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單元 第一節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異規律”是自然地理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是一個基本的規律。地理環境不同的結構和特征是地球圈層間相互作用的結果,而地域分異規律是地理環境結構和特征的具體體現。本節講述的“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地理環境存在空間上的差異;二是空間差異上存在規律性。所謂的地域分異規律是指地理環境組成要素在空間分布上的變化規律,本教材把這種規律描述為:“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山地垂直地域分異”(教材的內容)。
二、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認識地域差異;
⑵了解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分異規律;
⑶提高讀圖和語言表達能力,以及地理空間思維能力的培養;
⑷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活和生產中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⑴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文轉換;
⑵學會與他人合作,并學會從學習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⑶運用適當的方法和手段,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學習本節課的體會和見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識無處不在。
⑵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三、重點難點
重點:1. 自然地理環境的特征之一 ── 差異性。
2. 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難點: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四、學情分析
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讀圖能力都是比較差的,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要加強學生讀圖能力的培養。要使學生對這個規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發學生對本課題的重視與探究的心理狀態。
五、教學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講解法
六、課前準備
1.學生的學習準備:預習課本知識,完成學案。
2.教師的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制作,課前預習學案,課內探究學案,課后延伸拓展學案,不同區域環境圖片、膠片、空白世界地圖。
3.教學環境的設計和布置:四人一組,準備探究學習。
七、課時安排:1~2課時
八、教學過程
(一)預習檢查、總結疑惑
檢查落實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了解學生的疑惑,使教學具有針對性。
問:地理環境存在的差異性有規律嗎?
問:地域分異規律有哪些?
(二)情景導入、展示目標。
用景觀圖片引入。教師出示兩幅反映不同地域特點的自然景觀圖片,問學生能反映出自然地理環境的什么特點?(或者,教師提問學生旅游經歷,將不同學生到過的不同地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對比)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從總體上看,全球陸地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是,嚴格地說,全球沒有兩個地域的環境是完全一樣的,即表現出非常顯著的地域差異。
一、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板書)?
1.陸地環境中存在著地域差異(板書)?
(設問、分析):為什么在陸地環境中存在著地域差異呢?這個道理其實是很簡單的。因為各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不同,自然環境顯然是不一樣的。如果我們有可能做一次長途旅行,如從我國炎熱的華南到溫涼的北方,或者從多雨的東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內陸,從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頂,都會有明顯體驗。
2.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板書)
3.陸地環境差異性的體現──自然帶(板書)?
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一定規律的。打出投影膠片圖3-1-2或利用掛圖,并板書簡單圖示如下
提示:教師可結合復習氣候的內容,先畫出上圖的左半部分──全球氣候類型的分布,然后讓學生結合課本圖3-1-2完成右半部分內容。
[師]同學們在完成填圖的過程中,有沒有發現一些特殊的地方?
[生]有些自然帶和氣候并不是一一對應的。
[師]對,一般情況下,一種氣候區是對應一個自然帶的,但有兩個是特殊的,一個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對應兩種自然帶──溫帶草原帶和溫帶荒漠帶;而中緯度地區大陸東西兩岸的氣候不同(分別為溫帶海洋性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所對應的自然帶卻相同,都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過渡:(提問)請幾位去過不同地區旅游的同學,說一說當地的景觀和我們當地有什么不同。并指出這種不同就是地域差異性的表現。并復習自然帶的分布。
[師]同學們有沒有發現全球的自然帶分布其實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二、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板書)?
【引導學生讀圖分析、并提出問題思考】為什么我國南方炎熱而北方溫涼呢??
(學生回答、教師解釋)因為我國南北跨緯度廣。南方緯度低,一年中太陽高度角大,地表面獲得太陽光熱多,所以氣候炎熱、氣溫較高;而北方地區所處緯度高,太陽高度角小,地面獲得光熱少,所以氣候溫涼、氣溫較低。
同學們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東部地區的自然帶從南向北(或從北向南)大致與緯線方向分布一致,即作東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帶的這種分布規律稱為緯向地域分異規律。?
