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臨清市高中地理教案: 第四單元 第一節 自然資源與人類
一、教材分析:
㈠、認識自然資源
該節內容分三個層次,由概念-分類-共性特征,重點突出共性特征。教材中資源特征的第一、二兩點分別闡述了自然資源的地域性和整體性。關于地域差異性,教材從可再生資源和不可再生資源兩個方面說明,水熱條件的區域分異,導致某些可再生資源的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分異規律。不可再生資源盡管受多種因素的制約,但其分布也具有一定規律性。不同地區資源的分布各不相同,而在一定地域的各種資源間是相互影響和制約的,當一種資源發生變化時,必然會影響到其他資源發生變化。教材以熱帶雨林和荒漠地區的自然資源為例進行說明。通過對這兩個資源特點的了解,使學生明確對資源的利用要有因地制宜、整體的綜合的觀點。資源特點的第三、四點講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在一定地區,一定時間內,資源的數量是在限的,但隨科技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和利用途徑進一步擴展。通過分析使學生明確 自然資源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珍惜和愛護自然資源的觀念。
㈡、土地資源與人類
土地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在社會發展的不同階段,不同生產力條件下,土地資源對人類的影響是不同的。教材從多個方面對比三個歷史時期土地資源與人類的關系。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使學生學會以歷史發展的觀點看待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㈢、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導致某些資源的短缺和環境惡化。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逐漸成為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議程。教材重點在如何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通過該節學習,使學生具有節約資源、保護資源和資源循環利用的可持續發展意識,為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貢獻力量。
二、目標:
1.引導學生認識自然資源的特征
2.以土地資源為例,說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意義,使學生學會用歷史發展的觀點看待自然資源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通過認識自然資源數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發展性,使學生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懂得利用自然資源應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
三、重點:
①自然資源的概念、分類和特征、谕恋刭Y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四、教學難點:
①自然資源的特征 ②土地資源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五、教學方法:主體分析法
六、學生分析:自然資源與人類的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可以構建只是網絡形成好的體系。
七、課前準備:課本插圖、課件、投影儀等,給學生發學案。
八、課時安排:1課時
九、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讓學生看圖4-1-1的五幅圖片中所反映的內容,哪些屬于自然資源?你生活中所使用的物品與哪些自然資源有關。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通過學生回答問題,引導學生說出自然資源的概念。
㈠、認識自然資源
閱讀課本P153圖4-1-1的5幅圖片中所反映的內容,哪些屬于自然資源?
【學生閱讀課本完成學案:】
1、自然資源的定義
自然資源是指人類可以直接從自然界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主要包括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 物資源和氣候資源等。
【學生思考】自然資源有那些基本屬性?【見學案】
自然資源的兩個基本屬性:一是自然屬性;二是經濟屬性。
【學生閱讀課本完成學案:】
2、自然資源的分類
a、礦產資源
b、土地資源
⑴依據與人類的關系 c 、水 資 源
d、生物資源
e、氣候資源
a、可再生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
⑵依據性質
b、非可再生資源:礦產資源
只要利用合理、保護得當,能夠不斷生長和繁殖或能夠不斷更新、循環使用的自然資源,可以認為是可再生資源,如: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有些自然資源需要經過漫長的地質時期和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形成相對于短暫的人類歷史來說,可以認為是不可再生資源,如:礦產資源
承轉:每一種自然資源都有其自身的特點及特殊的規律性,但作為自然資源的整體還具有一些共性特征。
【學生閱讀課本完成學案:】
3、自然資源的共性特征
a、數量或質量上的顯著地域差異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 b、可再生資源具有地域分異規律
c、不可再生資源的形成受地質作用的制約,分布一般具有地質規律
⑵資源間的聯系性
自然界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種自然資源之間往往是相互聯系的。這種聯系性在各種可再生資源之間表現得尤為突出。自然資源的這一屬性要求人類對資源進行綜合開發和利用,引導學生運用實例予以說明。
⑶數量的有限性
無論是可再生資源還是不可再生資源,其數量都是有限的。前者以石油為例,后者以土地資源為例。自然資源的這一屬性要求人類在資源開發和利用時,要合理規劃,適度開發,循環利用。
⑷利用的發展性
科技的進步是資源開發利用發展性的前提。表現一、資源利用的廣度和深度不斷深化;表現二、自然資源的利用范圍、功能和用途越來越強;表現三、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高,綜合利用方式越來越廣泛。
承轉:自然資源是自然環境的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下面我們以土地資源為例,共同探討在不同生產力條件下,自然資源的數量、質量對人類生長和發展的意義。
㈡、土地資源與人類
【學生閱讀課本,討論完成學案表格】
時期標志人類活動人地關系
采獵文明時期人類以狩獵動物、采集果實為生人類常常隨著季節和氣候的變化而遷移土地數量對人類的影響不大,而土地的質量對人類的影響較大
農業文明時期以種植和養殖為標志人類 能夠制造和使用金屬工具,社會生產力大大提高,單位面積的食物增加,人口數量增長快,土地肥沃地區成為世界的發源地,土的貧瘠區,人地矛盾突出土地的質量和數量都是影響人類生存的重要因素
工業文明階段蒸汽機的使用由于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大規模的機器及其新技術的應用,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壯大,大大提高了單位面積農作物的產量,同時向環境排放大量的廢棄物。土地的質量和數量將成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制約因素。土壤污染、土地退化越來越嚴重。
承轉:通過土地資源的分析和學習,我們知道土地資源正遭到不斷的破壞。那我們又該如何合理的利用各種自然資源呢?
