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教材分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教材分析
  
  蒸騰作用是綠色植物的一項重要的生理活動,它對維持植物體內水分的含量,以及在高溫季節降低植物體的溫度等生理活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材對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知識的構建,從實驗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入手,使學生確信植物具有蒸騰現象,接著引導學生了解蒸騰作用的概念、葉片的結構及蒸騰作用的意義等。
  
  葉片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葉片的結構,學生才能透徹理解蒸騰作用的知識,同時為以后講解光合作用打下基礎。而葉片的結構又是與其生理功能相適應的,充分體現了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如果不把這一點講清楚,學生就不會理解這種生理現象對于植物本身的重要性,甚至會誤認為這種現象對于植物體本身是有害的,因此本教材強調指出蒸騰作用對植物生活的意義,同時也為進一步學習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說出氣孔的數目和分布于蒸騰作用的關系;了解葉片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嘗試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并通過讓學生探究葉片的蒸騰現象、使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結構等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思維能力等;通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的遷移,理論聯系實際生活,培養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
  
  3、滲透生物與環境相適應以及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義。
  
  教學重點
  
  蒸騰作用的概念、意義及葉片的結構、氣孔的開閉和分布
  
  教學難點
  
  葉片結構的觀察、葉片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結構特點以及氣孔開閉的原理。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1課時
  
  教學準備
  
  提前一天準備兩盆蒸騰現象實驗裝置的花(如課本P58圖2.1-7),一盆放置在溫暖的陽光下,一盆放置在陰冷的地方;
  
  準備10盆天竺葵,大小塑料袋若干,細繩若干;
  
  多媒體課件。
  
  教學程序
  
  一、情景激疑
  
  1、呈現兩幅場景讓學生體味對比:悠然的在樹蔭下乘涼的人們談笑風生;馬路上驕陽下急行的人們汗流浹背,兩旁的行道樹去依然沉靜的挺立著。
  
  2、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提出想了解的問題:
  
  為什么人們在樹蔭下就感覺到涼快?
  
  為什么路旁的行道樹不會被太陽灼傷?
  
  大樹為人們遮蔭,久而久之會不會被曬死?………
  
  3、由學生提出的問題,導入新課:我們今天就共同來研究同學們提出的問題。
  
  二、探究植物的蒸騰作用
  
 。、類比思考:夏天,人們經常在門前或室內撒一些水,為什么這樣做?
  
  天氣炎熱的時候,人們出了汗會感覺到涼快,為什么?
  
  2、根據以上思考結果——水分蒸發會帶走周圍的熱量,嘗試解釋:為什么在樹蔭下會感覺到涼爽?——一定是大樹也會蒸發出很多水分,吸收了周圍的熱量,降低了氣溫。
  
 。、探究植物的蒸騰作用實驗:
  
  以小組為單位,由學生思考討論后具體實施操作,匯報探究的思路和所得結論。
  
 、盘岢鰡栴}:植物能夠蒸發出水分嗎?
  
 、谱鞒黾僭O:植物能夠蒸發出水分。
  
  ⑶制定計劃:小組同學討論,共同完成。
  
 、葘嵤┯媱潱盒〗M成員之間協作,各自運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天竺葵,大塑料袋,細繩),操作實施自己的計劃。
  
 、傻贸鼋Y論:由學生討論預測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⑹表達與交流:在班板內找出幾個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實驗裝置,并說明所得結論。
  
  學生的實驗裝置不外乎以下兩種:
  
 、儆盟芰洗肿√祗每囊徊糠种θ~,扎緊;②用塑料袋將整個一盆天竺葵和花盆一起罩住。
  
  小組之間相互交流,分析比較兩個實驗設計,肯定前者,并分析后者不完善之處:將整個天竺葵花盆和植物體一起罩住,不能排除水是由土壤蒸發出來的可能。
  
 。础⒄故臼孪茸龊玫膶嶒,驗證學生的實驗現象和所得結論。
  
 。、歸納蒸騰作用的概念:
  
  水分以汽態從植物體內散發到體外的過程,叫做蒸騰作用。
  
  三、進一步探究植物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
  
 。薄⒁孕〗M為單位,由學生思考討論后具體實施操作,匯報探究的思路和所得結論。
  
 、盘岢鰡栴}:植物體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谱鞒黾僭O:展示圖片——烈日下的一株植物體。由學生觀察植物體的那些器官失水較多,然后作出假設。
  
