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章第一節中人口增長主要講述人口的自然增長,實際上,由人口遷移引起的人口的機械增長也能引起人口數量的變化,同時人口遷移也改變著遷入地和遷出地人口的分布狀況,因此本節內容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教材針對人口移動從概念到原理,從歷史到現實。
二、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
2.探究人口遷移的特點,舉例說明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正確認識人口遷移客觀存在及其正、負影響。
4.通過有關人口移動的討論,學會全面地、客觀地分析某一具體的人口遷移現象。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分析人口遷移與人口移動兩概念的關系,明確不同地理概念的區別與聯系,從而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
2.過剖析人口遷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因素對人口遷移的影響,使學生學會正確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間的聯系。
3.在討論過程中,引導學生團結協作,大膽表達、交流,發展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通過人口遷移的學習,使學生能夠結合生活實際,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用科學的理念、發展的觀點看待生活。
2.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3.培養學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精神。
4.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口觀和環境觀。
三、重點難點
重點:人口遷移的原因 ;人口移動對環境所產生的影響
難點:人口遷移的概念;人口移動的動因
四、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屬于平行分班,沒有實驗班,學生對人口有所了解,但對于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了解很少,所以講解時需要細致。對于人口遷移的特點,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了解更少,講解時應多提供一些合適的案例。
五、教學方法
實例分析法、歸納法、圖示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人口遷移和流動圖片。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四人一組,準備探究學習。
七、課時安排:2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了學生的學案完成情況并了解了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了針對性。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引言:1979年以前,深圳市只是一個擁有2萬人口的小鎮,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后,全國各地的人口源源不斷地遷入,人口迅速增長,到1999年底,該市人口達到119萬,深圳市也成為一個重要的工業 商貿和旅游城市,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深圳市總人口700.9萬,其中戶籍人口124.9萬,外來人口577萬,占總人口的82.1%。請思考:深圳市的人口增長如此之快的原因是什么?這種變化對深圳市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
導入:從全球來看人口的增長只取決于人口的出生和死亡,但對一個地區來說,人口增長除了受出生率、死亡率的影響外,還受人口遷移的影響。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一、人口的遷移
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自然增減和人口移動。
1.人口遷移的定義
人口移動包括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兩個方面,人口遷移人口居住地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的人口移動,人口流動則指臨時或短期離開原居住地而不變更戶籍的人口移動
主要從這幾個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們總是不斷地進行空間移動,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間移動都當做人口遷移,只有那些居住地發生“永久性”和“長期”變化的運動,才被當做人口遷移。這就是人口遷移的時間性。強調人口遷移的時間性,就是要把人口遷移與人們每天在工作地與居住地之間的通勤往返、外了購物、出差等活動區分開。另處,按照這一定義,游牧民的遷徙、季節的季節流動、有兩處或多處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間的流動等,也不應包括在人口遷移之中。
第二、人口遷移的必須以居住地的改變為條件,即遷移發生前后,人們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變包含有人口遷移必須超過“一定距離”。
2.不同階段的人口遷移特征、原因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閱讀P8~10,思考: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哪些因素影響了人口遷移?不同階段有什么特點?
