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本章規劃
教材的第二、三、四章分別從各自的角度介紹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幾個要素——大氣、水、地貌。本章內容在于向學生揭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影響、互相滲透、互相制約的,從而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相對的,而差異性是絕對的。自然地理環境在一定方向上發生分化,形成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本章的理論性較強,時應選取相應的圖片或錄像等直觀地向學生展示地理環境,使學生產生充分的感性認識,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通過學習,應使學生理解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內涵和陸地環境地域分異的規律。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還應使學生建立動態的、聯系的、立體的分析問題的思維方式。
課時安排:共5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2
課時第二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2
課時問題研究 如何看待我國西北地區引進歐洲冷季型草坪1課時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從容說課
要使學生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就要先讓學生了解地理環境的復雜性。中可通過一段錄像來引出這一問題,選取的地區應具有典型性和鮮明性(如西雙版納或內蒙古草原),引導學生分析景觀錄像中各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原因就是地理要素間不是簡單的匯集,而是各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通過教材P93活動,以生物為例,說明地理環境的要素通過與其他的要素之間進行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改變了其他要素的性質,從而改變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性質。在理解了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之后,又從三個方面詮釋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使學生懂得在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不能把地理要素彼此割裂開來,而應充分認識到各要素之間的密切聯系,統籌考慮,避免不合理的利用給生態帶來不良的后果。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基本內涵。
2.了解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
3.使學生樹立普遍聯系的觀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慮各地理要素的關系,避免牽一發而動全身。
過程與方法
1.探究與活動,理解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2.利用景觀圖片分析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幫助學生樹立事物是普遍聯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統籌考慮。
教學重點
1.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原因。
2.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統一性。
4.自然地理環境要素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教學難點
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在第一章中,我們學習了“地球的宇宙環境”,現在我們要學習的是“自然地理環境”!碍h境”一詞的含義是相對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圍的境況。那么這兩個“環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嗎?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類。
師對!我們了解了地理環境是由許多種要素共同組成的。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種單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今天我們就來共同認識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板書)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播放錄像片斷“西雙版納自然風光”)
推進新課
師同學們欣賞了西雙版納迷人的熱帶風光,請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觀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五個地理要素。
師不錯。那么這五個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間上的匯聚嗎?如果不是,它們之間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生這五個地理要素不是簡單地匯集在一起,而是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等過程,在它們之間進行著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滲透和相互作用的整體。
師很好。請舉例說明在西雙版納這幾個地理要素之間是如何相互制約、如何保持景觀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師總結)西雙版納是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很豐富,因此植物種類繁多,相應的動物種類也很多。地表徑流也因降水多而很發達,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強的磚紅壤?傊麟p版納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地匯集,而是彼此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表現出高度的統一性。
師讓我們來看一看教材P91的活動。請思考:
1.圖中有哪幾種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間是如何轉換的?
3.太陽能在各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1圖中的地理環境要素有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
師對。那么請大家思考一下,水在這幾個要素間是如何傳遞的?
生2大氣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斷獲得水分的補給。水面的蒸發、土壤表面的蒸發和植物的蒸騰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進入大氣。
師說得很好。我們能不能繪制一幅水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示意圖,讓這一過程更加直觀清晰呢?
(生繪制,師總結)
師我們知道,維持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于太陽光能,那么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又是怎樣傳遞的呢?
生3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把太陽光能固定下來,動物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動植物死亡后,遺體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終放散到環境中去。
師很對,讓我們也來繪制一幅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傳遞示意圖。
(生繪制,師總結)
師太陽能在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轉換過程其實也是一個生物循環的過程。請大家閱讀P 90的“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的作用”,仔細觀察圖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生閱讀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環境的創造者。
師那么,生物對地理環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為什么?
(生回答,師總結)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無機鹽合成為貯藏能量的有機物并且放出氧氣。動物必須直接或間接以植物為食,植物和動物的殘體被微生物分解,又以無機物的形式歸還到環境中,這就是生物循環。它使環境中的物質和化學元素發生遷移,能量在生態系統中流動、轉化,因此把地理環境中的有機界和無機界聯系起來。
師請同學們繪出地理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示意圖和能量能動示意圖。
師地球自形成以來,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環境形成與演化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請同學們閱讀案例1,思考:生物循環是怎樣改造著大氣圈、水圈和巖石圈的?
(活動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氣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F今的氧氣主要是來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氣中的氮也有一部分來自生物的作用。
師對。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著水圈的呢?