  通過觀察可知,植物體幼嫩的莖和植物的葉在烈日下容易萎蔫,可能是失水較多,而其中葉的蒸騰面積比幼嫩的莖要大得多得多,所以,可以假設植物體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
  
 、侵贫ㄓ媱潱盒〗M同學討論,共同完成。
  
 、葘嵤┯媱潱盒〗M成員之間協作,各自運用老師提供的實驗材料(天竺葵一盆,塑料袋多個,細繩多條),操作實施自己的計劃。
  
  ⑸得出結論:由學生討論預測實驗結果,得出結論。
  
 、时磉_與交流:在班板內找出有代表性的小組展示實驗裝置,并推測所得結論。而對于實驗失敗者,學生相互交流,找到癥結所在。
  
  實驗的設計要突出以下兩點:
  
  ①設置對照實驗,確定對照組和實驗組。選取正常的枝條用塑料袋罩住,并用細繩扎緊,作對照組;選取另一枝條,摘掉部分葉片,用塑料袋罩住,用細繩扎緊,做實驗組一;選取第三組,將葉片全部摘除,用塑料袋罩住,用細繩扎緊,做實驗組二。該實驗中設計了兩組對照實驗,對照組和實驗組一、實驗組二分別形成對照。
  
 、趯φ諏嶒,每一個對照組中,除單一變量之外,其他條件必須嚴格相同。
  
  對于學生將裝置放在什么樣的環境里,要提醒學生注意,為下面影響蒸騰作用強弱的因素打下埋伏。
  
  2、展示事先做好的實驗結果,一組裝置是放在溫暖的陽光下,一組裝置是放在陰冷的地方。學生觀察,確定實驗的環境——溫暖的陽光下,實驗現象比較明顯,并得出結論:
  
  實驗現象:葉片多的一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多;葉片少的一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少;沒有葉片的一組,塑料袋壁上的水珠最少,幾乎沒有。
  
  得出結論:植物體進行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是葉。
  
  四、探究影響植物蒸騰作用的主要因素
  
 。、銜接上面的問題:植物的蒸騰作用在什么環境較強,在什么環境較弱?
  
  就前面放置在溫暖陽光下和陰冷環境中的兩套裝置,先確定探究該問題時:溫暖陽光下的正常枝條與陰冷環境里的正常枝條形成對照,溫暖陽光下的摘取部分葉片的枝條與陰冷環境里摘取部分葉片的枝條形成對照,溫暖陽光下的無葉片枝條與陰冷環境里的無葉片枝條形成對照。然后,比較實驗現象的不同:
  
  溫暖陽光下的正常枝條、摘取部分葉片的枝條和無葉片枝條分別都比陰冷環境里的正常枝條、摘取部分葉片的枝條和無葉片枝條塑料袋中的水珠多。
  
  得出結論:植物的蒸騰作用受到溫度的影響,溫度越高;蒸騰作用越強,溫度越低,蒸騰作用越弱。
  
 。、那么,植物的蒸騰作用還受到那些外界因素的影響呢?
  
 、耪故灸骋恢参镌谝惶熘心硶r段的失水量,小組為單位,討論分析問題:
  
  時間(時)失水量(克)
  
  上午7?00——8?00190
  
  上午9?00——10?00209
  
  上午11?00——12?00221
  
  下午1?00——2?00233
  
  下午3?00——4?00227
  
  下午5?00——6?00213
  
  晚上7?00——8?00190
  
  晚上9?00——10?00100
  
  晚上11?00——12?0090
  
 、賴L試給出此植物失水情況的曲線圖;②分析一天中環境因素的變化,解釋表中所顯示的現象;
  
 、劢Y合曬衣服的經驗,分析總結,植物的蒸騰作用還會受到那些外界因素的影響?
  
 、瓶偨Y,得出結論:
  
  植物的蒸騰作用受到環境中溫度、光照的影響:在一定的范圍內,溫度越高,光照強度越大,蒸騰作用強度越大;溫度越低,光照強度與弱,蒸騰作用強度越小。另外,蒸騰作用還受到空氣濕度、空氣流動速度的影響:空氣濕度越小,空氣流動速度越大,蒸騰作用強度越大;空氣濕度越大,空氣流動速度越小,蒸騰作用強度越小。
  
  五、蒸騰作用水分的來源
  
 。、問題提示,小組討論思考:
  
 、胖参矬w所需的水分是由什么器官從哪里吸收來的?⑵植物體內的水分又是如何散發到體外去的?
  
