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記憶方法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數學 來源: 記憶方法網

  在我國基礎教育階段,落實創新教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已是適應時代要求的當務之急.課堂教學作為學校教育的主陣地,必將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現將我在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幾點思考和建議總結如下:

  更新教育觀念

  首先,要樹立正確的教師觀.傳統的“師道尊嚴”教育觀念容易形成教師權威意識,使教師成為課堂的主角,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宰著,這極不利于學生創新個性的形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知識將日益通過經驗而不是被動地接受來獲得.因此,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因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知識的意義建構和學習經驗的積累.教師必須做好角色轉換,正確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導疑、導思、導問、導學,使自己不僅成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更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參與者、合作者.就目前的教學改革而言,實施研究性學習,運用數學技術進行探索研究等等,教師先前并無多少經驗.因此,教師必須轉變觀念,以一位合作者的身份出現,與學生共同探索、共同討論、共同研究,一起完成學習任務.

  其次,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第一,數學教學必須“以學生發展”為本,要充分體現數學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的全面可持續發展.所以,數學教學將著力于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關注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關注學生的學習情緒體驗,使學生投入到現實的、充滿探索的數學學習過程之中;第二,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連續不斷的同化新知識、建構新意義的過程,學生學習數學只有通過自身的操作活動和主動參與才可能是有效的,所以,學生的數學知識應該基于個體對經驗的操作,與周圍環境的交流,通過反省來主動建構.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努力創設有利于學生思考、探索、討論、交流的學習氛圍、知識背景和問題情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

  事實上,通過基礎教育階段的數學教育就可以實現從具體數學到概念化數學的轉變,發展符號意識;從常量數學到變量數學的轉變;從直觀描述到嚴格證明的轉變,建立嚴格的“邏輯思維意識”.由于在數學思維過程中,觀察、比較、類比、合情推理、抽象、歸納、概括等各種思維形式都在發揮作用,因此在數學基礎知識學習、基本技能訓練中,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夠得到很好的落實.這一點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已經得到了證明.另外,在創新教育的實施中,強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強調學生的自主活動,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等,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過分強調學生自主活動,強調讓學生開展課題討論、獨立活動、合作交流、研究性學習、積累生活經驗等,就會變“自主發展”為“自由發展”:所以,必須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應當在發揚傳統教育優勢的同時,進一步落實創新能力的培養.在現代教育觀念的指導下,尋找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的指導與學生探究式學習之間的平衡,把握好教師對學生數學學習的“干預度’:則成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

  構建創新型的整合教學模式

  當今社會涌現了許多新的數學教學模式,如:“MM”教學模式、愉快教學、活動教學、開放教學、探索教學等等,數學教學模式呈現出多樣化、綜合化的發展趨勢.事實上,根據教學的實際情況,不存在唯一正確的教學模式,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應克服教學模式的單一化傾向,提倡多種教學模式的互補融合,努力構建創新型的整合教學模式.現代教育觀念下的數學教育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和個性發展.創新型整合教學模式的構建將“納眾家之長”: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促進學生的可持續性發展.

  實施創新教育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高中階段培養學生創新能力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總之,只有落實于素質教育之中的創新教育才是有效的,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真正人才.

  論文中心,作者:鄧鶴鳴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gaozhong/613397.html

相關閱讀:科學把握數學新課標
高中數學學習方法:高二數學復習八大原則
高中數學:扇形的面積公式_高中數學公式
高考數學復習:系統梳理 重點掌握
三角函數圖象性質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亚洲