生陸地上的水的化學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環的影響和制約。加上生物有新陳代謝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發生著生物和地理環境的物質交換,從水中吸取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同時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學元素和化合物,從而改變了陸地水的化學成分。
師不錯。不僅如此,事實上綠色植物也參與了水循環,這一環節也改變著陸地的水分狀況。哪位同學來說一說巖石圈又是怎樣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積巖中有化石,說明它們的形成過程是有生物參與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殘體堆積變化而成的。
師對。陸地上本來沒有土壤,但自從生物在地球上出現以后,加快了巖石的風化,促進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過來加速了生物的生長,進而使地理環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現,使地表面貌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最終形成了適合我們人類生存的地理環境。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知道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每個地理要素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環境的各要素絕不是在空間上的簡單匯集,它是一個和諧的系統,這個系統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還會產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備的新功能。
(板書)二、地理要素間相互作用產生新功能
(活動探究)
師請大家看圖5.2中的那棵樹,想一想,這棵樹的長大需要哪些條件?
生需要陽光、水、空氣、養分。
師不錯。我們都知道植物的生長是通過光合作用來制造物質的,植物能獨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嗎?試想,我們如果想把這棵樹移植到我國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狀態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嗎?
生當然不能。
師為什么呢?
生缺水。
師那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師對,是那些植物長久以來適應了干旱的環境。那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生說明了在不同的區域內,生物與環境間物質能量交換作用的方式和強度有所不同。
師不錯。很顯然,植物只是具備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還必須有外部條件來提供相應的物質基礎才行。如大氣為植物提供熱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巖石圈為植物提供水分和無機鹽,這樣植物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產出有機物。因此,綠色植物的這種生產功能是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功能,而非某個單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師請同學們看P92的“活動”,思考:藏羚羊的數目為什么在自然狀態下可以保持相對的穩定?
(生回答,師總結)藏羚羊在長期的生存中適應了可可西里嚴酷的自然環境。在沒有人類干擾的情況下,可可西里自然環境各要素的變化,迫使藏羚羊不斷通過增減數目來適應環境,從而使藏羚羊的數目保持了相對穩定。
師滇金絲猴是我國非常珍稀的保護動物,但據報道,近年來數量呈下降趨勢,請同學們思考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絲猴的棲息地植被破壞嚴重,環境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它們失去了生存的空間。
師很好。顯然在沒有外界因素的干擾下,一定范圍內各物種的數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這說明自然環境具有什么樣的功能呢?
生自然環境的平衡功能。
師對。很明顯,這種平衡功能也不是環境各要素所能單獨具備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過物質和能量交換,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質保持相對穩定。
師我們知道,現今地球有變暖的趨勢,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
師對。溫室效應也只是人類工業革命以后的事情,在這之前并不像我們今天這樣擔心地球變暖,雖然大氣本身并不具有減緩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沒有增多,是什么在起著平衡大氣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課堂小結
對。但自從工業革命后,人類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劇增加,超過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這種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險。因此,我們在生產和生活中應充分考慮自然生態平衡,做到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相協調。
板書設計
第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我們上節課學習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整體性,知道了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間并不是簡單地在空間上的匯集,而是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
復習提問:
1.地理要素間通過什么方式組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生組成地理環境的各要素通過水循環、生物循環和巖石圈物質循環,進行著物質的遷移和能量的交換,從而形成了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
2.地理要素通過相互作用,還會產生哪些單一地理要素所不可能有的新功能?
生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師很好。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表現還不止這些,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地理環境整體性還表現在哪些方面?讓我們先來看P92的案例2。
(出示景觀圖片“黃土高原”)
推進新課
師黃土高原的地表景觀如果用一個成語來形容的話,就是——?
生千溝萬壑。
師對。黃土高原為什么會形成現在這種外表景觀?大家想一想有哪些原因。
生黃土高原地處華北,夏季多暴雨;黃土的土質很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植被破壞嚴重,所以水土流失很嚴重。
師很好。黃土高原的這種地貌是由于長期水土流失造成的。同學們請思考:這種水土流失還會帶來黃土高原哪些方面特性的改變?
生表層土壤侵蝕嚴重,逐漸失去肥沃的表土層,土壤肥力下降。
師對。土壤肥力的下降又會影響植物的生長,黃土高原的植被就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植被覆蓋度就會越來越差,更加劇了土壤的侵蝕。
師分析得很好。水土流失形成了許多溝谷,失去了植被覆蓋的溝谷在長期的流水侵蝕作用下就會——?
生不斷變長變深。
師據資料和考古研究表明,黃土高原在秦漢時期曾經是森林茂密的地方,而現在卻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景觀。請同學們想想看,古代的黃土高原氣候和現在的氣候比,有什么不同?
