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 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
●教學目標
1.了解人類不同歷史時期人地關系的狀況
2.理解環境問題的本質及產生的主要原因。
3.理解環境問題與人口問題、資問題及發展的相互關系。
4.了解環境問題的本質是發展問題,即資利用問題、環境問題和資問題是密不可分的。
能力目標
1.利用世界人口增長圖和開墾荒地引起的惡性循環圖,說明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相互關系。
2.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了解并分析造成當地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并嘗試解決措施,寫出可行性,以供研究。
德育目標
認識環境問題的產生與我們每個人的日常行為規范、思想道德修養有直接關系,我們應從身邊小事做起,切實做到保護環境。
●教學重點
1.人口壓力對環境問題產生的影響。
2.資的不合理利用形成了環境的惡性循環,環境問題更加突出。
●教學難點
如何處理好經濟的增長與環境的關系,使兩者協調地發展。
●時安排 1時
●教學過程
環境問題,其實自古就有,遠在人類社會出現以前,地球上就存在地震、火活動、海嘯等自然災害,勢必對周圍自然環境產生影響,形成環境問題。進入人類社會以后,在人類的不同發展階段,由于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同,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一樣,因而,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產生了不同的環境問題,尤其是在當今社會,環境問題更加突出,這已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本節我們就探討目前世界范圍內環境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我們知道,人口問題、資問題、環境問題、發展問題都是當今人類所面臨的全球性問題,而且這些因素之間也是相互作用的,任何一個問題都與其他問題產生著影響,比如,人口數量的劇增對資的需求量、對生存空間的環境等產生了巨大的壓力,而人口素質低下又會直接影響人類對資的開發利用,進而破壞環境。因此,人口、資、發展這三方面都對環境問題產生著影響。本節,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分析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一、人口壓力(板書)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數量越越多,為了生存,人們需要從環境中索取越越多的物質資,同時,又把越越多的廢棄物排放到環境中去,使環境的承載量受到的壓力也就越越大,進而導致環境污染、生態失調。因此,人口壓力是產生環境問題的主要原因之一。
請同學們閱讀的第一部分內容,并思考以下問題:
(用投影儀打出以下問題,供學生在邊閱讀時邊思考)
(1)人口發展在不同的歷史階段中,表現有怎樣的特點?
(2)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人口的增長表現有哪些特點?
(3)人口的不斷增長,又怎樣產生了哪些環境問題?
(學生閱讀完第一部分內容后,我們要結合本內容、圖形以及上述問題給予解釋闡述)
1.世界人口的增長(板書)
投影:圖8.5世界人口增長(見本)
由圖可知:在工業革命以前人口增長的速度緩慢,之后,速度明顯加快,總體呈現出加速增長的勢頭。但在近年,其增長的速度有所放慢,這主要是一些國家(如中國)實行生育、控制人口增長的結果。另外,在二戰以后,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的速度較快,發達國家增長較慢。人口的迅猛增長主要是由于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而導致的。
承轉:由于上面提到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使得各國、各地區的人口增長情況表現不一。我們再看圖形:
投影:圖“世界各地區人口的增長(1950~2000年)”
提問:要求學生根據圖形回答下列問題:
(1)目前圖中各大洲中,人口數量由多到少的排列順序。
(2)二戰以后(1950年后),各大洲人口增長的速度由快到慢的排列順序。
承轉:由上述圖中可以知道,世界人口總量急劇增長。人口數量越越多,對全球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造成了較大的人口壓力。
2.人口增長帶的壓力(板書)
我們可用以下簡表表示人口壓力與環境問題的關系:
投影展示:
二、資的不合理利用(板書)
隨著世界人口持續增長和經濟迅速發展,人類對自然資的需求量越越大,而自然資的補給、再生和增殖是需要時間的,一旦利用超過了極限,要想恢復是困難的。特別是非可再生資,如礦產資,其蘊藏量在一定時期內不再增加,對其開采的過程就是資的耗竭過程。當代社會對非可再生資的巨大需求(如煤炭、石油、鐵礦石等),更加劇了這些資的耗竭速度。據有關資料統計,對于石油的開采量,按照目前的消費水平,石油資預計只能維持30~50年的開采。
此外,在廣大的貧困落后地區,由于人口化素質較低,尤其是發展中國家,人們意識不到環境的反饋作用,只是一味地從環境中貪婪索取,并不加節制地將生產生活的廢棄污物排入環境,生態意識淡薄,長期采用有害于環境的生產方法,而把無污染技術和環境資的管理置之度外,如不顧環境的影響,盲目擴大耕地面積、毀林開荒,任意修筑堤壩和道路等,結果使生態系統遭到破壞,自然生產力下降,并形成了惡性循環。
中有一則“瑪雅明的衰落”的資料,可以讓同學們閱讀、分析、討論其衰落的根,由因及果,得出正確的結論:
瑪雅明的消失是農業生產力下降,食品供給不足直接導致的。農業生產下降,是由于嚴重的土地侵蝕,以及對土地只用不養、土壤中的有機肥補給不足決定的。水土流失的原因,除取決于當地的氣候條外更主要的是森林被破壞、毀林開荒、生態惡化的結果。曾為人類明做出高度成就的瑪雅人,對其自身生存的生態環境的破壞,正是他們對自然環境認識不足,沒有生態意識,對資的不合理利用導致的。
以上類似的生態破壞現象很多,我們要及時收集一些電視新聞、報刊雜志方面的相關資料,補充給學生,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現實感,以現在的邏輯思維去解決現實問題,避免人類的惡性循環,向著人地關系協調的方向發展。
堂活動:請同學們結合我們前面所學的內容,針對我們人類面臨的主要社會、生態、環境問題,分析、討論這些問題的表現、產生的原因以及產生的危害,可以說這些問題在我們的生活中已普遍存在,有的司空見慣,熟視無睹;有的恣肆放縱。那么,從前面所學知識中我們已經知道,這些問題的確影響到了人類的生存,甚至有的已迫在眉睫。為此,我們可填寫下表:
三、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板書)
傳統的發展模式關注的只是經濟領域活動,其目標是產值和利潤的增長、物質財富的增加。在這種發展觀的支配下,為了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人們認識不到或不承認環境本身所具有的價值,采取了以損害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模式,其結果則造成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任何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總要經過一個逐步積累的較長期的過程。發達國家工業化所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道路的教訓是慘痛的,這種經濟增長既沒有考慮資的長遠價值,也沒有充分考慮污染給整個社會造成的實際代價。盲目追求當前經濟增長的結果往往與長期發展的目標背道而馳。
對于上述出現的問題,我們應積極思考,及時反饋,經驗,吸取教訓,特別是我們發展中國家,在今后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應邊發展、邊協調、邊治理,絕不應再步其后塵!
[堂小結]
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從不同的角度也可分為不同的類型。我們本節以當今世界的人口、資、環境、發展問題為中心,從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闡述其他三者對環境問題的影響。從總體上說,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發展的問題處理好了,環境問題才能得以解決;發展的問題處理不好,環境問題就永遠得不到解決,反而會愈演愈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43631.html
相關閱讀: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