[師]比如說我們如果坐火車從海南出發到北京,一路上會依次看到什么自然帶的景觀呢?
[生]依次會出現熱帶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帶的景觀。
1.由赤道到兩極的緯向地域分異規律(板書)?
(進一步設問讓學生思考)同學們再仔細讀圖:看看世界上還有哪些地區的自然帶也具有這樣的分布規律呢?
(學生回答、教師解釋)對!如非洲大陸、南美洲安第斯山的東部地區,自然帶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緯向地域分異規律。?
從圖中分布我們可以看出,這種緯向地域分異規律是以熱量為基礎的,而不同的熱量條件又會引起水分條件的變化。因此,緯度方向上的地域分異實際上也是溫度和水分條件共同作用下的產物。
[讀圖]教師出示世界地圖,讓學生結合上述分析將課本兩幅景觀圖3-1-3、3-1-4、3-1-5粘貼到圖中相應的位置上。
(設問)同學們再看我國的情況,在中緯度的沿海地區多雨而內陸地區干旱,自然帶又表現出不同的分布規律,這是為什么呢??
[生]因為離海的遠近距離不同,獲得水分多少也不同
[師]對,因為我國東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遠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樣,各地表現出不同的干濕狀況,生長著不同類型的植被,發育著不同的土壤,從而呈現出不同類型的景觀和自然帶。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東西方向更替。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板書)?
分析、講解:這種地域分異規律是以水分為基礎的,在中緯度地區表現較為明顯。如亞歐大陸中部,從圖中可以看出,由于兩邊靠大洋,所受風向不同(東面為季風,夏季吹東南季風,而西面為西風),降水量由沿海向內陸遞減,所以自然景觀呈現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規律變化。圖3-1-6、3-1-7、3-1-8三幅景觀圖,就是一個明顯的對比。(教師出示世界地圖,讓學生完成粘圖)?
過渡:有的同學在假期里可能登過山,登上山頂有什么感覺呢??
[生]略?
[師]對!特別是海拔高度比較大的山脈,隨著高度的增加,氣壓、氣溫、空氣中的水分都會發生變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說法。這種隨著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熱狀況、自然景觀也隨著發生變化的規律,稱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板書)?
(利用投影膠片或景觀圖分析圖3-1-10)喜馬拉雅山地區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瑪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帶發育是比較典型的。從它所處的緯度來看,它的基帶(最下面的一個自然帶)與所處緯度帶的自然帶是一致的,即為常綠闊葉林帶。隨著高度的增加,自然帶也發生相應的變化。(教師依圖分析)?
處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馬扎羅山(海拔5895米),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分異同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有些相似。?
過渡:以上我們簡要地分析了陸地環境的三種地域分異規律。實際上,世界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在地帶性分異規律的基礎上,陸地環境因為受到海陸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響,也會出現一些不規律的現象,這種現象稱為非地帶性。?
三、不規律的非地帶性現象(板書)?
講解:例如,我們在初中地理中學過綠洲。還記得,什么叫綠洲呢?(學生回答)對!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樹、種草、種莊稼,這樣的地方就叫綠洲。綠洲可以出現在溫帶沙漠中(如我國新疆),也可以出現在熱帶、亞熱帶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種沒有一定規律的非地帶性現象。?
再比如,在南美洲的西海岸(太平洋沿岸),有一條狹長的(熱帶)荒漠帶,而缺少熱帶草原帶,熱帶雨林帶還主要是分布在赤道以北地區(引導學生讀圖3-1-2分析)。這主要是受大的地形起伏的影響。因為南美洲西部是一列高大的安第斯山脈,受其影響,兩邊的氣候狀況不同,所以就出現了分布規律不同的自然帶,這也是一種非地帶性現象。?
(四)反思總結,當堂檢測。
這節課我們學到了什么?(多個學生展示)學生先說,然后課件展示知識框架。再次以課件形式對本節課做以總結!