點撥:
(1)人類社會早期:自然條件是影響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農業社會:土地開墾的吸引或逃避災荒、戰亂、宗教迫害等,是造成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紀:地理大發現,人口遷移的主流是由“舊大陸”流向“新大陸”,由已開發地區向未開發地區遷移。
(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永久性移民減少,遷移形式多樣化。政治性的國際人口遷移急劇增加,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發生很大變化。
提問:觀察閱讀兩幅教材插圖“圖1―2―1和圖l一2―2”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請列表對比。
點撥:
①兩圖中箭頭表示出世界人口的遷出地和遷入地:15~19世紀的人口遷出地主要是歐洲和非洲,遷入地主要是南北美洲和大洋洲;二戰后的國際人口遷出地主要是亞非拉地區,東歐也是人口遷出地之一,遷入地主要是西歐、美國、大洋洲。 ’
②從人口遷移的變化來看:歐洲由人口遷出變為人口遷入;南美洲由人口遷入變為人口遷出;美國和大洋洲仍然是人口遷入區。
③人口遷移的原因:
15~19世紀。歐洲人遷往“新大陸”的原因是資本主義的擴張,條件是“地理大發現”;非洲人遷往“新大陸”的原因是歐洲殖民者的野蠻“販運”,是一種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強制性國際移民。 二戰后,東歐一些國家重新劃定國界,導致人口遷移;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分治,形成亞洲最大的一次國際移民;非洲獨立的國家遣返原來的殖民者等都是政治因素導致的人口遷移。而大批美洲人返回歐洲,拉丁美洲和亞洲人口遷往美國,以及大批外籍工人和技術移民等,屬于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移民。當然,一些特殊的原因也可以引發移民,如阿富汗戰爭引起的移民,非洲荒漠化、前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泄漏等災害導致的環境移民。 提示:對任何國際移民現象的原因分析,都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不能生搬硬套。如,太平洋島國“瑙魯”舉國移民的原因是什么?應該從島國的環境特點,地勢低平,結合“全球變暖”導致的危害分析,原因是環境變化的結果。
表格如下:
人口遷移15―19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
人口遷移路線由非洲跨過大西洋到達美洲;由歐洲向西到達美洲,向東到達大洋洲由亞洲向東到北美洲,向南到大洋洲,向西到歐洲;
由南美洲向北到北美洲;另外還有因為災害和戰爭而引起的遷移路線
人口遷移特點舊大陸→新大陸。
已開發國家→未末發國家。
歐洲殖民者野蠻販運非洲黑奴,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強制性國際移民永久性移民的比例明顯減少,遷移形式趨于多樣化。具體表現為政治性的國際人口遷移急劇增加;國際人口遷移的流向變化大;新興城市、旅游業和新興產業也造成人口遷移。
二、人口流動
人口流動和人口遷移一樣,都是人口移動的基本形式。
1.人口流動的概念:
人口流動指因工作、學習、旅游、探親等原因臨時或短期離開原居住地外出活動,而不變更戶籍的人口移動現象。
2.影響人口流動的因素:
人口流動的強度主要取決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思考: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有什么不同?
概念區別聯系
人口遷移通常是指人口在地區之間遷出和遷入,而發生居住地的永久性或長期性改變的人口移動現象居住地永久性或長期改變、變更戶籍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是人口移動 的兩種基本形式[來源:高考資源網KS5U.COM][來源:ks5u]
[來源:ks5u]
人口流動ks5u.cn通常是指因工作、學習、旅游、探親等原因臨時或短期離開居住地外出活動,而不變更戶籍的人口移動現象臨時或短期離開居住地外出活動[來源:Ks5u.cn]
不變更戶籍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作補充、強調:
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都是人口在地理空間上的一種運動過程,但人口遷移強調居住地變更和時間限度(永久性或長期性)
(提問)請同學們說出下列人口移動屬于人口遷移還是人口流動?
(1)15世紀歐洲殖民販賣非洲黑人奴隸到美洲;
(2)深圳、上海等大城市中的“民工潮”;
(3)三峽工程大移民;
(4)游牧民的遷徙,季節工的季節性流動;
(討論)請同學們再舉一些人口移動的例子。(其中可以穿插課本“知識窗”中的國際難民與環境移民。
3、我國的人口流動――民工流
活動:學生討論填表
時間流向原因特點作用
20世紀50年代以前東部人口稠密區流向東北西北等地城市化;開發內地;建設邊疆有組織與自發遷移結合調整人口分布,對開發資源,加強邊疆經濟文化和國防建設起了積極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山區流向平原;農村流向城市;貧困區流向發達地區東部、南部經濟迅速發展需要大量勞動力,農村生產力提高解放出大量勞動力有組織與自發流動及盲目流動并存有效調整了各地區勞動力的余缺,對城市發展、繁榮起了積極作用;改善了農村經濟,促進了鄉鎮企業發展。但盲目、無序流動帶來了一些社會問題
過渡:人們為什么要遷移?遷移受哪些因素影響?下面我們就來學習課文的第三部分:
三、人口移動的動因和效應
1.動因
①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環境。
②拉力:吸引人們遷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③其他: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距離、國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思考:為什么會發生人口移動?