  ⑶如果散發的水分多與吸收的水分會如何?
  
 。病⒎治隹偨Y:
  
  植物通過根吸收土壤中的水分,通過蒸騰作用由葉散發到體外。如果散發的水分多與吸收的水分,植物體細胞就會失去水分而軟縮,植物體就會產生萎蔫現象。
  
  六、蒸騰作用的意義
  
 、辟Y料閱讀:
  
 、乓恢暧衩讖某雒绲浇Y實的一生中,大約需要消耗200千克以上的水。這200千克水的用途大致如下:
  
  作為組成成分的水1872克
  
  維持生理過程的水250克
  
  蒸騰作用消耗的水202106克
  
  生長期中總用水量204228克
  
  由此可見,植物吸收進入體內的水分,只有1%左右真正用于各種生理過程和保留在植物體內,而99%左右的水分卻被蒸騰掉了。
  
 、茡{查,在驕陽似火的夏日綠化地區的氣溫比非綠化地區的氣溫低0.80C,森林中的氣溫比庭院中的氣溫低1.3—3.20C。有人測量過,在城市路天之下的氣溫高達350C的時候,樹蔭下的氣溫只有220C左右。
  
 、矄栴}思考,小組討論:
  
 、偌热恢参矬w通過根吸收了水分,卻又通過葉散發到體外,這是為什么?是否是浪費水源?
  
 、谌绱烁叽蟮闹参矬w,為什么水分能夠源源不斷的運輸到枝條上的葉片?
  
 、勐撓胫参锔奈展δ,和這一節課開始時我們提到的問題,想一想,植物的蒸騰作用會有怎樣的生理意義?
  
 、苤参锏恼趄v作用對于環境會有怎樣的影響?
  
 、撤治隹偨Y,教師講解:
  
  植物體通過蒸騰作用散發掉大量的水分,并不是簡單的浪費,對于植物體自生的生命活動,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
  
  ①減低葉面溫度,避免被灼傷;
  
 、诖龠M水分的吸收;
  
 、鄞龠M體內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同時,植物的蒸騰作用對于環境也有很大的影響,很好的調節了氣候:
  
 、俳档土酥車h境的氣溫;
  
 、谠黾恿丝諝鉂穸;
  
 、墼黾恿私涤炅。
  
  七、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一起列出本節課的知識結構:略
  
  八、學以致用,拓展思維
  
  1、根據所學知識,先解決本節課開始提出的問題:
  
 、艦槭裁慈藗冊跇涫a下就比較涼爽?
  
 、茷槭裁打滉査苹,但植物不會被灼傷?
  
  2、學生討論,提出生活中與本節課知識相關的自然現象,并交流解決。
  
  3、如果學生想不到,就補充下列問題,學生討論解決:
  
 、艦槭裁崔r民移栽植物的時候往往選在陰天或傍晚
  
 、埔圃灾参锖鬄槭裁磿霈F萎蔫現象?
  
 、且圃灾参锖笮璨扇∈裁创胧┍WC其成活率?
  
  九、課外拓展與實踐
  
  提出問題,留作課下思考,為下節課埋下伏筆:
  
 、湃~除了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還具有什么功能?
  
 、迫~的結構與其功能應該是怎樣的關系?
  
  ⑶觀察葉在莖上的著生順序有何特點。
  
  第二課時
  
  課前準備
  
  帶領學生采集多種常見植物的葉,盡可能包含多個種類,但不可對采集對象造成“生長性”的傷害。采集過程中引導學生注意觀察,認識常見的植物的葉,對葉的千姿百態加深印象,并進一步獲得葉與莖的著生關系,同時注意葉落下時哪一面向上。教師則注意采集幾種典型的雙子葉植物的網狀脈葉和單子葉植物平行脈葉,以備課堂觀察講解。
  
  實驗室準備:新鮮的菠菜葉子、清水、雙面刀片、鑷子、毛筆、培養皿、滴管、紗布、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迎春葉橫切永久裝片;
  
  多媒體課件。
  
  教學程序
  
  一、銜接上節課所學,再一次提出問題
  
 、湃~除了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還具有什么功能?
  