把本節課的內容概括成下面一個表格
分異規律表現形式主導因素
由赤道到兩極沿緯線變化方向更替熱量
由沿海到內陸大致沿經線變化方向更替水分
垂直地帶性由山麓到山頂,垂直更替水熱
非地帶性無一定形式海陸分布、地形起伏
達標檢測題
1.我國內蒙古高原的自然帶,自西向東呈現出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的更替,其自然帶的分布規律是( )
A. 由赤道向兩極的分異 B. 由沿海向內陸的分異
C. 非地帶性因素的影響 D. 沿經線方向的分異
2.各陸地自然帶最明顯的標志是( )
A. 氣候 B. 地形 C. 水文 D. 植被
3.煙臺威海地區對應的自然帶是( )
A.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B.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C. 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 溫帶荒漠帶
4.下列哪種氣候類型發育兩種自然帶( )
A. 地中海氣候 B. 溫帶海洋性氣候 C. 溫帶大陸性氣候 D. 熱帶草原氣候
5.從沿海向內陸自然景觀差異最大的大陸是( )
A. 亞歐大陸 B. 非洲大陸 C. 南美大陸 D. 澳大利亞大陸
答案:1.B 2.D 3.C 4.C 5.A
(五)發導學案、布置預習。
我們已經學習了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下一節我們地理環境的整體性。這節課后大家可以先預習這一部分,對這節課有一個感性認識。
九、板書設計
(一)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
1.陸地環境中存在著地域差異?
2.差異性體現在不同的空間尺度上?
3.陸地環境差異性的體現──自然帶
(二)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由赤道到兩極的緯向地域分異規律?
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三)不規律的非地帶性現象?
十、教學反思
本課的設計采用了課前下發預習學案,學生預習本節內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課堂上師生主要解決重點、難點、疑點、考點、探究點以及學生學習過程中易忘、易混點等,最后進行當堂檢測,課后進行延伸拓展,以達到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
本節課內容比較抽象,課前預習就顯得非常重要,在課堂上把時間盡量多的留給了學生,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標。但是就整堂課來看有些內容處理還欠細致,今后的教學中應該力求做的更好!
十一、學案設計(見下頁)
第三單元 從圈層作用看地理環境內在規律
3.1 地理環境的差異性(學案)
課前預習學案
一、預習目標
1.了解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2.理解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類型。
3.理解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特點。
二、預習內容
(一)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1.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主要表現在 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取決于 。
2.不同地域由于所處 不同, 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代表性 和 ,并在地球上呈 ,構成 。由于自然植被能較明顯地體現 ,所以自然帶往往以 命名。
3.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有章可循,這個“章”就是 。它體現了氣候、植被、土壤等地理環境要素在空間上的規律性,主要包括 和 。
(二)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
1.水平地域分異規律主要包括 和 ,前者的分異基礎是 ,后者的分異基礎是 。
2.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地球表面獲得的太陽輻射隨著緯度發生變化,導致 由赤道向兩極方向遞減。受其控制,形成了大致與 平行,沿 方向延伸, 方向更替的熱量帶: 。植被、土壤等也呈現出相應的變化,這就是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3.在山區, 和 隨著海拔的增加而發生變化,從而形成了不同的 、 和 類型組合。地表景觀( 、 )隨高度發生 現象,叫做垂直地域分異。造成這種地域分異規律的主要原是 。
4.山地自然帶的發育程度往往與 及 ,通常是 , ,自然帶越豐富。
(三)陸地環境某些地區,因受 、 、 等因素的影響,往往表現出與地域分異規律不相吻合的現象。稱此為非地帶性地域分異規律,與此相對的為 。
三、提出疑惑
同學們,通過你的自主學習,你還有哪些疑惑,請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點疑惑內容
課內探究學案
一、學習目標
1.說出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表現及原因和亞洲東部自然帶的分布規律。
2.正確讀圖,試著找出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和氣候類型分布之間的關系。
3.說出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類型和基礎。
學習重難點: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的類型和基礎。
二、學習過程
(一)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
探究一:不同地區自然景觀為什么會產生差異?
1.讀圖3-1-1,思考:
(1)你能說出這些植物生長分布區地理環境的主要特點嗎?
