現在吸收、反射和散射三個方面(可做擴展)。通過這三種削弱作用,使太陽輻射只有一半左右能穿透大氣層到達地面。這是地面增溫的主要能量。所以地球的白晝溫度不高。另外,大氣吸收地面輻射的能力很強,可將地面輻射的絕大部分能量儲存在大氣中,同時大氣逆輻射又在一定程度上補償了地面輻射損失的熱量,從而起到了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地球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對地面的保溫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氣溫,又提高了夜間的最低氣溫,從而減小了氣溫日較差。
月球上沒有大氣層,白天太陽輻射全部到達月球表面,使月球表面溫度迅速升高。夜晚,月球表面輻射強烈,沒有大氣對月球表面的保溫作用,溫度下降速度很快。再加上月球晝夜交替周期比地球長,所以月面溫度晝夜變化比地球劇烈得多。
堂小結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大氣的受熱過程。即首先是太陽輻射使地面增溫,“太陽暖地面”;接下是地面輻射使大氣增溫,“地面暖大氣”;最后是大氣逆輻射使地面保溫,“大氣還地面”。
板書設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34977.html

相關閱讀: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