生古代的黃土高原氣候濕潤,而現在的氣候比較干燥。
師對。失去了森林對氣候的調節,黃土高原地方氣候趨于干旱。
(出示景觀圖片開封一帶“黃河下游——‘地上河’”)
(活動探究)
師黃河為什么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生黃河流經黃土高原,由于水流的侵蝕而攜帶著大量的泥沙,在黃河下游堆積,使河道不斷淤高。
師對。通過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學習,我們知道水土流失的過程是地貌、土壤、生物、水文統一的變化過程,黃土高原的外表景觀正是在這種統一的變化過程中形成的。請大家繪出黃土高原地貌、土壤、生物、水文和人類影響的過程。
(生繪圖,師總結)
師因此我們說,自然地理環境各要素的發展演化是統一的,一個要素的演化伴隨著其他各個要素的演化,每個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環境演化的一個方面。這種統一的變化過程,使得自然地理要素間保持高度協調,這正是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
(活動探究)
師我們來看P93“活動”,利用我們剛才所掌握的統一變化過程的原理,分析在湖泊演變為陸地的過程中,各地理要素是如何統一變化的,請填寫下表。
(生填圖,師總結)
a—e的變化
湖泊面積和深淺面積逐漸變小,湖水越來越淺,直至湖泊消失
地貌由湖泊變成了陸地
生物由水生生物逐漸變成了陸地生物
氣候由濕潤逐漸變得干燥
土壤由濕變干
在a—e的變化過程中,請同學們推測一下這里的地殼可能發生了什么運動?
生地殼發生了上升運動。
師對。反之,我們可以思考一下,這個湖泊有其消亡的過程,應該也有其生成的過程。在湖泊的生長過程中,這里的地殼又發生著怎樣的運動呢?
生應該是地殼的下沉過程。
師很好。這個活動讓我們進一步知道,自然地理環境的演化過程具有高度的統一性,每個要素的演化都是作為整體的一部分而進行著的,一個要素的變化會影響其他的要素,同時也受到其他要素的影響。因此,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板書)三、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案例3。
(出示圖片“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示意圖”“東北針葉林和針闊混交林景觀”)
東北的森林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區?
生東北森林主要分布在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和長白山地區。
師很好。東北森林的北部和南部在景觀上有何不同?
生北部主要為針葉林,南部為針闊混交林。
師請大家仔細閱讀案例文字和圖片,寫出東北森林的變化與環境變化之間的因果關系。
(生討論)
師森林對氣候有著怎樣的影響?東北森林的減少使當地氣候有著怎樣的變化?
生森林具有增加濕度、減小溫差的作用。東北森林減少使大氣濕度增加,氣候變得干燥。植被破壞—大氣濕度下降—氣候變干。
師研究表明,東北的水土流失每年呈加劇趨勢,土壤變薄,土壤肥力下降,請寫出森林變化與其之間的因果關系。
(生討論)
植被破壞—地表蓄水能力下降—地表徑流增加—土壤侵蝕加劇—水土流失—肥力下降。
師近些年來,我國華北地區沙塵暴越來越頻繁,請思考原因是什么?
(生討論)
師我國北方的沙塵暴主要發生在什么季節?為什么?
生春季。因為春天我國北方受西伯利亞冷空氣的影響,多大風,而且華北春天空氣干燥,因而下雨很少。
師為什么現在沙塵暴的頻率越來越高呢?請寫出這其中的因果關系。
(生畫圖)
植被破壞—土壤沙化—沙塵暴。
師因此,我國在北方地區建立了世界最大的防護林體系——“三北”防護林。
(出示圖片:“三北”防護林)
師請問,建設“三北”防護林對北方的環境有著哪些作用?
生可以調節氣候,美化環境,改善水文狀況,促進生態環境向良性方向發展。
(出示圖片“亞馬孫雨林及其破壞”)
師請說一說熱帶雨林的作用,它的破壞會帶來什么后果。
生熱帶雨林能平衡大氣成分,被喻作“地球之肺”。大量砍伐熱帶雨林,會引起全球氣候的變化,導致整個生態環境的功能失調。
師很好!可見,自然地理環境中某一要素的變化,會導致其他要素乃至整個地理環境狀態的改變。在人類對大氣、水、巖石、生物和土壤的影響中,哪些地理要素更容易受到人類的影響呢?
生水和生物。
師對,人類活動更容易引起生物發生變化,并由此而帶動其他要素的變化。所以我們要保護生物,保護生態,避免給環境帶來“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后果。
(活動探究)
(P95“活動”)
師請同學們討論修建水庫會對自然環境產生怎樣的影響,根據圖中提供的線索,把討論的結果填寫在相應的空白處。
(生討論)
填空:
地下水——豐富
生物——種類增多
地方氣候——濕度增加,溫差變小
泥沙沉積——泥沙減少
洪水災害——減少
課堂小結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yi/73420.html

相關閱讀:3-1氣候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教學設計
第三節 水資源的合理利用
第一節 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4.3 河流地貌的發育 學案(人教版必修1)
《人口的數量變化》教學設計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