(2)不同地區自然景觀為什么會產生差異?
(3)這些差異有什么規律可循?
2.讀圖填空:
(1)讀圖3-1-2,說出亞洲東部從赤道到北極的主要自然帶: 、 、 、
,體會其變化規律性。
(2)請你將圖3-1-2與圖2-4-1對照,然后填寫出各氣候類型對應的自然帶:
熱帶雨林氣候 (赤道地區)
熱帶草原氣候(10度緯度和回歸線之間)
熱帶沙漠氣候( 回歸線和30讀緯度之間的大陸中、西部)
熱帶季風氣候 ( 回歸線和10度緯度之間的大陸東部)
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25度-35度之間的大陸東部或30度-40度緯度之間的大陸東部)
地中海氣候(30度-40度緯度之間的大陸西部)
溫帶海洋性 氣候(40度-60度緯度之間的大陸西部)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大陸的內部)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的東部)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極圈地區)
極地氣候氣候( 極地地區) 。
(二)地理環境地域分異規律
探究二:地域分異規律是如何分類的?
1.讀圖3-1-3、圖3-1-2、圖3-1-3探究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
(1)北半球高緯度地區,自北向南分布著 三個自然帶。它們具有一定的寬度,大體沿 伸展, 更替。
(2)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冬季漫長,到處是 ;夏季短暫,氣溫 遞增,由于氣溫低,蒸發量小, 在地域分異中的作用較小,而 特別是夏季的 成為地域分異的主導因素。格陵蘭島的大部分地區,最熱月平均氣溫低于00C,屬于 ;而最熱月均溫高于00C,而低于100C的地帶,屬于 ;最熱月平均氣溫高于100C的地帶,屬于
2.讀圖3-1-6、圖3-1-7、圖3-1-8,探究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1)在我國沿北緯40 0緯線,從沿海到內陸,隨著 的不斷減少,自然帶由 、 逐漸過渡到 。這種地域分異,主要受 控制,在大陸 的 表現得比較明顯。
(2)以亞洲為例,結合圖3-1-2和圖3-1-9,說說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和從沿海到內陸的自然植被類型的變化,以及與地表熱量、水分的關系。
(三)垂直地域分異與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的關系:
探究三:垂直地域分異與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的相似性
1讀圖3-1-11,從山麓到山頂的自然帶分異與從赤道到兩極的自然帶分異 ,但 。
2.讀圖3-1-12和圖3-1-13,分析乞力馬扎羅山自然帶豐富多樣的原因
3.舉例說明認識地理環境差異性和地域分異規律的現實意義 。
三、反思總結
四、當堂檢測
1.讀澳大利亞大陸自然帶分布簡圖,回答下列問題: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自然帶名稱:
A B C D
E F
(2)A自然帶對應的氣候類型是 ,該氣候類型的成因是 。
(3)自然帶A??D??E的變化體現了
的地域分異規律,其影響的主導因素是 __ ;自然帶A??B的變化體現了 的地域分異規律,其影響的主導因素是 ____ 。
2.結合圖3-1-10讀下圖,探究山地自然帶的發育程度的影響因素:珠穆朗瑪峰地區南北坡的自然帶類型分布
(1)將圖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帶名稱寫在下面相應空格里。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
(2)珠峰南坡形成明顯的垂直自然帶的主要原因?
(3)珠峰南坡積雪冰川比北坡海拔________,原因?
(4)珠峰南北坡的基帶有何不同?為什么?