人口遷移是多種因素作用下的有意識行為,人們之所以愿意從一個地區遷到另一個地區,主要受自然環境(氣候、土地、水源等)、社會經濟環境(教育、收入、交通、就業等)影響,其中,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等差別,是造成人口移動的最主要原因,此外,還有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距離、國家政策、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人口遷移是各種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
(討論)課本第12頁的“活動題”。
(活動)請同學們舉一些人口遷移的例子,并說出遷移的主要原因。
(承轉)從上述內容我們可知,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很多,因此,我們在分析人口遷移時,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全面考慮,突出重點,體現人口遷移的主要影響因素。那么,人口移動會對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呢?這是本節課學習的最后一部分內容。
2.效應
①人口移動會對環境產生多種影響。
對遷入地而言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但也能加劇生態環境問題,增大人口壓力。
對遷出地而言加強對外聯系,緩解人口壓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②人口移動會對社會經濟產生深刻影響。人口移動,大大促進了種族、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1、關于人口遷移概念的理解,正確的說法是( )
A.凡人口在兩地區間的空間移動,均稱為人口遷移
B.參與國際旅游屬于人口遷移范疇
C.我國大學生赴歐美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屬人口遷移
D.屬人口遷移范疇的遷移人口,其空間移動距離在1000千米以上
2、在人類社會早期,影響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條件 B.經濟條件 C.自然災害 D.河流變遷
3、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都是人口遷入地的是( )
A.歐洲 B.拉丁美洲 C.北美 D.非洲
4、亞洲最大的國際人口遷移出現在( )
A.我國“三峽”工程移民
B.來非洲的殖民者被遣返回國
C.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分治
D.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
5、當前發展中國家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是( )
A.農村到城市 B.城市到農村
C.農村到農村 D.城市到城市
6.閱讀下列資料,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資料一:據1999年10月13日《中國環境報》報道:1997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有l億多人,占總人中的10%,到2040年預計將達2.5億以上,占總人口的23.79%,60歲以 上的人口數將是20歲左右人口數的2~3倍。
資料二:據在關部門統計,1984年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9485萬人,到1994年上升到2億人.2000年這一數字已增長到約3億人。據估計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資料一反映出,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出現了 現象,這一問題將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是 (選擇填空)。
A.產業結構將從以第一、二產業為主,轉變為以第三產業為主
B.青壯年勞動力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等城市環境問題會更加突出
D.國家的社會福利負擔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顯下降
(2)資料二中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選擇填空)。
①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人口始終以較高的速度持續增長
②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土地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大批農業勞動力被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④我國已完成了從農業經濟為主向以工業經濟為主的轉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近20年中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方向是 ,產生這種流動最根本的原因是 。