 、迫~的結構與其功能應該是怎樣的關系?
  
  分析作答:
  
  葉,除了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還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要從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釋放出氧氣;而葉的結構與其功能應該是相適應的。
  
  二、觀察葉的外形
  
 。、小組觀察葉片的外部形態,思考問題,填寫表格,并繪出一篇典型的葉,并說出它的組成:
  
  觀察項目
  
  觀察部位
  
  顏色
  
  光澤
  
  正面
  
  背面
  
 。、就以上觀察中所發現的差異,推導做出假設:
  
  ⑴正面的顏色深——含有葉綠素較多,細胞排列應該較為緊密;
  
  背面的顏色淺——含有葉綠素較少,細胞排列應該較為疏松。
  
 、普嫒~面光滑——有一種光滑致密反光的結構。
  
 、侨~落時背面向上——正面重,背面輕。
  
  三、探究葉片的結構
  
  1、小組討論,根據葉片的一般形態特點,設計一個觀察思路。
  
 。、小組匯報討論結果,教師引導分析,總結出實驗觀察的思路:
  
 。、葉片結構的縱向觀察:
  
 、庞^察葉片橫切的結構,注意葉片的層次細胞的特點,用最簡單的方法畫圖表示出葉片各層的細胞的顏色、形狀、排列等情況。
  
 、茖W生畫出板圖,匯報觀察結果,總結出每一個層次細胞的特點,并根據各部分細胞的排列特點,對各部分加以命名。
  
  ⑶從表皮上找出另類細胞,并觀察其存在特點,注意其間有較大孔隙。
  
  4、葉片結構的橫向觀察:
  
  從另一個角度進一步觀察表皮上的異類細胞,繪出其中的一對細胞,詳細記錄其結構特點,并根據這對細胞的排列和結構特點,結合所學過有關植物蒸騰作用的知識,提出假設:
  
 、艢饪资菤怏w進出的門戶;
  
 、票Pl細胞控制氣孔的開閉;
  
 、潜Pl細胞體積膨脹時氣孔張開,保衛細胞體積縮小時氣孔關閉;
  
  ⑷保衛細胞的開閉可能與水分有關。
  
 。、氣孔的功能和氣孔開閉的原理的驗證:
  
 、叛菔緦嶒灒喝∫黄l蔫的菠菜葉,將葉片放入盛清水的大燒杯中,用嘴含著葉柄的斷面用力吹氣。
  
 、茖W生觀察并說出實驗現象:
  
  氣泡從氣孔冒出來,且下表皮比上表皮的數量多。
  
  ⑶引導學生推理思考:
  
 。、影響氣孔開閉的外界因素:
  
  結合上節所學有關影響蒸騰作用的外界因素,小組討論,可知影響氣孔開閉的外界因素主要有:葉內水分,溫度,光照強度等。
  
  四、對證并進一步提出問題
  
 。薄⒄骖伾,是因為上表面靠近柵欄組織,柵欄組織細胞排列緊密,含有葉綠素較多;
  
 。、背面顏色淺,是因為下表面靠近海綿組織,海綿組織細胞排列疏松,含有葉綠素較少;
  
  3、葉子落下時背面朝上,是因為背面的海綿組織排列疏松,且葉脈多向背面突出,比重小。
  
 。、總結:
  
  內部結構的觀察與形態觀察和假設相符。
  
 。怠⑦M一步提出問題:
  
  既然靠近上表皮的柵欄組織含有葉綠素多,靠近下表皮的組織含有葉綠素少,那么,葉綠素的形成是否與光有關呢?(留作課后作業,實驗小組設計實驗方案,并具體實施后匯報實驗措施、步驟及驗證結果。)
  
  五、小組討論,總結
  
 。、葉片的結構是如何與葉片的功能相適應的?
  
  2、我們所觀察的葉子在莖上的著生位置是怎樣的?是否所有的葉子都會與之結構完全相同?是什么因素造成了這種差異?說明了什么問題?
  