4.由于受 的影響,南美大陸太平洋沿岸的荒漠帶向北一直延伸到南緯30附近。高大的 阻擋了來自大西洋的暖濕氣流,并限制了荒漠向東擴展,從而形成
了 的狹長荒漠帶。
課后練習與提高
一、單項選擇題
1.下列北緯20°緯線穿過的世界陸地自然帶中,面積最大的一個是 ( )
A..熱帶草原帶 B.熱帶雨林帶 C.熱帶荒漠帶 D.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2.造成熱帶雨林帶和苔原帶景觀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 )
A..熱量 B.水分 C.地形 D.海陸位置
讀圖,回答3?4題。
3.①地的自然帶是 ( )
A..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B.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C.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D.熱帶荒漠帶
4.決定沿直線①---②自然帶分異規律的主要因素是 ( )
A..水分 B.溫度 C.高度 D.光照
5.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是 ( )
①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線方向有規律地更替②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方向有規律地更替③地表景觀和自然帶與緯線大體平行地伸展或條帶狀④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經度變化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6、在我國大陸東部,坐汽車從北向南,看到自然帶的變化規律是 ( )
A..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D.地方性分異分異現象
7、非洲赤道附近東非高原上形成了熱帶疏林草原,對此解釋正確的是 ( )
A..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律 B.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C.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D.非地帶性分異分異現象
8、 形成緯度地帶分異規律的基礎是 ( )
A..光照 B.熱量 C.水分 D.土壤
9.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規律 ( )
A..是以熱量為基礎的 B.是以土壤為基礎的
C.是以水份為基礎的 D.是以地形為基礎的
10.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分布在 ( )
A..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部 B.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部
C.南北緯35°?50°之間的大陸東部 D.南北緯50°?70°之間的廣大地區
11.世界上干濕度地帶分異最明顯的是在哪個大陸的中緯地區 ( )
A..北美大陸 B.南美大陸 C.亞歐大陸 D.非洲大陸
12.下列四組氣候類型中屬同一種自然帶的是 ( 。
A..亞熱帶季風氣候 地中海氣候 B.地中海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C.熱帶草原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D.溫帶海洋性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13.華北的石灰巖山坡多生長柏樹,花崗巖風化的山坡多生長油松,這一現象反映了地域分異的哪種規律? ( )
A..垂直分異規律 B.緯度地帶分異規律
C.干濕度地域分異規律 D.非地帶性分異規律
下圖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帶的分布。讀圖回答14-16題。
14.圖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 )
A..積雪冰川帶、高寒荒漠帶、高山草原帶
B.高寒荒漠帶、山地落葉闊葉林帶、高山草原帶
C.高寒荒漠帶、積雪冰川帶、高山草原帶
D.高山草原帶、山地針葉林帶、高寒荒漠帶
15.決定該山山麓自然帶的主導因素是 ( )
A..緯度位置 B.海陸位置 C.山脈走向 D.山體坡度
16.該山可能位于 ( )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極圈附近
17.以下四幅山地垂直帶譜圖中,位于北半球亞熱帶山地的是 ( )
18.下列不屬于非地帶性分異因素的是 ( )
A..地形起伏B.洋流 C.緯度位置 D.海陸分布
19.從沿海向內陸,各種自然帶的逐漸代替較為明顯的是 ( )
A..中高緯度B.中低緯度C.中緯度 D.低緯度
20.下列地區的高大山嶺中,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最典型的是 ( 。
?A..內陸地區 B.低緯度地區 C.中緯度地區 D.高緯度地區
二、綜合題
21.讀下圖“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示意圖”, 回答問題:
(1)圖中①自然帶是 ,在50°N的高山上開始出現該自然帶的高度約為 米,根據圖示,該自然帶分布下限最高的山地的緯度大致是 。
(2)圖中③自然帶是 ,該自然帶的氣候類型主要是 。
(3)⑤自然帶在全球最大的分布區是 。
(4)從水平方向看,表現的是陸地自然帶的 規律,這種規律是以 為基礎。
(5)從高、中、低緯度地帶來看,垂直分異規律最明顯的緯度地帶是 。
22.讀“北美部分地區自然帶分布圖”解答。
(1)寫出圖例中字母所代表的自然帶
名稱:B是________帶,E是_________帶。
(2)圖中自然帶由A→B→C的依次
更替體現了自然帶的____________地帶性
分異規律,這主要是自然環境中_______
________________條件變化所引起的。
(3)圖中自然帶由E→A→D的依次
更替體現了自然帶呈現_________地帶
性分異規律,這最主要是由于自然環境中
_____________條件變化所引起的。
(5)圖中漁場F位于海洋拉布拉多寒流與___________(洋流名稱)的交匯處。
課內探究學案答案
二、
(一)1. (1)四圖片植物生長分布區地理環境的主要特點:
干枯了的胡楊林: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椰樹:終年氣候濕熱;雪蓮:氣候寒冷,土壤貧瘠的高山環境;荷花:氣候溫暖的濕生環境
(2)不同地區由于熱量、水分條件及其組合的差異形成不同的氣候;相同的氣候區還有土壤、光照等條件的差異。
(3)而不同的植物都有自己適宜生長的環境,因而在不同自然環境要素組合形成的地理環境中就會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觀。
2. (1)熱帶雨林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
變化規律性:這些自然帶呈東西延伸、南北更替。從南到北,熱量逐漸遞減,由熱帶過渡到寒帶。
(2)依次填空:熱帶雨林帶、熱帶草原帶、熱帶沙漠帶、熱帶疏林草原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苔原帶和冰原帶
(二)1.(1)寒帶冰原帶、寒帶苔原帶、亞寒帶針葉林帶 緯線方向 南北方向
(2)冰天雪地 由北向南 水分條件 熱量條件 最熱月的平均氣溫 寒帶冰原帶 寒帶苔原帶 亞寒帶針葉林帶
2.(1)降水量 森林帶 草原帶 荒漠帶 水分條件 中緯度地區
(2)以亞洲為例,從赤道向兩極自然帶依次是熱帶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亞寒帶針葉林帶??寒帶苔原帶??寒帶苔原帶。這是由于從赤道向兩極,地表接受的太陽輻射依次遞減,導致溫度帶變化,進而引起自然帶變化。
亞洲中部從沿海到內陸,自然帶依次是溫帶落葉闊葉林帶??溫帶草原帶??溫帶荒漠帶。這是由于由沿海到內陸水分條件依次遞減的緣故。
(三)1.有些相似 并不完全相同
2. 乞力馬扎羅山自然帶豐富多樣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該山地處熱帶,山麓自然帶為熱帶雨林帶,這樣就為自然帶隨高度的變化留下了多種熱量帶的變化空間;第二,該山海拔高達5895米,這樣的高度差異形成了多種多樣的氣候,進而形成了豐富多樣的自然帶。
3.在農業生產中,就能做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就會充分挖掘、利用當地的優勢條件,揚長避短,突出重點。
四、1.(1)熱帶雨林帶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熱帶草原帶 熱帶荒漠帶 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
(2)熱帶雨林氣候 地處東南信風迎風坡,加上東澳大利亞暖流的增溫增濕
(3)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 水分 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 熱量
2.(1)A.針葉林;B針葉闊葉混交林;C落葉闊葉林;D常綠闊葉林 (2)珠峰南坡相對高試大,坡度比北坡緩。從山麓到山頂,水熱狀況隨高度增加而變化,從而形成山地垂直氣候帶,受氣候影響的生物、土壤等,也相應地有垂直分布規律,從而形成明顯的山地垂直自然帶。 (3)低;南坡冰川屬海洋性冰川,北坡屬大陸性冰川 (4)珠峰南坡基帶為常綠闊葉林,北坡基帶為高山草甸草原。因南坡基帶海拔較低,氣溫較高,降水較多,屬向陽坡,具有亞熱帶特色,而北坡屬于陰坡,具有高寒氣候特色,不適宜森林生長,只發育高山草甸草原。
課后練習與提高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
1.C 2.D 3.B 4.A. 5.D. 6.A 7.D 8.B 9.C 10.A. 11. C 12.D 13.D 14.A 15.A 16. C 17.C 18. C 19.C 20. B
三、綜合題
21.(1)寒帶苔原 3000米 23N左右(2)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溫帶季風氣候 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海洋性氣候(3)亞馬孫平原(4)緯度地帶分異規律 熱量(5)低緯度地帶
22、(1)溫帶草原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2)經度 水分(3)緯度 熱量 (4)墨西哥灣暖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3137.html
相關閱讀: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