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遼西現反鳥類 渤海鳥 關節方式與現生鳥類相反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記憶方法網

渤海鳥化石全長約35.7厘米,其頭吻部短,上下頜都長有多枚牙齒,前后肢接近等長。沈陽師范大學供圖

復原后的渤海鳥。 沈陽師范大學供圖

近日,科學家在遼西熱河生物群發現了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渤海鳥”!安澈xB”的發現不僅進一步揭示了反鳥類的形態多樣性,也澄清了許多此前對該類群形態特征的模糊認識。

近日,剛剛出版的國際著名學術刊物美國《古脊椎動物雜志》(JVP)發表了由沈陽師范大學胡東宇教授帶領的古鳥類研究組關于“渤海鳥”的新發現。

該化石產于遼寧建昌早白堊世義縣組,距今約1.25億年,是“熱河生物群”反鳥類的一個新屬種,命名為“郭氏渤海鳥”。

反鳥類繁盛于白堊紀,是鳥類起源之后第一支成功地實現全球性輻射的類群,但與恐龍一起于白堊紀末期滅絕。反鳥類由于在肩胛骨與烏喙骨的關節方式上與現生鳥類相反,由英國學者C.A.Walker于1981年建立了一個反鳥亞綱;與包括所有現生鳥類在內的今鳥亞綱一起,構成了鳥類的兩大善于飛行的進步類群。

據沈陽師范大學專家介紹,此次發現的“渤海鳥”化石保存精美,全長約35.7厘米,其頭吻部短,上下頜都長有多枚牙齒,前后肢接近等長,具有長而彎曲的趾爪,這些被認為是以昆蟲為食,營樹棲生活鳥類的典型特征。在手部的演化上,“渤海鳥”表現為原始反鳥類和進步反鳥類中間的過渡類型。此外,“渤海鳥”也保存有多枚前肢飛羽印痕和兩枚末端丟失的帶狀尾羽印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515291.html

相關閱讀:高中生物的“學習策略”
定時定向遞送miRNA的新載體治療骨質疏松
人神經膠質母細胞瘤的干細胞起源和精準干預研究獲進展
2016年高考備考:生物基礎知識111條
少揭“傷疤”,多貼“膏藥”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