(4)簡要回答我國大規模人口流動和遷移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回答。
答案:1.C 2 .A 3. C 4. C 5. A
6.(1)人口老齡化 B (2)B
(3)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貧困落后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 我國城鄉和地區間在經濟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別
(4)有利:彌補了人口流人地區勞動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緩解人口流出地區的就業壓力;促進了人口流入地區與人口流出地區的經濟社會交流。不利:加劇城市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的狀況;增加城市就業難度等。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人口遷移的概念和分類。探究了人口遷移的特點,正確認識了人口遷移客觀存在及其正、負影響。在下一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人口分布與人口合理容量。這節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世界人口分布和大勢,掌握我國人口分布的基本格局;認識環境人口容量的概念、因素、特點及實現人地協調的途徑;。并完成本節的課后練習及課后延伸拓展作業。
設計意圖:布置下節課的預習作業,并對本節課鞏固提高。教師課后及時批閱本節的延伸拓展訓練。
九、板書設計
一、人口的遷移
1.人口遷移的定義
2.不同階段的人口遷移特征、原因及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二、人口流動
1.人口流動的概念:
2.影響人口流動的因素:
人口流動的強度主要取決于經濟、文化發展水平。
3、我國的人口流動――民工流
三、人口移動的動因和效應
1.動因
①推力:原定居地的不良環境。
②拉力:吸引人們遷往新定居地的因素。
③其他: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距離、國家政策、文化背景等。
2.效應
①人口移動會對環境產生多種影響。
對遷入地而言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但也能加劇生態環境問題,增大人口壓力。
對遷出地而言加強對外聯系,緩解人口壓力,增加收入,但也造成人才流失。
②人口移動會對社會經濟產生深刻影響。人口移動,大大促進了種族、民族的融合和經濟、文化的交流。
十、教學反思
本節我們主要學習了人口遷移和人口流動的一些基本情況,重點學習了人口遷移的原因和人口移動的效應,在學習人口遷移與環境的關系時,我們應辯證地看待問題,既要看到人口遷移對遷出地和遷入地有利的影響,也要看到不利的影響。本節內容與我們周圍的生活實際聯系較緊密,我們應靈活學習,學而用之,把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結合起來,協調人地關系,促進可持續發展。
十一、學案設計(見下頁)
第一單元 人口與地理環境
第二節 人口遷移與人口流動(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人口移動的兩種基本形式
2.人口遷移的概念及世界人口遷移的歷史過程及特點
3.人口流動的原因及影響
4..分析人口遷移的原因和對經濟、社會的影響
二、預習內容
(一)、人口遷移
閱讀P8-10課文、圖表和“知識窗”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人口遷移是指人口在地區之間遷出或遷入,而發生居住地______或______改變的人口移動現象。
2.國際人口遷移分三個階段:
①人類社會早期:影響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②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遷移主流的流向是 ,原因
是:
人口遷移特點:(1) (2)
人口遷移路線:(1) (2)
③二戰后的國際人口遷移的新特點是
。
遷移方式及特點具體表現
政治性國際人口遷移急劇增加(1)
(2)
國際人口遷移的 流向發生了很大變化(1)(2)
遷移形式更加趨于多樣化(1)
(2)
(二)、人口流動
閱讀P11課文和“知識窗”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人口流動是指因工作、學習、旅游、探親等原因____或_____離開原居住地,而不變更戶籍的人口移動現象。
2.人口移動的兩種基本形式是_________與_______。
3.人口流動的強度取決于________、_______。
4.流動人口增長是___________的產物。
5.人口流動對社會經濟的積極作用是_______,不利影響是_________。.
