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培養基的概念、種類及營養構成
(1)概念:人們按照微生物對營養物質的不同需求,配制出的供其生長繁殖的營養基質。

(3)營養構成:各種培養基一般都含有水、碳源、氮源、無機鹽,此外還要滿足微生物生長對pH、特殊營養物質以及氧氣的要求。
2.無菌技術
(1)關鍵:防止外來雜菌的入侵。
(2)具體操作
①對實驗操作的空間、操作者的衣著和手進行清潔和消毒。
②將用于微生物培養的器皿、接種用具和培養基等進行滅菌。
③為避免周圍環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實驗操作應在酒精燈火焰附近進行。
④實驗操作時應避免已經滅菌處理的材料用具與周圍的物品接觸。
(3)消毒和滅菌
消毒 | 滅菌 | |
概念 | 使用較為溫和的物理或化學方法殺死物體表面或內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芽孢和孢子) | 使用強烈的理化因素殺死物體內外所用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
常用方法 | 煮沸消毒法、巴氏消毒法、化學藥劑消毒法、紫外線消毒法 | 灼燒滅菌、干熱滅菌、高壓蒸汽滅菌 |
適用對象 | 操作空間、某些液體、雙手等 | 接種環、接種針、玻璃器皿、培養基等 |
4、接種方法:平板劃線法和稀釋涂布法。
(1)平板劃線操作:
①挑取他含菌樣品:選用平整、圓滑的接種環,按無菌操作法挑取少量菌種。
②劃A區:將平板倒置于煤氣(酒精)燈旁,左手拿出皿底并盡量使平板垂直于桌面,有培養基一面向著煤氣燈(這時皿蓋朝上,仍留在煤氣燈旁),右手拿接種環先在A區劃3?4條連續的平行線(線條多少應依挑菌量的多少面定)。劃完A區后應立即燒掉環上的殘菌,以免因菌過多而影響后面各區的分離效果。在燒接種環時,左手持皿底并將其覆蓋在皿蓋上方(不要放入皿蓋內),以防止雜菌的污染。
③劃其他區:將燒去殘菌后的接種環在平板培養基邊緣冷卻一下,并使B區轉到上方,接種環通過A區(菌源區)將菌帶到B區,隨即劃數條致密的平行線。再從B區作C區的劃線。最后經C區作D區的劃線,D區的線條應與A區平行,但劃D區時切勿重新接觸A、B區,以免極該兩區中濃密的菌液帶到D區,影響單菌落的形成。隨即將皿底放入皿蓋中。燒去接種環上的殘菌。
④等平板凝固后,將平板倒置。
(2)稀釋涂布法:是將菌液進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釋,然后將不同稀釋度的菌液分別涂布到瓊脂固體培養基的表面,在適宜條件下培養。在稀釋度足夠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將被分散成單個細胞,從而能在培養基表面形成單個的菌落。能夠測定樣品中活菌數的方法是:稀釋涂布平板法。
純化大腸桿菌的無菌操作和菌種保存:
1.大腸桿菌
(1)特性:革蘭氏陰性、兼性厭氧的腸道桿菌。
(2)用途:是基因工程技術中被廣泛采用的工具。
2.制備牛肉膏蛋白胨固體培養基
(1)計算:依據是培養基配方的比例。
(2)稱量:牛肉膏比較黏稠,可同稱量紙一塊稱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易吸潮,稱取時動作要迅速,稱后及時蓋上瓶蓋。
(3)溶化:牛肉膏和稱量紙+水加熱取出稱量紙→加蛋白胨和氯化鈉→加瓊脂(注意:要不斷用玻璃棒攪拌,防止瓊脂糊底而導致燒杯破裂)→補加蒸餾水至100mL。

3.純化大腸桿菌
(1)方法
①平板劃線法:通過接種環在瓊脂固體培養基表面連續劃線的操作,將聚集的菌種逐步稀釋分散到培養基表面。
②稀釋涂布平板法:將駿業進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釋,然后將不同稀釋度的菌液分別涂布到瓊脂固體培養基的表面,進行培養。
(2)鑒定:將接種后的培養基和一個未接種的培養基(對照組)都放入到37℃恒溫箱中,培養12h和24h后,分別觀察并記錄結果。
(3)菌種保存
臨時保存法 | 甘油管藏法 | |
適用對象 | 頻繁使用的菌種 | 長期保存的菌種 |
培養及類型 | 固體斜面培養基 | 液體培養基 |
溫度 | 4℃ | -20℃ |
方法 | 菌落長成后于冰箱中保存,每3~6個月將菌種從舊的培養基轉移到新鮮培養基上 | 將培養的菌液與等體積滅菌后的甘油混合均勻后于冷凍箱內保存 |
缺點 | 菌種易被污染或產生變異 | \\ |
知識點撥:
1、無菌技術操作原則:
(1)操作前準備:
①操作環境應清潔、寬敞、定期消毒;物品布局合理;無菌操作前半小時應停止清掃工作、減少走動、避免塵土飛揚。
