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第二節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地域分異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一、選擇題
下圖為亞洲東部某區域陸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讀圖回答1~3題。
1.圖示自然帶的分布主要體現了(  )
A.緯度地帶性      B.經度地帶性
C.垂直地帶性D.非地帶性
2.自然帶P在大陸東岸分布緯度較低,其主要影響因素是(  )
A.地形B.洋流
C.太陽輻射D.大氣環流
3.2008年3月1日12時(區時),一艘由橫濱開往舊金山的貨輪經過5分鐘越過180°經線(如圖所示),此時其所在地點的區時是(  )
A.3月2日12時5分B.3月1時11時55分
C.2月28日12時5分D.2月29日12時5分
【解析】 圖中區域自然帶的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主要體現了緯度地帶性。圖示區域位于中高緯度,北太平洋西岸。受千島寒流影響,自然帶P在大陸東岸分布的緯度偏低。圖中輪船越過的區域,180°經線剛好與日界線重合,因此應進行日期的變更。同時,從航行方向來看,輪船由東12區進入了西12區,日期應減1天。2008年為閏年,2月份有29天,日期不應為28日。
【答案】 1.A 2.B 3.D
讀某區域地理環境演變示意圖,回答4~5題。
4.引起圖中地理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大氣環流B.地殼運動
C.海陸位置D.人類活動
5.圖示地理環境的演變過程主要體現了(  )
A.地理環境的整體性B.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C.地理環境的穩定性D.地理環境的復雜性
【解析】 圖中地理要素變化過程分解如下:①當地為平地、森林植被;②當地地殼隆起升高,使背風坡由森林變為草原;③地殼繼續升高,背風坡出現了沙漠。這一過程中,變化的是地勢和植被,而植被的變化又是地勢變化的結果,故地理環境變化的根本原因是地殼運動。地理環境中一個要素的變化,引起其他要素也發生改變,說明這些要素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地理環境,即體現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答案】 4.B 5.A
讀下面的兩圖(上幅圖為從雅加達到北京附近沿經線的植被分布示意圖,下幅圖為經北京附近沿緯線的植被分布示意圖,回答6~8題。
6.在上幅圖中,A處的大片森林中出現苔原植被是因為(  )
A.緯度位置影響,屬緯度地帶分異
B.海陸位置影響,屬干濕度地帶分異
C.受地形影響,屬垂直地帶分異
D.受地形影響,屬地方性分異
【解析】 圖中A處經過東西伯利亞高原,受地形影響,出現苔原帶,屬于地方性分異現象。
【答案】 D
7.在下幅圖中,大陸東部和西部沿岸地區是森林,但是森林的種類不同,其影響因素是(  )
A.下墊面B.洋流
C.太陽輻射D.大氣環流
【解析】 大陸東岸受季風環流影響;西岸受西風和副熱帶高壓的交替影響。
【答案】 D
8.在下幅圖中,B處之所以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風的影響較為濕潤
B.受到西風的影響帶來豐富的降水
C.B處有高山冰雪融化,使這里有較為豐富的水資源,能滋潤草地的生長
D.受冬季風的影響從北冰洋帶來豐富的水汽
【解析】 圖中B處盡管遠離海洋,深居內陸,氣候比較干燥,但是高山上的冰雪融水是重要的水源,能夠滋潤草地的生長。
【答案】 C
(2009年高考江蘇地理卷)右圖是一張反映“滴水葉尖”現象的照片。據此回答9~10題。
9.該現象常年出現在(  )
A.溫帶落葉闊葉林
B.熱帶草原
C.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D.熱帶雨林
【解析】 根據題意,“滴水葉尖”現象常年出現的地區應是常年多雨區,選項中熱帶雨林氣候區全年高溫多雨,最易出現該現象。
【答案】 D
10.該現象在我國較普遍出現于(  )
A.天山天池湖濱B.西雙版納瀾滄江畔
C.桂林漓江沿岸D.武夷山九曲溪邊
【解析】 我國西雙版納屬熱帶季風氣候,“滴水葉尖”現象在此出現較為普遍。
【答案】 B
讀下列A、B、C三幅圖,回答11~13題。
 
11.能夠觀察到圖A所示自然景觀變化現象的考察線路是(  )
A.甲線B.乙線
C.丙線D.丁線
12.圖A四地中,氣候特征與圖C相符的是(  )
A.①地B.②地
C.③地D.④地
13.在沿圖B中丁線考察時,雖然穿越了赤道,但沿途所見幾乎都是草原景觀,這是因為(  )
A.該處的熱帶雨林被砍伐,次生植被以草原為主
B.該處雖在赤道附近,但受不到赤道低氣壓帶的控制,形成了終年降水稀少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C.該處地勢高,氣溫較低,空氣對流不旺盛,出現了非地帶性現象
D.干濕度地帶分異規律在非洲大陸的體現,非洲赤道附近由西部的森林過渡到東部的草原