(三)、人口移動的動因和效應
閱讀P12-15課文、圖表和“知識窗”內容,完成下列問題
1.造成人口移動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此外_____、_____、_____等也產生重要影響,是各種推力和拉力共同作用的結果:推力指________,拉力指_______
2.人口移動對環境的影響:對遷出地影響表現在 ,對遷入地影響表現在 。
3.人口移動對社會經濟的影響包括三個方面① ②
③ 。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 惑 點疑 惑 內 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通過閱讀二戰前后國際人口遷移圖比較二戰前后國際人口遷移的不同特點,并了解原因。
2、認識世界和中國人口流動的現狀。
3、結合實例,分析說明人口移動的主要動因和效應。
4、調查本地人口移動的現狀和特點,并嘗試分析原因及影響。
學習重難點:比較二戰前后國際人口遷移的不同特點,認識世界和中國人口流動的現狀。
教學方法:讀圖觀察、多媒體展示、講練結合、總結歸納。
二、學習過程
知識點一、人口遷移
自主學習
1.概念:人口遷移通常指人口在 遷入或遷出,而發生 的永久性或 改變的人口移動現象。
──由遷出地到遷入地
三大要素 ──跨越行政區界線
──永久性或長期性
2.人口遷移類型
國際人口遷移
①按地理范圍分
_____人口遷移
②按遷移方向分
(國內人口遷移)
3、不同時期的人口遷移
(1)在人類社會早期,_________是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
(2)古代農業社會,__________的吸引或逃避災荒、_______、_______等,是造成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3)15~19世紀,人口遷移的主流是由“舊大陸”流向“______”,由_________向未開發地區遷移,其中歐洲殖民者野蠻販運_______ ,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強制性國際移民。地理大發現和_________ 是人口遷移的主要原因。
(4)二戰后,國際人口遷移的新特點是永久性移民的比例_______ ,遷移形式也更加趨于
________。政治性的國際人口遷移急劇增加,國際人口遷移的________ 發生很大的變化。此外,___________ 出現和___________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也造成了人口的遷移。
問題探究
1. 古代農業社會人口遷移的頻度和強度大于原始社會的人口遷移嗎?
2.自然條件一直是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嗎?
知識點二、人口流動
自主學習
1.概念:人口流動通常指因 、學習、 、探親等原因 或 離開 外出活動,而不變更 的人口移動現象。
2.人口流動的強度主要取決于 、
發展水平。 和 是人口移動的兩種基本形式。
3.我國特殊的人口流動──“民工流”
①遷移方向為從農村到______,從內地的省、自治區到______城市和工礦區。
②主要遷出地為四川、廣西、山東、安徽、浙江等省區,主要遷入地為廣東、上海、北京、新疆等。
③遷移方式以______流動為主。
④主要目的是務工和 。
⑤主要原因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農村出現大量的 、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城鄉和地區之間巨大的 、國家推出了允許農民進城的一系列政策。
問題探究
1.人口移動、人口流動與人口遷移間的區別與聯系是什么?
2.為什么說我國的“民工流”是人口流動現象,而不是人口遷移現象?
知識點三、人口移動的動因和效應
自主學習
1.人口移動的動因
人口移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一種有意識的行為,它是人類適應環境的表現,一般具有個人的 。其中,地區間
等差別,是造成人口移動的最主要原因。
此外,遷出地與遷入地之間的 、 、 等也對人口遷移產生重要影響。人口遷移是各種 和 共同作用的結果。
2.人口移動的效應
人口移動的效應包括 和社會經濟效應,而社會經濟效應又包括 和
效應、經濟效應和 效應。
⑴人口移動的環境效應是指人口遷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遷出地 ,并對合理利用 、提高經濟收入、保護
等產生積極作用;大量遷入人口必然會對 和 產生深刻影響。
⑵人口移動的社會經濟效應是指人口移動會對社會經濟產生深刻影響。尤其是隨著近現代經濟的發展、 的進步以及 的日益便捷,人口移動,大大促進了 、
的融合與 、 的交流。
社會經濟效應含義
舉例
促進了種族、___的融合建立起一批以_____為主體的國家,明顯地改變了世界人口分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
促進了______的發展
使一些經濟不發達的地區得到了發展
①落后的美洲經過世界各地移民的長期開發,成為經濟發達地區
②西歐戰后經濟的繁榮、中東石油生產國經濟的崛起與外籍勞工遷入關系很大
促進了_____的交流、融合與發展
隨著國家人口移動,各國優秀的民族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國際人口移動促進了人種基因的交流
①中華飲食文化“走向世界”
②巴西成為“人種大熔爐”
問題探究
1、影響人口遷移的“推力”和“拉力”各是什么?
2、影響人口遷移的原因有哪些?