②工作人員應做好個人準備,戴好帽子、口罩,修剪指甲并洗手,必要時穿無菌衣、帶無菌手套。
(2)操作中保持無菌
①工作人員應面向無菌區,手臂應保持在腰部或操作臺臺面以上,不可跨越無菌區避免面對無菌區談笑、咳嗽、打噴嚏。
②用無菌持物鑷取用物品;無菌物品一經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無菌容器內;一套無菌物品僅供一位患者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③無菌操作中,無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應予更換并重新滅菌。
(3)無菌物品保管:
①無菌物品必須與非無菌物品分開放置。
②無菌物品不可暴露于空氣中,應存放于無菌包或無菌容器中,無菌包外須標明物品名稱、滅菌日期,并按失效期先后順序排放。
③定期檢查無菌物品的滅菌日期及保存情況。無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況下保存期一般為7天,過期或受潮應重新滅菌。
2、劃線分離操作中的有關問題:
(1)在操作的第一步以及每次劃線之前都要灼燒接種環,在劃線操作結束時,仍然需要灼燒接種環。
第一次灼燒 | 每次劃線之前灼燒 | 劃線結束灼燒 | |
目的 | 避免接種環上可能存在的微生物污染培養基 | 殺死上次劃線結束后接種環上殘留的菌種 | 殺死接種環上殘留的菌種,避免細菌污染或感染操作者 |
③在進行第二次以及其后的劃線操作時'要從上一次劃線的末端開始劃線。每次劃線后,線條末端細菌的數目比線條起始處要少,每次從上一次劃線的末端開始,能使細菌的數目隨著劃線次數的增加而逐步減少,最終能得到由單個細菌繁殖而來的菌落。
(2)進行恒溫培養時,要將培養皿倒置的原因如果正放培養皿,則皿蓋上形成的水滴會落入培 養基表面并且擴散開。如果培養皿中已形成菌落,則茵落中的細菌會隨水擴散,菌落間相互影響,很難再分成單菌落,達不到分離的目的。因此恒溫培養時,培養皿必須倒置。
(3)培養后判斷是否有雜菌污染的方法
①從菌落的形態看,是否濕潤、透明、黏稠,呈何種顏色等等,是區別細菌、酵母菌、放線菌和霉菌的關鍵指標。
②用顯微鏡鏡檢觀察其形態、大小,看是否有菌絲、孢子、芽孢等,這也是區別細菌、酵母菌、放線菌和霉菌的關鍵指標。
知識拓展:
1、對異養微生物來說,含C、N的化合物既是碳源,也是氮源,即有些化合物作為營養要素成分時并不是起單一方面的作用。
2、并不是所有微生物都需添加特殊營養物質,有些微生物需添加,原因是它們自身缺乏合成這些物質所需要的酶或合成能力有限。
3、含抗生素的牛奶不能發酵為酸奶的原因:牛奶發酵成酸奶是利用乳酸菌來完成的,乳酸菌屬于細菌,
4、化學藥劑的消毒方法,其作用原理是使細菌體內蛋白質變性,但是化學物質很難透過孢子或芽孢的堅硬外層進入細胞內,因此化學方法難以消滅孢子和芽孢。
5、體積分數為70%的乙醇殺菌效果最強,濃度過低,殺菌力弱,濃度過高,使菌體表面蛋白質凝固形,成一層保護膜,乙醇分子不能滲入其內,因此殺菌效果受影響。
6、倒平板的方法:右手持盛培養基的試管或三角瓶置火焰旁邊,用左手將試管塞或瓶塞輕輕地撥出,試管或瓶口保持對著火焰;然后用右手手掌邊緣或小指與無名指夾住管(瓶)塞(也可將試管塞或瓶塞放在左手邊緣或小指與無名指之間夾住。如果試管內或三角瓶內的培養基一次用完,管塞或瓶塞則不必夾在手中)。左手拿培養皿并將皿蓋在火焰附近打開一縫,迅速例入培養基約15mL,加蓋后輕輕搖動培養皿,使培養基均勻分布在培養皿底部,然后平置于桌面上,待凝后即為平板。
7、在斜面培養基上接種時,其正確的操作順序:
①用左手大拇指、食指和無名指夾住菌種試管和待接種的斜面試管,管口并齊,使斜面向上成水平狀態
②右手擰松棉塞,但不取下
③右手拿接種環,在火焰上灼燒滅菌
④在火焰邊用右手無名指和小指夾兩個棉塞,將它們取下,同時左腕轉動,灼燒管口一周
⑤將接種環伸入管內,讓環先接觸培養基上未長菌的部位,使環冷卻,然后輕輕挑取少量菌體
⑥在火焰旁邊迅速將沾有菌體的接種環伸到培養基的底部,由里向外輕輕畫蛇形細線
⑦抽出接種環,再用火焰灼燒管口,并在火焰上方將棉塞塞上
8、自養型微生物與異養型微生物的培養基的主要差別在于碳源。
9、平菇培養的操作程序:配制棉籽殼培養基,高壓蒸汽滅菌,接種,培養。
10、菌種的保存:對于頻繁使用的菌種,可以采用臨時保藏的方法;臨時保藏的菌種一般是接種到試管的固體斜面培養基上;臨時保藏的菌種容易被污染或產生變異;在臨時保藏過程中,每3~6個月都要重新將菌種從舊的培養基上轉移到新鮮的培養基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293290.html
相關閱讀: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