【解析】 根據圖A的自然景觀變化可知,沿考察線路的自然景觀自荒漠逐漸向草原、森林過渡;結合非洲氣候、植被的變化可知,甲線路的北部位于撒哈拉沙漠、南部位于熱帶雨林氣候區、中部經過熱帶草原氣候區;故沿甲線可見圖A的景觀變化。根據圖C可知,它表示的是熱帶草原氣候,植被以稀樹草原為主,如②地所示。沿丁線考察時沿途所見幾乎都是草原景觀,這是因為丁線附近地區地勢高,氣溫較低,空氣對流不旺盛,出現了非地帶性現象。
【答案】 11.A 12.B 13.C
二、綜合題
14.下圖為2008年奧運火炬在我國境內傳遞的原定路線示意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奧運火炬在由A地區向B地區傳遞過程中,沿途主要植被類型有________、________,這種變化體現了地理環境的________地帶性規律,其影響因素是__________。
(2)奧運火炬在由D地區向F地區傳遞的過程中,沿途所看到的主要自然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D、E、F三地區自然帶的差異體現了地理環境的________地帶性規律,其影響因素是________。
(3)下列景觀圖中,在E所在省區傳遞中最不可能出現的是(  )
(4)下圖為奧運火炬新疆到黑龍江傳遞途中某山峰植被垂直帶譜,讀圖回答。
[來
①該山峰可能位于(  )
A.武夷山脈B.祁連山脈
C.天山山脈D.陰山山脈
②該山峰針葉林帶只分布在北坡原因是北坡(  )
A.熱量高于南坡B.降水多于南坡
C.光照多于南坡D.海拔低于南坡
③關于該山峰雪線高低原因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南坡氣溫高,降水少,雪線高
B.北坡氣溫高,降水多,雪線低
C.南坡氣溫低,降水多,雪線高
D.北坡氣溫低,降水少,雪線低
(5)圖中①處是此次奧運火炬珠峰傳遞的大本營,珠峰自然帶垂直分異中,其南坡出現的自然帶譜比北坡復雜,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奧運火炬傳遞過程中途徑著名的灌溉農業區②________,③________,這反映了地理環境的________分異規律,主要受________影響。
【解析】 考查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第(1)、(2)題,根據我國自然帶分布分析。第(3)題,圖A是沙丘,圖B是草原,圖C是溫帶落葉林景觀(梅花鹿是典型動物),圖D是喀斯特地貌。第(4)題,根據海拔高度以及針葉林分布(說明北坡降水多)可以判斷為天山山脈。北坡處于西風的迎風坡,降水豐富。第(5)題,主要與相對高度有關。第(6)題,兩灌溉農業區都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區,由于有灌溉水源便成為農業區,體現了非地帶性的特征。
【答案】 (1)熱帶雨林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緯度 熱量
(2)溫帶荒漠帶 溫帶草原帶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草原帶 溫帶針闊混交林帶 經度 水分
(3)D (4)①C、贐 ③A
(5)南坡較北坡相對高度大,且緯度低,降水較豐富
(6)河西走廊 河套平原 非地帶性 灌溉水原
15.下圖是北半球自然帶的緯度地帶性和垂直地帶性示意圖,讀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自然帶①是________帶,它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________米。
(2)自然帶②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________。判斷理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帶③所屬的氣候類型在亞歐大陸東岸為______________,在亞歐大陸西岸為____________。
(4)自然帶⑤在全球的最大分布地區是________。
(5)從高、中、低緯度地帶來看,垂直地帶性表現最明顯的緯度地帶是____________。
(6)雪線最高的地區大致在________附近,其雪線最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題,必須讀懂圖,明確縱橫坐標的地理含義,同時要與“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相對照。自然帶①分布在北緯70°~85°,可判定為寒帶苔原帶;根據縱坐標,可讀出其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為4000~5000米左右。自然帶②分布在50°N~70°N之間,可判定為亞寒帶針葉林帶,在南半球因相同緯度絕大部分是海洋,故無此自然帶分布。自然帶③分布的緯度大致在北緯40°~50°之間,故在亞歐大陸東岸為溫帶季風氣候,在亞歐大陸西岸是溫帶海洋性氣候。自然帶⑤是熱帶雨林帶。由于低緯度地區地面氣溫高,同樣相對高度的情況下,山上山下的溫差較大,故垂直地帶性最為明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0899.html

相關閱讀:《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