三、反思總結
四、當堂檢測
1、關于人口遷移概念的理解,正確的說法是( )
A.凡人口在兩地區間的空間移動,均稱為人口遷移
B.參與國際旅游屬于人口遷移范疇
C.我國大學生赴歐美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屬人口遷移
D.屬人口遷移范疇的遷移人口,其空間移動距離在1000千米以上
2、在人類社會早期,影響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條件 B.經濟條件 C.自然災害 D.河流變遷
3、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都是人口遷入地的是( 。
A.歐洲 B.拉丁美洲 C.北美 D.非洲
4、亞洲最大的國際人口遷移出現在( )
A.我國“三峽”工程移民
B.來非洲的殖民者被遣返回國
C.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分治
D.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
5、當前發展中國家人口遷移的主要類型是( )
A.農村到城市 B.城市到農村
C.農村到農村 D.城市到城市
6.閱讀下列資料,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資料一:據1999年10月13日《中國環境報》報道:1997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有l億多人,占總人中的10%,到2040年預計將達2.5億以上,占總人口的23.79%,60歲以 上的人口數將是20歲左右人口數的2~3倍。
資料二:據在關部門統計,1984年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9485萬人,到1994年上升到2億人.2000年這一數字已增長到約3億人。據估計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資料一反映出,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出現了 現象,這一問題將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是 (選擇填空)。
A.產業結構將從以第一、二產業為主,轉變為以第三產業為主
B.青壯年勞動力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等城市環境問題會更加突出
D.國家的社會福利負擔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顯下降
(2)資料二中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選擇填空)。
①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人口始終以較高的速度持續增長
②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土地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大批農業勞動力被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④我國已完成了從農業經濟為主向以工業經濟為主的轉變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3)近20年中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方向是 ,產生這種流動最根本的原因是 。
(4)簡要回答我國大規模人口流動和遷移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回答。
課后練習與提高
1、在人類社會早期,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是( )
A、自然條件 B、經濟條件 C、自然災害 D、河流變遷
2、下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部分國家或地區人口移動方向的示意圖。圖序與選擇排列順序能夠正確對應的是(圖中的Q表示遷出地)( )
A、①中國②美國③俄羅斯④拉美 B、 ①中國 ②俄羅斯③美國 ④拉美
C、①拉美②中國③俄羅斯④美國 D、 ①中國 ②拉美 ③俄羅斯 ④美國
下圖中人口遷移率指人口遷移數與總人口的比值,正值為遷入,讀圖并分析回答3~6題。
3.圖中四個地區人口增長速度最快和最慢的分別是
A.A、CB.B、D C.C、DD.A、D
4.如果A~D各代表一個國家,則下面四組國家中最可能的是
A.埃塞俄比亞、沙特阿拉伯、德國、日本
B.美國、德國、阿根廷、埃及
C.日本、中國、越南、匈牙利
D.科威特、索馬里、葡萄牙、德國
5.最有可能是發達國家大城市中心地區人口變化的是
A.AB.B C.C D.D
6.最有可能反映美國東北部地區人口變動現狀的是
