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蛋白質安全評價和鑒偽技術是食品安全的基礎和關鍵技術之一。近年來,我國發生了一系列蛋白類食品的質量安全事件,如由假冒嬰兒奶粉造成的“大頭娃娃”事件、“三聚氰胺”事件等,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身體健康,挫傷了國民對國產蛋白類食品的信任感,對民族食品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極壞的負面影響。上述事件發生進一步凸顯了蛋白類食品安全檢測技術相關研究的重要性。
廣東省微生物研究所承擔的國家863計劃課題“食品蛋白質安全評價和鑒偽關鍵技術研究與開發”以突破食品蛋白質真偽鑒別技術、非法添加物和有害污染物鑒別檢測技術、食品蛋白中致敏因子檢測新技術等前沿核心技術為目標,對食品蛋白質生物加工及轉化新技術與產品開發具有重要意義。2015年10月29日該課題通過了國家863計劃現代農業技術領域辦組織的中期檢查。
該課題針對我國蛋白類食品工業發展以及食品安全的需求,圍繞食品蛋白質表征屬性鑒定技術、食品蛋白中非法添加物及有害污染物的檢測和評價技術、食品蛋白質中致敏因子的檢測技術、食品蛋白中有害物評價模型的建立與蛋白質原料高效檢測技術等方面開展研究工作。通過兩年半的努力,針對蜂王漿新鮮度檢測技術和燕窩水溶性蛋白檢測技術,開發了蜂王漿主蛋白(MRJPs)ELISA檢測試劑盒和燕窩水溶性蛋白ELISA檢測試劑盒;提出了牛奶中蛋白質及冬蟲夏草蛋白質的提純和前處理技術;建立了基于利用胰酶酶切蛋白后的超高效液相色譜(UPLC)與飛行時間質譜(QTOF-MS)串聯檢測牛奶蛋白的方法;進行了蛋白類食品非法添加物檢測技術研究,建立了三聚氰胺分子印跡檢測技術。課題組已研制出蜂王漿主蛋白(MRJPs)ELISA檢測試劑盒和燕窩水溶性蛋白ELISA檢測試劑盒,建立和備案行業標準1項。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15288.html
相關閱讀: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