  3、小結:
  
  無論是葉的外部形態、內部結構,還是葉在莖上的著生順序,都是與其功能及其生態環境相適應的。
  
  六、學以致用,拓展思維
  
  1、學生討論,提出生活中與本節課知識相關的自然現象,或者有關問題,并交流解決。
  
  2、將上節課所提問題進一步深化,從原理上予以解釋,并將本節所學進一步拓展:
  
  時間(時)失水量(克)
  
  上午7?00——8?00190
  
  上午9?00——10?00209
  
  上午11?00——12?00221
  
  下午1?00——2?00233
  
  下午3?00——4?00227
  
  下午5?00——6?00213
  
  晚上7?00——8?00190
  
  晚上9?00——10?00100
  
  晚上11?00——12?0090
  
  通過上表可以看出,中午時光照最強,植物失水也最多。植物是否會因為過多失水而導致生理障礙?植物體是如何調節自身失水的?
  
  七、課外拓展與實踐
  
  觀察幾種不同環境中的植物的葉片,如:菠菜的葉片,睡蓮的葉片,金魚藻的葉片,并查閱有關資料,了解這些葉片是如何從結構上適應其所生活的環境的。
  
  【教學設計說明】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情趣,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
  
  第一課時,以兩個不同的場景作對比:一個是悠然乘涼的樹蔭下,一個是汗流浹背的烈日下。讓學生在心理上形成鮮明的對比,產生強烈的愿望去揭開謎底,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第二課時,承接第一課時留下的課外思考題,也順應了學生的思維,激學生之所疑,將所學進一步深化和拓展。
  
  二、體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注重學生參與,指導學生合作學習
  
  整個課堂中,教師僅僅是一個點撥,只有在學生思維出現誤差而自身又難以糾正時,才給與適當的引導,即便是錯誤的操作,只要不是危險的,就讓學生自己去嘗試解決問題。
  
  同時,在課堂上注重學生之間去相互交流解決問題,充分發揮每一個成員的能動性,共同分享每一個黃金思考,在討論中相互補充完善,在交流中相互學習提高。
  
  三、探究是學習和獲得知識的最重要途徑之一,指導學生探究實驗是兩節課的最大的亮點
  
  第一課時,從實際的生活現象入手,引導學生思考,提出問題,通過討論設計實驗思路,并動手操作,再由學生相互完善實驗裝置和實驗步驟。完成一個探究以后,又緊隨學生思維提出下一個問題,仍然是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設計探究。這樣,一環扣一環,不但緊抓住學生的思維,而且培養了學生探究實驗能力,培養了學生嚴密的邏輯推理能力,也是學生養成了好思考和好實踐的好習慣。
  
  第二課時,對于葉片的觀察,則從拿到一片葉開始,先觀察葉的外形,在就觀察結果作出假設,帶著問題去研究葉片的結構。而對于結構,則引導學生從一無所知開始,思考從何處著手研究,從幾個角度去觀察,需要什么樣的觀察用具,如何去操作,一步一步推理,完全是運用所學過的知識設計出實驗的思路。然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探究,了解葉片結構。而對于氣孔的功能,由于比較抽象,則是通過一個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推理得出結論,降低了探究的難度。
  
  四、注重引導學生知識遷移,注中所學知識的實際應用
  
  兩節課中,所涉及的問題,都注重了與實際緊密相連,并由學生思考與本節課相關的問題,使學生學會了運用所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特別是生活中的問題,也使學生有興趣積極的去思考,去實踐,實現了知識由課堂到生活實踐的遷移。
  
  五、思維方法的培養,適應觀點的滲透,在生物學學習中也是至關重要的
  
  兩節課的設計中,都注重的學生思維的引導和培養,注重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并始終以適應為主線——生物適應環境,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有利于學生良好的學習和思維習慣的養成,更有利于今后生物學的學習。
  
  【教學反思】
  
  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探究,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是教學的根本任務。
  
  這兩節課,主要是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參與新知的學習和探究過程,自我修正,互助提高,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和思維,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動性,積極的去探究,去完善?梢哉f,從問題的提出,到問題的解決,完全是學生自己在思索,教師僅僅是將其提出的問題更提高了一步,深化了一層,拓展了一圈,自始至終我們研究的都是學生想解決的問題。而且,任何一個問題,每一步的操作,都不是教師告訴學生,而是由學生自己運用所學去設計,然后,探究得出結論。
  
  我們完全把課堂還給了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愉快的去思考,自主的去學會探究,平等的相互學習,相互合作。相信這樣的課堂,培養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能力,絕對不會是一句空話,學生將受益終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82924.html

相關閱讀: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