A.AB.B C.C D.D
讀下圖,完成7~8題。
7.上圖表示人口遷移的拉力和推力示意圖,“+”號表示一個地區吸引人口的因素,“―”號表示一個地區排斥人口的因素,“0”表示無關的因素。下面表示推力因素的是
A.礦產資源豐富B.土壤鹽漬化 C.文化教育發達D.老齡化
8.2001年阿富汗難民遷入巴基斯坦的中間阻力最有可能的是
A.交通不便B.國家政策C.氣候干旱D.地形崎嶇
三峽工程是舉世矚目的特大型工程,其淹沒涉及范圍之廣、淹沒損失之大、移民數量之多,在國內外建設史上是空前的。據1992年統計,三峽按正常蓄水位方案,庫區淹沒涉及21個縣,需要移民84萬,考慮到人口自然增長率等因素,到2009年工程建成,共需動遷113萬人。所以有人說,三峽工程的成敗關鍵在于移民,為此,國家設計了多種方案來解決移民問題:城鎮新建、農村移民的后靠安置、鼓勵農民自愿外遷安置等等。試根據材料,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回答9~11題。
9.根據實際判斷分析,三峽移民的主要原因屬于
A.人口遷移的經濟因素B.人口遷移的政治因素
C.人口遷移的社會文化因素D.人口遷移的生態環境因素
10.三峽移民有自身的特點,根據分析,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三峽移民是改革開放以后普遍的國內人口遷移現象
B.三峽移民的安置對于三峽工程的建設影響不大
C.從實際情況考慮,三峽農民絕大多數能夠以國家為重,能做到自愿外遷
D.三峽移民屬于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有組織的國內人口遷移
11.從另一角度來考慮,三峽移民會成為遷出的受益者,下列說法不屬于其原因的是
A.從三峽的建設中受益,可以從第一產業向第二、三產業轉移
B.從國家的政策中受益,得到一定的賠償以及到達適宜的生存環境可以穩定發展
C.當地調整了農業結構,開發大農業,建設高產穩產高效的農業,使移民的收入穩定 提高
D.移民的生活更安逸,不會存在一點的社會經濟壓力
1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人口遷移能促進種族、民族的融合,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一般不會產生種族、民族、宗教上的矛盾
B.人口遷移對遷出國來說,減輕了人口壓力,增加了許多僑匯收入,不會給遷出國的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C.人口遷移對遷入國來說,提供了廉價勞動力,促進經濟的發展,但有時也會產生新的矛盾和社會不安定因素
D.一般來說,由于戰爭、災荒、貧窮、逃難所形成的國際難民不屬于移民活動
13、下表為廣州市人口遷移統計表,根據所學人口遷移知識,認真分析該表回答下列問題。
廣州市人口遷移統計表
項目
年份遷入 (萬人)遷出 (萬人)總遷移 (‰)凈遷移 (‰)
遷入
人數遷入率遷出
人數遷出率總遷
移人數總遷
移率凈遷
移人數凈遷
移率
196274.7521.1693.0126.32167.7647.48-18.26-5.16
198091.4517.6482.0915.83173.5433.479.361.81
1985100.1017.8284.9015.12185.0032.9415.202.70
199094.3915.3877.0712.56171.4627.9417.322.82
1995108.0916.0489.7413.31197.8329.3518.352.73
1999107.6814.9489.1312.37196.8127.3118.552.57
(1)分析該表發現,1962~1999年廣州市人口遷移規模的變化是 ,造成該變化的原因是 。
(2)根據該圖,選區凈遷移率為指標作出廣州人口遷移變化統計柱狀圖。
(3)根據柱狀圖來看,1962~1999年廣州市人口凈遷移率的變化是 ,造成該變化的原因是 。
(4)從廣州的人口凈遷移率的變化中反映出我國改革開放以后人口遷移的流向是 。
14.閱讀下列資料,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資料1:據1999年10月13日《中國環境報》報道:1997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有1億多人,占總人中的10%,到2040年預計將達2.5億以上,占總人口的23.79%,60歲以上的人口數將是20歲左右人口數的2~3倍。
資料2:據在關部門統計,1984年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9485萬人,到1994年上升到2億人,2000年這一數字已增長到約3億人。據估計這些人口中到少有四分之一以上涌入了大、中城市。
(1)資料1反映出,近年來我國人口發展中的一個突出問題是出現了 現象,這一問題將會對我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產生的影響是 (選擇填空)。
A.產業結構將從以第一、二產業為主,轉變為以第三產業為主
B.青壯年勞動力在總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下降