㈢、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思考】閱讀P85-86,
探究導致某些資源和環境惡化的原因是什么?
對資源的過度開發和不合理的利用
1、可持續發展
【拓展】
(1)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有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這樣的發展就是可持續發展。
(2)內涵:其內涵包括生態持續發展、經濟持續發展和社會持續發展三方面。生態、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復合系統。
a、公平性原則
(3)原則 b、持續性原則
c、共同性原則
【拓展思考1】人類大量的捕殺野生動物違背什么原則?
公平性原則 持續性原則
【拓展思考2】人類過渡的開發和利用導致某些資源匱乏違背什么原則?
持續性原則
【學生閱讀課本,完成學案】
2、實現自然資源可持續發展的途徑
⑴適度開發,即對資源的開發利用不能超過資源的再生能力
⑵人類要將眼前利益、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相結合,充分考慮到子孫后代的利益。
⑶人類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實現科學利用與保護的統一,力爭達到在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生存環境的目標。
⑷應充分調動廣大公眾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活動】結合P86表4-1-3與表4-1-4分析總結我國北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我國北方地區土地荒漠化的原 因是:人為原因:三過一不合理一不當(過度放牧、過度農墾、過度樵采、水資源利用不合理、工礦和交通建設不當)自然原因:自然風力條件下沙丘的遷移入侵。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例1: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關系的是( )
A.自然資源??生物資源??水資源 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環境??自然資源??土地資源D.自然資源??生物資源??林地
分析:自然資源是人類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得并用于生產和生活的物質與能量,主要包括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自然環境是指人類周圍的客觀事物,包含所有的自然地物、耕地、林地都屬于土地資源、平原、山地、盆地、高原、丘陵屬于地形。
答案:C
例2:下圖中A、B、C、D四圖能正確表示自然資源、能源、礦產資源三者之間關系的是( )
解析:A表示能源完全屬于礦產資源,能源和礦產資源又都屬于自然資源,這是錯誤的。凡是能夠提供某種形式能量的物質或物質的運動,都稱為能源。煤、石油、天然氣、生物能、水能、核能、太陽能、海洋能、地熱、沼氣……都屬于能源。能源不完全屬于礦產資源。B圖能源完全不屬于自然資源更是錯誤的。D圖將能源和礦產資源分開,兩者之間沒有聯系也是錯誤的,因為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氣、鈾礦也屬于礦產資源。只有C圖正確表達了三者之間的關系,礦產資源屬于自然資源,能源中的煤、石油、天然氣、鈾礦也屬于礦產資源,一次能源都屬于自然資源,二次能源不具有自然屬性,不屬于自然資源。
答案:C
鞏固練習
3. 下列資源中,具用地帶性分布特點的是( )
A.水力資源 B.森林資源 C.煤炭資源 D.鐵礦資源
4.下列行為符合可持續發展原則的是( )
A.斬伐養長,不失其時 B.竭澤而漁,焚藪而田
C.封山育林, 永不采伐 D.盛世滋丁,永不加賦
課堂小節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自然資源正遭到毀滅性的破壞,為了人類的長遠發展,提出了可持續發展。因此,本節內容的重點就是可持續發展以及如何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五)發導學 案、布置預習
做學案練習題,預習下一節內容
九、板書設計
第一節 自然資源與人類
一、自然資源
1.自然屬性
2.經濟屬性
3.分類:礦產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和氣候資源。
4.按性質分類:⑴不可再生資源
⑵可再生資源
5.自然資源的共性特征[
⑴分布的不平衡性
⑵資源間的聯系性
⑶數量的有限性
⑷利用的發展性
二、土地資源與人類
1.采獵文明階段??土地的質量是決定因素
2.農業文明階段??土地質量和數量都成為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因素
3.工業文明階段??土地質量和數量成為制約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因素
三、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十、教學反思 自然資源與人類的內容比較簡單,主要是理解自然資源的概念會判斷一物質是否是自然資源,理解記憶自然資源的共性特點和開發利用要求,結合典型的題目說明。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66276.html
相關閱讀: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