C.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等城市環境問題會更加突出
D.國家的社會福利負擔加重,造成人均GDP的明顯下降
(2)資料2中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是 (選擇填空)。
①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國人口始終以較高的速度持續增長
②我國人口眾多,人均土地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
③農村經濟的發展,使大批農業勞動力被從土地的束縛中解放出來
④我國已完成了從農業經濟為主向以工業經濟為主的轉變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3)近20年中我國人口流動的主要方向是
,產生這種流動最根本的原因是
。
(4)簡要回答我國大規模人口流動和遷移對社會經濟產生的影響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回答。
問題探究:1、“推力”主要指原定居地的不良環境,如氣候惡劣、人口過多、食品供應短期、居住條件差、就業困難、宗教迫害等;“拉力”主要指吸引人們遷往新定居地的因素,如適宜的氣候、廉價的土地、較多的就業機會和較高的收入、良好的教育條件、理想的生活方式、穩定的社會環境等。
2、(1)自然因素:自然環境優越,自然資源豐富的地區有較大的吸引力。(2)經濟因素:地區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是造成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原因。(3)政治因素:政策、戰爭等因素常常導致大規模人口遷移。(4)社會文化因素:文化教育、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也會引起人口遷移。(5)生態環境因素:生態環境的變化,特別是災難性的變化常會引起大規模的人口遷移。
當堂檢測答案:
1.C 2 .A 3. C 4. C 5. A
6.(1)人口老齡化 B (2)B
(3)從農村流向城市,從貧困落后地區流向經濟發達地區 我國城鄉和地區間在經濟水平方面的巨大差別
(4)有利:彌補了人口流人地區勞動力的不足;提高了人口流入地區的城市化水平;緩解人口流出地區的就業壓力;促進了人口流入地區與人口流出地區的經濟社會交流。不利:加劇城市交通擁擠、住房緊張的狀況;增加城市就業難度等。
課后練習與提高答案
1、解析:在人類社會早期,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自然條件是人口遷移的最主要因素。
答案:B
2、解析:二戰后,我國的人口主要移向西南、西北、東北等地,其人口移動方向大體如①圖所示;拉丁美洲的人口大量向北流向美國、加拿大,向東北橫過大西洋流入西歐,如圖②所示。俄羅斯人口主要由西部的歐洲部分向東部的亞洲部分流動,如③圖所示。美國的人口則是大量從東北部向西部和南部的陽光地帶移動,如④圖所示。答案:D
3、解析:一個地區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取決于該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遷移率兩個方面。
10、解析:城鄉之間的人口遷移是普遍的國內人口遷移現象;三峽移民的安置對于三峽工程的建設影響很大,影響工程的成;從實際情況考慮,三峽農民絕大多數習慣了自身生活的環境,習慣了養成已久的生活方式,是不愿意外遷的;三峽移民屬于我國改革開放以后有組織的國內人口遷移。
答案:D
11、解析:三峽移民外遷,到了新的生存環境,在一段時間內存在著一定的社會壓力,比如就業、教育等等問題。
答案:D
12、解析:關于人口遷移所造成的影響都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待。A選項中,移民造成新的種族、民族、宗教矛盾是必然的;B選項,移民對遷出國來說也有不利的一面,由于遷往他國的人口多是青壯年或有一技之長者,留下來的多是老、弱、病、殘者,引起人才外流或減少勞動力資源,給經濟帶來不利影響。
答案:C
13.答案:(1)人口遷移規模一直在增加 改革開放后,我國戶口制度的放寬,使得人們自由遷移頻率加大;隨著廣州經濟的發展,落后地區人口因為追求更高的經濟收入而到廣州;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愿意出行等因素(根據學生回答酌情給分)
(2)略
(3)廣州市人口凈遷移率由迅速升高到略有下降 廣州市的經濟發展快、水平高吸引了大量的勞動力,所以使得遷入人口規模不斷加大,而遷入人口規模保持穩定
(4)由落后地區向發達的地區遷移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1058.html
相關閱讀: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